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掏空了醫院人力?
揭開健保點值的真相──0.95點值保障,保障了誰?
立法院於7月通過主決議,要求明年6月底健保點值要達0.95元,今年則是透過公務預算至少補足0.9元,但以公務預算保障點值真有保障嗎?追根究柢,重點仍是「健保財務如何穩健」。圖為中央健康保險署大樓。(攝影/楊子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總統賴清德一上任,破天荒建立由總統直接擔任召集人的「國家級委員會」,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及「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同時宣告醫療健康與氣候變遷對應的能源策略、國安問題為台灣當前最急迫的危機,並列入賴政府施政重點。

「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中,健保永續、改善醫療人員工作環境都是重點目標,但面臨史上最嚴峻的護理荒與醫院大關床挑戰下,衛福部長邱泰源上任後多次強調「健保費2年凍漲」,立法院日前在《全民健康保險法》修正草案的主決議中,要求衛福部明年(2025)6月前需達到健保給付平均點值1點0.95元的目標;行政院長卓榮泰則承諾,不必等到明年、今年(2024)年底即會以公務預算啟動點值補助。以公務預算保障點值真有保障嗎?是否能回饋醫護?挖東牆補西牆的健保政策,能許一個健康台灣的未來嗎?

過往,全民健保被視為「台灣之光」,執政者常引用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全球醫療照護指數(Health Care Index)調查中,台灣連6年獲評世界第一做背書,該調查是以線上調查,指標以醫療保健人員、設備成本、醫療保健基礎設施及服務等為就醫可近性為重。而另一份醫療專業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全球醫療照護品質調查,卻有完全兩極的結果──針對1990到2015年195個國家的評比,台灣僅僅排名45,遠遠落後亞洲日本的11名、韓國的23名,當時震撼醫界。

《刺胳針》日前再刊登探討台灣醫療系統是否正在瀕臨崩潰的評論指出,台灣健保如今因為預算問題,以及惡劣的工作環境以及醫護留任率低等原因,導致台灣醫療體系瀕臨危機,而根結之一是「費率太低」。

據了解,健保署內部在新政府上任後,即擬定調漲保費兩個版本,準備大刀闊斧改革健保財務,企圖回歸收支連動的正常化。不料,新科衛福部長邱泰源上任後宣布「健保費2年不調」;2010年由國營事業改制為行政機關後,僅為健保政策「執行單位」的健保署只能買單。隨即國民黨18位立委回應醫療人力出走潮,在《全民健康保險法》第62條條文修正草案時提出「保障點值
2024年5月由王育敏等18位立委提出《健保法》第62條修正案,將現行的健保總額支付制度由支出上限的制度改為支出目標的制度,保障健保點值為1點0.95元或1點1元,獲得國內八大醫事團體相挺。
」入法,最後雖未入法,但在7月通過主決議中,要求衛福部在明年年6月30日前達到平均點值1點新台幣0.95元。眼見健保開源無著、明年度有可能再增加700億支出,事實上,不少醫護並未因保障點值政策感到樂觀。

但行政院長卓榮泰在本週二(17日)視察衛福部台北醫院,慰勞醫護人員時回應立法要求,表示不必等到明年,今年底即會以公務預算啟動補足點值方向,並表示已獲賴清德總統支持。三大優先補血的方向:

1. 優先補助COVID-19及類流感,較2019年疫情前同期增加的費用。 2. 整體點值,醫療分區
點值會依照不同區進行計算,全台可分為六區。
  • 台北區: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縣、金門縣、連江縣。
  • 北區: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
  • 中區:台中市、南投縣、彰化縣。
  • 南區: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
  • 高屏區: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
  • 東區:花蓮縣、台東縣。
不到0.9的部分,今年底補到0.9。 3. 若分區已經在0.9以上,依照分區補足不到0.9的部分,再依同樣的比例加上去。

健保2002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醫院總額預算制度,一來解決論量計酬讓醫療費用急速成長的窘境,二來希望能由醫院自律管理把醫療費用控制在預算範圍內。但總額制度後點值浮動,醫療院所直接轉嫁到一線人員身上,間接造成醫療服務被打折;疫情下巨大的身心壓力,醫護人員倦怠感與被剝削感加劇,形成30年來最大的一次醫護出走潮。近年,年輕醫師「希望健保倒」幾乎形成了一種集體怨念。不過,若直接以「保障點值」快速止痛,也出現許多質疑:是否誘導醫療機構再度走回拚業績、衝量的老路,而補了點值後的醫院真能回饋給一線人員嗎?

