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專欄【電影不欣賞】
電影不僅是光的藝術,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能為時代的風景定格。
記得白景瑞《家在台北》(1970)結尾,旅美唸水利工程的吳大任(柯俊雄飾),放棄美國的優渥機會,決定留在故鄉、建設台灣。結尾一幕,大任與親友駛過樟樹尚未成蔭的敦化北路,難掩準備大展宏圖的欣喜之情。不久之後,台灣從輕工業與農業轉型,引進西方資本技術,締造經濟起飛的奇蹟,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在一切向「錢」看的同時,外交面臨挫敗,島內政治反對運動逐漸成形,文化界人士開始問起自己「我是誰?」
約莫10年過後的1981年,長年在美國受理工教育、投身電機工作的楊德昌,返回當時社會變革最為劇烈的台灣。當他經過《家在台北》曾經取景的敦化北路時,他會注意到什麼、觀察到什麼?
民生東路3段,中央安全島植滿枝葉扶疏的台灣欒樹,兩旁金融中心、商辦大樓、星級旅館矗立。愈接近敦化北路,無論平時或假日,這個路口總是車水馬龍。
繁忙熱鬧的敦北商圈,範圍以敦化北路沿線二側為核心,南抵南京東路,北達民生東路、民權東路,西至高架捷運掠過的復興北路。早年這一帶即吸引許多外商總部進駐,可說是台北市精華地區。最北端的松山機場,早年為接待外賓的重要國際機場;正對機場的敦化北路,是畫家顏水龍在擔任市政顧問期間規劃的,以寬敞的林蔭大道作為聯外道路,營造國門意象;商圈東北隅,有政府戰後利用美援興建的民生社區,將美國中產階級的想像帶入這座華人城市。
新藝城及中影合資的《海灘的一天》(1983),以2小時47分鐘的驚人片長,描述一名女孩從學生踏入婚姻的成長歷程。不同回憶的時空交錯,台灣急遽變遷的社會面貌潛伏其中,已隱約具備撰史氣質。這不過是楊德昌的第一部長片,透過《海灘的一天》,首度向世人介紹敦北商圈面貌。
婚後的佳莉(張艾嘉飾)與外遇對象平平(吳少剛飾)相聚的餐廳,是民生東路三段的闔家牛排。這間緊鄰西華飯店的老字號西餐廳,向來是台北人吃西餐的首選。如今闔家牛排歇業,「紅屋牛排」取代之。儘管店東易主,每逢用餐時段,紅屋仍吸引饕客趨之若鶩。
敦化北路與民生東路口的僑福金融大樓,出現於大銀幕絕非首次。在陳坤厚執導、侯孝賢編劇的《我踏浪而來》(1980),設定為林鳳嬌父親經營的企業總部;李美彌的《晚間新聞》(1980),歸亞蕾飾演的女裝設計名家多次進出此地。彷彿當年要找台北摩登的一面,僑福金融大樓是不可忽視的地標。
《海灘的一天》終幕,佳莉揮別旅奧鋼琴家譚蔚青(胡茵夢飾),充滿自信地踏出僑福金融大樓,在夕陽映照下往敦化北路邁進,古典樂揚起。
◎ 紅屋牛排館民生店(闔家牛排舊址):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3段119號
◎ 僑福金融大樓: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205號
楊德昌喜歡畫漫畫,也迷戀建築,學生時期曾一度考慮唸建築系。這或許能解釋為何他的兩次(1991年、2003年)My Role Models清單,貝聿銘都不曾抹去。綜觀楊導作品,不難從構圖與景框中,感受到他對建築、空間設計的強烈敏感度。如同英文片名Taipei Story,《青梅竹馬》(1985)是楊德昌利用城市地理空間,將台北市西、東區分野,傳統與現代界線劃分最清楚透徹的一部。
侯孝賢飾演的迪化街布行小開阿隆,平時穿梭於繁華落盡的大稻埕;代表都會女性的阿貞(蔡琴飾),腳踩高跟鞋走過的新興東區,玻璃帷幕大樓如雨後春筍般聳立,建築師李祖原設計的環球商業大樓便是其中之一。這棟坐擁挑高天井的辦公建築,曾獲1980年第2屆建築師雜誌佳作獎。
阿貞跟建設公司主管小柯(柯一正飾)見面。一顆遠景,兩個小小的人影緩步走在迴廊。此時,小柯望著窗外千篇一律的高樓群,淡淡地說:「你看這些房子,我愈來愈分不出它們了。是我設計的,不是我設計的,看起來都一樣。有我,沒有我,好像愈來愈不重要了。」鏡頭帶到落地窗外,依序是僑福金融大樓、台塑總部、長庚醫院、中泰賓館;當年尚未開闢的慶城街,如今已建滿一幢幢大廈。不知設計這些樓廈的建築師,是否也曾跟小柯一樣陷入迷惘?
