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 × 2021 TIDF

│台灣│林謙勇導演專訪

《買房子賣房子》:房地產投資者之子的自我詰問──家屋與地產的世代相對論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台灣年輕紀錄片導演林謙勇,大學期間即完成多部淡水在地社區發展的紀錄短片,土地正義與城市地景始終是他關注的核心議題。2017年,花了近4年以參選地方議員失利的社運工作者王鐘銘為紀錄對象的《建設未完成》,從第三勢力從政的運動光譜映照出人們對社會「建設」的各種想像,入圍台北電影節及南方影展。《買房子賣房子》是他「建設系列」的二部曲,這回他直接把鏡頭對準了家人──靠投資房地產發達的父親及長輩。這部由家庭錄影為基底的紀錄片,在解構社會階級與世代相貌下,也是他個人價值觀重構,入圍2021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台灣競賽片

父親是南方澳人,媽媽來自埔里,儘管成長在台北市中心,34歲的林謙勇始終認同自己是一個埔里南方澳人,在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一路就讀到博士班。18歲至今,一直騎著機車穿梭淡水、台北兩地,幾乎日日都在橫跨整個大台北,林謙勇笑說,「這些年被拍的(騎車)超速照片,根本可以發展成另一支紀錄片了。」

他的影像紀錄啟蒙是在就讀淡大期間參與「田野調查研究室」,定期針對地區樣貌、人物進行深度採訪與紀錄,完成多部關於淡水在地生活、河邊景致與社區互動相關題材的紀錄短片。2013年6月,他開始嘗試進行紀錄長片,仍聚焦淡水,一路拍攝淡水地區社運人士王鐘銘以綠黨身分投入新北市議員選舉到落敗過程,完成《建設未完成》(2017),首部紀錄長片便讓他一舉入圍台北電影節及南方影展。

《買房子賣房子》是林謙勇第二部作品,延續對土地正義與城市地景變遷的關注,他以借來的隨身攝影機,鏡頭就對準自己的家人──以留作紀念為居家影帶出發,記錄熱衷買賣房地產因而累積身家的父親與長輩的世界,展開一場跨階級與世代價值差距的自我詰問。

記錄家庭生活的影片,成為最扎實的田野

台灣房市高漲大致可分為三波: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下,油價大漲帶動第一波房巿熱絡;1986~1990年台灣經濟全面起飛、台灣錢淹腳目,掀起第二波房價飆漲,當時甚至激發無殼蝸牛運動抗爭;2003年SARS疫情後,政府撥出數千億元補貼優惠利率購屋貸款,購屋利率降至最低點,導致房價第三波上漲。

林謙勇的父親搶搭上第三波房價上漲周期,從紡織業提早退休,將本金投入地產投資,從郊區新北汐止買到台北市蛋黃區的東門,一路隨著台灣高升的房價,翻轉拉抬生活階層。「不是穿梭在各個接待中心忙著看房,就是忙著透過電話交易股票,」是少年時期林謙勇對父親最清晰的記憶。

與父親感情甚篤的林謙勇,一直以家庭錄影的方式記錄各個階段的父親身影。2015年哥哥結婚,林謙勇剪輯一支哥哥的成長影片在婚禮上播放,這些家庭日常影像正是《買房子賣房子》最扎實的田野。之後他轉換拍攝器材、也改變視角,從日常生活貼身跟拍,轉而拉開距離,以「投資者」角度呈現父親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由家庭紀錄出發,轉化土地正義、資本迴路運作及社會階級與世代樣貌的思辨。

但當導演也是被攝者主體的一環,當家庭輪廓置放到階級階序,如何重新梳理所處的社會位置和其中邏輯?當自己身為其中的既得利益者,無法抹去的中產階級身分,又如何從自身位置出發,探究所面對的原罪或矛盾?林謙勇的難題,除了影片呈現、還有自我定位。

「既得利益的你們」:出身中產家庭的歸屬焦慮
Fill 1
「紹興社區」引爆的非正式住居聚落拆屋還地爭議,是林謙勇關注都巿開發和居住正義的起點。(攝影/林彥廷)
「紹興社區」引爆的非正式住居聚落拆屋還地爭議,是林謙勇關注都巿開發和居住正義的起點。(攝影/林彥廷)

「小時候在紹興靠電信局一側的美容院剪髮,我被媽媽領進狹小壅塞的店舖,躺椅被塞在再也擠不出空隙的壁間,卻最喜歡躺倒在上面洗頭,那裡有被包圍的安全感。」在淡大念中文研究所時期,林謙勇也跑到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旁聽,接觸台大紹興學程的朋友們,走入社區進行居民訪調,才注意到城巿開發不義的事,都發生在熟悉的社區街角。

