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跨爸」的故事,以第一人稱敘說身為人父的L面對小孩的「跨性別」人生考題,一家人攜手解答的過程──10歲小孩突然說想變成另一種性別,父親一頭霧水,他從沒聽過跨性別這詞。L和妻子接下小孩的直球對決,求助網路、學習新詞,陪伴孩子尋找自我。
他的孩子Ray(化名),是台灣第一位接受青春期阻斷劑(puberty blocker)的跨性別個案。
「六年級生」 的L記得孩子成長中的許多細節,具體而微展現了新世代跨性別兒少成長中的生活肌理與種種起伏,以及與學校制度的小衝撞。許多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細節,小如繡學號、想站著尿尿的欲望;大至想去掉乳房、改變身體的醫療選擇。
相信專業,幫忙衡量醫療處置利弊,再由孩子選擇,是L與妻子愛孩子的方式。與校方溝通,不是要求特權或保護,而是給他「正常」對待,以他想要的性別、無差別地管理就行。即使宿營要跟10個男孩一起睡,父親也覺得無妨──既然他是個男孩。
做個孩子能放心訴說的父母、也有財力付得起每3個月15,000元的青春期延後治療(puberty suppression)費用;這些條件組合,是讓未成年跨性別者痛苦指數降低的父母所須具備的重要條件。
L家的故事,不是標竿,也不是範本,只是眾多「跨父母」中的一種。他們願意讓小孩教育父母、開放心態、接納孩子的選擇,也準備好讓他們有韌性面對社會的挑戰。
跨爸L(52歲,貿易業):
我的孩子Ray現在18歲了。他出生時是女寶寶,大概在10、11歲的時候,第一次跟我講,他想要當男生。
我搞不太清楚狀況,就說「當同性戀無所謂啊」; 但是他跟我說,他要當trans。他就是用「trans」這個字。他不到1歲,我們就搬到國外,他念國際學校,後來我們又搬回台灣。
那個時候我並不了解trans到底是什麼樣的意義。他跟我講,trans是:他就是個男生,而不是他只是喜歡女生。他的意向是很明確的:喔,不是,不是他要當trans,他說我就是個trans啊。
其實從小他就沒有穿過裙子、不穿我們買的任何有蕾絲的東西;去玩具店,他沒有買過洋娃娃。
我下一步的反應是跟他說:「 呃,你可以再看看。」因為我不懂,趕快去Google。在我這個年紀的人的認知光譜裡,覺得同性戀是可以接受的,那無所謂;但是trans,是一個滿嶄新的東西,我沒有這樣子的理解。
我問過一個同學,他爸爸是台大精神科醫師,而且是長老教會的,基督徒很多是反同的。但是我同學的爸爸說,其實在研究裡面,人類本來就存有一定比例是這樣子(跨性別)的狀況:你的生理性別跟你的心理性別是不同的。
有了學術研究當做基礎之後,我比較能全觀地理解,我們應該要去做些什麼事情。
他也跟他媽媽講,媽媽是比我積極,就說OK,那我們就先去找醫師。我記得我們2017年去醫院,那位醫師大概60幾歲,他知道這個狀況,但並不願意做太多的處置。
那時孩子11歲了嘛,開始會有第二性徵,對trans來講, 那是很痛苦的事,因為不認同的性別愈明顯了。所以,我們就在榮總陳牧宏醫師介紹下,換去台大醫院,就是包括了(精神科)徐志雲醫師、還有(兒童內分泌科)劉士嶢醫師,他們建議我們可以使用青春期延後治療、過幾年後再注射「男性荷爾蒙」,讓第二性徵不會出現。孩子12歲就正式用藥了。
所以,遇到小孩來告訴你「我是跨性別」,你有3個方法可以做:第一個就是什麼都不做,看看將來怎麼樣;第二個方法,去拜拜、喝符水,看看是不是被附身、還是怎麼樣。第三個方法,就是相信醫師的建議──已經有3個醫師說明,而且其他醫師朋友也告訴你說這個藥的副作用是怎麼樣, 那你就相信醫師嘛!