名詞解釋:總額支付制度、健保點值

健保初期醫療以論量為主,但支出逐遠高於保險收入,造成財務壓力。為了能夠有效控制醫療費用,1998年導入「健保總額支付」(global budget system)制度,由牙醫開始施行;2002年,影響更全面的醫院總額預算上路。每年由健保署設定年度預算總額範圍,諮詢付費者代表與醫療機構代表組成的健保會後,再報行政院核定,即評估將能收到的保費加上政府補助的總額,就是全台醫療院所請款費用上限。

醫療院所依據服務量向健保署申報點值,正常狀況下申報1點給付1元,但當醫療院所請款量超過「總額」,就可能低於1元,而依據每一季醫療量能點值有所差異,點值會浮動。

健保署長石崇良接受《報導者》專訪時,談起保障點值產生的衝擊解釋,站從健保角度,在沒有刻意操作之下,點值0.95它是合理;但如果被刻意操作,那將造成災難。因此,不能去講「保障」,石崇良強調,「希望目標點值可以達到0.95,但不是用保障方式,否則醫療服務就會扭曲。」

保障點值保障了誰?策略如何形成?
Fill 1
2025年若朝保障點值0.95,估計要支出700億元,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認為目標點值可以達到0.95,但不是用保障方式。(攝影/楊子磊)
2025年若朝保障點值0.95,估計要支出700億元,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認為目標點值可以達到0.95,但不是用保障方式。(攝影/楊子磊)

7月16日,立法院各黨團達成共識,通過「要求衛福部明年6月30日前達到平均點值1點0.95元」的《全民健康保險法》主決議文時,八大醫事團體的社群群組很熱鬧、互相恭賀,隨即發布新聞稿表達肯定。一名核心人員透露,「賴總統有表達,希望不要用修法的方式,透過主決議文是最好的方式。」

健保總額明年將突破9千億,但繳費的年輕人愈來愈少、看病的長者愈來愈多,更大的難關是高價新科技新藥無上限成長,許多仍被排拒在健保大門外,支付制度無法反映照護需求,健保幾乎以限縮給付的偷吃步來維持「安全準備金」在調率調漲的法定門檻上。

但為何醫事團體不訴求費率調漲、卻走保障點值的路?

「不要給民眾反感(增加保費),但是可以從政府那邊增加錢,」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祕書長吳明彥證實,過往若調費率,常引發民怨、甚至衛生官員下台,這次醫療界的策略是「不跟人民為敵,」因此循《全民健康保險法》第62條之3
保險人應依前條分配後之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及經其審查後之醫療服務總點數,核算每點費用;並按各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經審查後之點數,核付其費用。
,要求政府多投資一點,從公務預算出錢,直接專攻保障點值,不動保費費率。

不過,2020年底健保會曾首次通過健保費率調整建議案,當時付費者代表和專家代表都一致同意調費率。2021年起一般保險費費率由4.69%調升為5.17%、補充保險費費率由1.91%調升為2.11%。當時付費者代表僅在意,政府應把法定要補足健保的公務預算帳「算清楚」,才能精準計算財務缺口。

此外,「醫師的薪水不是來自於健保直接給付,我們是把整包費用給醫院,醫院根據你的服務重點去調控;如果經營者認為這個科別是重點任務,再高的薪水他都會發出來,經營者要負相當大責任,」石崇良無奈表示。

事實上,許多數據顯示,醫院無論財務狀況如何,都與醫事人員薪資沒有顯著相關。2017年,陳時中甫上任衛福部長時,健保署曾在健保總額協商會議中提案,保障醫師、護理師、藥師等診察相關費用的健保給付點值固定在1點1元,遭到醫院代表反對

