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掏空了醫院人力?

Data Reporter》

30年最大醫院護理師出走潮──病房關床、手術限時、急診打結,動搖國本的護理荒
疫情解封後,全球出現護理荒,台灣的護理師人力流失嚴重,醫院推出高薪、福利等措施仍難留住護理師,讓現今醫療場域面臨嚴峻挑戰。(攝影/楊子磊;設計/江世民)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疫情解封後出現全球護理荒,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出警訊指出,已達緊急公衛事件。台灣,外有國際競爭的人力外流效應、內有長年累積的低薪與過勞壓力,儘管這兩年各醫院連年調薪,台北榮總提供低房租的租屋福利、奇美醫院推行「準時下班運動」、土城醫院和彰化基督教醫院安排各種紓壓休閒活動,企圖提升「幸福感」,但全台護理師人力仍未回升。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前理事長高靖秋直言,她40年護理師職涯中經歷過三波護理師離職潮:第一次是1989年股市上萬點,沒人想做護理師;第二次在2011年,因低薪資、超時工作,90%醫院招募護理人力困難;第三次就是這次COVID-19疫情後,「也是30年流失最嚴重的一次。」

《報導者》以研究數據及現場採訪護理師出走的影響層面,分析哪個層級的醫療院所最受影響?哪些醫院和年齡段的護理師最難留下?也找出自醫院離職的護理師流向,檢討政策面是否落在痛點上,以及台灣護理人力在救急之外,如何能有更長遠規畫。

「護理師荒」影響下的醫療現場
醫界以「得護理者得天下」描述現在的慘況。這一波護理師
2013年停辦「護士」等級普考,僅保留護理師執照考試。截至2024年10月,全台灣執業護理人員中,有91.6%為護理師(17萬7,435人),8.4%為護士(1萬6,221人)。為理解方便,本文內文與圖表所稱之「護理師」包含護士與護理師兩者。
大離職潮中,照護急重症的醫院流失最慘痛。各醫院無所不用其極,以各誘因吸引白衣天使留任:長庚、榮總、新光、台安等院,這兩年連續祭出調薪機制;台北榮總斥資近20億元新蓋醫護宿舍大樓,月租只要1,000元;萬芳醫院有醫師因罵護理師,而遭到院長開除。但「幸福來得太晚」,各院整體「留人」成效最好的也僅「止跌」、難以「回升」。
隨著每年度護理科系的畢業生累加,護理師領證人數從2014年約24萬成長至2023年約31萬人,但執業率皆僅6成,每家醫院缺口不減反增。衛福部資料顯示,2023年疫情後護理師離職率為12.61%、空缺率
指護理師離職後,醫療單位尚未填補人力的職位比例。
為9.05%,雙雙創近10年新高。

面對流失的人力,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護理師公會全聯會」)前理事長、萬芳醫院副院長高靖秋認為,目前可能還不是最壞的時刻,「少子化加上產業環境沒有改善,人力是回不來了,人力缺乏可能會變常態。」

醫療文化往往以醫師為導向,但醫療運作真正的馬達其實是護理師。沒有護理師、病房開不了床;沒有護理師、手術室無法開刀;沒有護理師、門診不能加號。而這波巨大的護理師離職潮,已造成台灣健保開辦後最嚴峻的醫療服務限縮。

現場1:開刀房限時,延遲下刀要記點
Fill 1
麻醉護理人力不足,嘉義基督教醫院手術室限縮開刀時間,急診及常規門診手術時間均受到影響。(攝影/鄭宇辰)
麻醉護理人力不足,嘉義基督教醫院手術室限縮開刀時間,急診及常規門診手術時間均受到影響。(攝影/鄭宇辰)
Osteotome(骨鑿)
一種骨科手術器械,外科醫生在各種外科手術中使用它來切割或雕刻骨骼。
,」醫師才一開口,刷手護理師
手術需由完整醫療團隊共同合作,刷手護理師(scrub nurse)主要負責傳遞手術器械給醫師。
不假思索遞出器械,彼此除靠聲音溝通,只剩下雙眼。他們頭戴布帽、綁帶式口罩、身著綠色手術服,動作乾淨俐落、默契極佳,5、6名醫護圍著病人進行一連串綁線、剪線、縫合、分離組織,這是手術室日常。

