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可能因為台灣在國際社會地位邊緣,當台灣人發現有外國人認識台灣、喜歡台灣就會受寵若驚,如果看到外國人挺台灣或為台灣發聲,那簡直會一整個高興到飛上天,一時之間網路上會充滿各種感謝貼文。但是,外國人真的有這麼了解台灣、挺台灣嗎?他們了解、挺的台灣和台灣人認知的台灣是否有落差?他們是出於什麼樣的理由挺台灣?這是個很有趣、很值得關注的問題。
住過波蘭11年,我對「波蘭人如何看台灣」一直很感興趣。多數台灣人會認為,波蘭既然反共,又和台灣一樣有受壓迫的歷史,波蘭人應該會同理、同情台灣人的處境,支持台灣,反對中國。但據我觀察,情況遠比這複雜。有些來過台灣、住在台灣、有台灣朋友的波蘭人,確實在情感上會比較親近台灣、了解台灣、支持台灣,但情感上的喜歡是否能化為實質上的支持?這有待觀察。而大多數的波蘭人,有些根本不知道台灣在哪裡,或對台灣認識不深,何來同理?有些波蘭人會知道中國和台灣的不同,也會知道台灣和中國的歷史背景,但會把台灣想成「一個好的、自由的、民主的、保有傳統中國文化的中國」,而台灣人是「住在台灣的中國人」──這樣想的漢學家和政府官員也不在少數。
共產時代的波蘭,政治上與台灣彼此對立而沒有官方交流,波蘭學生能到台灣留學是1990年代以後的事(很多人並不是為了台灣而去台灣,而是把台灣當成另一個可以學中文的窗口)。多數波蘭學者(包括漢學家、國際關係學家、政治學家)看台灣的方式大致上不脫這幾個刻板印象:中華民國、中華文化、儒家。即使自認親台、喜歡台灣的學者,也很難跳出這些刻板印象,只有少數人能真正把台灣當台灣看待,肯定台灣的獨特性和主體性。
今年3月,我發現了一本波蘭學者們寫的關於台灣的英文論文集,叫做《台灣例外論》(Taiwan's Exeptionalism,2019出版)。因為這本書和我感興趣、關心的波蘭及台灣有關,所以拜託朋友從波蘭買了寄到台灣來(不過,這本書從10月開始也可以在Amazon和哥倫比亞大學網站上買到電子書了)。
原本以為這本書可以告訴我波蘭學者如何看待台灣現況,會有許多精闢的分析,但是讀了之後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書中的許多學者並不理解今日的台灣,依然把台灣放在中國的框架下看。
卑躬屈膝、委曲求全,在特羅伊娜眼中變成和平對話、爭取國際空間──對現在的許多台灣人來說,這種想法有些不可思議,但它是國民黨處理台灣和中國關係的方針,也是《台灣例外論》中許多論文的基調。在這種框架下,主權成了一個禁忌的、必須小心避開的話題。
然而,太陽花運動改變了台灣一整代人對台灣認同及政治參與的看法,像是許多人以前對政治冷感,但因為太陽花開始參與社會運動,以及讓許多台灣人開始對台灣歷史(包括政治歷史)感興趣,這些,科澤沃斯基都沒有看到,或這議題不在他關心的範圍內。
整體來說,《台灣例外論》無法讓人真正了解台灣、看見台灣,反而會讓人從中國的角度看台灣,把台灣矮化、弱化、邊緣化,不會把台灣看成主權獨立的國家,而是看成一個畸形的存在,一個「國際社會的例外實體」(exceptional ent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 states)。在今天,它無法描述、評論、反映當下的台灣現實以及多數台灣人的認同。
這不禁令人懷疑,為何台灣政府要支持這樣的學者、這樣的機構做這樣的研究、出版這樣的論文集──《台灣例外論》的出版由中東和遠東研究所的台灣研究中心(Taiwan Studies Centre)贊助,而台灣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在亞捷隆大學設立的機構──讓這本可能會誤導台灣形象、傷害台灣國際地位的書在全球流通?