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祕書長高若想也收集13間私立醫院財報,分析用人費用率提高量,與前一年度的利潤率(無論是醫務利益或稅前淨餘)關係,發現都低度相關:「醫院經營管理階層宣稱的『涓滴效應
涓滴(Trickle-down)效應,為美國一派經濟上的政治理念,當政府提供資本家更多有利政策,改善整體經濟環境,最後經濟上的效果將順流而下,讓社會中的勞動、貧困階級將因大環境變好而受惠,生活最終得到改善,但衝突點在於當資方賺到錢,未必一定會與勞方分享,反而可能加劇社會貧富不均。
』,根本就不存在,代表醫院即便多出的盈餘並不會回饋到醫療提供者身上。」

健保局改制後的首任局長、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鄭守夏直言,保障點值代表每年多700億放到總額裡面,但是,「保障點值等同廢除總額,醫療費用一定會快速成長;保障點值也沒有辦法解決護理人員不足的問題、沒有辦法提升醫療品質,也沒有辦法讓我們的平均餘命追上韓國。」高若想則指出,過去的資料都顯示,醫院就算有賺到利潤,統統都拿來繼續建設醫院,改革怎麼會選擇從「點值」下手?

點值真的血流成河?低於0.95怎麼發生的?
醫院點值現況如何?是否真的血流成河?根據全民健康保險2018年至2024年6月醫院總額點值,因應地區申報醫療量點值有明顯地區上差異,如2020年台北區
包含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縣、金門縣、連江縣。
浮動點值落在0.92~0.95,疫情期間因為醫院降載、加上政府補助,部分科別點值甚至超過1;疫情過後因為COVID-19降級、門診病人激增,2023年降至0.85~0.88;2022年有達到一點超過1.01的南區
包含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
,2023年也降回0.97。

疫後過後,醫院裡非急迫性手術及檢查回流,門診利用率與住院利用率都提升,導致各區醫療院所健保申報點值下降。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李飛鵬在記者會直言,「總額不足就用打折、點值、攤扣、核減等方式減少支付,疫情後醫療需求支出大幅增加,醫界在支付管制措施下已經很難支撐。」

點值下降主因,健保署分析是來自於服務量的上升,9成貢獻度來自門診增加,而非住院跟急診增加。若分別從六大分區分析來看,主要是每次就醫點數變多,其次是每人就醫次數成長,再最後是病人數,加上北區
包含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
投保人口成長率高達3.3%,讓北區點值成長率達到19.8%。
「為什麼北部的點值會最差?」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解釋,「這裡開了最多的醫學中心、開了最多的醫院、開了最多的診所、有最多的醫事人員,那健保點值當然不會夠。」(註)
八大醫護團體亦曾發表聲明,目前台北區健保點值偏低,係因有八家重點醫學中心,全國急、重、難、罕病之病患皆湧入台北區醫院,無論是進行治療或是尋求第二專家意見,造成台北區健保點值被稀釋,但這是台灣醫療可近性高,病患就醫選擇自由且高滿意度之因,並非台北區醫院在衝量所造成,連帶也使得台北區醫院經營更加困難。

「北區為什麼每次健保點值都是全六區中最低呢?因為台北有很多『院前診所』吃掉很多健保。」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直指,因為基層總額和醫院總額分開,很多財團醫院吃完醫院總額、就開診所再吃基層總額:「我們基層診所多以臨床經驗診斷,如果病人狀況複雜或嚴重,再轉診到大醫院;但大醫院的院前診所,雖然叫做診所,但也開很多檢驗、抽血等等,所以他們每一個病人的申請點數都很多。以一般呼吸道感染為例,我們看一個大約申報4、500點;但院前診所大約是我們的3倍左右。」

健保點值計算多元,並非都是浮動點值。為保障偏遠離島地區的醫療服務與特殊科別,健保也有許多「固定點值」、甚至加成給付。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舉例,譬如台大癌症醫院照顧癌症病人屬於重大傷病,且癌藥昂貴,部分癌症手術是保障點值1元,他強調「台大癌症醫院的平均點值絕對比北部平均點值高」;離島醫院的支付點數則是加成計算,住院點值加30%、達到1.3元。