嘉義基督教醫院(簡稱嘉基)脊椎科主任趙麟宇深吸口氣,終於完成手術最後步驟,確認病人狀況後交由住院醫師縫合。他看了一下手錶,心想必須趕在下午5點前接連完成3台刀,沒有休息,立即準備下一台手術。

之所以如此緊湊,就是怕手術時間超過傍晚5點,護理師們要下班,超過5點後每一小時醫師會被記上一點,記滿8點就會被取消一天開刀日,醫師得用自己休假日停刀「償還」。據了解,已有小兒骨科醫師因開刀時間延長,被記點、取消開刀日。對於外科、骨科醫師來說,沒有手術日就像英雄無用武之地,有人感嘆:「沒有刀開,外科醫師還有生涯嗎?」趙麟宇也憂心,這是變相減少手術、強制休假,這種制度持續下去,未來病人找不到醫師,醫師找不到病人,年輕醫師可能就會離開。

限縮開刀時間主因在於,嘉基麻醉護理師在今年(2024)過年後6人退休、8人離職,近來補進3人;麻醉科醫師也有5人離職。「我們麻醉專科護理師人力不足,外科醫師被限縮一個星期只能有一天開刀日,」趙麟宇無奈地說,嚴格控管手術時間就是為了保護留下來的護理師,避免過勞、加班,「雖然積極培養新進護理師接棒,但一位專業手術室護理師需要2、3年時間養成,現階段仍無法補足人力。」

不單嘉基,不少醫療院所也有「過午不開刀」內規,連急診手術也受到衝擊。趙麟宇解釋,急診刀依嚴重度分為A、B、C級,腦中風屬於A級最危急,應在兩個小時內手術,若沒有安排進兩小時,便會與其他危急度較不高的B、C級一起安排手術時間,患者得延後開刀。

此外,常規門診手術時間也被壓縮,以脊椎感染為例,「患者大概得排3到4週才能手術,若骨髓內有細菌,延遲開刀恐怕會延長病人失能時間。」趙麟宇最不樂見醫療品質下降,但人力不足問題已直接威脅病人安全,宛如隱形未爆彈,且人力匱乏的問題不只在手術室,連帶急診、病房也出現新困境。

現場2:醫中連兩年「降載」,關床率估計達3成以上
Fill 1
2024年7月30日,土城醫院急診壅塞到櫃檯貼出告示,提醒民眾等候病床時間要3到5天。(攝影/楊子磊)
2024年7月30日,土城醫院急診壅塞到櫃檯貼出告示,提醒民眾等候病床時間要3到5天。(攝影/楊子磊)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急診櫃檯貼出「急診室嚴重壅塞」告示,待床天數3到5天起跳,候診室排滿等待病患。土城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薛承君數月操勞下,整個人瘦了10公斤、身體蕁麻疹狂發作。他感嘆這次壅塞的危機前所未見,「看不到新的人力在哪裡,這是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急診塞床,」關鍵因素仍是護理師不足
衛福部在2024年3月1日起實施各層級醫院三班護病比標準,醫學中心:白班1:6、小夜1:9、大夜1:11;區域醫院:白班1:7、小夜1:11、大夜1:13;地區醫院:白班1:10、小夜1:13、大夜1:15。當醫院護理人力不足時,醫院只能以關床因應。
導致病房關床,急診病人沒有辦法收住院。

(延伸閱讀:〈「你什麼時候去診所?」急診壅塞無解,醫師「燃燒殆盡」引發出走潮〉

「明明有空病房,為什麼不能收住院?」台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韓昌旺說,最近經常面對家屬這樣的質疑,他只能耐心解釋:「即便有病床、也沒有人(護理師)能照顧你。」

