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披露體育班的5C成績單

球芽基金創辦人、MLB球隊翻譯、自辦足球盃賽的高中生

周思齊、陳柏諺、李香穎,改寫「體育班不讀書」的宿命
前中信兄弟職棒選手、球芽基金創辦人周思齊,以過來人經驗告訴後輩,打球與念書要求得一個平衡點,別像他一樣長大才惡補。(攝影/黃世澤)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四肢發達、頭腦是否一定得簡單?這兩項顯然並不抵觸的能力,但在台灣教育體制下,因將體育班由主流教育中分流而出,卻被迫讓孩子在中、小學的年紀,就得在運動與學習的路上二擇一。菁英運動是條極窄的道路,選擇體育班的孩子,一旦沒有擠進職業運動的窄門,人生還有哪些機會與可能?相反的,學業表現優異的孩子,是否過於缺乏投入運動的管道和權利?

前中信兄弟職棒選手周思齊,達到職業生涯巔峰時,毅然投入研究所進修、成立組織推動小選手的閱讀希望工程;高中時也曾是隊中主力投手的陳柏諺,大三時看見自己運動發展的極限,從夢碎中找到另一條翻譯工作的新方向;而熱愛足球的少女李香穎,因為「成績好」與父母期待,進入明星高中而與熱愛的足球道路漸行漸遠,她不願就此放棄而自辦盃賽。

3個不同世代的運動員,3種不同的運動生命歷程,都在讓台灣社會明白一件事:運動,不該只有通往「當選手」這條路;而念書,也不該是封殺「運動夢」的理由。

Ⅰ.周思齊:與職棒暗黑時刻賽跑,知識讓人在不安時代找到方向

(44歲,前職棒明星選手、球芽基金創辦人,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畢業、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研究生)

「如果有一天,你們跟我們的小兄弟,在牌桌相遇,我們不要拍照,但請把他們帶回去,我們一起回去練球好不好?」2024年9月22日,周思齊在台北大巨蛋的引退式,爆滿湧入4萬名球迷送別「周董」,全場一片淚海。在他引退前不久,中職多名球員陷入德州撲克風波引發議論,周董引退發言,仍心繫職棒環境、不忘叮囑學弟們「歪路」不要行。

周思齊,台灣職棒圈中最特別的存在,場上、場下都是「選球王」。場上,他留下生涯打擊率達0.307成就、坐擁4座總冠軍;場下,他是假球時代少數敢於「三振」黑勢力的球員,更創下中華職棒罕見的紀錄──以現役職棒選手身分考取非體育系所研究所的第一人,成為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研究生。

「我是經歷職棒假球的人,從2005年加入中華職棒開始,當時聯盟很不穩定,隨時都有可能會解散,我抱持隨時可能會離開球場的想法,所以一直在準備,後來會想要念研究所也是如此,希望能讓未來路更廣。」

周思齊接受《報導者》專訪時直言,自己投入職棒時,是最黑暗的時刻,每一天都可能失去工作,不斷念書、進修,都在為自己準備「退路」。

來自花蓮太巴塱部落,周思齊的人生一直以前輩偶像為目標,同為原住民的大球星郭源治陳義信王光輝被他視為「燈塔」般的指引,希望跟偶像們走上一樣的道路,念一樣的學校、進一樣的球隊,所以大學選擇輔大、兄弟象也是他最想進的球隊。國中、高中都就讀體育班,每天辛苦的練球生活,就希望和偶像前輩一樣,把球打好,為校爭光、為國爭光;高中畢業以體保生身分選擇進入輔仁大學,他說:「動機很單純,就是想跟隨郭源治的腳步(也是輔大畢業)。」這個決定改變他的人生,「進了輔大體育系才知道,和其他體大不同,是要念書的,光靠打球不念書會被三二
體保生超過三分之二學分不及格會被退學。
。」

「所以我的大學4年過得非常辛苦,沒有輕鬆的時候,即使到了大四還在補過去被當掉的學分。」周思齊解釋,在輔大,下午課後才能練球,平時都要乖乖上課。但中學時期在體育班裡完全以打球為重心、學業早就落後,「大一、大二時的程度完全跟不上同學,學分幾乎都被當掉,差一點退學,整整花了兩年時間才慢慢補上國高中錯過的基礎知識。」

周思齊笑說:「現在回想起來,並不覺得後悔,只是希望能跟偶像同一個學校畢業,這對我來說是極大光榮的一件事,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咬牙撐過來。」