《台灣例外論》的論點代表波蘭學界的主流意見嗎?其他的波蘭學者是怎麼看台灣的?因為很想知道答案,所以我去做了一些研究,發現許多老一輩和中生代波蘭學者對台灣的觀念不是和《台灣例外論》一樣偏頗,就是一面倒地偏向中國視角。
曾經當過外交官,同時也是華沙大學(University of Warsaw)歐洲研究中心副教授的高山仁(Bogdan Góralczyk)在2019年的一個訪談中說:「對北京政府來說,沒有比統一全中國更『神聖』的任務了。在香港(1997)和澳門(1999)之後,接下來就輪到台灣了。這是為了達成中國人所說的『中華民族復興』。這就是為何中國在處理香港問題上如此克制,畢竟,如果中國動用了軍隊鎮壓前殖民地的抗爭活動,之後要怎麼和台灣和平統一呢?」而在2017年的另一篇訪談中,他則說得更直白:「首先,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需要和平統一台灣。沒有統一,復興無從談起,先是香港回歸,然後是澳門回歸再來就是台灣了。」
有些波蘭學者傾向把台灣看成一個好的、傳統的、民主的中國,對他們來說台灣是優良中華文化的保存地,但他們對台灣本身的文化並沒有很深刻的了解。亞捷隆東方研究院漢學系的系主任蔡素明(Ewa Zajdler)很喜歡台灣,但她喜歡的是台灣的中華文化。當我試圖告訴她,台灣不只有中華文化,也有日本文化、美國文化、原住民文化和新住民文化,她說:「是啊,但中華文化還是主流。」
當台灣普遍被大部分波蘭學者認為是「另一個中國」、「一個好的中國」、「一個民主的中國」,而台灣人被視為「住在台灣的中國人」,台灣的主體性和獨特性就不被看到、被消失。似乎,在這些親中/親華學者心目中,台灣人認為自己是誰、想要有什麼樣的未來並不重要,因為台灣的存在就是為了「維繫東亞/南海和平穩定」、「讓中國民主化」、成就「中華民族復興」、「保存優良、傳統的中華文化」。甚至,連台灣文學都被看成是一個對照組。
波蘭文版《複眼人》和《地下鐵》的譯者,同時也是亞捷隆東方研究院漢學系副教授的倪可賢(Katarzyna Sarek)於2020年,在一個談論中國文學翻譯的Podcast中說:「台灣文學是一種可能性,它讓我們看到,中國文學可能會長什麼樣,如果中國作家想寫什麼就可以寫什麼。」她也說和中國文學比起來,台灣文學比較「叛逆」(niegrzeczna),碰觸到更多議題(比如同志議題),希望台灣文學可以多多在波蘭出版,這樣波蘭讀者就可以認識到,「不是只有創傷和文化大革命,平凡普通的生活也很值得寫、值得閱讀。」聽到她這麼講,真的忍不住想問:到底,為什麼台灣文學要去背負「中國文學的另一個可能性」這個使命?再說,中國文學和台灣文學根本不一樣啊!
台灣人不是沒有經歷過創傷。台灣曾被荷蘭、日本、中國統治,經歷過二二八、白色恐怖,現在依然被中國打壓,不被國際承認。台灣人如果能(暫時)過著平凡普通、自由民主的生活,那也是流血流汗爭取得來的,而且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失去、或是被人粗暴地毀滅、搶走。台灣人要求的不多,就只是過著平凡、普通、正常的生活,被國際社會以一個正常國家看待,擁有正常國家擁有的權利。然而,台灣一直被特殊化、被例外化,被說:你不可以、沒資格、不合法、這不是你的、你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在眾多波蘭學者匪夷所思的言論中,最驚人的是國家科學出版社(Państwowe Wydawnictwo Naukowe, PWN)百科全書對台灣的定義:「東亞國家,領土包括台灣島和21個離島及澎湖群島,位於把台灣和中國分隔開來的台灣海峽,形式上是中國的一省,但事實上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外。」
波蘭的情況可能只是一個例子,或許也有其他國家的學界看台灣的方式也很過時、很偏頗。台灣人必須注意國外學界、政界、媒體界的變化,看到有學者從事台灣研究、出版社出版台灣文學作品,不要僅只於開心「台灣被看見了」,而是要仔細觀察研究他們出版什麼、翻譯品質好不好、如何論述、他們的論述對台灣是有利還是有害,他們看見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台灣。
另外,我們也必須積極宣傳台灣,告訴外國人台灣真正的樣貌,以及台灣人如何理解自己和自己的土地。光是用台灣的美好吸引外國人的注意,讓他們喜歡台灣是不夠的。很多來過或住在台灣的外國人(包括波蘭人)都喜歡台灣,喜歡台灣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民主人權,覺得在台灣生活很好、很方便、很有效率、很安全(不過對台灣的交通會有所抱怨),並且覺得台灣人很友善、很親切。然而,這個喜歡,能否轉化為政治上的實質支持?在台灣被軍事、政治手段威脅時,這個喜歡能否轉化為為台灣努力、捍衛台灣,而非台灣好的時候就待在台灣,台灣有難(被中共攻打、併吞)時就腳底抹油、以求自保?
