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披露體育班的5C成績單

國家保障「不必學習」?體育班制度再改革

【獨家數據】被運動訓練三振掉的基本學力:36%棒球體育班國中會考拿5C
多少體育班的孩子們為了訓練與比賽,犧牲寶貴學習時間,將未來豪賭在單項運動上。(攝影/林彥廷)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Team Taiwan」在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奪冠舉國歡騰,但培育為國爭光的體育專才,台灣仍停留在提早選才、集中訓練的「威權時期」作法,從國小開始設置體育班,讓有運動天賦、甚至單純只是對運動有興趣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對人生做出賭注──體育班學生幾乎不需正常上課,為美化成績有些學校段考還會出「必勝卷」、考前先讓他們練習答題,都已是公開祕密。

近年各界呼籲改革、甚至廢除體育班聲浪不斷下,2019年108課綱上路後,體育署重新頒布體育班的課程綱要,要求體育班教學正常化。但《報導者》獨家取得2019~2022年國三體育班國中教育會考的成績發現,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5科都是C的比例近全國平均的3倍;被視為「國球」項目的棒球體育班學生狀況最慘烈、5C比例是全國平均的6倍之多。C級代表「未達國中基本學力」,顯示108課綱規範實施後,體育班受教權依然未改善,甚至會考缺考率也是全國平均的10倍──以體育專業技能做為升學管道,反而讓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動力更形低落。

立法院在今年(2025)1月7日三讀通過體育署升格運動部相關的7項法案,運動部預計今年中掛牌運作,然而,2024年行政院在諮詢階段邀請近50位諮詢委員時,多位委員就曾提案主張「廢除體育班」,但最終版本並未被採納。這樣的倡議其來有自,體育班長期被詬病過早競技化,學生學習時間被訓練與比賽填滿,但始終沒有具體數據佐證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2020年依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提案,要求體育署把體育班參與國中教育會考的成績列為重點追蹤對象。當時提案的委員、現為台北市副市長的林奕華受訪時指出,她過去擔任台北市與新北市教育局長,帶選手出國比賽時,大家都在乎到底要拿幾面獎牌?第幾名?反觀其他先進國家,重視的是小選手在競賽場上的態度,以及是否認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過於重視比賽成績的結果,就是長期忽視學習本質,因此在擔任立委期間多次質詢體育班問題,而那次的會議中就通過決議要求教育部要每年追蹤體育班孩子的學業表現,作為日後政策檢討的參考依據。

由於立法院正式通過決議,林奕華卸任立法委員後,長期關注教育議題的現任立法委員陳培瑜接續追蹤。《報導者》與陳培瑜委員辦公室合作,從體育署取得2019~2022年4個年度的體育班國中會考成績中,進一步針對體育班學生成績進行分析,發現體育班學生5C的比例是全國平均的將近3倍之多 ,最令人憂心的是棒球體育班,5C的比例更逼近全國平均的6倍。

國中教育會考成績怎麼計算?C級程度如何解讀?

國中教育會考由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心測中心)負責命題、組卷、閱卷與計分,考試科目包括國文與寫作測驗、英語、數學、社會、自然5科,評量均分成精熟(A)、基礎(B)、待加強(C)三個等級:

  • 精熟(A):表示考生精通熟習該科目國中階段所學習的知識與能力。
  • 基礎(B):表示考生具備該科目國中階段之基本學力。
  • 待加強(C):表示考生尚未具備該科目國中階段之基本學力。

「待加強」的(C)對應會考答題狀況,以2022年(111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答對題數與加權分數為例,國文共42題,答對題數0~17題;社會共54題,答對題數0~21題;自然共50題,答對題數0~18題;英語包含閱讀與聽力,加權分數在0~38.42屬於待加強;數學包含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加權分數在0~39.69屬於待加強。

資料來源:台師大心測中心

Ⅰ.體育班會考成績單
體育班成績顯著低落,5C比例近全國平均3倍

我們從2022年(111年)國中會考成績分析資料顯示,全國學生平均5C比例為6.27%,但體育班學生5科都是待加強(C)比例達17.72%。而體育班5科都是基礎(B)占14.7%;5B以下(包括5B、4B1C、3B2C、2B3C、1B4C與5C)合計占參加國中會考體育班學生的83.49%。再回追前3年統計,5B以下的比例也都超過80%。

同年度全國各科等級人數百分比統計,國文科待加強(C)的比例13.8%、英語27.83%、數學26.69%、社會13.8%與自然20.62%。以國文科選擇題為例,總計有42題,從全國考生答對的通過率來檢視,有超過7成答對22題;答對不到17題,即為「待加強」(C)──這顯示了考C的學生連基本題都沒有辦法拿分。