我搭乘電梯來到對應樓層,感動於拍攝現場的景物依舊。唯獨天井的藤蔓植物,前些年因蚊蠅問題而剷掉了,空蕩蕩的冷清模樣,還真是有點可惜呢。
◎ 環球商業大樓: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3段129號
1964年,政府利用美援貸款,將基隆河畔的農業耕地開發,打造台灣第一座美式模範社區──民生社區。曾幾何時,當初光鮮亮麗的公寓住宅日漸破敗,一種陰鬱壓抑、寂寞疏離的氛圍,在《恐怖份子》(1986)裡,民生社區變成城市治安的死角。這處曾誕生過《藍色大門》(2002)、《向左走,向右走》(2003) ,散布咖啡館與特色小店的文青聖地,可曾與《恐》片裡的陰暗面貌有所連結?
清晨破曉時分,便衣刑警中槍倒地,另一邊的住戶卻兀自在陽台洗衣。警車喧鬧的鳴笛聲響徹街巷。這是《恐怖份子》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組開場鏡頭。當我穿梭於民生社區時,與影像情景交融的感受愈發強烈。首先來到富錦街359巷1弄,這裡是刑警老顧(顧寶明飾)攻堅賭場之處,攝影師小強(馬邵君飾)在旁偷拍,隨即遭到驅趕。遠處新中街的消防栓與囚禁狼犬的大籠子,是我對這個地景最鮮明的印象。
為捕捉最佳畫面,小強鑽過狹窄的巷道,趕到公寓後方。淑安(王安飾)與大順 (游安順飾)從陽台跳下。大順當場被便衣警察逮個正著,而跛著腳的淑安躲過一劫,一踱一踱地離開現場。小強連拍淑安數張背影。這一幕則是在富錦街107巷1弄內拍攝,同時也發現通往國泰營區的防火巷,圍牆上塗鴉的「禁」字,已經存在35個年頭了。
爾後,李立中(李立群飾)開車行經民生東路5段時,竟在新中街交叉口與淑安擦身而過。看似毫不相連的登場角色,最終環環相扣、連成一氣,結構嚴謹而精準,正是楊德昌電影的敘事魅力。
《獨立時代》(1994)定調「楊德昌的活力喜劇」,漫畫般的黑色幽默嘗試,卻拋不去講道理的包袱,做為「新台北三部曲」首章,《獨立》無疑是較受冷落的一部。2022年,經過數位修復的《獨立》,再次透過金馬影展亮相,影迷們得以重溫《獨立》的魅力。果然多年後重看,方能細品箇中滋味。
(延伸閱讀:〈1994年的楊德昌,與他們的《獨立時代》──訪演員鄧安寧、陳湘琪、陳以文〉)
1980年代,跨國企業大舉入侵台北。在敦北商圈落腳的美式連鎖餐廳,正巧都在楊導的作品裡留下紀錄,如《一一》(2000)裡的麥當勞,《麻將》(1996)裡的Hard Rock Cafe等。我們也可透過《獨立》裡的餐廳、劇場、PUB等,得知當年都會男女的流行動向。
敦化北路、長春路交叉口的TGI FRIDAYS,是1991年進軍台灣的第一間店址,這裡設定為琪琪(陳湘琪飾)與好友Molly(倪淑君飾)聚會閒聊的場所。可惜該店已於2016年2月歇業,改裝為精品旅館。
◎ TGI FRIDAYS舊址: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150號
1992年,以搖滾樂為主題的Hard Rock Cafe在民生東路3段開設台灣首家旗艦店,店址就在紅屋牛排隔壁。
《麻將》甫開始不久,所有主要角色集結於Hard Rock Cafe裡,顯示台北作為資本主義全球化脈絡底下、「每個人都會說英語」的國際城市,充滿無限可能與生機。九〇年代的台北雖然生活富裕了,卻也變成金錢遊戲的貪婪之城。《麻將》裡的人們,幾乎都在汲汲營營追求財富。最終,能夠存活下來的生還者,唯有良心與真愛──綸綸(柯宇綸飾)和Marthe(維爾日妮.勒杜瓦揚[Virginie Ledoyen]飾)。Marthe在片中被紅魚一行人取諧音「馬特拉」,正巧木柵線(現文湖線)近在咫尺。
生活維持美式風格的楊導,會在影片裡暴露自己偏愛光顧的店。像是TGI FRIDAYS(在《麻將》裡也出現了,不過是停業多年的世貿店)、N.Y. Bagels,還有鼎泰豐。《麻將》結局,即安排綸綸與Marthe在永康街的鼎泰豐前深情擁吻。
