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邊界與邊境研究告訴我們,邊界地區往往擁有自身的政治經濟利益與文化認同,這些利益與認同未必與國家中心一致,甚至可能發生衝突。同時,儘管邊界區域在地理上處於國家的邊陲地帶,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在政治與經濟上的影響力必然微弱。許多情境下,邊界地區的議程不僅能左右國家政策,甚至可能重塑國家的邊界認知與界線,也因此可能引發邊界與政權中心的緊張關係,尤其是邊界地區的自主性可能對整體國家或政權核心的利益產生負面影響。
近期,金門(與馬祖)成為台灣政治與社會討論的焦點。這一波關注的直接導火線來自於金門縣立法委員陳玉珍在立法院預算審查時提案大幅刪減文化預算,並在社群媒體上留言,要求藝文界「丟掉那隻要飯的碗」,引發社會強烈反彈。然而,這場風波的背後,長期積累的不滿來自於陳玉珍在國會的強勢政治風格,以及她與一些金門公眾人物所主張的金門與中國(福建)密切連結的立場。從媒體或社交媒介的報導,可見陳玉珍與金門地方政府人員經常往返中國,與中國官員友好互動,積極推動與中國的交流,爭取中國對金門的讓利政策。同時,陳玉珍不時向台灣政府與社會喊話,呼籲擱置政治對立,避免激怒中國,反對防中政策。在台灣社會對陳玉珍刪除文化預算並羞辱藝文界的憤怒尚未平息之際,她與金門縣副縣長等人於2025年1月24日出席中國廈門舉辦的「『福見兩岸・利厚新春』兩岸同胞共迎新春活動」,並與中國官員歡慶合影,這一畫面成為中國「兩岸一家親」統戰宣傳的有力工具,也進一步加深了外界對她與金門的爭議。
這一系列事件不僅引發對陳玉珍個人打壓媒體與公共價值、優先金門地方利益和過度親中的批評,也牽動了對金門地區人民國家認同的質疑。在中國強勢的民族主義壓力與經濟讓利政策的影響下,金門(與馬祖)是否與台灣、澎湖、綠島、蘭嶼等島嶼維持一致立場,還是傾向於更親近中國,成為近期新聞報導與社群媒體上的熱門討論話題。許多言論甚至直接主張金門應公投決定是否回歸中國,或質疑其是否仍應屬於中華民國台灣。
這些遲疑、焦慮與不滿的情緒,證明邊界地區並非政治影響力的邊陲。陳玉珍的政治主張與行動,以及對她的批評聲浪,正凸顯金門作為緊鄰中國的中華民國邊界地區,在國內政治與台灣─中國關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不少相關討論與情緒背後的核心,是針對金門在台灣或中華民國的主權問題上占有如此影響力的不認同。發言建議金門公投自決,是要金門人給出個國家認同的明確態度,也有不希望金門成為阻礙台灣(或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絆腳石的意涵。
當代國家體制的出現是相當晚近的現象,當國家界線劃下時,發生有相似文化的社群被劃入不同國家界線內,或相異文化社群被劃入同一國界的現象,形成國家的界線與邊境在地社會的文化與政治認同的界線不一定吻合,往往成為族群與國族政治意外敏感的地帶。當台澎、金馬、綠島、蘭嶼等島嶼在1949年意外形成一個政治實體的同時,金門與馬祖也非預期地成為中華民國面對中國的邊界,這一邊界的兩端均屬福建區域的經濟、文化與宗族生活圈,而金門距離台灣島約210公里,飛行需要大約一小時,在1949年前,彼此往來有限。地理與社會的距離,讓金門邊界在面對中國時,成為台灣(中華民國)國族政治的敏感地區。
自2001年小三通開通後,從金門水頭碼頭過去廈門五通碼頭只要半小時的航程。這段航線有金門人往返去對岸消費、交流、置產與探親;金門有熱絡的宗族網絡與相關祭祀等活動,年節時兩岸同宗間的往來慶賀頻繁。這條航線也是金門本地以及來自台灣的水客或跑單幫客的往來帶貨熱點,我在碼頭觀察與訪談,看到台灣的鳳梨酥、太陽餅、麥香紅茶、洪瑞珍三明治、奶粉、美妝用品、保健品等,以及中國的香菇、堅果、螺螄粉等,一箱一箱地、一袋一袋地運送出許多人的生計與生意。此外,許多中國觀光客到金門不只是旅遊,還去打疫苗、做生殖醫療與醫美。2019這年經過小三通,累積到金門的人次達近百萬,2010至2019年間的年平均入境人次也超過80萬,其中以中國身分的入境人次隨年顯著增加。金廈生活圈或中國政府所推出的「金廈同城」,將金門融入廈門的眾多基礎設施與優惠方案,非只是紙上政策,而是金門生活的日常。