此外,像是個案管理、品質保證保留款
此措施是全民健康保險會為獎勵優質院所,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將依核發資格及核發原則計算「品質保證保留款」,符合條件及有獎勵金發放。
也是獨立切出,沒有算在點值裡面,龐一鳴略帶無奈表示,醫療院所如果一個月拿100萬給付,真正計算點值只有70~80萬,「其實有很多錢是沒有算點值,如果只講點值數據,並不準確。」

健保真實給付的單價,很難單以浮動點值部分來呈現,但做一元、拿九毛確實有滿滿的被剝削感。為穩定醫界士氣,衛福部去年即以公務預算撥補健保基金240億元、今年再以疫後特別預算挹注200億元;今年卓榮泰開出補足點值三支箭,估計添加支出100億元。而明年度若朝保障點值0.95,估計要支出700億元。

台灣公部門的醫療健康投資,一直在人均GDP與台灣相當的國家中偏低。以保障點值回應目前醫療困境,雖然醫療院所立即有感,但是以公務預算補健保點值,並非穩定財源,有了今年、不一定有明年,對健全健保財務如同飲鳩止渴。

「點值是一個現象解,它並不是一個根本解方,」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衛生福利部前政務次長李玉春如此分析,點值等於總預算除以總點數,所以預算如果不夠,點值當然會過低;點數如果沒法控制好,點值當然會下降。從點值下手,是解決不了問題。

李玉春認為真正的問題點在於「支付改革比較慢,低價值醫療盛行」:「我支持點值有適度保障,這是我們對於醫療院所的承諾,總額協商就是一個願意買、一個願意賣,如果逼到醫療院所不願意提供服務,也不是原來的目的,有適度的保障下讓醫療院所成長,但要保障到什麼程度?應該回歸健保會去協商,否則健保會形同虛設。」

補點值、不如補費基,健保財務如何穩健?
政院編列明年度預算336億元協助健保,包括原本健保總額支出項目如長照相關、公共衛生、預防保健、護理津貼等等,共181億元移列公務預算,讓健保總額「瘦身」
含癌症新藥專款50 億元、輪值夜班護理人員獎勵金40億元及三班護病比獎勵25億元、住院整合照護試辦計畫5.6億元、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6.16億元等。但付費者代表團體也擔憂,此舉是「假瘦身、真挪移」,例如將擴大癌症篩檢衍生費用、因應預防保健政策改變衍生醫療費用、代謝症候群及C肝照護品質提升衍生費用等近35億元預防保健有關之費用移入健保,反而增加整體醫療支出。
、另外增裕健保基金收入155億元。不過,石崇良也坦言這只是「短期措施」,長期而言需有更多財源投入健保。

鄭守夏直言,「純粹是算數,沒有解決實質問題。」他認為,若將181億元移出健保,總額也應該縮減,但實際上卻為了達到點值0.95元,而並未縮減健保總額。

健保署直指,在收入面遇到最大問題是:人口高齡化加重工作人口負擔、費率調整不易、補充保費收費制度仍有改善空間。

在健保支出擴大、又不調漲保費的情況下,石崇良強調,「必須在這兩年內,調整保費結構。」從健保收入面來說,未來健保費率不可能永遠不調整。他表示,以現行一般保險費費率5.17%計算下,2023年健保收入中,75%(6,075億元)來自受薪階層的一般保費收入、補充保費不到10%(723億元),其餘約15%來自政府
包括政府負擔不足36%之差額933億元、補充性財源140億元、公務預算240億元挹注健保。

「過去,每調0.1%的一般保險費率,大概可以增加健保180億元,」但石崇良也指出,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15到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從2015年的1,737萬人降到2023年為1,633萬人,足足少了100萬人;工作人口持續下降,每調0.1%的保費,能夠增加的健保收入也會下降,相應所要調升的健保費率也就會更高,「這會讓以薪資所得為主的勞力工作者,可支配所得下降,整個社會的幸福感、國家的力量都會下降。」所以,調漲保費也「不可不慎」。

不漲一般保費,健保如何開源?