大學「苦讀」讓他不一樣,鼓勵後輩在打球與念書間取得平衡
Fill 1
2024年台灣大賽中信兄弟奪冠,照顧學弟的周思齊雖已引退仍備受隊友愛戴,一起在場上慶祝。(攝影/Gene Wang/Getty Images)
2024年台灣大賽中信兄弟奪冠,照顧學弟的周思齊雖已引退仍備受隊友愛戴,一起在場上慶祝。(攝影/Gene Wang/Getty Images)

不過,回過頭再看,大學「苦讀」的訓練,讓他成為了一個不一樣的棒球選手。2013年,他創辦球芽基金,鼓勵打球孩子閱讀;2018年,37歲的他創下0.305的打擊率和0.452的長打率,月薪達到生涯巔峰的65萬元──儘管如此,2005年投入中職後,經歷過「黑米事件」、「黑象事件」兩次假球風暴,甚至曾在球場外就直接被黑道架走,隨時都想「不要打了」,職棒之路從來沒有讓周思齊「安心」過。所以在球場上最風光的2018年,他不僅接下中華職棒球員工會理事長一職,挺身為職棒選手權益喉舌,還考上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以1920年代花蓮原住民組成的「能高團棒球隊」為論文研究主題,以知識撐開自己看棒球的視野、也為自己人生買另一個保險。

「我自己是過來人,知道運動與念書還是要找一個平衡點,千萬別像我一樣後來才惡補,看似是個英雄,其實是一個悲劇。」周思齊坦言,自己的再進修、推動基層小球員閱讀工程,都是因為身處的「險惡」環境讓他想為自己、為下一代找出路。「我是經歷假球的人,一直都準備離開球場,所以會想去念研究所、會想充實自己,希望用我這個來自亂世的人來鼓勵後輩。」

球芽基金同仁也透露,周思齊這一路下了非常多的苦工,從不知道怎麼從圖書館找資料寫報告,一路摸索、學習,把學分慢慢補齊。球芽基金理事長蕭莉綾表示,周思齊小時候就是拿郭源治棒球獎學金,買了左撇子專用的手套,因此打職棒有能力想回饋基層時,從未考慮舉辦比賽,而是走一條人少的路,為打棒球的孩子設定學校成績門檻,只要達標就能領到獎學金,來鼓勵孩子念書。

周思齊很清楚,過去許多關注棒球的善心人士或企業界多數都以「花錢辦比賽」來支持,他和球芽一直在讓外界慢慢理解,支持棒球不一定要辦比賽,閱讀教室、課後教學、修繕場地等,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鼓勵打球的孩子閱讀,最終的目的是希望他們能透過閱讀吸收新知,認識棒球產業不只有職業球員而已。」
當個披荊斬棘的知識搬運工

除了即將完成的研究所論文,周思齊也是最會寫書的職棒選手,出版的著作從自己的棒球傳記、到棒球歷史與球場養護、甚至心智鍛鍊的書,書寫的守備範圍非常寬廣。

「我自認是『知識搬運工』,將國外關於棒球相關知識透過出書介紹給台灣球員,讓他們知道,棒球產業沒有這麼狹隘,而是無限寬廣,例如球探、情蒐、場地維護等等。」

周思齊說,自己是在當上國手後,見識到國外棒球文化和產業發展,但不是每個小球員都有這個機會,他期許自己能藉由出書建立基礎的棒球教育工程。

「我經歷職棒最黑暗的時代,等於是亂世中的代表人物,但我不希望這樣的人太多,因為那代表著我們的環境一直很不穩定,希望太平盛世下,孩子在念書與打球之間有均衡的發展,」周思齊強調,不見得只有打球才是出路,還有很多不同的選項;等到小球員長大後,自己吸收各種知識,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前輩的工作就是披荊斬棘開出一條路,希望學弟們能安心地走在舒服的道路上。

Ⅱ.陳柏諺:當名字從名單中消失, 才被迫思考沒有棒球的下一步
Fill 1
現任美國職棒費城費城人隨隊翻譯的陳柏諺,從小到大都念體育班,直到沒被放入球隊名單才開始思考沒有棒球的下一步。(攝影/林彥廷)
現任美國職棒費城費城人隨隊翻譯的陳柏諺,從小到大都念體育班,直到沒被放入球隊名單才開始思考沒有棒球的下一步。(攝影/林彥廷)

(27歲,MLB費城費城人中文翻譯,前台北市龍山國小少棒隊教練,台北市立大學球類運動學系畢業)