我也問過,如果到了15歲,不想再用青春期阻斷劑會怎麼樣。醫師是說,如果在18歲之前,你決定不用了,那就是第二性徵慢慢會出來。所以青春期阻斷劑並不是不可回復的,我們就比較放心。
孩子開始注射男性荷爾蒙後,他很開心!是每3個月1次青春期阻斷劑、每1個月1次男性荷爾蒙,都要去台大醫院注射。因為青春期阻斷劑不在健保的coverage(給付)裡面,所以每3個月自費15,000。男性荷爾蒙注射便宜很多。
我覺得醫生的年紀(對如何診療跨性別)是有差別的。劉士嶢或徐醫師大概都是1980後出生的,我的醫師同學大概1970年左右出生的。我覺得醫師對trans的教育或認知,會因為世代而不同。我的醫師同學說他知道用這個藥不會有副作用,可是他會懷疑12歲的孩子該不該用。
但是,比我們小10歲左右的醫師會認為,「對,我們就是要用比較積極的方法去面對這樣的問題。」
對於一個女跨男來說,能夠站著尿尿,是多重要的一件事情,你們可能不知道 ,你們應該完全不知道。
那個時候,他告訴我說,他要去買個東西叫Stand-to-Pee(STP),這是一個橡膠、像「雞雞」的樣子,可以讓他站著尿尿。這對他來講,很重要,他能更進一步達到他心裡想要的性別。我們去Amazon網站幫他買STP,寄回來台灣,他很快樂。雖然現在他已經沒在用了,不過他的確用了一段時間。
我只是讓你們知道,其實很多事情,比如我覺得站著尿尿跟坐著尿尿到底有什麼不一樣?但對他們來講,是有差別的。
他運氣很好、一直都滿開心的。跨性別這件事,我覺得沒有完全困擾到他。有一次比較困擾,是他國小五年級參加學校的足球隊,校內只有男生隊,但是,他還是去參加。整個男生隊只有他一個女生而已,他打扮就是跟男生一樣,所以也沒有什麼同學知道他是女生。
直到某次足球賽之前,學校校長突然說,欸,不如我們來成立一個女子隊好了,所以就請他參加女子隊。他那個時候會比較抗拒一點,就說「我不要打女生的」。我們說服他去參加女子隊,他也替球隊進了很多分,可是這是他比較不開心的事情。
至於其他事情,尤其是心理上的感受,因為我不是他,所以我沒有辦法很詳細地形容。但是從他開始跟我們講他是trans以來,我們都把它當做一件正常的事情來處理。所以,他並沒有太多的憂愁。
後來他升國中,我先跟學校溝通孩子的狀況,學校一聽到,他們的態度是「我們絕對接受這個學生,我們還要給他更多的幫助」,譬如校長就說「那我們來蓋一個性別友善廁所」。可是,我覺得我們不需要。
他的班導知道這個事情之後,也一直希望小孩子「你要跟全班講你是個trans」。但孩子的態度就是很抗拒,想說「我高興講、我覺得我想講的時候,我再講就好;為什麼一定要逼著我講?」這個事情後來就不了了之。
後來他想從實驗學校換到一個比較嚴格的學校。比較有趣的事情就是,去報到之前,我先帶著小孩子跟學校主任講說,「我們家小孩是個trans,你願不願意收?」因為我不想等到你收了之後,然後再回頭來抱怨,我寧可先跟你講清楚。
學校態度很棒的一件事情是:訓育組長一進來看了孩子就說:「這個狀況啊,那是不是服裝、體能通通依照男生規定?」孩子說是。組長回:「好,那就依照男生規定,其他的我就不管了。」他就走了。我覺得這是一個正確的態度。
就是,OK,我決定我要當男生,我一切就是依照男生的規定。
但是有另外一個問題:學號。學號都有男女之分,不同的數字開頭。我跟學校說,學號有沒有辦法更改?在這個溝通過程中,學校不斷來說,那我們來做兩個學號,一個真的、一個假的:假的學號(男生的)繡在制服上面;真的學號是在學校系統裡。
但我跟學校說:「我不喜歡這樣子,你們是學校,就不應該做假的事情啊;不如我們從源頭去教育局找答案。」
所以我寫信去教育局,教育局大概2天就回信說,OK,他們已經跟學校講好了,他們會通知廠商去更改系統,學號就依照男生的學號去排。
我覺得一切順其自然就好,不用對他特別對待。譬如說,他們第一次宿營是10個男生一間、10個女生一間, 學校老師很貼心地前一天晚上打電話來:「Ray爸爸,我們有多準備一個雙人房,如果萬一他不習慣跟那些男生睡的話,他可以到那個雙人房去睡覺。」等於說學校還為他專門多訂了一間。
我跟老師說:「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可是,學校還是會去做這些預防措施。
所以我說他運氣滿好的。其實我覺得,欸,是不是有必要有這麼多的privilege(特權)?
「擔心孩子是跨性別」這件事情, 完全沒有出現在我的頭腦裡面過;就像你如果是同性戀,那你就是同性戀了。我也不覺得女生就應該要怎麼樣,或者男生就應該要怎麼樣,所以你就不會覺得這個事情是怪的。
對家人或親友,我比較熟的同事、家長,我才會主動去講這件事情嘛。當然我爸、我媽會覺得很奇怪,可是時間久了,他們也就只能接受了。
我覺得以現在台灣的社會氛圍來說,有一個「政治正確」的狀況, 就算人家覺得奇怪,也不會表現出來。
或者,你們覺得奇怪,我也沒有辦法,我不會去配合那個觀感。
他現在滿18歲了,卵巢已經萎縮得差不多,所以不用再打青春期阻斷劑,就只打荷爾蒙而已。如果要去變更身分證上面的性別的話,就必須要去手術把卵巢拿掉。但是,這就看他自己要不要去做這樣的事情。
在幾個月前吧,我說,「如果你換了身分證之後,你就要去當兵。」他說,「OK啊,當兵沒問題啊。」
他很幸運,至今沒有太大困境。或是說,我們沒感覺是困境。
第一,因為「女跨男」要比「男跨女」來得容易得多了。第二,很多時候,你要有經濟資源,才能隨心所欲地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譬如說,從12歲到18歲,每3個月15,000元的藥費, 這也是一筆開銷。還有,我們即使用藥了,他還是會有微微的胸部;可是學校有游泳課程,他會很不自在,因為他還是跟其他所有男生一樣穿個泳褲就下水了。
我們就讓他動了抽脂手術。在手術之前,他要去運動的時候,就用彈力膠帶稍微把胸部拉一下。這些都是開銷。
第三,是小孩本身的個性。有些人就會想要去藏這個問題,最好不要讓所有人知道,那就愈來愈縮在角落,把所有問題去往心裡面堆嘛。剛好碰到小孩子他願意講、能夠講,你才能處理。小孩子如果不願意講,家長怎麼拉,也沒有用。
所以它是一個很多剛好因素的結合。Ray的歷程很難百分之百複製、貼上。這是一個多元方程式。
但是,我也會擔心,會不會是他沒接觸到真實社會對trans的觀感,所以才比較無憂無慮呢?我希望「不特別」才是一個正常的型態;但又難免擔心,他太被保護。
網路上常說「只要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我也覺得,自己不覺得這是問題,有問題的就是別人。聽起來很無賴,但是可能要有點無賴心態,比較能面對跟處理好這件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