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得
從頭來過──散步、飲食、地方書,用我們的方式記得香港
香港本地的出版與書寫正在變化,觀看香港的方式也有更多不同角度,有人觀看建築、有人記錄飲食,各自有不同愛香港的方式。圖為2018年底時的香港鰂魚涌益昌大廈夜景。(攝影/KE WEI/Imaginechina via AFP)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香港看似在一個安靜、低迷的狀態,但本地出版與書寫正在變化,生活與飲食、公屋與建築、養雀與散步、社區與鄉郊,甚至生硬的香港粵語辭典也有人關注,再微小的主題都在開出美麗的花朵。好比前媒體人呂嘉俊出版寫書也開書店,城市研究者黃宇軒則帶著香港人走過一處又一處未曾細看的風景。

學者梁啟智形容:「好像每個人都在找一個自己的方式去愛香港。」去年(2023)在一場香港研討會上,學者李立峯亦曾引述過一段研究訪談描述,「在黑暗大海上的孤島群,上面都有人,都在默默地工作,但他們看不見對方,需要偶然有船經過,閃光一下,讓人們看見彼此,光閃過之後,船走了,大家又繼續在黑暗裡做事。」這或許會是如今對香港貼切也溫暖的註腳。

2023年1到12月,香港城市研究者黃宇軒在《明報》的「星期日生活」上有個專欄,專欄名稱是「去埋呢度先」,意思是「先去玩這裡」。這是一個迷人的計畫,每個月,黃宇軒會帶一位即將移民或長時間離開這座城市的香港人,去走一趟旅程。每次出發前,他會依照對方的性情和喜好,設計一趟旅程,「做幾粒鐘
意指「幾個鐘頭」。
朋友、情流香港半天。」一年下來,他從華富邨的神佛角開始,終結篇停在在一對姊妹遊坪洲
會有這個企劃的念頭,黃宇軒也說得坦白。這幾年,「你走唔走?
意指「你走不走?」。
」是許多港人彼此間常見的問題,黃宇軒也是,被問過無數次「你走唔走?」,他總會笑笑說,好像還有很多事要在香港做完,還有好多地方要先去過,「也有非常多人問我:『我快要移民了,但我想要用一年的時間,每個週末出去看一下香港,我應該去哪裡?』」那個離開之前不知道該去哪裡的焦慮,讓黃宇軒想為對方量身打造行程,亦為對方留下珍重的時刻。

流離時代,去留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黃宇軒是藝術家、是作家也是學者,同時在大學任教,他以散步為方法,談的是城市研究。過去2年內,黃宇軒出了《香港散步學》《城市散步學:以香港作為起點》,兩本都賣到近萬本。是多喜歡在香港散步啊?黃宇軒尷尬一笑:

「呃⋯⋯有點誤打誤撞?就是發現散步這兩個字可以幫助我推廣城市觀察,關鍵字還是城市觀察與地方,去看地方的魅力或地方的豐富。」

這幾年,在看似滯悶、壓抑的情緒下,香港本地社群與出版仍有濃濃的地方情懷。好比熱門的Facebook粉專香港遺美,目前有超過9.1萬人追蹤,Instagram也有逾3.8萬名粉絲。主持該社群的攝影師林曉敏親訪25間香港傳統老店,出版《香港遺美──香港老店記錄》攝影散文集,一出版便成為話題作,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建築師彭展華的作品《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也同樣熱賣,但討論的是過去被認為與香港城市空間格格不入的混凝土外觀建築。

靜態出版有之,動態記錄亦有之。旅居香港的菲律賓裔影片製作人Jazzie Sillona的Instagram有接近49萬人追蹤,爆紅的關鍵字之一便是「香港」。他經常以短片(Instagram Reels)拍攝城市風景,其中拍攝上環的影片高達199萬人次觀看,另支記錄香港耶誕節的影片更有逾280萬次瀏覽。Jazzie Sillona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提起,自己原本只是拍攝生活的空間,但上傳後發現喜歡香港的人好多,開始拍更多香港,希望讓觀眾看到香港的日常生活樣貌,而不僅僅是以遊客的角度。