「對不起教練,我沒能繼續打球。」

2025年1月14日台北市大理高中有一場特別的分享,主角不是在球場嶄露頭角的職棒選手,而是很少受到關注的球員翻譯。主講者是大理高中棒球隊出身的陳柏諺,他目前擔任旅美投手、美國職棒費城費城人小聯盟選手潘文輝的隨行翻譯,趁著休賽季回台灣過年期間,回到母校與學弟們分享。踏進一樓餐廳,看到牆壁上的大幅海報裡,留存著他當年擔任投手的身影,身為左投的他還是大理的主力先發,他有點不好意思地向教練抱歉,如今沒能留在場上。

濃眉大眼、留著山羊鬍,穿著運動服,陳柏諺的穿著和氣質已有濃濃的美式風格,壯碩的體格標示著運動員的出身。左投的優勢,讓他當年成為大理高中主力投手,並靠著高中木棒聯賽成績進入台北市立大學加入棒球隊。大三以前,他與所有小球員一樣,也以擠進職業棒球窄門為努力的目標,退而求其次也希望能進入業餘的合作金庫棒球隊捧鐵飯碗,繼續棒球人生。

大二暑假那年,他把握住隊友放棄的機會,到加拿大參加夏季大學聯盟的比賽,希望開拓自己的眼界,順便練習英文會話能力。原本以為人生一切朝既定的軌道前進,大三那年卻出現意外轉折:台北市立大學棒球隊報名大專重要比賽梅花旗協會盃時,他的名字卻沒有在球隊正選名單上,等於是失去上場機會。

即使他努力練球依舊無法爭取擠進名單,沒有出賽就沒有成績,那不僅意味職棒夢碎,陳柏諺更第一次感受到棒球有可能完全不在自己未來人生裡的恐懼:「當時我整個人都慌了!在速食店打工外送時,還因為天雨路滑摔倒受傷,好像走到人生交叉路口,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不以球員的身分,也能站上球場

就在這時,碰到改變他未來的老師──目前擔任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所教授的陳伯儀,花了一週的時間討論自己的優點、缺點,重新歸納如果還要在球界謀生有什麼發展可能?剛好那時候看到前阪神虎球員蕭一傑轉任球隊翻譯,晚上打開電視看職棒比賽時,又看到投手教練旁跟著一個人跑上投手丘跟洋將溝通,陳柏諺才有了靈感:

「既然不能當那個站上投手丘的投手,自認英文還可以,那換個身分當翻譯,也能踩在這塊小土丘上。」

生涯規畫大轉彎,但就算有了新方向,只靠短暫去加拿大打一個暑假的球賽,也沒有能力當翻譯;陳柏諺認為,自己必須得在大學畢業前持續加強語言能力。他主動找上當時球隊總教練高英傑,表達自己決定不再打球,要往翻譯發展;獲得教練認可後,陳柏諺雖然還是固定到球隊報到,但不用練球,在距離畢業前的一年半時間裡衝刺語文,「別人在紅土場上揮汗練球,我坐在休息區裡,翻開英文課本猛背單字與句型。」

為了加強會話能力,陳柏諺還跑到教會參加外國傳教士開設的免費英語會話課,再利用外送打工賺來的錢支付鐘點費、找英語能力好的同學當練習對象,持續精進,就等機會降臨。2020年時,味全龍秋訓找來外籍打擊教練,臨時需要一位英語翻譯,陳柏諺開始第一份翻譯工作;接著他到富邦悍將與樂天桃猿擔任二軍與一軍翻譯。踏入業界後,他發現要更厚實競爭力,除了英語之外,還得具備足以溝通的西班牙文,才能應付很多來自中南美洲的選手,所以再利用時間自費到台師大學習西班牙文,並通過檢定。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2023年費城費城人簽下潘文輝,需要一位在台灣長大的隨行翻譯一起到美國打拚;陳柏諺通過線上面試後,便跟著潘文輝一起到美國闖蕩。

Fill 1
2025年1月,陳柏諺趁著回台過年,到母校大理高中分享擔任翻譯的人生,急切地想告訴學弟們,除了打球還有很多可能,別輕易放棄任何機會。(攝影/林彥廷)
2025年1月,陳柏諺趁著回台過年,到母校大理高中分享擔任翻譯的人生,急切地想告訴學弟們,除了打球還有很多可能,別輕易放棄任何機會。(攝影/林彥廷)

對著台下的小學弟講起這段經歷,聽眾能感受到陳柏諺的急切。他對我們說,「正因為我走過,所以知道這段路有多辛苦,想告訴學弟們棒球路不只有一條,當球員路不通時,還有其他選擇,我只是換了一個身分站在球場上。」他感慨說道:

「從東園國小到大理高中,我棒球隊的同學中,現在只有我還在『球場上』,其他同學都已離開球場,只有一個同學在從事體能訓練的工作,勉強算是跟運動有關,這就是現實。我特別幸運,一路上有遇到好老師適時協助我探索未來。」
當個不可或缺的「工具人」

