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送中週年

【歷史的攝影書頁】之一

在運動中保持沉默,讓照片說話──林亦非的攝影書寫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從記錄影像的見證特性著眼,在反送中運動一整年並持續的歷史當中,幾位影像出版計畫的發起執行者,重新沉澱、思索,將歷史的影像碎片編輯組織進入書本,以攝影書對話歷史的特殊形式,分享自身親臨現場、反思時代的意念,以一幀幀現場影像的紙本厚度回望歷史、放眼將來。

香港獨立攝影人林亦非在運動期間,擔任《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特約攝影記者,許多《紐時》版面上關於這場運動的代表性照片,都是由他拍下。他鏡頭下的畫面震撼、充滿戲劇性和激情,卻同時非常客觀──關鍵,或許就在於他對「沉默」的堅持。

香港由英國殖民地一直走來,經歷主權移交,有著自身的文化和價值。當外國人親切說「Ni Hao」打招呼,香港人可能感到一點點不自在⋯⋯。
這是攝影記者林亦非攝影集《Woh Yuhng》
和勇的廣東話拼音,意思是和平、理性、非暴力抗爭者與勇武派抗爭者的結合。
的序言節錄,含蓄地透視著一種個人解讀:反修例運動(註)
因緣由是港府要修訂《逃犯條例》,在香港稱為「反修例運動」或「反送中運動」;在台灣則絕大多數稱為反送中運動。
似乎不單是對引渡到中國內地審訊的不信任,更包含著香港人對歷史、前途、身分認同以及價值觀的回應。
警方記者會、抗爭者文宣,都引用他的照片
Fill 1
反送中、香港、林亦非、攝影書寫、林若勤
香港獨立攝影人林亦非多年來為不同的國際通訊社工作,反送中運動期間,擔任《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特約攝影記者,拍下許多代表性畫面。(攝影/林若勤)

林亦非的作品集幾乎沒有留下個人意念的線索,在運動中,他拍攝的照片絕大多數非常直白,畫面很震撼、充滿戲劇性和激情,卻同時非常客觀,甚至客觀到無論是警方的記者會、還是抗爭者的文宣,都不時引用他的照片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他坦言:

「我當然有自己的立場,不過當我去採訪的時候,我很堅持盡可能中立地報導事件,這樣才能真正幫助我支持或認同的一方。我不介意任何人使用我的照片,但我介意有人使用時刪改了照片的內容,或者帶出的訊息與我看見的事實不符,從而影響事件的真實性。」

如何能夠在拍攝時減少個人成分,其中一個方法可能是保持沉默。

示威現場總有相對平靜的時候,筆者卻從未見過林亦非會與行家閒談,有時甚至連招呼也不打,這是因為他希望工作時能保持警戒心、避免分神,而且他認為攝影師的對話有可能影響事件的發展,所以盡可能閉嘴,交由相片說明真相理性的思維,可能就是令林亦非的相片變得客觀的原因。

然而再理性都有被觸動的時候,他曾經在示威現場離開時,見到有很多「家長車」
反送中運動中,出現一種協助示威者的方式「義載」,由市民提供私家車,在警方封鎖交通時,載送示威者撤離。由於司機往往以「家長接送學生」為藉口規避盤查,因此又被稱為「接放學」、「家長車」。
(非勇武但支持運動的香港人)等候接送示威者,這種不會在外國發生的畫面,令他異常深刻。他亦慨嘆,去年(2019)6月運動一開始時,香港人仍然如以往一樣,以局限的手法抗爭,不太激進,以防守為主;但半年內武力已跳了幾級,是他始料未及的事,覺得「終於也要在香港發生」。
新聞攝影,成為西方社會看見香港的窗
Fill 1
反送中、香港、林亦非、攝影書寫
2019年8月25日反送中荃葵青衝突中,出現港警首度對空鳴槍、擊發實彈的事件。林亦非在現場捕捉到港警以真槍指向示威者、一位傳道人檔在槍口前的瞬間,成為反送中運動中代表性新聞畫面。(照片提供/林亦非)

