2015年9月底,巴西聖保羅州州長奧克明(Geraldo Alckmin)宣布將整併當地的公立學校系統,並關閉約94所學校,重創31萬名學生的受教權。教育體制長年癱軟的弊病,夾雜階級議題,引爆學生「佔領學校」的學運狂潮。
巴西紀錄片工作者伊麗莎.卡派(Eliza Capai)的《換你出招》(Your Turn),由2013年起即開始記錄巴西一連串社運場景,一直到2018年學生運動的猛烈蓬勃,以明快的律動節奏,帶出街頭的騷動不息,在巴西和鄰近地區掀起跨世代、跨地域的廣泛討論,2019年連獲柏林影展國際人權特赦獎,及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優秀賞等大獎。本片將於2021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當代風景」單元中播映。
受到2011年智利學運啟發,巴西學運2015年11月初掀起第一波浪潮,喊出「政府關閉一所學校,我們就佔領兩所學校」的口號,由第一大城聖保羅開始點燃,兩週內佔領了超過200多間學校。
一年之內,學運從聖保羅迅速延燒至全巴西,所觸及的議題也已凌越教育範疇,更受矚目的是,巴西社運史新一代倡議的年輕人,初登場便捲動起一波波抗爭浪潮的巨大能量。
2016年初夏,聖保羅州政府削減學校餐費,再度引爆另一波學生運動,伊麗莎.卡派剛好因工作來到聖保羅,聽聞學生佔領聖保羅州立法議會(Assembleia Legislativa do Estado de São Paulo, ALESP)的消息,便立即趕往現場。
一進去馬上被現場的狀態震懾住,長年以鏡頭關注巴西社會議題的她難抑心中的困惑:「我對所有事情都充滿了好奇,但我卻無從理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些孩子大部分皆是中低收入家庭出身,當溫飽都成問題,怎麼有力氣組織如此龐大的抗爭集會,並號召起這麼大的社會動能?」她和在佔領現場才初次會面、後來成為她電影監製的瑪莉安娜・格涅斯卡(Mariana Genescá)對望,兩人很快就形成共識:
「我們得為此拍一部片,關於抗爭,特別是年輕世代的抗爭。」
她坦言,自己的年紀可以當這些孩子的媽了,「光是要怎麼跟這一輩孩子相處溝通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進到抗爭的場域,最直覺性的反應是擔憂,「他們整天在街頭上抗爭,晚上就睡在學校,正值年輕貌美的年紀,要是發生事情該怎麼辦?應該要更小心謹慎些⋯⋯」此念頭一出,她才驚覺自己無意間挾帶的社會框架,當學生喊出「我的身體我主宰」,誇張的造型和自在展露身體即是他們無聲的宣言,對於性/性向探索永遠持開放的態度,正是專屬他們的身體標記。當身體渴望著自由、探索和實驗各種可能性之際,也對於過往身體經驗有了更敏銳的覺知和醒悟。
面對社會加諸於個人身體形貌上的無形歧視,他們也在思考如何用肉身突圍,讓身體成就戰場上的最前線。躁動的能量滿溢街頭,夜愈深,目光所及盡是一片耀眼炫爛,抗爭現場時而色彩斑斕,像極了嘉年華。藩籬的鬆動亦加速情慾流動,街頭本身可以是曖昧的,更別忘了,青春本身就是一場革命。
「我不認為這一切都是巧合,」卡派說,這場運動之所以能如此浩浩蕩蕩,不可不談及其佔據於歷史洪流的獨特位置。
2013年,因公車票價上漲引爆民怨,政府貪汙腐敗、社會福利分配不均、敗壞的教育體制以及主辦隔年世界盃的巨大耗資等問題轟然而出,警察的暴力鎮壓更導致矛盾激化,進而促成了近20年來巴西最龐大的示威抗議活動,吸引超過百萬人在逾百座城市進行抗議,揭開巴西當前世代的街頭抗爭新頁。
這些累積的能量延續到2015年底的學生運動,學生們努力吸收和觀察這些比他們大好幾十歲的女性們如何抗爭,祭出一波比一波更猛烈的反抗行動,性別與種族的議題更是在學生運動中匯集,為組織運作模式帶來深層影響。
有趣的是,學生們坦承,一開始仍直覺式地依照傳統性別角色進行工作分配,後來發覺不對勁才決定重頭來過,「既然不希望自己也複製了我們所抨擊的社會框架,那就得起身改變。」歷經女權運動的啟發,女性主義也在這場運動中被置放到更核心的位置,「#FightLikeAGirl」順勢成為這場運動中十分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標誌 。
卡派認為,「唯有透過付諸行動,才會意識到複製了什麼樣的框架,進而思考改變的可能性,正是這個過程重新賦予學生力量,」學校也因此成為大型實驗場域,各種新穎有趣的非官方課程和工作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是很大的改變,原本學校對多數學生來說是很無聊的,低薪聘雇教師造成糟糕的學習環境,學校對學生有敵意,學生也對學校缺乏信任。但這一回,他們在學校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獨特學習經驗。」
除了聚焦於「追求更加公平友善的教育環境」等基本訴求,卡派更好奇學生運動中最根本的核心討論為何?她到巴西各地參與行動並四處訪問發現:學生們總是花很長的時間在討論:誰才有表述的權利?誰能代表這個群體?誰在社會上缺乏能見度?誰又最常成為被扭曲的他者?
