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2021年適逢大旱,和去年冬季至今氣候雷同。本來台灣中南部冬季因為地理條件和天氣系統導致降水甚少,需等春雨灌溉後使大地再度萌發生機。很不幸地,去年在魚池地區直至4月仍然沒有顯著降雨,某位農民在竹林務農時焚燒枯枝,引燃大火一發不可收拾。如今從外地來日月潭旅遊的旅客,進入魚池市區三岔路口之前即可看見如今杳無生機的魚池尖。
沒想到今年在魚池鄉大林村附近,再度因掃墓用火不慎,瞬間引發森林大火,從2月24日開始救火,時隔一週仍有零星火苗持續悶燒,時不時就會再度燃燒,熊熊明火已經迫近住戶甚危;風勢助長火苗,更讓魚池一帶煙霧壟罩。不僅如此,從媒體報導可以看到,在這連假期間火災事故數量暴增,尤以公墓祭祖數量為多,而現存公墓大多集中在市郊或淺山,引發大火對淺山生態造成威脅。另有山友至能高山一帶健行,在台灣池附近把大片箭竹草坡燒個精光。
屏東縣長看到當地消防單位於火場疲於奔命,乃直接公告只要是放火燒雜草,便以「放火罪」論處,希望替乾旱的南台灣爭取減少無謂用水,也避免無謂的公務資源被浪費,頗有「治亂世、用重典」之感。
時值清明,除了再提醒大家掃墓謹慎用火外,或許可以更深度思考,如何建立「用火的態度」。
人類從百萬年前發現火的存在,開始懂得使用火來創造生活的廣度。接著學會生火,使人類的發展呈現飛躍式的成長,乃至於延長了壽命、進而促進文明的發展,亦是人類與其他物種最具象徵性的區別之處。甚至可以說,火帶來了希望與期待,沒有用火的文明就沒有現今人類如此輝煌燦爛。
在早期農業社會裡,用火應當是必備的技能。沒有便利的瓦斯爐、電子爐之前,學會生火,不僅是生活之所需(炊事、熱水);蒐集枯枝雜草進行焚燒,產生的火灰可以改善土壤質地,促進農作生長。在地球彼端的其他地區,原始農業中,「火耕」更是促進地力的重要方式。
凡此種種,許多民族亦將「火」視為神靈(漢人文化的祝融、日本佛教的不動明王、希臘神話的普羅米修斯、撒奇萊雅族的火神祭);對於火的崇敬,是構成文化傳遞及民族傳續的重要元素。然而在近代工業發展後,傳統起火埋鍋造飯已成過去,甚至被視為不便,人工生火的技能漸漸被取代和遺忘。
筆者在都市長大,有記憶以來,生火一直是不容易的事,通常是中秋烤肉的場合才有需要。在接觸登山等戶外活動之後,野外生火除了是一項技能,營火的熱度更在寒顫長夜中溫暖人心。
在登山訓練的科目裡,恩師伍元和老師對於用火一直是採開放的態度面對。現代人經常把「野地生火」與「破壞山林」、「危險」劃上等號,將用火的結果倒果為因。捫心自問,若有良善的管理用火,又怎能有破壞山林與危險的刻板印象連結之說。因此,「做好火場管理、低度環境衝擊」才是文明時代該有的用火態度。
然而,近年來政府對於登山活動的規管,與日益蓬勃的登山活動相悖。無論是林政單位(如林務局)、生態保育單位(如國家公園)皆是以負面表列的方式告知民眾野地生火可能的後果,以及衍生的罰則,似乎在在顯示有關單位對於民眾登山活動的不信任。
當然事出必有因,近幾年登山運動興盛,造成的森林火災及山難事件數量倍增,也使當局不得不消極規範;但這些規範卻與2019年由行政院大張旗鼓宣示「開放山林」的友好態度不免產生矛盾之處。
所謂的「文明用火」,不應只限縮於特定情境才能使用;文明應該是時代演進下、人類的集體智慧。
根據2021年南投縣消防統計年報,最近5年(2017~2021年)通報火災案件明顯上升,從2017年的186件暴增至2021年的1,298件。2021年再按起火原因分類,其中「敬神掃墓祭祖」與「燃燒雜草、垃圾」所造成的火災比例超過87%,亦即這些案件全都屬於人為事件。
號稱文明用火的時代,實在難再加以區分哪些案件屬於「蓄意」,哪些又屬於「意外」;畢竟懂得生火、起火,恐怕除了人類,目前尚未有其他動植物有其能力了吧。
細數近來頻傳的用火事故發生原因,筆者認為大致可歸納為傳統價值觀衝突、社會教育功能不彰與法規管理失能等三大問題。
(一)傳統價值觀衝突
慎終追遠、掃墓祭祖,一直是過去乃至現在的既有風俗。不只是掃墓時替祖墳除草後焚燒,逢年過節祭拜神祇亦會燒金紙、放鞭炮,用現在的話講:「儀式感」很重要。其實相關用火宣導並非沒有執行,這些風俗習慣同時也容易對環境與空氣造成危害。筆者過去長住台北,返回南投鄉村,強烈感受村落鄰里對於新穎的觀念相對陌生,亦不太容易做出改變。農村的人際網絡連結雖然比都會區強,然其居民也因此不敢獨自貿然行動,形成群體沉默、亦有守舊之氛圍蔓延。
(二)社會教育功能不彰
前述提及相關主管機關對於管制皆採負面表列方式,禁止民眾從事用火行為,一方面認為用火容易造成危難,另一方面也希望避免不必要的救災行動,耗費資源。
古人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一直以來都不是能立竿見影的政策,卻能將智識不斷內化,在未來的30年、50年後,將對社會產生無法忽視的影響力。除了學齡孩子的戶外教育,成人及社會再教育更加重要。一味禁止國人從事相關活動,不僅僅使人失去接近荒野的意趣,更讓大眾從文明用火倒退回用火文明、甚至之前。
(三)法規管理失能
卓然有成的法規及政策,將形塑出社會發展主軸。日前屏東縣縣長明快做出決議,認定所有焚燒雜草皆視為蓄意放火,以地方首長的管轄範圍來說,的確能嚇阻大部分民眾用火行為。在教育及宣導尚未普及以前,嚴格執行法規有助於遏止不良風氣。
台灣並不大,土地也有限,綠地資源面對人口擴張更是緊迫,中央行政部門應該有意識地做出法令裁示。另一方面,國人對於戶外旅遊需求日益增加之際,適度的規範使戶外教育及環境衝擊都能兼顧,避免因噎廢食,僅憑少數不肖人士讓山林活動大打折扣。
綜上所述,多重因素交織下,導致社會各層級結構未能發揮應有功能,致使悲劇不斷重演。然而眼下的台灣,趨利附勢者多,崇尚速食文化者眾,對於需要長期發酵的社會體質強化措施乏人問津,讓有志之士只能忖度再三、最後成為沉默的多數。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台灣戶外環境比擬先進之國,實實在在活在這塊寶島。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