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專欄【電影不欣賞】

走電影的人──海風、浪花、硓𥑮石厝,影迷踏查《風櫃來的人》
《風櫃來的人》電影截圖。(圖片版權/三三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班機緩緩下降,澎湖群島的輪廓逐漸清晰。這趟澎湖之旅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造訪侯孝賢導演《風櫃來的人》(1983)的拍攝場景(註)
《風櫃來的人》在澎湖與高雄兩地取景,本篇造訪澎湖,踏查主角阿清與同伴自幼成長的生活場景。
台北來的人

在馬公市區的旅館check in後,我旋即借了機車,直接前進風櫃。風櫃半島位於澎湖本島南端,儘管與馬公港直線相望,但兩地之間隔著海灣,由於沒有船班和跨海橋梁聯繫,必須呈倒C字形沿公路繞行,才能到達風櫃。「20分鐘?很近嘛!」開啟Google Map查詢路程,我輕忽地這麼想。結果騎乘路途上,季風吹拂十分強勁,雙眼幾乎睜不開,苦不堪言。

從縣道204接201,依序行經鎖港、井垵、嵵裡、青灣,兩邊盡是海天一線、視野遼闊的曠野風光,一叢叢仙人掌錯落其間。當接近情人灣,便可從這裡瞭望建築物櫛比鱗次的風櫃聚落。「馬公市風櫃社區」,已經有些年代的地標牌如是寫著。

風櫃半島尾端的風櫃里,舊稱「風櫃尾」,是個從清代就已經有文獻記載的古老漁村。此處的觀光景點,以風櫃洞最為知名。多年來,已有不少喜愛侯孝賢的國內外影迷,因受《風櫃來的人》感動,特別到風櫃旅行、追隨劇中角色的足跡(註)
可參考:
  1. 亞細亞とキネマと旅鴉,《風櫃の少年》
  2. 露天小劇場《尋找電影場景,風櫃來的人 澎湖篇》
,儼然成為「侯粉」的朝聖儀式。
侯孝賢創作生涯轉捩點

《風櫃來的人》以「風櫃東站」的公路局站牌作為開場,緊接一連串蕭瑟冷寂的空景,充斥呼嘯風聲的環境音,簡潔扼要交代地理環境,以及捕捉那些在撞球間打球、百無聊賴的青少年。

本片的創作動機,始於某年冬季,侯孝賢去澎湖探班王菊金導演拍《地獄天堂》(1980),某日一人搭公車閒晃到風櫃,在站牌對面的雜貨舖裡,見到一群年輕人打撞球、老人在一旁計分。他坐在那裡看了將近一個鐘頭。「我忘不了這群青年,看樣子他們都已沒再繼續念書,感覺他們是這麼不安定,而隨時會出事。在他們身上你看見青春生命不可預測的哀傷,那個荒涼寂寞的下午。」(註)
侯孝賢,〈從風櫃到冬冬〉,《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4年11月19日。

熟悉侯導作品的觀眾肯定會注意到,他率先將風櫃入鏡的作品,並非《風櫃來的人》,而是《風兒踢踏踩》(1982)。風櫃是片中香港導演羅仔(陳友飾)拍洗衣粉廣告的地點,情節是一群小朋友點鞭炮炸牛糞的惡作劇,結果怎麼拍,效果都不滿意。此刻羅仔的女友蕭幸慧(鳳飛飛飾)注意到一名乘坐牛車、吹著口琴的失明男子(鍾鎮濤飾),為後續的故事鋪路。影像中出現的雜貨舖、水井、街屋,一年後又在《風櫃來的人》重新登場,只是跟先前熱鬧繽紛的商業題材相比,調性完全不同了。