◎ Hard Rock Cafe舊址: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3段115號1樓
洋洋(張洋洋飾)在婚禮被親戚小孩欺負,悶悶不樂,爸爸NJ(吳念真飾)帶他去吃麥當勞。洋洋笑顏逐開,而NJ則打了個疲憊的哈欠。
美國速食業龍頭麥當勞(McDonald's)引進,就此改變台灣飲食文化。1984年2月,台灣第一家麥當勞門市在民生東路3段吉祥大樓內開張。據報載,開幕未滿1個月,即以單日衝破百萬元的業績,創下全球麥當勞連鎖店單週營業額最高紀錄。1992年4月,該店址發生奪命爆炸案,轟動全台。
不像前面所提的名店皆已消失,這間麥當勞迄今依舊屹立不搖,是台灣最長壽的麥當勞分店。千禧年之交,台北早已處處能見麥當勞,但為何楊導獨鍾這間?這倒值得玩味。
◎ 麥當勞民生店: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3段135號
也許是出於經濟考量,或是這裡擁有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所以楊導的故事從未出走台北。仔細析出每格影像,我們可以得知,楊德昌深愛著這座讓他懊惱、卻又難捨難離的城市。
可惜我們沒有機會跟著楊導實際走一趟台北,不過他留下來的資產,著實是絕佳的台北旅行指南。若有機會經過取景現場,不妨放慢腳步,追憶影格裡曾經發生過的情節,重溫一代作者導演的理性與感性。
濟南路2段69號,在電影《小爸爸的天空》裡是主角傑龍的家,現實中曾為導演楊德昌的住處。值得一提,《小爸爸的天空》也是由楊導負責配樂的。
楊德昌故居以台灣新電影工作者的日常聚會場所聞名。藉由各方史料,我開始想像這群意氣風發的年輕導演們,在屋裡彼此切磋交流、口頭答應互相支援。楊導在黑板上勾勒錯綜複雜的創作構想,話題離不開各種技術新知,觀賞各國電影錄影帶,大島渚的《少年》、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 1967)、皮亞拉(Maurice Pialat)的作品⋯⋯。根據侯孝賢導演回憶,楊德昌特地整理《少年》的分場表,發送給大家。
1986年11月6日,楊德昌40歲慶生會當天,電影工作者們在此討論台灣電影現況,決意發表相關宣言。於是,54位電影人及支持新電影的文化界人士共同簽署「台灣電影宣言」;隔年1月24日,刊登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和《文星》雜誌。該宣言對電影環境與政策、大眾傳播及評論體系提出質疑,普遍被視為新電影的結束,追求「另一種電影」的開始。法國電影筆記出版的《電光幻影一百年》,將「台灣電影宣言」列為影響世界影史的重要事件之一。
這幢被影史銘記的日式平房,現在是間披薩店。身為影迷的我,多希望門前至少立個解說牌,讓台灣電影最好的時光不被遺忘。
- 尚.米榭爾.弗東,《楊德昌的電影世界:從《光陰的故事》到《一一》》,台北:時周文化,2012。
- 王昀燕,《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台北:時周文化,2012。
※本文亦刊載於《Fa電影欣賞》第195期
電影從一道光束開始,映照出時代與生命的光輝與陰霾。無論光影或暗影,都讓世界與人產生共震與共鳴。然而,一部電影不只是一則文本,電影內外所含括的,除了自我經驗的投射外,更附帶著社會、文化與歷史的記載軌跡;於是,電影其實不該只是被欣賞,要探究電影之中更深刻的意義,就從「不只是欣賞」電影開始。
本專欄與「全國最悠久的電影雜誌」《Fa電影欣賞》合作,由國家影視聽中心獨家授權刊載,文章以觀點、論述、檔案、歷史、展示為經緯,陳述電影文化及電影史多樣性的探討。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