亦有書籍與紀錄更關注地方記憶,如《再現梅窩》與《南涌講古》談人口與土地,《記憶傳承:西貢市歷史故事》為香港西貢半島的長者進行口述歷史。今年5月出版的《將軍澳,可以這麼說》更是有趣的共創計畫,由香港本地的「創不同協作(MaD)」發起,找來城市研究者兼將軍澳居民黃宇軒與文字工作者張希雯主持,召集20多位參與者,經過5個月的討論與實地探索,拉出超過20個將軍澳的內容條目,並完成49篇文章,出書時還搭配舉辦展覽。

一本書談一個地區,像在表達對香港的愛
Fill 1
呂嘉俊當過20年的記者,媒體環境劇烈變動後,他離開媒體工作,開出版社、辦書店,也出書寫香港飲食文化,把食物當作一門學問研究。(攝影/劉貳龍)
呂嘉俊當過20年的記者,媒體環境劇烈變動後,他離開媒體工作,開出版社、辦書店,也出書寫香港飲食文化,把食物當作一門學問研究。(攝影/劉貳龍)

目前在台擔任中研院社會所訪問學人的香港學者梁啟智觀察,過去幾年起初是社區報盛行,接著是地方書增加,「沒留意過的地方也可能會有書出版,用一本書去談一個地區,好像通過這些來表達對香港的愛。這也不是一、兩本書而已,是很明顯有一波這樣的東西在發生。」出版《將軍澳,可以這麼說》的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呂嘉俊也對這個計畫印象深刻,「外邊的人看將軍澳,會覺得它就是一個新開發的城市,感覺不那麼香港,但社區裡的人不見得這麼想。這就像一本地區指南,用玩的方式去看一個地區的文化。」

呂嘉俊是記者出身,20年的記者生涯中,有長達14年在香港《飲食男女》雜誌寫美食與旅遊。離開媒體後,呂嘉俊開辦校長兼撞鐘的一人出版社「字字研究所」,從編輯、行銷做到發行,有獨立書店要進書,他電話接了就拉推車送書出門。後來在灣仔軒尼詩道上文化氣息濃厚的富德樓裡,他再開了以飲食文化書籍為主的獨立書店,也叫「字字研究所」。經營書店不容易,開業兩年都是賠錢,每個月還要自掏腰包拿港幣2,000元補書店的缺口。

呂嘉俊也是作家。去年7月,他出了兩本書,一本是《味緣香港》,一本是《好好吃飯》,談的都是香港飲食文化,書不是由自己所出,而是給了兩個出版社出版。一本封面是漂亮寫真,一本則是淡雅插畫。談起兩本書,呂嘉俊顯得有點不好意思,「兩家出版社都訂了要出書,我覺得不可以一模一樣,所以一本寫香港飲食風格,一本就比較個人情感一點。我都想試試看,在香港有沒有人會看?」

結果呢?兩本都賣得還不錯。登上香港誠品暢銷榜,也雙雙在出版月餘再刷。兩本書名也饒富意味,《味緣香港》取自諧音「未完香港」,期許香港有未完的故事,也探查香港與飲食的緣分,寫的是飲食之內的事,發展出來的是飲食之外的種種。《好好吃飯》就更直接了,也是作者的祝願,「希望能好好地開心地生活在香港,第一件事或許就是能好好吃飯吧,能輕鬆地吃一餐飯。」

歷經疫情的低迷,今年的台北國際書展上,香港出版社與獨立書店們再度會師台北參展。由艺鵠書店連同後話文字工作室的合作攤位上,共帶來17個獨立出版社的作品。小小的展位上沒有太多裝飾,但一字排開的港版書卻相當豐富,類型涵蓋文學、文化、保育、藝術、生態、飲食、生活、歷史等等,甚至有香港職人紀錄、港澳獨立書店圖文錄等等。呂嘉俊的書也是其中一,除了他寫的書,也有他編輯出版的書。