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受訪時解釋,國文整體「待加強」指的是:「僅能具備部分與教材相關的語文知識,僅能有限的理解、評鑑各類文本的內容與形式,並有限的統整應用以處理問題。」國中會考是對於國中學習成果的檢視,「待加強」對應的程度是「不具備充分理解教材內容的語文知識」。

全國教師工會副理事長、北市忠孝國中教師何俊彥表示,如果用比較易懂的標準對照,每次月考成績都拿不到50分,就有可能在實際會考成績落到C,學習無法跟上一般上課的速度,需要課後的補救或加強。也有老師形容,英語科A的學生能看英語原文小說、但部分C的學生連26個字母都寫不出來。

學生會考C的比例一旦超過50%的學校,各縣巿教育局設有各科輔導團到校教學輔導,提供該校學校老師教學輔導服務。擔任台北市國中數學輔導團團長的興雅國中校長莊國彰指出,體育班5C高比例與他在教育現場觀察一致,「今年申請台北市數學輔導團的學校中,體育班占比很高,像今年申請的士林國中、至善國中,過去申請的福林國中,都有體育班。」過去有些學校認為接受教輔「不太光彩」,甚至有學校希望不要把體育班會考成績納入學校整體C級比例計算。

5科均未達學力標準以棒球體育班最嚴重,高達36%

同樣是體育班,不同體育項目的成績其實有明顯差異。桌球、羽球、游泳等個人項目,會考成績表現不差:2022年桌球體育班的國中會考成績,5C為5.15%,甚至優於全國平均;羽球體育班5C則是6.78%,與全國平均相當。

而國人最熱衷的棒球,2022年體育班生拿5C比例高達36.06%,且有逐年緩步上升的趨勢;其次依序是柔道、足球、跆拳道、排球、田徑與籃球體育班生,5C均超過16%。

進一步細分棒球體育班生的5科成績統計,2022年771名考生中,有453名成績是C,國文與社會表現相較好,拿C比例分別為58.81%、50.19%;英文最差,高達84.18%拿C。甚至,英文成績是逐年惡化,從2019年的76.17%、年攀升至2022年的84.18%。

台灣產業運動協會理事長、運動部諮詢小組委員徐正賢分析,團體運動的會考成績明顯較差,可能與運動訓練需要集體進行有關,相對瓜分有限的學習時間;而單人運動只要訓練結束,就可以自行安排其他學習,不需要配合整支球隊,而單項運動的家庭支持也比較強。

莊國彰從學校端觀察的情況也一致。他指出,桌球、羽球這些個人項目,和音樂、舞蹈等藝術才能班學生類似,往往家長都還會再替孩子找個別的教練或老師加強,家庭環境和對孩子的支持度比較高,有的甚至會找英文家教等在學科上加強自學,「畢竟個人項目要拿全國名次不容易,用比賽成績升學較難,學業不會輕易放棄。但棒球、籃球這些團隊項目,一整隊有成績就能全隊一起以運動績優升高中,確實有些經濟和資源較不足的家庭,會認為把孩子送進球隊、未來至少有學校念,學業成績相較不重視。」

為何甚至連會考都不考?重訓練輕學習的偏廢有多嚴重?

根據國中會考統計資料顯示,2019到2022年國三體育班學生參加國中會考的人數在介於6,500人至5,100人之間,但實際國三體育班學生人數卻在7,200人至6,500人之間,也就是平均每年有大約1千名體育班學生根本沒去考會考。

這4年間,全國國三生會考缺考率僅有1.3%到1.7%,但體育班的缺考率卻是全國平均值的10倍;其中,棒球項目的體育班學生缺考率更高,2021年甚至缺考率高達近3成。

檢視國內知名高中棒球隊的招生時程,以新北市穀保家商為例,今年(2025)的特色招生即將在5月3日舉辦,預計招收14名棒球隊學生,考試科目分成「跑」、「打」、「守」、「投」四大項術科成績,並依據分數高低錄取,考後兩天後放榜;而今年的國中會考時間在5月17日與18日兩天,換言之,對於棒球體育班學生來說,國中會考當下已確定能否錄取高中,而且不採計國中會考成績當門檻。