陳柏諺分享,以前只知道棒球,失去棒球一度什麼都沒有。

「但當我掌握語言能力,甚至多學會西班牙語後,棒球技能也能搖身一變成為加分項目,當球隊需要人餵球時,我可以上場代班;潘文輝需要人傳接球熱身時,我也可以勝任;當球隊需要翻譯,那又是我的本職工作。雖然我已經不是球員,但我卻是球場裡面不可或缺的『工具人』。」

當天他對著與當年的自己一樣、心裡懷抱甜美棒球夢的學弟們說:「我跟你們一樣,從小都是體育班成長的球員,我靠著選擇與努力,圓夢站上職業棒球的舞台,只是不是以球員身分,而是翻譯。我可以做到,你們也可以做到。」

陳柏諺現在負責翻譯的選手潘文輝,速球可飆上100哩,被視為台灣新的「火球男」,2024年9月短暫升上2A,原本也被列入世界棒球12強台灣代表隊名單,不幸賽前受傷無法被徵召,2024年年底接受手肘韌帶置換手術(俗稱Tommy John手術),目前在復健中。

陳柏諺的下一個目標,是希望能陪著潘文輝一起站上大聯盟的投手丘。

Ⅲ.李香穎:頑抗「好成績」宿命,自辦盃賽的足球少女
Fill 1
現就讀台南女中的李香穎(右2),從小就與足球結下不解之緣,但在「保持課業」的要求下,沒有機會加入足球體育班。(照片提供/李香穎)
現就讀台南女中的李香穎(右2),從小就與足球結下不解之緣,但在「保持課業」的要求下,沒有機會加入足球體育班。(照片提供/李香穎)

(18歲,台南女中高三,南岸盃八校聯合足球邀請賽總召集人)

要參與體育班或是走主流的升學體系?這是足球少女李香穎和父母時常討論的話題,因為她深愛足球、學業成績又優異,在台灣目前的中學體制中,往往非得二選一。現為台南女中高三的李香穎,經過家庭革命、教育體制對抗,試圖走出第三條路。

「我想踢足球!在我小四的時候我的志願就是運動員,那時還沒有確定是哪個區塊的運動員,但是就是想當運動員。到小五、小六,我就知道我想當足球員,天生的,我知道。」

從小四開始,她就參與運動、接受訓練,不僅加入足球俱樂部,為了得到進一步訓練的機會,還曾寫信向全國足球協會的南區訓練中心爭取招收女生球員,獲得難得的訓練機會。國小時期,她每週末下午參與足球俱樂部,晚上繼續在訓練中心訓練,雖然辛苦,卻甘之如飴。

但不論國小或國中,李香穎所在的學校都沒有足球隊。

國中考上台南私立升學名校的資優班,成績也名列前茅,不過在念書的高壓環境下,李香穎發現自己每天回家的情緒都很不穩定,父母決定在七年級的上學期就替她轉學,轉換環境。進入中山國中的李香穎,在學校運動會的100公尺拿到冠軍,田徑教練邀請她加入學校體育班,但目前台灣體育班多數不重課業、時間都投資在訓練上,讓李香穎和父母相當猶豫。

選不選體育班?給父母「萬言書」,親師緊密溝通下的抉擇

原班級的班導師從李香穎的人格特質、體育班的師資分析,以及體育班有同儕可良性競爭,建議父母讓李香穎轉入體育班。當時李香穎考過全校第二名,因此父母對老師相當信任,最後決定讓女兒在國二時轉入體育班。「體育班當年卻有一個跳級生,我只有考贏他才能拿市長獎,」李香穎說,她不是體育班裡唯一的資優生。

對李香穎而言,國中體育班的日子相當快樂,不僅能夠每天接受她最熱愛的運動訓練,上課時間變少,對有能力自主學習、無法長時間專注聽老師上課的她來說,自己念書的時間反而變多。

不過,李香穎最熱衷的運動始終都是足球,接受田徑訓練也是為了能夠在足球上表現得更好。但升上國中後,訓練中心的訓練戛然而止,原本踢的足球俱樂部也因為同年齡或年紀稍長的隊友為了念書而離開,導致訓練強度一直無法提高,讓李香穎決心尋找高中女子足球項目的體育班。

「選擇高中的時候,我跟家人說我要去醒吾,他們查了一下就不樂意了。後來我跟他們妥協,去考了惠文高中的女足隊。」李香穎不僅錄取了台中惠文中學女子足球隊的體育獨招,同時還錄取了台南的第一志願台南女中。