「像《365日日好湯》那本賣得很好,是2022年香港誠品健康榜的冠軍,出版兩年多了,現在還有人買呢。」都說香港人愛煲湯,湯水專欄作家黎淑慧將多年來的食譜輯錄成書。有別於一般食譜的編輯,呂嘉俊思考許久,把這本書設計成月曆似的,365天一日一湯水,哪天想煲湯,打開那一頁便能找到適合季節的湯水食譜。「遇上身邊人生日或值得慶祝的日子,就選當天食譜,為他煲個湯。」

追溯飲食時空:奶茶、沙嗲牛肉就像「活的文物」
Fill 1
近年香港有許多專注單一主題的書籍,好比呂嘉俊的《好好生活》,也有以雞蛋仔、燒賣為主等等的專書,都承載著香港飲食記憶。(攝影/劉貳龍)
近年香港有許多專注單一主題的書籍,好比呂嘉俊的《好好生活》,也有以雞蛋仔、燒賣為主等等的專書,都承載著香港飲食記憶。(攝影/劉貳龍)

談起飲食講起書,原本有些內斂的呂嘉俊幽默起來:「這本書是199塊港幣,但我常跟讀者說,你買這本書很便宜的,有365個食譜呢。就算一年煲30個湯吧,你可以用超過10年也不重複,用完後還可以傳家,兒女接著用,一生都可以用。」有點傻氣的算計背後,是作為飲食研究者的熱情。呂嘉俊想讓更多人重溫香港煲湯文化,不想再用頭痛或睡不好該喝什麼等等的傳統食譜做法,整整想了一年才找到突破的方式。

編輯他人的書如是,自己的寫作更如是。呂嘉俊近年專注撰寫香港飲食文化,他寫飲食文也有記者做研究的精神,好比奶茶。在香港,男女老幼都喜歡喝奶茶,他在《好好吃飯》裡以「沒有歧視的奶茶世界」為題書寫,往裡頭的歷史鑽,回溯到香港奶茶問世,源自於修路工人,「話說1898年英國政府跟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一大片土地,稱之為新界,並開始大批工人修路。」

「英國人愛喝下午茶,水泥工人模仿,每日小休就飲奶茶、食三文治。因工人勞動量大,嫌英國人的紅茶太淡,於是沖出極濃的紅茶,配糖及淡奶,食其味道濃且熱量高,可補充體力。」流傳到現代,奶茶已是「眾生平等」的飲品。呂嘉俊再深究,奶茶是二創出來的產品,味道也不會千篇一律,家戶都有自己的祕方,「過去採訪時認識不少奶茶師傅,都有自家沖奶茶的方式。」

再談港式餐廳裡常見的早餐,他在《味緣香港》裡提問:「香港早餐為何有沙嗲牛肉麵?」這個問號在呂嘉俊心裡許多年,「好奇怪啊,這是一個挺麻煩的食物。你看其他香港早餐其實好簡單,都是常餐快餐特餐,好快三分鐘就煮好的,為什麼會煮一個這麼麻煩、味道這麼隆重、不太適合早上的早餐?」他像偵探一樣查案,笑說自己想了十多年,翻找歷史資料,甚至訪問了許多老字號大牌檔和茶餐廳的朋友。

循著這些脈絡,最後他在地圖上畫出一條路線,由東南亞到潮州,再一筆到香港,畫出一幅屬於沙嗲牛肉麵的身世圖。「這濃香的味道本來只存在於南洋,直到遇上潮州人,沙嗲才作第一次『移民』。原來潮州人在清朝乾隆與嘉慶年間,已常出國到東南亞謀生,19世紀時更大批移民到當地,他們試過沙嗲美味後帶回潮州,在生產時又加入了潮州特色。當大量潮州人因政局動蕩到香港後,也就這樣傳進香港。」

再有在港的老潮州人告訴他,沙嗲牛肉本來是茶水檔裡廚房煮給員工的伙食,後來有客人看上這口濃烈剛勁,用來配粉麵更是一絕,於是開始有大牌檔以此作為招徠,從此成為香港早餐餐牌上的美食。呂嘉俊在書中寫下:「在這條沙嗲牛肉的路線圖上,源頭是盛產辛辣香料的熱帶之地,輾轉來到講求速度的繁忙都市,食物如人,會不停的流徙與轉變。」如今許多海外港人,特別想念香港茶餐廳食物時,沙嗲牛肉也成為其中重要的記憶。