「關床潮」已是各醫院公開的祕密,去年疫情剛結束時,媒體報導指出大型醫院平均關床8~10%。如今情況仍持續惡化,立委陳菁徽曾在國是論壇中指出,從醫界內部提出的報表來看,全國最大的22家醫學中心級醫院,向衛福部申報健保的床位只占了床位的92%。

實際的數字有可能更難看。有醫院透露,很多醫院以「病房裝修」、「把雙人房變單人房」等各種手段變相減床。韓昌旺透露,今年醫院評鑑嚴格要求護病比,醫院不能像以前偷偷超額收病患,聽聞不少醫院又要關床20%。

這等於連兩年,各大醫學中心保守關了30%的病床。然而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長蔡淑鳳年中受訪時,被問及醫院關床還信誓旦旦說「不可能」,更反問「關床的醫院是哪幾家?」(註)
蔡淑鳳受訪後,衛福部長邱泰源6月5日至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備質詢時,為此道歉並稱「沒有否認關床」,會再檢討數據是否未能如實反映關床現況。

高靖秋直言,「哪家醫院會主動跟轄區衛生局通報?醫院不講關床,只會講說『降載』,等到招募足夠的護理師,就可重新開床。」只是在床位重新開啟前,醫院會因關床收入降低,沒有收益幫護理師加薪,進入另一個惡性循環。她認為,「政府應該先補助護理師讓人不要走,加上其他措施讓護理師願意回來。當醫院開床讓收入增加,才能好好處理加薪問題。」

哪些護理師最難留下?從醫院離職後去哪了?
Fill 1
護理師荒直接影響醫療場域,很多醫院甚至裝修病房、以雙人房變單人房等各種手段變相減床。(攝影/楊子磊)
護理師荒直接影響醫療場域,很多醫院甚至裝修病房、以雙人房變單人房等各種手段變相減床。(攝影/楊子磊)
新鮮人最難留,三分之一新護理師留不住

分析護理師出走潮發現,新進護理師「失血」情況最嚴重。護理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台大醫院護理部前副主任林綉珠曾負責台大醫院2,600多位護理師人力控管,她觀察,「護理人力來來去去,新人離職率永遠是最高。」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祕書長高若想也提到,蔡淑鳳在3月16日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的會員代表大會簡報中,就公開提到「新入職護理師約三分之一會在3個月內離職」。

再加上疫情後,護理師首次執業人數屢創新低,從過往每年都有8,000人以上,至2022年僅有7,525人,隔年再減少到7,454人。

當新血進來不夠,離開的人愈來愈多,自然就像破了洞的氣球永遠吹不滿。尤其疫情期間,大二、大三護理系學生的實務實習改為線上虛擬實境操作,林綉珠發現,「當他們畢業後進到職場,面對病人突然掉血壓、心跳停止等過往沒有處理過的情境,內心非常恐懼,產生現實震撼(reality shock)進而選擇離開職場。」

依衛福部統計,近5年護理師平均執業年齡,已從2019年的36.33歲,到今年6月突破39歲。再檢視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也顯見40歲以下的護理人力占比連年下降,從2017年超過7成,到去年已快跌破5成以下。對於護理人力老化的現象,衛福部甚至表示護理師平均年齡增加,是「資深護理師留任見效」

台灣護理產業工會則反駁衛福部的說法,指出護理職場是「新血進不來、中生代留不住、資深離不開」的環境,21至30歲的新血不願意加入之外,更嚴重且長期的問題是31至40歲的中生代護理師留不住、執業人數下降,且超過40歲的護理師人數年年攀升,已反映出護理師高齡化的隱憂。

醫院護理師離職5成5轉至診所、1成進長照機構

林綉珠指出,「如果再不去重視全國性護理流向,我覺得真的是嚴重影響到整個醫療健康體制的運作。」

《報導者》統整各項數據分析護理師整體流失概況。

根據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19萬名執業護理師中,近12萬人力都在醫院,占比約63%,其次為診所約17%,第三為長照單位,其他常見包含學校醫務室、捐血站、心理諮商或治療機構。

