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是近年國內外討論熱烈的議題之一。《報導者》發現,近年跨性別兒少也愈具可見度,持續出現在學校輔導室或精神科醫師的診間。
靠著網路資訊,在未成年之前,就能指認自己內心性別認同與身體不同的那股焦躁或怪異感,叫做「性別不安」;與上一代跨性別常誤以為自己是同志的迷惘十分不同。最小4歲的跨性別個案已出現在精神科診間;青春期正要發育的他們,與自己不想要的第二性徵苦苦作戰,家長、醫療體制卻不一定站在同一邊。記者跟著已成年的受訪者到能入手私藥(荷爾蒙)的藥局,以及到泰國仲介恢復室探訪一滿18歲就飛來動手術的個案,直擊跨性別者的生命經驗。
台灣同婚合法逾5年,「跨性別」正是下一關考驗。當小孩說出「我想當另一個性別」,這超出許多家長的人生經驗與認知範圍。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尤其是當跨性別兒少的父母;沒有指教養指南或預言書,可以告訴他們,孩子的未來會是怎樣的情狀。
跨性別社群具有極大的異質性,有人想要變成另一個性別,動完手術、抹去數位足跡,徹底重生;有人只要扮裝或使用荷爾蒙藥物,向想要的性別靠近就行;也有非二元(non-binary)酷兒不想歸屬男女任一邊。大部分的跨性別青少年在成長歷程中學到「性別是一個社會互動的歷程」,挑戰體制與男女二分的性別框架,也反思「我是誰」、「我想是誰」。
跨性別兒少來了,台灣社會又該如何回應他們的需求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