健保署長石崇良受訪時,針對未來健保財務問題開出幾個具體方向:

  1. 提高政府負擔,從36%加重到38%。
  2. 行政院明年(2025)公務預算挹注336億元。
  3. 調升補充保費費率

但補充保費制度改革需修法,石崇良表示,衛福部部內已經正在研議補充保費的調漲與啟動修法,「補充保費費率要與一般保費脫鉤,因兩者費率連動,只有在一般保費調升的時候,補充保費的費率才會動;不先切斷,就沒有辦法合理調整保費結構。」而且,現行6項補充保費的費率都相同,是否也應該脫鉤,目前都由衛福部社保司研擬《全民健康保險法》修法當中。

鄭守夏也贊同先從補充保費下手,至少在體制內進行調整,針對錢滾錢的資本利得族群多收費,但確實要避免扣到薪資較低者的加班費或勞動所得。他也感慨,「負責任的政府應該規劃國家長達9年、10年,概念上凍漲一般保費對台灣百分之百不好,等到回頭發現為了省蠅頭小利,失掉國家整體健康風險。」

不過,二代健保實施後,採用經常性薪資為主的一般保費與補充保費「雙軌制」,始終存在「水平不公平」的問題,長期研究健保財務的台北商業大學教授韓幸紋表示,明明所得相同、但所得來源有所差異者,卻未負擔相同保費的現象,問題甚至在二代健保上路後更為嚴重。例如同樣是專任員工的薪資所得,屬於經常性薪資的部分適用一般保費的規定,非經常性薪資但符合高額獎金定義的部分適用補充保費的規定,非高額獎金的部分則無需課徵保費。

而且,目前補充保費是以單筆給付為課徵單位,未納入結算制度,她舉例,補充保費計算上限是1,000萬元,若大老闆領某家公司股利80億元,實際繳的補充保費也只會是21.1萬元;但若分散投資不同家公司,領取股利超過1,000萬元,所繳的補充保費就超過大老闆,「這就是制度很不合理的地方。」

目前健保署所提出的方案之一是將補充保費收入上限調整至5,000萬元,費率從2.11%升至3%,韓幸紋就此方案推估保費收入預期增加150億元;若加入結算概念,避免民眾簡單透過拆開、集中所得等的方式規避保費,則預期增加350億元左右。另外,若政府負擔比例從36%提高到38%,韓幸紋估算約可增加160億元,但因今年政府負擔的公式有修改,實際金額應該會再多一些。

但韓幸紋認為,相較現行論口計費,論家戶計費的「家戶總所得制」,才是健保改革的解方,同一家戶收入多少,就統一課徵健保費,改善公平性問題。若家戶無課稅所得紀錄者,仍須計收基本保費,甚至考量財產等因素加課能力保費,改善公平性問題。

點值保障必須搭配加強審查
Fill 1
一旦保障點值,可能導致更嚴峻的醫療不平等,必須搭配加強審查有無不必要就醫行為。圖為醫護人員為民眾量測心電圖。(攝影/楊子磊/資料照片)
一旦保障點值,可能導致更嚴峻的醫療不平等,必須搭配加強審查有無不必要就醫行為。圖為醫護人員為民眾量測心電圖。(攝影/楊子磊/資料照片)

一旦保障點值,間接也可能導致更嚴峻的醫療不平等。「齊頭式平等,等於不平等,」石崇良說,衛福部尤其擔心,對於婦、幼、急、重、難這些弱勢科別,不會再有相對優勢的保障;偏鄉、離島這些相對弱勢的族群及地區,可能也會更難獲得醫療資源。重要的是,怎麼讓健保體系繼續維持不崩潰,哪些醫療應保障1點1塊錢、甚至更高?必須先讓醫療資源欠缺之地,得到點值的保障跟鞏固。

過去醫界對健保「審查制度」
醫療費用被核減的主要原因,包括病歷記載或檢附的資料不夠完整、不符合支付標準或給付規定的使用適應症或用法、用量、非必要的住院、非必要的檢查檢驗等。
十分感冒,但這次為爭取點值保障,也改口支持「審查制度」。吳明彥表示,「這是健保署管制的一個武器,這才能讓認真的醫療機構不會被拖累。」藉由健保署掌握的大量資料,分析各醫院、各醫師的健保申報資料,從中抓到異常超量,吳明彥認為,「只要公布出哪個醫院、哪些醫師亂做,會讓他們自己改變行為。」