與台澎等島嶼相比,金門不僅擁有不同的政治歷史經驗,還因長期的戰地管制、密集的父權宗族實作,以及小三通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社會親族交流,強化在地社會相對單一的公共聲音與價值、傾向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與中國市場導向的發展模式。但是,另一方面,儘管是在戒嚴時期,台灣島上已有公民抗爭活動,解嚴後更有蓬勃的民主與本土化運動,透過批判與解構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以及中華民族意識形態,形構台灣主體意識。不同的歷史、制度與社會動能,使得金門與台灣在政治與文化認同(包括選舉投票行為)上呈現顯著差異。
金門與台灣之間的國族認同差異、台灣對金門200多公里海域的陌生感,以及透過陳玉珍與部分金門政治人物的行動,傳達了金門對台灣主體議程的衝突與影響,使得金門認同逐漸成為受關注的政治議題。邊界與邊境研究常以對抗中心政權與追求在地自主為切入點,論述並支持邊界地區特有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理念與秩序。若非面臨中共對中華民國日益迫近的戰爭威脅,金門(馬祖)邊界地區的中華民族認同以及與中國廈門因小三通所重新形成的生活圈,或許不會被迫立即表態其國族認同。
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台灣與中國的緊張關係高升,自那之後,我在金門的訪談加入一個問題:中國若對台灣發起戰爭,你覺得金門要如何回應?這個問題帶出金門人對過去戰爭的許多傷痛經驗與記憶,大多的回答是:「我們不要戰爭。」
中共武力威脅與統戰紅利收買的戰略布局正改變金門與台灣之間的關係,且呈現愈加分化與衝突的趨勢。戰爭威脅下,金門是否仍能以與中國福建保持緊密互動的方式,同時與台澎、蘭嶼、綠島等島嶼共屬一政治共同體,成了一大問號;同時,戰爭壓力下,自由民主價值與體制是否仍能成為金門人在過去戰爭痛苦記憶中,願意與台澎等地堅守的共識,也充滿變數。

金門(馬祖)在1949年時,被迫服膺當代國家體制的框架,轉而對抗原本同屬生活政治文化圈的中國福建。今日,在中共戰爭布局下,其地理與文化鄰近中國的特性再次使其面臨國家體制強制及可能的變動。我在金門從事研究以來,在針對中國武力威脅的討論時,時常聽到「中國不會打金門啦!我們這裡最安全」,也有遇過就是因為評估金門較安全,而遷居金門的台灣人。他們認為當代武器可以直接打去台灣,何必打金門;也有認為金門因與中國福建關係良好且軍事價值不高,反而會成為較安全的區域。不過亦有意見有別於上述觀點,主張中共可利用低成本攻擊金門,進而牽制台灣、美國及其他與中國對抗的國家。
即使金門可能不直接成為戰爭前線,根據現有的中華民國體制,若台澎等地在戰爭中受牽連,金門又如何置身事外?金門距離中國廈門僅約兩公里,一方面中國福建及沿海地區也將面臨戰爭動員與攻擊,另一方面,金門是否要與台澎等地站在同一戰線或另行選擇防衛策略,也都是需要考量。
在戰爭可能引發大規模破壞與災難風險下,尤其是緊鄰敵國的邊界地帶,政經自主協商空間將極為有限,這正反映在呼籲金門公投自決的聲浪中。當金門與台灣在國族認同上存在分歧,且在戰略評估上被視為不具優勢時,主張金門自決或放棄金門,可能被視作整合台灣國族認同的相對方便選項,這樣的思路容易強化金門在地居民對被台灣拋棄的焦慮與對台灣的不信任,進而促使他們轉而尋求與中國建立更緊密聯繫,最終又可能激起放棄金門的風向。
金門正面臨對國家框架明確表態的壓力,希望能以遊走在國家之間的細縫(中共對台的國族紅利),以取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以及堅持中華民族國族認同的空間,也面臨更公開的挑戰。但就我在金門的觀察,當地社會對此議題的討論非常有限。有些金門政治人物對台灣中央政府提出金門作為兩岸和平或融合的示範區的訴求。不過,金門若要成為非戰區,一方面需要提出金門的「自治」條件以及其與台澎等地的關係,另一方面,更關鍵的問題是,中共是否會尊重金門的和平特區意願?儘管金門社會並非同質,但在緊密的宗族與鄰里關係中,異議聲音往往難以發出,導致部分極力認同民主自由價值、不願在中國專制體制下生活的金門人,因擔心被台灣捨棄而深感焦慮。
面對金門與台灣愈加分化的局面,中央政府不可置身事外,而要制定針對金門(馬祖等島)的具體應對政策。在尊重金門在地文化下,透過民主制度與平等原則,強化台灣與金門之間的交流與連結。同時,也需加強與金門地方政府的溝通,明確釐清對中政策與防衛戰略之間的平衡。在戰爭威脅下,政府應提前制定防衛計畫──包括建立疏散與應急機制、強化金門與台灣之間的交通聯繫,以及確保金門在面臨中共武力威脅時能迅速獲得整體防衛資源的支援。

國家與邊界都是社會的產物。金門作為一個處於地緣政治前沿的邊界地區,與中國福建緊密的連結,使得該地區在面臨外部軍事威脅與國家內部認同爭議時,顯得尤為複雜。在軍事威脅下,邊界認同可能影響到整體國家安全時,金門社會需要面對邊界自主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平衡問題,難以無視邊界的利益可能對其他共同體社群的安全問題。台灣社會也需要了解,金門有別於台澎的歷史與當代的地緣利益考量。金門島上既有世代定居的金門人,也有眾多來自台灣的學生、公務員與民眾。自1949年至今,金門與台灣一直連結於同一政治體制下,長達75年的歷史意味著,除非金門居民明確表示欲脫離中華民國體制,否則台灣中央政府理應承擔化解金門與台灣日益分化問題的責任,並提出具體對策。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