林亦非坦言反修例運動期間,情緒上未有太大的波動,可能與過往有類似的採訪經歷有關,他說:「我試著理性分析,這樣說可能有點那個(冷漠),香港又未去到最慘烈的情況。」他曾經在2010年泰國採訪民主運動時,遇上軍隊實彈鎮壓,手榴彈和流彈炸斷大量平民的手腳;採訪地震時滿街都是屍體,四處都是在呼救的人。

林亦非2005年入行成為攝影記者,6年後自立門戶為自由攝影師,多年來為不同的國際通訊社工作,2016年成立新聞及商業攝影平台「Atum Images」,同時亦是《紐約時報》的特約攝影記者。曾經採訪過泰國的民主化運動、緬甸難民人道危機、亦曾多次到中國內地拍攝敏感題材如北京水災、四川地震、烏坎村維權事件、化工廠汙染等。

作為一扇通往外國的窗口,西方社會主要透過新聞相片了解香港的狀態,林亦非稱催淚彈、橡膠彈等武器在外國並不罕見,反而一些可以展現香港人堅毅性格的照片,例如200萬人遊行擠滿馬路、手執雨傘的市民以肉身擋著警員的真槍瞄準等照片,更能吸引外國人注目。

「我的見解,不值得在這本書裡放太多」
Fill 1
反送中、香港、林亦非、攝影書寫
反送中運動中,示威者以雨傘對抗港警施放的催淚彈。(照片提供/林亦非)

《Woh Yuhng》一共收錄60多張反修例運動的照片,沒有按時序舖排,整輯相幾乎看不到被攝者以外的情緒。

將光圈收細,用廣角鏡將現場的光、影、背景、細節、情緒和反應都盡量有美感地收錄,這都是林亦非相片的特色。很多大場面林亦非都能憑一張相訴說故事,並呈出一種史詩式的美態,不過當中卻沒有摻雜拍攝者的感情,將最原始的新聞攝影推向最完美,有如歷史書中收藏的油畫一樣。

高度客觀的視角近乎冷漠,他淡淡地回應:

「好呀,冷漠。因為(相片)裡面的人已經在最繃緊、最激烈、最生死的時候,你還去加一把你的感情入去,我不會。我比較喜歡真正地觀察這件事,去記錄一些現場內容。」

林亦非直言,自己「影(拍攝)的時侯不會有太多計算」,因為衝突現場很多事都發生得很急,只能即時地反應,憑個人的美學修養和思考模式去決定照片的視角,思考的空間不大。後來編排相集時,亦刻意地沒有加入太多個人想法和設計,因為反修例運動這件事已很強、很震撼,令人有很多感受。「很多內容在(相片)裡面,當中可能會有隱含一些我的個人見解,但我不會再很有系統性地展示,我的見解不值得放太多進入這本書入面。」

他希望這本書,能將曾經在不同日子和媒介刊登過的相片集合,讓讀者有機會一次過觀看自己所拍下的相片。他認為坊間有很多關於這場運動的新派攝影集,卻欠缺最「老土」的攝影書,門檻太高、太複雜的攝影集,會令大眾失去回看這件事的權利,而傳統和簡單的新聞攝影門檻比較低,閱讀上比較平易近人,希望這本書能讓香港人保存這輯相。

Fill 1
反送中、香港、林亦非、攝影書寫
2019年七一遊行中,示威者以雨傘築起防線,抵擋警棍。(照片提供/林亦非)
Fill 1
反送中、香港、林亦非、攝影書寫
一位示威者投擲瓶製的汽油彈。(照片提供/林亦非)
Fill 1
反送中、香港、林亦非、攝影書寫
反送中運動時期,香港示威現場一角。(照片提供/林亦非)
Fill 1
反送中、香港、林亦非、攝影書寫
香港中文大學事件中,港警衝進校園施放催淚彈,示威者則以汽油彈和障礙物回擊。(照片提供/林亦非)
Fill 1
反送中、香港、林亦非、攝影書寫
林亦非攝影集《Woh Yuhng》。(設計/何勇)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