清華大學台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明蕾分析,這麼高的缺考率凸顯出,在體育班的國中升高中的過程裡,不需要參考國中會考成績,直接以競技成績就能入學,即使要求一定要參加,依舊出現明顯偏高的缺考率,這可作為制度檢討的重要參考數據。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研究所教授陳子軒對體育班會考成績低落不意外,他指出:「會考數字比想像的還要慘烈!」陳子軒認為,棒球運動是國內發展最成熟的運動項目,擁有最大的就業市場,讓家長與孩子願意義無反顧投入,即使過早專業化訓練也在所不惜,顯示學生棒球重訓練輕學習的偏廢問題有多嚴重。

立法委員陳培瑜則以「驚悚」形容體育班會考成績統計,凸顯國中體育班教學無法發揮正常功能。《聯合國兒童人權公約》定義18歲以下都算是兒童,且在第28條明定「兒童有受教育之權利,而且是在機會平等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但從體育班所呈現的數字,因為接受運動訓練已經影響孩子學習,到了忽視的程度。

究竟台灣體育班教學現場發生什麼狀況,是孩子放棄了學習?還是學校放棄了孩子?

Ⅱ.體育班教學現場
練習超時、考試給「必勝卷」
Fill 1
國中現場裡,為了讓體育班學生通過考試,使用較簡單的「必勝卷」,讓全隊「all pass」以順利繼續參加比賽,是公開的祕密。(攝影/林彥廷)
國中現場裡,為了讓體育班學生通過考試,使用較簡單的「必勝卷」,讓全隊「all pass」以順利繼續參加比賽,是公開的祕密。(攝影/林彥廷)

擔任過19年國小校長的林玫伶,10多年前因兒子許元耕一心嚮往成為棒球選手、國中畢業後想讀棒球體育班,讓已是教育界「老鳥」的她見識到台灣教育完全不同的一面,母子後來連聯手把這段震撼教育寫成書。如今,兩人受訪談起「那些年一起追的體育班」往事時,仍能感受到他們的掙扎。

回顧2007年,國中畢業的許元耕一心想打棒球,但林玫伶對於當時體育班放掉學習的方式感到憂慮:「當時以家長的身分關心孩子在校住宿,詢問很多問題時,發現除了自己之外,其他家長好像都不太關心,甚至很少出席這些場合。身為台北市國小校長的我,感受到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後來,許元耕高一就讀強恕中學。他回憶,以前體育班是校外住宿和訓練,就住在棒球場旁邊,老師特別到球場利用早上4堂課把該上的科目上完,下午全心全意的練球,但因為自己非科班出身,強恕當時在榮工體系下
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榮工處以建教合作的方式支持高中青棒隊,在強恕中學之前是中華中學,王建民與陳金鋒都是這個體系培養出來的選手;1999年改與強恕建教合作,如今每年贊助支持。
,有太多球員,根本搶不到上場機會。高二他轉學到陽明高中,才有機會上場比賽,一圓打棒球的夢想,因此經歷過不同學校的體育班管理方式。「特別在強恕的時候,因為球場距學校很遠,所以要特別載老師過來替我們上課,一次來一位老師、所以一週都上同樣的學科。」除了教學上的困境,他也坦言,同儕的壓力很大,「有時想在教室看書,其他同學反而會在旁奚落。」後來他因為受傷離開棒球,朝向鐵人三項發展。

林玫伶表示,當時更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學校其實也很煩惱棒球隊考試不及格,後面會有一大堆補救的流程,所以還有「必勝卷」,就是比其他學生考的內容更加容易,甚至是與考前複習一模一樣的考卷。許元耕補充,「必勝卷」也叫做「AB卷」,讓體育班學生可以通過考試並順利參加比賽。

《報導者》實際走訪新北、台北、桃園與花蓮的體育班現場,其中如桃園新明國中與平鎮高中共用桃園市立平鎮棒球場,因此新明國中排定的訓練時間在週一、週三與週五的上午,週二與週四則是下午練習,其餘時間為上課時間;花蓮縣三民國中則是週一與週三下午三點練球、週二與週四下午兩點練球。

目前全國學生棒球隊的練球時間大多集中在下午,早自習晨操的狀況已經比較少見。但徐正賢指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中規定國小、國中訓練時數至多以3小時為限,但實際狀況都超過這個數字,雖然早上晨操已經取消,但整個下午都在練球,課表是3小時,實際操作都會超過,AB卷更是不能說的祕密,讓球隊可以全隊「all pass」順利參加比賽。

保送升學制度反令學習意願低落

在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奪冠的台灣隊長陳傑憲,接受《報導者》專訪時就說:「我國中早上6點半要晨操,結束訓練進到教室我都在睡覺,去日本念高校才發現不念書是不能比賽的,這才驚覺台日之間巨大差別。」陳傑憲直言:

「以前(在台灣)國一、國二的時候,老師還會認真盯我們的功課:『傑憲你這樣不行,還是要念書⋯⋯』當時最害怕被老師點到要站起來回答問題,那是我最尷尬的時刻。到了國三,老師知道我們靠著打球已經保證直升到高中,老師反而說:『傑憲,上課的時候不要影響同學,他們還要考高中。』所以,台灣國中體育班沒有教學正常化的問題,也和保送升學制度有關係。」

這也是我們從體育班出身的選手口中獲得的一致答案:國中只要球打好、有表現,就能被豪強學校挑中,高中則靠著拚全國賽成績以「運動優良學生甄試」管道保送大學。有位剛從學校畢業沒多久的選手就說:「這一路只需要專心練球、比賽,課堂中幾乎沒有學到東西,也沒有人會在乎這些。」

Ⅲ.受益者還是受害者?
3個國中棒球體育生,就有1個原住民孩子
Fill 1
全國國中棒球體育班的原住民比例逐年攀升,這現象令學者憂心,是否陷入更少職業選擇的迴圈。(攝影/林彥廷)
全國國中棒球體育班的原住民比例逐年攀升,這現象令學者憂心,是否陷入更少職業選擇的迴圈。(攝影/林彥廷)

台灣體育班政策的源起,就是一頁拿小孩為國爭光的荒誕史。從1968年紅葉少棒擊敗日本關西聯隊,追捧成國家英雄、承載國族榮光後,同年教育部便成立高中體育實驗班,自此開啟了台灣從小集中化訓練的體育班制度。

原住民和棒球項目,成為進入這個制度最主要的族群,但究竟是讓他們脫貧、成功的助力,還是讓他們陷入人生沒有其他選擇的迴圈裡?

從參與國中會考統計資料發現,體育班的一般生比例逐年下降,從93%下降至83%;但原住民比例上升明顯,從2019年的6%左右,上升至2022年的14.85%。同樣的,棒球隊的原住民比例最高、也成長最快,從2019年的15.04%,逐年攀升至2022年的29.96%,等於是3個國中棒球體育班的孩子就有1個是原住民。

再檢視棒球項目的國中體育班全國分布,數量居前5名是人口和學校較多的六都中的五都,依序是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高雄市與台中市,而人口少的台東縣高居第6、就孕育許多棒球選手,六都中的另一都台南巿才第7名,也佐證原住民參與運動比例高。

陳子軒認為,「原住民適合打棒球」這件事不斷被強化,甚至在原住民主管機關常常都在宣傳有多少選手是原住民,一直把棒球跟原住民劃上等號,以12強36人名單為例,有一半具有原住民血統,這不管放在哪個國家都是不可思議的過度代表,重點是在基層有多少原住民孩子被驅使期待成為一名頂尖運動員?

根據體育署的資料,113學年度國中體育班棒球項目共計2,560名學生,再把數字擴及國小高年級與高中,大約合計有超過6,000名正在打棒球的孩子;若不計到美國、日本的少數選手,以2024年台灣6支職業棒球隊、每隊60人來計算,合計360個職業球員名額──如此對比,打球的孩子們在棒球生涯裡能擠入中職球員窄門的「錄取率」極低。

更殘酷的現實是,根據中華職棒球員工會統計,2024年職棒球員平均就業年資是4.8年,退役選手的平均年齡是28.7歲──將青春毫無保留地投入在比賽與練習,卻不到30歲就離開職業球員舞台。

陳子軒強調,必須思考當原鄉部落大量的孩子以職業球員為目標時,是否也兼顧到學習?畢竟多數學生無法擠進職棒窄門,還是得要靠著基本學力尋找其他可能,但從現在手上看到的資料顯示,國中畢業的他們可能並未具備基本學力,雖然可以仰賴競技一路升學,但總有一天要離開校園,屆時仍得面臨職涯轉移的困境。

陳明蕾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分析,認為全世界的運動員素質都具備相當優秀的學習能力,所以運動員要學習讀寫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足夠機會學習。當高比例的原住民或弱社經文化水準孩子呈現出高比例的5C成績時,必須要思考教育哪一個環節出問題,不是每一位學生球員都能成為職業選手,還是得讓他們有基本學力,未來能有多元選擇。

Ⅳ.為何改革如此之難?
兩大關卡:專業教練出路、家長「押注」心態

莊國彰也認為,讓孩子那麼小就分流,不是好的教育方向,「體育班制度是我們教育制度走偏了。」甚至連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接受《報導者》專訪都感慨,「大概只有極權國家會這樣培養運動員。」

我們團隊採訪的每一個專家、民代、甚至官員,看法幾乎一致:「體育班」制度應該廢除。但是,每一個人都稱「太難了!」為何一個從學者專家到官員都認為必須改革的問題,卻會無法改革?