「食物是一樣很奇妙的東西,它沒走進博物館,卻像一件『活著』的文物,超越時空,記錄著某個時代的事。」

在香港急速變動的當下,呂嘉俊確實也有書寫時代的焦慮,「其實我就是好怕好東西可能會在香港消失的。香港的好東西一直在不見,我們速度很快、工作很快、什麼都很快,我怕我們也好容易忘記,忘記從前的樣子。」因為怕遺忘,那就出版吧。「可能20年之後還有這樣一本書,可以拿著這本書看著從前的香港、從前的食物,知道香港曾經的模樣。」

不如我們從零開始,從頭來過

香港整體氣氛是低落的,離開的人多了,留下的人呢?「我不去想,我不去想現在香港好差,香港什麼都沒有、做什麼都不行,我不會這樣去想。」呂嘉俊總是跟朋友說,就當香港是零,什麼都沒有,也可能是負數,「那就現在開始吧!飲食文化沒人記錄,那我就現在開始做吧!想認識香港,那就開始散步吧!」他語氣停頓了一下:

「如果從前是100,現在是30,那我們還有30呢,不是只有30。那不如就當作是從0開始吧。」

過去多年,黃宇軒都專注在城市觀察與研究,在報紙撰寫專欄,也做藝術計畫。2020年3月疫情爆發,海外旅行成為奢求,黃宇軒寫了一篇Facebook貼文〈在香港上一課「城市散步學」〉:「我真的推薦你,趁此機會,試花10天8天,一生人一次,做個城市漫遊者,去好好細看香港、放慢腳步,發現這座城市的不同角落。」這也是他過去27個月常做的事,每雙週找一處香港的區域,好好觀察那裡有什麼有趣的空間、被忽略的細節,還有偶然遇到的街道狀態。

那則上百次轉發的貼文還附帶方法論,黃宇軒建議香港網友也可以不選一個地方,選用一種「角度」去看城市,例如:「爺今天來看的是樓梯」、「爺今天看的是唐樓的顏色」。這門學問一直在黃宇軒心裡,就叫做「城市散步學」,是他的興趣也是做研究。他甚至附帶了自己走過的路線作為散步指南,好比翻新了的啟業運動場、堪稱香港最美的梅樹坑遊樂場,以及擁有現代主義建築群的香港中文大學。因著這篇文章,他和朋友們再製作「懷疑人生就去散步」YouTube頻道影片,邀請一個主角到香港的一個地區散步;因此又衍生了與歌手陳蕾拍攝歌曲MV

Fill 1
城市研究者黃宇軒以散步作為一種城市觀察的方法,也在《城市散步學:以香港作為起點》中提出6種觀看城市的方法,好比建築路徑、空間、物件、信息與自然。(攝影/劉貳龍)
城市研究者黃宇軒以散步作為一種城市觀察的方法,也在《城市散步學:以香港作為起點》中提出6種觀看城市的方法,好比建築路徑、空間、物件、信息與自然。(攝影/劉貳龍)

「散步」與「香港」自此跟黃宇軒緊緊相連,在Google上鍵入「散步、香港」,第一個出現的就是黃宇軒。疫情緩減之後,黃宇軒開始寫書,也開始帶導覽,參加者什麼年齡層與身分都有,主要則是20多歲到30多歲。他漸漸也發現,香港人需要出口,有一部分的香港人要移民了,離開香港之前,都希望能好好看看香港。還有一些香港人則是意識到,似乎一直以來都不夠認識香港。

帶導覽時,他也不談自己多愛香港,只是走路看空間,討論眼前的地景。黃宇軒總愛這麼說,「我相信在香港的一個地方走路、看一個地方的環境,可以跟看一部電影同樣有娛樂性。如果你有2小時,給100塊去看電影,跟給100塊來散步,我有信心讓你得到同樣的娛樂效果。」這裡頭是有潛台詞的:

「香港一直在改變,當大家覺得困惑、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我把平常最能娛樂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也許我們都可以用這個方法看香港,在這裡生活。」

