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兩岸婚姻家庭,如何應對清查政策、網路輿論?隨著中國極權擴張,台灣公民社會對待中國背景移民、對「台灣共同體」的想像是更包容或更緊縮?政府又該如何面對「保障人民權益」與「維護國家安全」的張力?
國產化政策支持下,本土業者開始進入離岸風電的陌生戰場。政策落實7年後提前鬆綁,目前有業者仍在建廠階段,也有些業者已握滿訂單。記者深入採訪北中南各地業者,盤點本土供應鏈是否已達政策目標、具備國際競爭實力?
「十年前偶爾才見一例梅毒;現在遇過不少國高中生確診。」《報導者》以衛福部公開數據分析,發現青少年淋病與梅毒感染者年齡層加速下移,這不只是醫療問題,更折射出台灣性教育、家庭與社會間的多重裂縫。
2023年6月,執教長達30年、南投竹山地區國小校長劉育成長期猥褻與性侵小學生一案首次被揭露,背後反映多年來,學校教職員與地方行政機關旁觀與鄉愿的心態,助長國中小校園師對生性侵犯行規模一再擴大,長期不為人知。
台灣一半以上性侵被害人為未成年,許多人長期無法向外求助,直到30多歲鼓起勇氣想尋求司法途徑卻不可得──2006年修法前,對兒童強制性交罪的追訴時效最長20年。如今有受害者聲請釋憲,試圖打開對童年性侵受害者的救濟或追訴權的「例外」管道。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