進一步分析各場域10年來人力成長趨勢,醫院比起診所及長照單位,人力成長最為平緩,2021年以前,醫院護理師的成長率還有2%,但疫情以後就直落,到2023年成長率只有0.1%,遠低於診所、長照單位。

高齡化下長照需求大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衛福部前政務次長李玉春觀察自己學生流向,「長照單位相對壓力沒有在醫學中心那麼大,再加上這幾年長照薪資提高,也吸引了一批專業人員流出。」

從財政部的財稅資料庫分析,國立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教授韓幸紋觀察2011年到2021年的護理師相關所得資料,發現離開醫院的護理師,有約30%轉到健保診所、25%轉到自費診所、10%轉到長照相關產業、15%轉到其他行業(如保險業、醫藥產業、不動產仲介業等),其餘20%離職、出國或退休。

特別是疫情以後,更多護理師湧入診所執業。奇美醫院護理部部長馬淑清指出,離開醫院壓力比較小,還不需要輪班,假日也能夠好好休息,跳到診所工作比較輕鬆,「國家政策
健保署2024年推動「全民健保保險提升基層護理人員照護品質獎勵方案」,符合獎勵條件(調升健保投保薪資級距至少1級)之診所,依其申報「1至30人次門診診察費」案件,每件獎勵12點。
上對診所聘僱護理師有補助,醫師處方箋的診療費可以增加,健保給付上的誘因讓診所醫師更願意高薪聘請護理師。」
年薪破百也難留人,加薪最多的醫中人力缺口仍最大

為了跟診所搶人,公立、私立醫院從去年年底開始調薪,各級醫院祭出高薪,論其中又以醫學中心薪資漲幅最高,如新光醫院輪值三班者第二次調薪加1,680元,另外區域與地區醫院如振興醫院加薪3,000元、18家衛福部附屬醫院依班別補津貼。除了底薪外,林口長庚保障新進護理師每年固定調薪。

依據《111年度醫院護理人員薪資及人力調查》,若以醫院層級區分,以醫學中心護理師薪資成長最為快速,其次為區域醫院,再來為地區醫院。加上衛福部編列40億元經費,補貼「專責夜班護理師」薪資,醫學中心的津貼也高於區域及地區醫院。

醫學中心資深護理師年薪想破百萬並非不可能,以台北區10家醫學中心為例,年資超過5年以上資深護理師平均年薪達100萬7,398元,衛福部政務次長林靜儀說,「我們有確保護理費給付不會隨著(健保)點值浮動,還有加上三班護病比
「護病比」是指醫院中護理師照顧病人的比例,也就是平均每個護理師照顧病人的數量。衛福部公告於2024年3月1日起實施各層級醫院三班護病比標準:醫學中心白班1:6、小夜1:9、大夜1:11;區域醫院白班1:7、小夜1:11、大夜1:13;地區醫院白班1:10、小夜1:13、大夜1:15。
的獎金。」從資料看起來護理師在執業第7年之後薪資會明顯提升,以醫學中心護理師薪資最高。

即便有加薪制度,醫療機構仍未間斷招募護理師,尤其醫學中心薪資條件即便更好,但比起區域醫院、地區醫院,仍然更難找到護理師,人力缺口最大。

「現在薪資提高下,並不是沒有止血,只是留任狀況因醫院而異,」李玉春認為,重要還是醫院其他配套,若單純只有調薪是沒用的。

韓幸紋則從研究資料中觀察到,「很多就是先在大醫院(醫學中心)待個兩年,累積完資歷後,選擇更多可能就跑走了,所以大醫院的流失率很高。」而這些從醫學中心離職的護理師,過半下轉至負擔較小、薪資較低的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或診所(包括健保及自費);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則以平轉比例較高。