Fill 1
《風兒踢踏踩》電影截圖。(圖片提供/國家影視聽中心)
《風兒踢踏踩》電影截圖。(圖片提供/國家影視聽中心)
會有這樣的改變,主要是侯導拍攝《兒子的大玩偶》(1983)期間,接觸了留洋學電影的歸國青年,在眾多術語環伺下,他思考起電影形式與內容之間的問題。這時,編劇朱天文建議他去讀《沈從文自傳》,「他寫自己的鄉鎮,自己的家,那種悲傷,完全是陽光底下的感覺,沒有波動,好像是俯視的眼睛在看這個世界。」(註)
侯孝賢講述、卓伯棠策劃/彙編,〈我的電影之路〉,《侯孝賢談侯孝賢:給電影工作者的備忘錄》,雙囍出版,2023,頁25。
於是,他將這種新獲得的感知抒發於《風櫃來的人》,並在拍攝現場,不斷請攝影師陳坤厚把鏡頭放得退一點、遠一點、冷一點。
侯孝賢、陳坤厚、許淑真張華坤等人合組萬年青影業有限公司,與中影合拍的創業作《小畢的故事》(1983)既獲金馬獎又賣座,《風櫃來的人》試圖趁勝追擊,籌備相當迅速。「(最終劇本)8月20日開寫,陳坤厚、侯孝賢即去澎湖決定攝影場景,隨找演員定裝。24日我交出劇本,28日大隊人馬赴澎湖就開鏡拍了。至院線上映,前後才兩個月,比《小畢的故事》還更是賭寇出草,」朱天文寫道,還透露片名是眾人租車去風櫃途中、聊天聊出來的(註)
朱天文,〈《電影小說集》自序〉,《最好的時光》,印刻出版,2008,頁366。
除了啟用一票國光藝校出身的學生演員,片中不乏工作人員下海客串,侯導本人燙捲髮演出阿榮(張世飾)的姊夫、製片張華坤飾演遊蕩高雄鹽埕街頭的皮條客,而助理導演陳博正(阿西)客串內急如廁的陌生男子。飾演阿清父親的謝政治,則是萬年青電影公司對面的鐵櫃行老板,因為額頭有凹痕,剛好與劇中角色打棒球擊傷頭部的形象相符(註)
楊士琪,〈萬年青公司 重戲不重人〉,《聯合報》09版綜藝,1983年10月10日。
,雀屏中選,這是侯導採用非職業演員的特殊案例。

之所以設計成年輕人從澎湖到高雄謀生的故事,主要為侯導曾在旗津待過半年,以及1980年代台灣經濟成長的時代氛圍驅使。得力於直覺,又融合侯導自身成長經驗,《風櫃來的人》的日常感,散發出一股難以言語的生猛活力,是侯導後來美學日臻成熟的作品裡不易再感受到的,才顯得難能可貴。

風櫃散步

我的風櫃散步行程,從風櫃東站站牌展開。午後的風櫃陽光充足,作業漁船停泊海岸歇息,街上行人寥寥可數。除了部分民宅已非舊貌、防波堤加高之外,氛圍還是跟這部40多年前的電影一樣,恍惚時光如昨。站牌一旁,即阿西被潑一身汽水的廁所,如今改建成停放計程車的車庫;再走過去幾步路,就是《風兒踢踏踩》婦人洗衣的水井,不知道這口水井還能夠打水嗎?站牌對面懸掛「郵政代辦處」的雜貨舖,現改建成雙層民宅,倒是西側的街屋仍維持最初模樣,古樸的水泥花格磚,還能見到兩個偌大「囍」字。

取右往東漁港的小徑走去,可以看到黃衣小女孩走過的石砌小屋,左手邊即是阿清(鈕承澤飾)的哥哥被王大明兄長友人包圍的地點。繼續前行,轉角古意盎然的紅磚魚灶
魚灶為澎湖海產加工建築,主要有磚、石兩種,傳統上會將鰮類經洗滌、鹽漬、煮熟、曬乾等步驟,逐步製成魚乾。魚灶在澎湖各地林立,但業主多為稍有經濟基礎的船東階級,村民則在魚灶或鄰近加工廠打工,幫忙煮魚、揀魚、曬魚、包裝,以勞力換得微薄報酬,因此形成一種「有錢大家賺」的漁村集體經濟。資料來源: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是阿清被尋仇後逃脫經過的路線,甚至連阿清躲避的門柱仍在原地。《風櫃來的人》的地景,正是在這街廓幾步路的範圍之間。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2
《風櫃來的人》電影截圖。(圖片版權/三三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穿梭於縱橫交錯的巷弄,周遭散布荒廢多時、斷垣殘壁的古厝。為了適應特殊的地理天候,澎湖人就地取材,利用硓𥑮石和玄武岩當作房舍建材,或堆砌旱田防風牆,形成蜂巢田菜宅。這些牆面堅毅厚實,又能抵禦強力風勢,為昔日澎湖常見的傳統民居型式。