這個問題很殘酷,但台灣人應該要問自己,也該用它來檢視每個說自己「喜歡台灣」的外國人。這並不是說,聽到有外國人喜歡台灣,就要去逼問:「那你會為台灣做什麼?」而是,台灣人不用一聽到「喜歡台灣」就立刻一頭熱把心交出去,可以多等待、觀察,看看對方是否值得我們的友誼和付出,並且也要想想,自己能拿什麼和別人交換,去換取別人的支持。
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或多個真正能夠有力地代表台灣,讓大家一看就印象深刻的東西。「Taiwan can help」在防疫期間可以引人注意,但疫情過後我們還要一直「Taiwan can help」嗎?疫情過後,台灣要以什麼方式參與國際社會?如果台灣到時依然可以幫忙,是要幫什麼地方?幫誰?而我們希望別人幫我們什麼?這些都應該仔細、實際地思考。
台灣可以宣傳自己的什麼地方?有很多,除了台灣人常會想到的美食文化,台灣還有許多值得推廣的議題如經濟發展、醫療科技、民主人權、同志平權、台語文復興運動、旅遊山水、女性議題、原住民傳統領域和環境保育及文物保存的結合、新住民和台灣社會的互動⋯⋯更重要的是,要能形成一套能呈現台灣主體性的論述,讓看的人清楚知道,台灣是個獨立的國家,為何要對台灣感興趣,和台灣合作有什麼好處。這樣的論述一定要有英文(若能有更多種外語更好),才能讓外國學者更新他們腦中的台灣形象,否則,我們就會落入前面提到的波蘭學界的困境:一直用國民黨的眼光、兩蔣時代的眼光、中國的眼光,不然就是西方人對東方虛無縹緲的想像在看台灣──不只看台灣的文化,也包括看台灣的政治。
如何有效輸出台灣文化,也是必須深入思考的。波蘭國家影音資料館(Narodowy Instytut Audiowizualny)為了推廣波蘭電影,設了一個網站NINATEKA(www.ninateka.pl),在上面放了7,000筆影音資料(紀錄片、動畫、劇情片、劇場紀錄⋯⋯很多都是經典),都可以免費觀看。台灣是不是也可以做這樣一個網站(但記得要上外語字幕,NINATEKA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外語字幕)?甚至,我們也可以做外語的文化資料庫(先做英文,若行有餘力有更多外語更好),把值得造訪的文化網站連結都放上去(當然這些網站也要有外語版),這樣外國人要找資料時會更方便。
成立外語線上文化資料庫,不只讓國內外對台灣有興趣的外國人更容易接觸、了解、親近台灣文化,同時也讓國外想要介紹台灣文化的台灣人(留學生、外籍配偶、華語老師)有更豐富的資源去推廣台灣文化。不然,一直要自己買書、買DVD借外國朋友看,老實說是很燒錢的。其實,我們已經有許多線上文化資料庫了,如文化銀行、老屋顏、故事、CCC創作集⋯⋯缺的是將它們外語化。
如果外語文化資料庫可以做得起來,我們還可以做外語線上博物館、外語線上新聞/評論/深度報導資料庫(而且這些東西量要多、要即時)、外語台灣歷史資料庫、外語電視台(要能在國外收看!)、給台灣年輕人的文化外交工作坊⋯⋯我們必須盡可能地為自己發聲,不要僅只於等待、感謝別人為我們發聲,因為你不知道別人發聲的目的,以及他們的發聲是真的為你發聲,還是奪去你的聲音。
我們必須說出自己的名字,而不是等別人來為我們命名。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存在,並贏得認同/尊重。
閱讀英文版,請至:〈We Must Speak Our Name Out – On The Contradictions Of Polish Scholars' Taiwan Exceptionalism〉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