為了加入足球隊,李香穎撰寫了「萬言書」向父母表達自己對於足球的想法,以及自己為了讀書有多努力。她表示,其實自己閱讀速度很緩慢,總要花比其他人還要多的時間閱讀、消化文字,每次考試也沒有辦法在時間內寫完所有的題目,只能依靠提高正確率的方式維持父母對課業的期待,但這卻讓父母認為她是因為參與體育活動而荒廢課業。在這段家庭革命的激烈溝通中,媽媽才注意到,李香穎的這些現象可能是有閱讀障礙,並帶她去醫院診斷。

然而,父母對於體育班的學習環境以及未來的發展仍然充滿疑慮,便帶著李香穎一起去惠文高中了解高中體育班的運作;惠文高中的老師也建議,如果沒有辦法下定決心全心投入訓練,有可能會白白浪費3年的時光。因此李香穎與父母討論過後,過去堅決反對她踢足球的父母,允許她以參與足球訓練為重,交換條件是必須留在台南女中升學,維持一般生的課業標準,但在學業上進行適度的調整,允許李香穎向學校請假,利用這些時間一行一行地慢慢吸收、消化知識,讓李香穎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

掙脫二選一難題,用自己的方式喜歡足球
Fill 1
不願屈服於命運的李香穎(右坐者),選擇自己組球隊、借球衣參與地方的足球賽事,甚至和球友組織了一場大學生的足球賽,只為了找一條屬於自己的足球路(照片提供/李香穎)
不願屈服於命運的李香穎(右坐者),選擇自己組球隊、借球衣參與地方的足球賽事,甚至和球友組織了一場大學生的足球賽,只為了找一條屬於自己的足球路(照片提供/李香穎)

雖然進足球體育班的路斷了,不服輸的李香穎,只要哪裡有足球踢,她就會排除萬難前往當地踢球。高中的足球社、大學的足球校隊、系隊,高雄、台北的足球俱樂部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甚至自己組織足球隊參與台南在地的比賽,即使必須花上5、6個小時搭客運通勤,只要能踢足球,李香穎都會想辦法克服。

為了負擔自己的交通費,李香穎還接觸各式各樣與足球比賽有關的場務、企劃、網路社群的攝影、美宣,並考取裁判證,也突破了自己本來的社交恐懼。

「這些日子很辛苦,但也沒有辦法,我想讓其他喜歡踢球的女生以後不要那麼辛苦,所以想培養自己辦比賽的能力。」

她與其他有志一同的大學生球友,決定一起組織一場足球賽,一方面讓更多學生累積比賽的經驗,同時也培養自己組織比賽的能力,在未來辦出能夠讓女生參與的足球比賽。

2024年,李香穎匯聚自己從小到大參與的足球經驗,與球友們一起聯合南部8所大學足球隊舉辦了南岸盃八校聯合足球邀請賽,從企劃、場地、設備租借、聯絡球隊與裁判、拉贊助,一切都必須靠自己組織。

一開始,許多人對於一個高中生想辦比賽,抱持著看熱鬧的心態,但李香穎認真的態度逐漸得到認同,也開始有人願意支持、給予實質的贊助。

「體育班跟課業的選擇對學生非常的困難,如果普通班的學生上完課還要再接受訓練,已經很難再專心了,而且在放學後才接受訓練,往往回到家的時候都已經是晚上8、9點,甚至前往高雄參與俱樂部訓練,往往回到家都已經接近12點。如果要兼顧課業和訓練,只能利用零碎的時間複習。」

即使已經竭盡時間,仍然沒有辦法在訓練與課業齊頭並進,與國中時期動輒能維持全校前三有段落差,「或許只有真正的天才才有辦法兼顧兩者吧!」李香穎感嘆。

目前高三的李香穎,未來想要前往美國念大學,那裡不僅是世界女子足球最為發達的地方,也有機會讓競技訓練與學業達到平衡。她渴望著和其他女生一起踢足球,也希望在美國學習運動行政的課程,進一步培養自己組織運動賽事的能力,朝著舉辦女子足球比賽的目標前進。李香穎了解自己在競技的水準無法與科班相提並論,但她仍然用自己的方式喜歡著足球,就如同一路走來那般:哪裡有足球,哪裡就有她。

索引
Ⅰ.周思齊:與職棒暗黑時刻賽跑,知識讓人在不安時代找到方向
Ⅱ.陳柏諺:當名字從名單中消失, 才被迫思考沒有棒球的下一步
Ⅲ.李香穎:頑抗「好成績」宿命,自辦盃賽的足球少女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