接著去探訪西南邊的小廟和阿清的家。繞進聚落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風櫃溫王殿,供奉溫府王爺。循海堤走到盡頭的鎮南宮,這間土地公廟在《風櫃來的人》裡出現了兩次,一次是阿清與友人在夕陽餘暉中閒談,另一回是阿清獨自坐在廟前沉思。遠方雞籠嶼與鎮南宮映襯的景緻,使我對這個場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2
《風櫃來的人》電影截圖。(圖片版權/三三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阿清及黃錦和(庹宗華飾)的住家位在鎮南宮以北、朝西漁港方向。路過流水亨通三官廟,出現於眼前的阿清家,已經改建為新式寓房;黃錦和的家也進行翻修,所幸右手邊的硓𥑮石厝還遺留原地,提供影迷尋訪線索。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2
《風櫃來的人》電影截圖。(圖片版權/三三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記得以前參加侯導的座談會,他提及當時夏威夷影展放映《風櫃來的人》時,觀眾目睹黃錦和的嫂嫂殺魚、蒼蠅滿天飛的景象,莫不發出驚嘆之聲,「那時我覺得他們好像有種在看蠻荒之地生活的感覺,但他們一定覺得困惑,《風櫃來的人》怎麼會配著西方世界古典唯美的《四季》呢?」

事實上,《風櫃來的人》的音樂最初由李宗盛蘇來負責,這點可以在片頭的演職員名單見到蛛絲馬跡,同名主題曲後來也收錄於李宗盛的首張個人專輯中。雖說沿襲搭配流行音樂的商業片模式,但因《風櫃來的人》執導風格的改變,院線賣座不佳,草草下檔。不過楊德昌導演看完後,向侯導提議要幫電影重新配樂,於是,他配上了韋瓦第的《四季》。《四季》時而莊嚴、時而抒情的旋律,適當地反映出這些鄉鎮青年,面對未來茫茫不可知的徬徨情緒。難怪侯導會認為這個版本的《風櫃來的人》,是他的電影配樂啟蒙。

內垵南漁港散步

第二天早晨,從馬公循縣道203橫越跨海大橋,來到西嶼內垵。阿清一夥人捲入打架糾紛之後,為了暫時避風頭,郭仔(趙鵬舉飾)提議大家躲到他內垵阿舅留下的空屋子。內垵南漁港位在西嶼南端,儘管處於西嶼西台西嶼東台等歷史古蹟之間,對比鄰近外垵的熱鬧,顯得靜謐許多。

郭氏宗祠左側空地為郭仔阿舅家的空屋原址。參照影片得知,最早屋子是直望大海的,可惜碼頭擴建和防波堤增高,就此拉遠了我們與海的距離。楊金花(楊麗音飾)工作的廠房,雖然外觀有經翻修,但依稀能夠辨識。阿清等人跳舞逗弄金花,伴隨波打堤岸的浪花,乃《風櫃來的人》的經典鏡頭。我不知道建築物的來歷,於是請教當地從事海產宅配的業者,她說那棟原是小管的加工廠,由於土地產權複雜,荒廢後就這樣閒置多年迄今。

建築物附近有片沙灘,沙質潔白細緻。陣陣湧上來、又退回去的海浪,剎那間,我彷彿看見那些風櫃來的人,在海灘嬉戲、奔跑的身影。

Fill 1
《風櫃來的人》電影踏查地圖。(設計/查理小姐)
《風櫃來的人》電影踏查地圖。(設計/查理小姐)

※本文亦刊載於《Fa電影欣賞》第199期

【電影不欣賞】專欄介紹

電影從一道光束開始,映照出時代與生命的光輝與陰霾。無論光影或暗影,都讓世界與人產生共震與共鳴。然而,一部電影不只是一則文本,電影內外所含括的,除了自我經驗的投射外,更附帶著社會、文化與歷史的記載軌跡;於是,電影其實不該只是被欣賞,要探究電影之中更深刻的意義,就從「不只是欣賞」電影開始。

本專欄與「全國最悠久的電影雜誌」《Fa電影欣賞》合作,由國家影視聽中心獨家授權刊載,文章以觀點、論述、檔案、歷史、展示為經緯,陳述電影文化及電影史多樣性的探討。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