住在東門頂樓公寓自家的他,坐擁大安森林公園的城市景致,這樣的居住條件讓他在運動參與的過程中,不停區分出「你們」與「我們」,深怕「中產身分」的自己,會在不自覺中模糊了邊界,帶著投機建商的模樣,介入社區居民沉重的故事。

「從前的我,可能不自覺流露出將很多事情視為理所當然的態度,例如說自己所住的東門是世界的中心,到哪裡都很方便,讓一些家裡環境沒那麼好的朋友們不開心。」回憶起過去騎車行經紹興與華光社區,誤以為那些牆上的抗議標語僅是藝術的草根性表現,日日往返淡金路再輾轉騎入大度路,最後沒入士林、中山區市中心街道的他,既像漫遊者,也是消費者、觀光者,在開發建設形成的階級利益結構中,便落在「既得利益的你們」之中。

「開始時,只是習慣性開著天龍國人自以為是的玩笑,消遣住台北以外的朋友,漸漸我不只潛意識認同,甚至也變得像房產業者請雇的舉牌工,努力地幫忙舉證(台北才是世界中心),後來(東門)開通了捷運,人潮湧入永康街吃芒果冰、小籠包,對,這裡就是世界的中心無誤。定案!」林謙勇濃濃的焦慮感,總在擔心是否階級意識根深在心底,而自己高喊著居住正義時,又會不會是一副「餓鬼假客氣」
台灣閩南語俗語,台文寫做「枵鬼假細膩(Iau-kuí ké sè-jī)」,形容表裡不一、矯揉造作的人。
的模樣?
根據中研院研究
李明軒、陳釗而、劉孟奇,〈我國房地產價格波動對於創業活動的影響之研究〉,《臺灣政策預測與政策》50:2(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2020),頁95-134。
指出,房地產價格波動對台灣人的創業意願有顯著影響,當房價上升時,台灣有房人群選擇創業的機率就會上升;而相對的,無房人群的機率則會下降,在在顯示了經濟機會的不平等。林謙勇的哥哥便是這個研究中「贏者圈」的典型寫照,他的哥哥結婚成家時,岳父給他們準備好住的房子「成家」、爸爸也願意以便宜租給他們工作室「創業」(但最後林謙勇哥哥沒有使用)。
重新認識父執輩世代,旋開價值認同的死角

「台灣是一個很大的島,上面有兩千三百萬善良的人,很愛談自由民主和平的人,一群很勤勞生活、賺錢的人,所以台灣是世界上所有國家裡面,算是最好的一個地方。」林謙勇請爸爸對孫子說段話,結果,林父說了「台灣是最好的國家」。

延續《建設未完成》的風格,林謙勇讓被拍攝主角王鐘銘自己說出參選落敗心境的旁白。《買房子賣房子》裡,他也借用爸爸對著牙牙學語的姪子編織童話故事的獨白,對應都市高樓大廈空拍的畫面,反襯出林父那個保守世代的世界觀。

他的手持GoPro,如影隨行記錄父親看屋行程,也記錄慶生、熟睡和父子一起討論台北市長柯文哲巿政政策的畫面。手持與日常的隨機,充滿家庭錄像可承載的親暱與自在,又同時詰問階級複製的牢不可破,家庭情感藴涵的溫情氣氛,影片中模糊批判與紀念的影像邊界。而在日常生活的縫隙間安插父親旁白,將零散的日常收束成一種穩固的價值框架,在祖孫三代間不停再製與遞迴。

在《買房子賣房子》裡,林父與擔任房地產公司老闆的哥哥岳父一起打高爾夫、看預售屋、飛到中國蘇州規劃置產,他們吃中式餐館,戴紳士帽健行。台灣家庭裡家父權威的不可撼動,焊接在家庭內部經濟結構關係的順承傳遞。

但作為中產家庭的孩子,林謙勇潛意識裡是抵抗著的。「我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學生時期我爸問我你要不要學股票?我說,不要。我要一輩子都過得窮窮的。那時候是排斥的,總覺得這件事情跟我無關。回過頭應該是覺得世界有很多種路,那時候好像想要選一個不那麼世俗的方向。」當時20來歲的林謙勇,認為自己要勒著褲頭抗爭與拍片;而今年過30,身邊的朋友開始買房成家,如同片中的朋友,努力存到百萬只為了換到台北市的門牌號碼,這使他開始思考,買股票投資可能是讓生活穩定、得以持續創作的一種方法。