年輕世代「逆選擇」,薪資變低也要轉職

此外,「世代差異」也值得關注。韓幸紋觀察到,近年畢業的護理系學生出現流向薪資較低的工作場域現象。過往護理師若離開醫療院所,都是往薪資較高的行業,但現在年輕護理師們不再單純只重視薪資,還有顧及生活品質等多面向,包括工作負荷、輪班都是重要考量因素。

但韓幸紋認為,「不能怪人家年輕人留不住,當護理產業成長跟其他產業發展對照之下,當他感覺護理有諸多不合理的話,當然疑惑為什麼他們要留下來,而且現在他們可以選擇的行業有這麼多。」

在韓幸紋的研究中,她特別針對近年畢業的護理師進行分析,從2016至2019年間畢業、樣本共約3.6萬的護理系學生,平均每年有6成的畢業生會進入醫院工作、2成進入診所、0.5成進入長照相關單位,其餘在其他產業工作。而離開醫院的比例,打從疫情開始前就逐漸攀升,從大約7.3%提升到將近10%。

聚焦分析這些護理系畢業生的資料,2020年有2萬1,933人在醫院工作,其中2,013人(約9%)隔年(2021年)從醫院離職,有超過7成到診所、1成到長照單位,還有將近1成5轉職到其他行業。而這些拉走醫院護理師的診所是哪些型態?韓幸紋從數據佐證,許多臨床觀察屬實,「不可否認的,其實很多護理師會跑去自費診所,像婦產科或醫美診所。」

全球爭搶護理師,出國執業成風潮

事實上,不僅台灣面臨護理師人力短缺的問題,全球也都深陷此一棘手現況。國際護理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簡稱ICN)於去年的報告中便指出,護理師短缺的問題應被視為全球衛生緊急事件,尤其COVID-19疫情讓護理師精疲力竭、離職率也攀升,影響已經愈來愈嚴重。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今年最新估計,2030年時全球護理師將短缺450萬名。台灣衛福部去年也曾分析各國2030年時的護理人力供需,指出台灣2023年的護理師執業人數約18.6萬、2030年時預估需求為24.1萬至26萬,仍差5.5萬至7.4萬人;至於其他國家如日本、新加坡、加拿大、英國、美國等,若要達到2030年的目標數,則仍差大約37%到6%不等的護理人力。

護理人力缺口更嚴重的影響是,護理師已是全球各國競相爭搶的人力,政府除了必須讓國內的護理師留在職場以外,還得面臨更有競爭力的國家挖角護理師。ICN對此情形直言「國際護理師的招募已經失控」,指出部分高收入國家透過從較貧窮國家「奪取」經驗豐富的護理師,使得健康不平等加劇,造成貧窮國家承受巨大壓力,儼然形成一種「新形式的殖民主義」。像是大量輸出護理師的國家菲律賓,去年菲律賓政府官員表示護理師短缺多達35萬名;同為護理師輸出大國的印度,問題也持續惡化

台灣也在國際搶才浪潮中受影響,不少護理師出走到其他國家執業。馬淑清簽護理師的離職單時,就發現這幾年很多年輕護理師跑去澳洲、紐西蘭、新加坡或是到歐美國家,當這些護理師比較國外的執業環境比台灣更好時,甚至就移民他國。

林綉珠直言,有次在開護理國際研討會時,澳洲學者跟她說「不好意思,在幾年前就已經大力招募台灣護理師。」

護理人力短缺是全球共同困境,在加拿大醫院執業的小郁(化名)分享,「國際護理師在加拿大醫院一點也不稀奇,病人也很習慣。」小郁所待的醫院也不只她一位台灣護理師。

面對這些有能力、打算出走國外的護理師,馬淑清也很難慰留,「只能從道德上,用國人健康這種枷鎖,呼籲他們要回來。可是如果國外環境更好,有時候也於心不忍。」馬淑清直言,若要優秀的護理人才願意留在台灣,至少應該給足應有的待遇。