回想起第一場參與的抗爭,有一幕仍歷歷在目,「學生很明白巴西黑人女性是在媒體上能見度最低的族群,因此派出一位黑人女學生和媒體溝通,她成為現場抗爭行動的代言人。」學生反覆討論的議題奠基在「誰才有表述權利」的討論之上,也說明了為何性別和種族問題在這場運動中會佔據如此重要的位置。此面向也成為電影核心環節,讓她更加確信:「學生運動得由學生自己來述說。」
卡派最後以Koka、Nayara、Marcela三名這場運動中的學生擔任電影主要陳述者。Koka是一名饒舌詩人,貧窮和膚色使他生來便比別人承受了更多不公不義,也促使他將滿腔怒吼和控訴提煉成一首首拳拳到位的詩篇,透過一字一句述說著戰鬥;魄力十足的酷兒女性主義者Nayara則擅長號召人群,有策略的組織型抗爭正是她的作戰方式;Marcela年紀最小,為首批佔領學校的學生之一,有細膩自省的性格,參與學生運動,開啟了重新正視自己身分認同的渠道。三位學生,三種戰鬥模式,各自在運動中佔據著不同角色,同時也在對抗著不同面向的社會不公與不友善。
「很多時刻你會發現學生們都在談論如何對抗歧視和騷擾,」歧視和騷擾是他們的日常,在運動現場更是被無限放大,不斷回到同學間反覆討論的話題核心。「政府會特別針對公立學校絕非沒有原因的,公立學校多數學生皆為出身貧窮的黑人小孩,所身處的社會環境非常不友善。」卡派曾幫Koka叫了計程車,卻眼睜睜看到計程車取消行程拒載,這樣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讓她深感膚色所帶來的歧視遠比想像嚴重,「不可否認女性主義在這場運動中也佔據了很核心的位置,但不可忽略性別和種族的交織作用,黑人女性主義者所面臨的課題,絕對更甚於白人女性主義者。」
回到學生身上,她驚豔於Nayara被選上聖保羅社會主義青年陣線(São Paulo’s Socialist Youth Movement)的學生會長後,爆發力十足的轉變。在Marcela身上則看到了黑人女性長久以來的困境,更驚喜地看見學生運動帶給她的蛻變和自信,親耳聽見她逐漸能與自己的膚色和外貌和解,並引以為傲,「能見證這些事情,本身就是美麗的。」
將性別與種族拉出來討論僅是第一步,她後來意識到學生運動所呈現的正是一道光譜, 各種不同聲音在此匯流,「唯有看見不同形式的抗爭,和不同族群之間分歧之處,才能真正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此點不僅體現於影片素材來源的多樣性,更展現於敘事旁白的形塑方式。
卡派解釋,讓Koka、Marcela、Nayara三名學生擔任主敘事者,並非只是為了突顯三種不同的身分背景而已。當三人陳述起同一事件,彼此的敘事和理解時而衝突時而交匯,進而映照出「性別」和「種族」兩條主題支線的複雜樣態,同時他們也在跟導演所提供的論述對抗協商。
「簡單來說,我先給他們一版劇本架構,他們說這樣不對,於是依照他們的方式重新來過,我們再以此版本為基礎重新剪接影片。剪好後,再請他們一邊觀看影片,一邊討論和評論,根據此我再生出第二版劇本,」這樣的過程來回數次,同時摻揉進不同時間點觀看的想法,電影因此也有空間,容許當刻現實撞擊出未知向度,「我們原本都以為最後會是正面結局,沒想到後製時間一拖長,就碰上總統選舉了,那一刻我們才意識到影片中所觸及的政治都和選舉有關,這整個過程讓電影本身成為『持續發生的場域』。」
受到學生運動的啟發,卡派深刻了解到美學風格和政治訴求是不可分割的,也為了貼近新世代的觀影習慣,以相對快節奏的方式編排敘事架構,並將街頭音樂、塗鴉、狂放的色彩全數雜揉進電影中,包括片名的葡語原文《Espeatro tua (re)volta》靈感,都是直接汲取自抗爭現場街頭上的塗鴉,以雙關語帶出「我們等你回來,我們期待你反抗」之意,就是要對觀眾說「電影播完了,你也看到巴西正處在更加極端且不友善的環境,電影不會自動給予你所盼望的成果,而是你得付諸行動,主動爭取!」