他怎麼可能不是愛香港呢?就像他第二本書的副標題「以香港作為起點」。他說,城市感是這個地方教會他的東西,「從很複雜的城市裡面生活和體驗,這裡也教會他怎麼觀察城市。」

用我們的方式,專注在此地此時此刻

黃宇軒再提起「去埋呢度先」這個計畫,去年整年共帶了12組即將離開香港的朋友走過香港的路。這個計畫最初的想法源自於一個計程車司機。有一回,黃宇軒搭計程車到中環街市工作,司機說他這輩子沒進去過中環街市,「他60多歲了,卻沒有進去過中環。我很好奇也覺得很有趣,有些人可能這輩子生活在香港,但有些地方他是從來沒去過的。」也是那個心中的叩問,讓他把「沒去過的角落」與「即將離開的人」這兩件他所關心的主題放在一起。

最初在這個專欄裡,黃宇軒曾談起神話故事《一千零一夜》,少女每晚講一個故事,令國王聽得入迷,最後改變心意。他也提及《看不見的城市》的馬可孛羅與大汗忽必烈談着城市種種模樣,一夜接一夜,說個不休。黃宇軒為即將告別香港的人量身設計散步路線的時候,也是如斯心情?他確實是想過的,「如果沒去過的地方這麼多,沒嘗試過的香港體驗那麼多,會不會你想要走完後才走?它會不會變成一個一千零一夜故事?但這個太浪漫化了,就是一個想像而已吧。」

每個人的離開都有自己的原因,也是當下的選擇。對黃宇軒來說,重要的是那些過程,彼此並肩走過香港地方時所談過的話、思考過的事,「我感受到大家的想法非常非常不一樣,所以我可能反而覺得更好。一方面,我專注做好自己覺得好的事情,第二方面就是做有辦法讓大家開心的事情。我想專注在這裡,其他的我都不太去想。」

這樣的想法似乎也呼應著呂嘉俊。呂嘉俊從一個記者到出版社再開書店,過去喜歡老派書店的他曾經不想在書店舉辦活動,「我挺老派的,小時候喜歡的書店,就好多書在裡面,大家安安靜靜地自己看書,找一些喜歡的書。」但如今不一樣了,他笑說:「現在香港書店最重要的是辦活動,香港人也是好奇怪,只要有活動,就會有好多人過來,不管地方會不會太滿或太小,大家都會來,過來開心一個晚上就可以。」

呂嘉俊在字字研究所裡舉辦過多場講座,既然是飲食文化書店,他找過老婆餅、皮蛋酥的老店來分享,聽著50年老經驗的師傅分享小小的餅是怎麼做出來的,讀者都聽得津津有味,「因為好多人去買過吃過,但不知道怎麼做出來的。」他也邀請過香港北方的醬油老闆來講座,分享做醬油的一日生活是什麼模樣的,也教讀者怎麼分辨醬油的品質優劣,好比裡頭摻了哪些化學物質。

每每看著讀者們開心的臉,呂嘉俊就覺得書店開得挺值得的。「參加活動之後,大家會互相認識、推薦不同的書,就像一個讀書的社群。他們離開時看起來真的是很開心,我就覺得,原來我是做了一些事情,挺有意思的,那我就一直再辦活動吧!」對他來說,出版、寫書、開書店、辦活動,也都是一種責任:

「讓更多人理解之後,知道原來傳統是這樣子,原來從前的人是這樣做,或許會有人覺得,『那現在換我再做做看吧!』」

有些東西,或許就永遠留下來了。

香港・不關燈──專題延伸系列活動

連續6天,報導者第二基地不關燈,和你一起記得香港。

  • 時間:6/25(二)~6/30(日)
  • 講者名單:黃秀如、莊瑞琳、何冠龍、廖偉棠、黃綺琳、「街招」團隊、梁莉姿、vawongsir、柳廣成、沐羽、陳健民、朱耀明⋯⋯
  • 地點:報導者第二基地(台北市中山區天祥路32號1樓)
  • 報名詳情:https://www.accupass.com/go/never-forget-hk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