事實上,若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各國比較,台灣護理師2022年經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依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準,計算出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因此能在經濟學上對各國的國內生產毛額進行合理比較。
調整後的平均收入約5萬元新台幣,排在中後段班。將護理師與醫師各自在OECD國家中的薪資排名相比,台灣醫師薪資排於OECD前段,更凸顯護理師薪資落後其他國家的相對剝奪感。
如何召喚護理師歸隊?
Fill 1
面對「30年流失最嚴重」的護理荒,醫院與政府紛紛提出「留人」措施。圖為2021年2月19日,部立桃園醫院經歷院內群聚感染的風波後舉行復工儀式。(攝影/余志偉/資料照片)
面對「30年流失最嚴重」的護理荒,醫院與政府紛紛提出「留人」措施。圖為2021年2月19日,部立桃園醫院經歷院內群聚感染的風波後舉行復工儀式。(攝影/余志偉/資料照片)
醫院改變思維,增加護理人力投資

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教授胡文郁認為,醫院經營者要改變思維,不該總想著降低成本、減少護理人力賺取利潤,應把護理視為投資、資源。

「意思是說,當有100位護理師都是你的資源,他可以幫你把病人照顧好,讓你得到更好回饋,病人更願意回來看診,才會得到更好的收益。 」

這一波護理人力流失,確實讓醫院大傷,紛紛推出新措施提升護理工作的「幸福感」。奇美醫院推行「準時下班運動」,還列入評估護理站KPI(關鍵績效指標),70%護理師要能準時下班,若無法達標就要檢討工作流程。彰化基督教醫院則是每月安排不同紓壓活動,手作多肉植物盆栽、芳療、刺繡、聖誕花圈等,也為新人成立「護昕團契」,試用期內新人可以參加兩天一夜的公費、公假杉林溪減壓旅遊;此外,彰基也及早往下銜接布局護理系學生,醫院與學校合作一年12萬的五專生計畫,多項新措施展現效益,新人離職率砍半下降到14.6%。

薛承君指出,護理師重視薪資和休假外,最重要的是希望在工作中受到尊重,不僅來自病患和家屬,更來自醫院同事、醫師。土城醫院的做法是定期舉行「閉門會議」,各高階主管坐下來,傾聽基層需求,彼此有個疏通的管道。同時薛承君也常自掏腰包請護理師去KTV唱歌,活絡同事感情、抒發心理壓力。

林口長庚急診醫學科主任羅祥雲把護理師們視為團隊重要一員,他向醫師再三告誡,「你可以對我發脾氣、可以對我不客氣,但對護理師不行!」讓醫師與護理師關係不再失衡。

衛福部推12項政策,專家:沒使在痛點上

護理師荒已非個別醫院可以力挽狂瀾,醫院開始改變內部文化,但政府政策仍缺乏整體性與長遠願景。衛福部照護司去年提出「護理人力政策整備12項策略計畫」,每年所需經費約180億,目標希望達成2030年增加5到7萬護理人力,但高靖秋看了直搖頭。「我們有提出相關意見但政府不聽,他們提的政策又不符合期待,甚至引起更大的問題,」她以補助夜班費為例,各醫院本來已有夜班費機制,但人還是離職,代表因素不單純是津貼。

且津貼只發給「急性一般病房」護理師,像是加護病房、急診等特殊單位上夜班卻沒有補助,「相對剝奪感」引起反彈。高靖秋深深有感,若從問題點解決可能要做很久又不能馬上看到成效 ,政府現在什麼都先撒錢,沒有從根基解決。

面對其餘11項策略,高靖秋拿起書面資料,一項一項解釋為什麼無法解決痛點,像是推行「護理友善職場典範獎勵」,可能獎勵沒多少錢,形式上頒獎拍拍手;「鼓勵智慧科技應用」不用政府鼓勵,各醫院就已經卯足全力在做;「三班護病比」應該是遠程目標,直接實施下哪來人力?