健保署不諱言已經在調整管理的方式,利用大數據加強審查,石崇良直說,各醫療院所都有「醫療就醫人數」和「醫療就醫次數」,就醫次數較易人為操作,當次數高於人數太多就屬「異常偏離」,需加強審查有無不必要就醫行為。

尤其經歷過疫情,監測指標更有顯著意義,石崇良舉例,他們也會看醫院申報單價成長,疫情期間醫院關床服務量下降,點值就會提升,「現在醫院找不到護理師紛紛關床,關床後若服務量沒有下降、申報量還提升,就不合理。」

石崇良強調,「如果有人衝量,我們沒有辦法抑制,就會導致大家一起衝量。」

健保總額漸廢弛,需要新的財務工具
Fill 1
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健保署委託國衛院明年度進行健保總額制度檢討,考慮提出新的財務工具。圖為彰化縣埔心鄉衛生所附設之日照機構。(攝影/楊子磊/資料照片)
隨著超高齡社會來臨,健保署委託國衛院明年度進行健保總額制度檢討,考慮提出新的財務工具。圖為彰化縣埔心鄉衛生所附設之日照機構。(攝影/楊子磊/資料照片)

超高齡化的人口結構,不僅讓繳保費的人減少,也可能讓醫療成長率估計偏誤,「健保總額用公式估算,在人口高齡化趨勢下計算會失準,偏離愈來愈大,預測不準,點值就會下降,」石崇良解釋,「如果醫界守規矩申報、沒有任何操作之下,點值還是很低,靠公務預算去補不是常態,這是顯示另一個問題:預估總額失準了。」健保署委託國衛院明年度進行健保總額制度檢討,考慮提出新的財務工具。

如果健保朝向保障點值方向,也形同總額制度漸廢武功。李玉春認為,總額只不過是健保政策中一個目標,藉由總額帶動改革,讓制度可以做得更好,只是現在少了改革動力,再談點值都是緣木求魚。李玉春以日本為例,日本透過非常精密方式調整支付標準,有些調升、有些調降達到總額的目的,「全球四分之三的國家都有一個目標值,只是我們用『上限值』,就讓大家好像如鯁在喉。」

鄭守夏分析,改變過程不容易,日、韓也都還在論量計酬,台灣曾經試辦「論人計酬」卻失敗,主要是思維還無法轉變:

「想法停留在『努力讓更多人來看病,我就會賺更多錢』,現在要變成『讓病人健康、不要看病』,反而不知道怎麼做。」

但是,以論人或者以價值為基礎方式給付仍然是不可放棄的方向,美國已有保險公司轉向論人計酬。

長年研究健保財務改革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連賢明感慨:「許多對健保政策的討論,結論都導向要求政府多拿錢,以公務預算支應,但其實政府沒有想像中有錢。」重要的仍是政府檢討保費的收取,他建議,許多老年人雖沒有工作、沒有所得,卻有財產,應思考如何將這部分的收入挹注健保,讓收支更平衡。

鄭守夏指出,國民醫療支出(National Health Expenditure)統計來看,1996到2022年整體醫療支出成長了4.1倍,其中健保支出部分成長3.3倍、家庭的部分成長了4.9倍,「簡單來說,家庭自費支出成長,所以健保總額真的有限縮醫療費用成長。」

他認為,醫療本來就會成長,但必須知道什麼樣子叫做「合理成長率」,合理的成長率是可以談的,也就是讓健保費率變高一點,這部分本來就在體制可以解決的、也應該在體制內解決,而不是用奇奇怪怪的點值補足,「你今年政府用什麼名目的錢去補它?明年呢?難道要政府總預算來編嗎?」就算政府要用專款或加稅提高健保投資,也都可以討論,重點是要體制化,不是讓大家每年都來吵一下,然後再以政治干預體制,這樣體制是不長久的:

「如果都靠政治妥協,大家都走體制外政治協商、傷害體制。而對體制不好的、其實就是對全民不好。」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