「了解股票跟整個政治經濟的發展之後,以前會覺得爸爸就是保守勢力、就是舊勢力,現在會覺得他好像站在現在在看未來。某個程度好像可以看到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吸收新東西,或許是謝金河的《財訊》之類的。即便他們不會使用臉書,但是對於世界還是有自己在掌握的部分。」

過往的消極抵抗,也在多年的積極記錄裡面開始有了觀點的改變。從前站在社會運動參與者身邊爭取權益,擔怕自己的中產身分讓自己難以在運動過程中找到歸屬感,如今的林謙勇卻更意識到,要持續這樣不停創作的生活,或許必須先擁抱中產的認同。

讓自己「現身」影片中,如同一個放血的過程
Fill 1
《買房子賣房子》不只是林謙勇對社會建設開發的質問,亦是對自我價值的反省。(攝影/林彥廷)
《買房子賣房子》不只是林謙勇對社會建設開發的質問,亦是對自我價值的反省。(攝影/林彥廷)

該認同還是不該認同爸爸?這樣的猶豫依然不停搖擺,天秤兩端是對階級的批判與對家庭的關愛。批判的初衷源自對社會更加認識後的自我反省,愈加批判,愈加重寫父親的形象。然後發現,自己終究會繼承從父親那裡留下的資產與價值,反覆批判,也反覆拉近父子形象的距離。

無論是處理自我現身,還是對父執輩保守價值的思辨,林謙勇承認,兩者都難以權衡也難以下刀,他在創作途中深感匱乏與力有未殆。

當影片記錄的是自己的家人與家庭,林謙勇難以從這些層疊的關係中全身而退。他坦承,當監製王派彰建議他把自己多放進去一點時,自己要不要現身,成為他的一個難題。

「那個過程是一個主體的重構與變化,自己的現身成了一個『放血』的過程。」 林謙勇提到,自己的邋遢模樣,原本被排除在最初的剪輯版本外,後來在一點點加回自己影像的過程中,一層一層剝開敘事核心,像回頭找到一段他與父親在車上無意的對話,切中自己當初拍攝的構想。

那是片中最長的一顆鏡頭,呼應著開頭雪山隧道的冷調燈光。林謙勇與爸爸坐在車上,不停聊著買房賣房,規劃著透過買房、收租得以換取無憂的人生。父親建構起的世界觀,林謙勇認為,有幾度他是認同爸爸口中的童話故事,火箭可以帶著對家的美好想像上太空,努力賺錢的人就可以有家。

「我對雪山隧道有滿多情感的,因為每次回爸爸老家宜蘭,都要經過這裡。那時候決定用GoPro來拍是因為,也很希望爸爸參與到這個拍攝裡,我也很好奇,這樣的中年男子自己獨處的時候會怎麼拍攝自己。可能就是在雪隧上路返家,到宜蘭港邊的過程,會有的模樣。」

林謙勇在回顧創作歷程的文章中寫著:

「可當父輩們篤信著建設事功能帶來的魔幻力量,驅策著台灣在前瞻計畫裡各種懸吊橋墩或軌道的半空奔馳,島國的時空就恍若幻術,同連壁鑿穿的發展隧道,無一處有盡頭。」
「建設系列」未完,三部曲對準「紹興社區」

自《建設未完成》、《買房子賣房子》,林謙勇著手計畫拍攝脈絡相承的「建設三部曲」,第三部曲《理事長》(片名暫定)將記錄台北市最後一個大型違建聚落「紹興社區」,試著從中呈現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社會權力關係的折衝與困境、居民的憤怒惶恐,以及參與社區工作的年輕運動者又如何在情感與責任的關係裡找到一個方向。

雖然是既得利益者的「你們」,林謙勇還是相信「還有其他會重複或倒轉的,互相牽引的迴路或系統,是能擾亂這個由進步時間觀所主宰的現實世界」。記錄,是面對原罪的反作用力、其中牽涉的權力關係或許可以在情感的波動裡消長。

林謙勇透過《買房子賣房子》,重新靠近了對家與房產關係的理解,試圖歸納上一世代的價值觀以回應年輕人當前面對的價值矛盾。新的世代是否終究無家可歸,只能四海為家,無一倖免?面對房價高牆的輾壓,林謙勇作為中產階級的孩子,繼續以記錄作為自我辯證,找尋信仰的價值觀同時找尋社會中的歸屬。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