政府積極推動三班護病比入法,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長楊心慧也指出,護病比計算方式有明顯瑕疵,病床數量排除隔離及安寧病房,低估實際照護量,數字有達標是衛福部、醫院資方自我安慰,「再不聽基層的聲音,護理師被迫吃下幽靈病房還是會離職,環境根本不會改善。」

全面護理制度革新,照護應走向「團隊化」
除了持續讓薪資結構合理化、工時正常化,專家認為,更重要是護理工作需要專業分工,也能把照服員和護佐
護理佐理員簡稱為護佐(Assistant Nurse),同時被稱為照護輔佐員。國內多數醫院皆僱用助理護士以協助護理師進行各項簡易護理業務,增進醫療工作效率與水準。
納入,補充醫院病床照護人力缺口。

「住院整合照護計畫」(Skill-Mixed)、健全護理分級,是護理制度革新的方向之一。實施該計畫的醫院依病房特性及病人疾病嚴重程度,安排適當護理及照護輔佐人力,以病房團隊人員分級分工提供住院照護,使陪病者可以不用全時在醫院照顧住院病人或自聘看護,且病人也能獲得連續及完整的照護。

李玉春以過去參與的經驗分享,像在美加地區護理師就分成4級
一般而言由低到高可分為護佐(Nurse Aide)、職業護理師(LPN/LVN)、註冊護理師(RN)、進階護理師(APNNP/CNS)。
,工作內容各不同,護理師能有護佐協助,以「團隊」的方式來照顧病人、減輕負擔。
台灣現在不論大學、研究所畢業的護理師,通通都相當於國外的註冊護理師(Registered Nurse,簡稱RN),工作內容包山包海,醫療處置、換尿布通通都要做,胡文郁說,醫院照護分級分工,若將護理師的部分職責分攤給護佐以及進階護理師
美國護理師工作分級共為四階層,若為進階護理師,類似台灣「專科」護理師,能做的醫療處置範圍更為廣泛。
,能讓護理師更有機會執行專業工作。

高靖秋坦言,從過往資料看起來,護理工作當中有3成不一定需要護理師執行,像是換床單、身體清潔、量血壓、翻身等等,改為護佐協助、護理師督導,藉此減輕工作負擔,讓每年約6,000名尚未通過國考的護理師也能投入住院整合照護計畫。

事實上早年該計畫以「全責照護」推行,一度讓護理界極為反彈,擔心反而增加他們的負擔。後來,高靖秋觀察到兩大現象,此計畫不得不推:第一、疫情期間家屬無法進到醫院,必須由護理師專責照護病人;第二、高齡化社會常見老人照顧老人,80歲奶奶照顧90歲爺爺,萬一跌倒一個病人變兩個。

(延伸閱讀:〈台大新竹分院的照服員共聘制,會是全責照護的曙光嗎?〉

萬芳醫院從2022年開始承接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及照護司的住院整合照顧試辦計畫,實施後每年擴大辦理。根據最新院內調查結果,家屬滿意度達93%,認為能減輕經濟負擔;護理師滿意度也有9成,因為有更多時間做評估、衛教;照護輔佐員也認為得到家屬認同。

執行該計畫的醫院護理師留任率也較高,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接受專訪時提到,各國家都是朝住院整合的方向發展中,台灣也會逐步擴大辦理。只是錢要從哪來?他回應:「不只從健保,包括行政院及長照基金或公務預算執行。現階段建立醫療跟長照結合,因為長照族群進到醫院住院,並不代表長照工作就要轉移給護理,要形成一個團隊共同照護病患。」

面對護理人力不足,難靠單一解方來化解,高靖秋語重心長,政策剛實施不見得馬上有成效,但若不做會更慘。

高靖秋憂心,「最慘的時候還沒到。政府不願意正視,可能人走得還不夠多?全國有20%的床關了,是不是代表用現有人力,照顧80%床位就足夠?」

索引
「護理師荒」影響下的醫療現場
哪些護理師最難留下?從醫院離職後去哪了?
如何召喚護理師歸隊?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