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前董事長(2016-2018)。
從中文轉社會,從社運轉學術,又繼續涉足社運。在國外發現自己台灣農村勞動階層的養成,回台灣發現自己跨國的游離。任教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蹲點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出版《噶瑪蘭二二八》、《查某人二二八》,研究中國台商社群、台灣青年到中國、中國婚姻與家庭、金門作為邊境等議題。
金馬台澎是正在形成的過程,《金門留念》與《島.國》這類紀錄片或其他相關觀看與閱讀,都是幫助我們能有意識地的思考與推動這個形成的過程。我們可以去探索與理解彼此認同形成與轉變的社會條件與情境,長出同情理解彼此的力量。
男人利用年齡、身分、輩分、財富差距所產生的權威及「魅力」,有意地加諸於女人的性索求,一直是台灣社會裡性騷擾、性強暴的典型之一,而「一個巴掌打不響」又是對這類事件最典型的一種常民反應。
不是女人為難女人,是性別不平等為難女人。是不平等的社會制度與文化讓弱勢者為難弱勢者,而強勢者繼續得勢。要改變這樣的權力邏輯就是要讓弱勢者不再是弱勢,也因而性別比例與性別平等意識組閣是重要的。
台灣家庭已進入雙薪才能維持生計,但台灣女性參加勞動市場增加的同時,她們擔任照顧工作的責任並沒有減輕,反而在以孩童為重的密集照顧期待下,一方面處處得咎,另一方面其母職實踐又被神聖化。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