Fill 1
面對體育班陳年問題,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接受專訪時強調,明年擬試辦廢除國小體育班,國中則體育班與社團社區化雙軌並行。(攝影/黃世澤)
面對體育班陳年問題,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接受專訪時強調,明年擬試辦廢除國小體育班,國中則體育班與社團社區化雙軌並行。(攝影/黃世澤)

「目前學校專任教練怎麼處理?」這是第一個難題。這些專任教練過去2、30年來,也是在體育班系統中一路培養出來、長大「為國爭光」,國家養成、國家也承擔照顧就業的責任,「如果體育班廢掉,這些教練的工作怎麼辦?」張廖萬堅表示,體育班改革議題面對的第一個壓力在這裡。

此外,現行體育班評鑑也與教練息息相關。以台北市體育班評鑑為例,分成招生情形、運作情形、訓練績效,換言之,與運動相關的競賽成績以及招生狀況占了絕大部分,專任運動教練必須得有成績,才能保住體育班、穩住自己的飯碗,這也造就了體育班拚命在訓練、比賽、拿成績的癥結。如何為專任教練人才開創新的出路、活絡運動產業的就業機會,是解開體育班扭曲生態的第一個結。

家長更是另一個改革阻力。我們採訪的過程中,接觸不少孩子正在國中體育班的家長,儘管他們都了解孩子訓練過度、耽誤上課,但幾乎都和學校及教練站在同一邊。就有教練對我們說,家長比教練還重視成績,有時候甚至為了讓孩子上場會與教練爭執,因為有好的成績才能擠進「高中棒球強隊」、才有機會保送大學,或是被選秀成為職業選手。

一位不願具名的家長說:「訓練與比賽把孩子時間塞滿這樣很不正常,但當我想反映這件事時,遭到其他家長反彈,甚至要我的孩子轉學,不要影響他們追求成績。」

教育部擬2026年啟動改革:國小廢體育班、國中社團化
Fill 1
體育班制度已根深蒂固,從家長、教練、學校、企業到政府,能否扭轉並推動學齡孩子先開心打球培養運動興趣,不要過早競技化,揠苗助長?(攝影/林彥廷)
體育班制度已根深蒂固,從家長、教練、學校、企業到政府,能否扭轉並推動學齡孩子先開心打球培養運動興趣,不要過早競技化,揠苗助長?(攝影/林彥廷)

張廖萬堅接受《報導者》專訪時坦言,運動部成立的諮詢階段時確實討論過要不要廢除體育班,包括專任運動教練何去何從?現有教練難以接受劇烈改變、球隊惡性挖角等問題都無法短時間內解決,因此還是先維持體育班制度。他向我們透露,已啟動未來改革的討論,考慮明年(2026)試辦國小廢除體育班,國中體育班與社團社區化雙軌並行,「也希望和日本一樣,朝向推動提早到3點放學,學生放學後再去進行運動社團活動,」他強調,「希望以開心打球為主,不要這麼早競技化,揠苗助長。」

張廖萬堅也反對現在把小球員當成為國爭光的工具,但體育班制度已根深蒂固,大刀闊斧得需要一點時間準備。「學校體育」主管校園內關於運動的軟硬體,未來體育署升格為運動部後,「學校體育」將回到教育部統一管轄,「運動競技」仍歸運動部。教育部擬先試辦國小廢除體育班制度,改由社團或社區來取代;但國中還有升學的問題,會比較難解,當整個運動產業更健全後,也讓國中體育班逐漸退場,向美日的制度看齊。

對於教育部的改革方向,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教授黃煜表示,主管機關願意踏出第一步值得肯定,至於專任運動教練何去何從的問題,建議可以採用巡迴教練的模式,不用定著在單一學校,而是到不同的社團或球隊提供專業上的協助,一來教練還能保住工作,二來也能讓專業教練服務更多球隊,將整個基層擴大,最終希望學齡的孩子能開心運動兼顧學習。

索引
Ⅰ.體育班會考成績單
Ⅱ.體育班教學現場
Ⅲ.受益者還是受害者?
Ⅳ.為何改革如此之難?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