與學生共進退的抗爭經驗,意外勾起了她爸媽那一輩的抗爭歷史,「我爸曾經因威權時代的抗爭入獄。父親投身抗爭時,也不過才15、16歲,差不多與電影中的主角們同年,」卡派曾問及父親在監獄裡所受的拷打折磨,卻完全想不起父親給予的答覆,「那些內容在我腦中已自動刪除,畢竟要去想像自己的父親曾受了什麼折磨,實在是太痛苦了。」眼前街頭上發生的一切,學生的衝撞與抹不走的身體記憶,煙硝再怎麼瀰漫,也遮掩不了的警察暴行,一幀幀畫面皆隱隱召喚著過去的記憶。
「我同時也想起我曾和同學們在學校組了學生會,我永遠記得坐下來和校長協商討論的那一刻,那完全翻轉了我對於世界的看法,我知道我是可以為自己的權利辯護的。」
不同世代的經驗和命運在此交相疊映,她與學生的連結已然是盤根錯節的樣子。
電影拍完,巴西也經歷了一場歷史性的變天,整個社會在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總統正式上任那刻更向下沉淪──社會氛圍更顯暴力及不友善,絲毫不假修飾的仇恨恣意橫行,喚醒過往威權統治時代的幽影幢幢,任何形式的倡議行動加劇艱難。「過去這些學生運動讓大家相信事情是會有轉變的,即便巴西社會充斥著不公不義,但至少學生們可以透過抗爭重新感受眾聲喧嘩、百花齊放的社會樣態,想像巴西可以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但這一切樂觀和希望都隨著新總統上任徒然變調。」電影中依稀可洞見變天的蛛絲馬跡,卻沒想到倏得轉爲更加極端分化。
面對已明確表示將遏制公民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極右翼政府,卡派十分擔心學生的安危。她問學生們是否電影仍要在巴西上映發行,沒想到他們的回應是:「現在比任何時刻都需要這部電影!」學生的話深深觸動她,經歷漫長的製作期,學生就像這部片的共同作者,彼此命運相繫,一同面對著各種可能風險,讓電影在巴西如期首映。
「電影終究如種子生根發芽、遍地開花,即便現實險峻,仍無法阻止它繼續扎根繁衍。」
提起首映當天的情況,導演難掩激動,「我們邀請了所有學生參加首映,」讓她深深感動的,不僅是被學生擠爆的影廳和現場熱絡的討論情況,還有前來觀影的學生家長們。
「Marcela的母親過去一直反對女兒上街,擔憂她是在做非法勾當、販毒,那天也來了,從頭哭到尾,電影結束後她給女兒一個大擁抱,說了三次『我愛你』,那一刻翻轉了她們的母女關係。除了在各大電影節上放映外,電影後續也回到學校場景播映,Nayara把電影帶到阿根廷,進而與當地的學生倡議者參與討論,Koka與Marcela也持續透過不同管道介紹這部片。」
電影正式在巴西上映迄今已近2年,卡派直言現在巴西社會情況更加嚴峻,「到現在我們都還在試圖釐清巴西政治的現況,因為現在完全是另一種新的政治樣態。」即便2019年曾因政府無預警砍30%教育預算再度引發大批學生抗爭,但政府想讓學生抗爭行動噤聲的手段更強硬,不僅向學校、教師和家長發出警告,甚至寄黑函威脅,抗爭行動亦不如已往能得到法律的部分保障,而是被政府視為犯罪行為,警察可直接進行逮捕。
「當然倡議行動沒有因此消失,還是能達到一定規模,但相較已往更為低調分散,COVID-19疫情的出現,也讓倡議行動更加複雜化。」波索納洛帶頭在公共地方不戴口罩、並上街參與「反封城集會」,都讓「倡議」本身變得弔詭,也讓學生擔憂上街會被誤認為總統支持者。
提及現況彷彿望進無底洞般,但卡派卻反覆強調,她仍然是樂觀的。「巴西現況很糟糕,但我非常期待下一個篇章大家會怎麼做出回應。」暗夜愈是洶湧愈是要砥礪前行,如同她深深相信著,當刻的愁黯只會促使未來的世代淬煉出更強而有力的答案,只要相信暗夜裡有光,就有了繼續向前的理由。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