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一上任,破天荒建立由總統直接擔任召集人的「國家級委員會」,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及「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同時宣告醫療健康與氣候變遷對應的能源策略、國安問題為台灣當前最急迫的危機,並列入賴政府施政重點。
「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中,健保永續、改善醫療人員工作環境都是重點目標,但面臨史上最嚴峻的護理荒與醫院大關床挑戰下,衛福部長邱泰源上任後多次強調「健保費2年凍漲」,立法院日前在《全民健康保險法》修正草案的主決議中,要求衛福部明年(2025)6月前需達到健保給付平均點值1點0.95元的目標;行政院長卓榮泰則承諾,不必等到明年、今年(2024)年底即會以公務預算啟動點值補助。以公務預算保障點值真有保障嗎?是否能回饋醫護?挖東牆補西牆的健保政策,能許一個健康台灣的未來嗎?
過往,全民健保被視為「台灣之光」,執政者常引用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全球醫療照護指數(Health Care Index)調查中,台灣連6年獲評世界第一做背書,該調查是以線上調查,指標以醫療保健人員、設備成本、醫療保健基礎設施及服務等為就醫可近性為重。而另一份醫療專業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全球醫療照護品質調查,卻有完全兩極的結果──針對1990到2015年195個國家的評比,台灣僅僅排名45,遠遠落後亞洲日本的11名、韓國的23名,當時震撼醫界。
《刺胳針》日前再刊登探討台灣醫療系統是否正在瀕臨崩潰的評論指出,台灣健保如今因為預算問題,以及惡劣的工作環境以及醫護留任率低等原因,導致台灣醫療體系瀕臨危機,而根結之一是「費率太低」。
但行政院長卓榮泰在本週二(17日)視察衛福部台北醫院,慰勞醫護人員時回應立法要求,表示不必等到明年,今年底即會以公務預算啟動補足點值方向,並表示已獲賴清德總統支持。三大優先補血的方向:
- 台北區: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縣、金門縣、連江縣。
- 北區: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
- 中區:台中市、南投縣、彰化縣。
- 南區: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
- 高屏區: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
- 東區:花蓮縣、台東縣。
健保2002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醫院總額預算制度,一來解決論量計酬讓醫療費用急速成長的窘境,二來希望能由醫院自律管理把醫療費用控制在預算範圍內。但總額制度後點值浮動,醫療院所直接轉嫁到一線人員身上,間接造成醫療服務被打折;疫情下巨大的身心壓力,醫護人員倦怠感與被剝削感加劇,形成30年來最大的一次醫護出走潮。近年,年輕醫師「希望健保倒」幾乎形成了一種集體怨念。不過,若直接以「保障點值」快速止痛,也出現許多質疑:是否誘導醫療機構再度走回拚業績、衝量的老路,而補了點值後的醫院真能回饋給一線人員嗎?
健保初期醫療以論量為主,但支出逐遠高於保險收入,造成財務壓力。為了能夠有效控制醫療費用,1998年導入「健保總額支付」(global budget system)制度,由牙醫開始施行;2002年,影響更全面的醫院總額預算上路。每年由健保署設定年度預算總額範圍,諮詢付費者代表與醫療機構代表組成的健保會後,再報行政院核定,即評估將能收到的保費加上政府補助的總額,就是全台醫療院所請款費用上限。
醫療院所依據服務量向健保署申報點值,正常狀況下申報1點給付1元,但當醫療院所請款量超過「總額」,就可能低於1元,而依據每一季醫療量能點值有所差異,點值會浮動。
健保署長石崇良接受《報導者》專訪時,談起保障點值產生的衝擊解釋,站從健保角度,在沒有刻意操作之下,點值0.95它是合理;但如果被刻意操作,那將造成災難。因此,不能去講「保障」,石崇良強調,「希望目標點值可以達到0.95,但不是用保障方式,否則醫療服務就會扭曲。」
7月16日,立法院各黨團達成共識,通過「要求衛福部明年6月30日前達到平均點值1點0.95元」的《全民健康保險法》主決議文時,八大醫事團體的社群群組很熱鬧、互相恭賀,隨即發布新聞稿表達肯定。一名核心人員透露,「賴總統有表達,希望不要用修法的方式,透過主決議文是最好的方式。」
健保總額明年將突破9千億,但繳費的年輕人愈來愈少、看病的長者愈來愈多,更大的難關是高價新科技新藥無上限成長,許多仍被排拒在健保大門外,支付制度無法反映照護需求,健保幾乎以限縮給付的偷吃步來維持「安全準備金」在調率調漲的法定門檻上。
但為何醫事團體不訴求費率調漲、卻走保障點值的路?
不過,2020年底健保會曾首次通過健保費率調整建議案,當時付費者代表和專家代表都一致同意調費率。2021年起一般保險費費率由4.69%調升為5.17%、補充保險費費率由1.91%調升為2.11%。當時付費者代表僅在意,政府應把法定要補足健保的公務預算帳「算清楚」,才能精準計算財務缺口。
此外,「醫師的薪水不是來自於健保直接給付,我們是把整包費用給醫院,醫院根據你的服務重點去調控;如果經營者認為這個科別是重點任務,再高的薪水他都會發出來,經營者要負相當大責任,」石崇良無奈表示。
事實上,許多數據顯示,醫院無論財務狀況如何,都與醫事人員薪資沒有顯著相關。2017年,陳時中甫上任衛福部長時,健保署曾在健保總額協商會議中提案,保障醫師、護理師、藥師等診察相關費用的健保給付點值固定在1點1元,遭到醫院代表反對。
健保局改制後的首任局長、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鄭守夏直言,保障點值代表每年多700億放到總額裡面,但是,「保障點值等同廢除總額,醫療費用一定會快速成長;保障點值也沒有辦法解決護理人員不足的問題、沒有辦法提升醫療品質,也沒有辦法讓我們的平均餘命追上韓國。」高若想則指出,過去的資料都顯示,醫院就算有賺到利潤,統統都拿來繼續建設醫院,改革怎麼會選擇從「點值」下手?
疫後過後,醫院裡非急迫性手術及檢查回流,門診利用率與住院利用率都提升,導致各區醫療院所健保申報點值下降。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李飛鵬在記者會直言,「總額不足就用打折、點值、攤扣、核減等方式減少支付,疫情後醫療需求支出大幅增加,醫界在支付管制措施下已經很難支撐。」
「北區為什麼每次健保點值都是全六區中最低呢?因為台北有很多『院前診所』吃掉很多健保。」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直指,因為基層總額和醫院總額分開,很多財團醫院吃完醫院總額、就開診所再吃基層總額:「我們基層診所多以臨床經驗診斷,如果病人狀況複雜或嚴重,再轉診到大醫院;但大醫院的院前診所,雖然叫做診所,但也開很多檢驗、抽血等等,所以他們每一個病人的申請點數都很多。以一般呼吸道感染為例,我們看一個大約申報4、500點;但院前診所大約是我們的3倍左右。」
健保點值計算多元,並非都是浮動點值。為保障偏遠離島地區的醫療服務與特殊科別,健保也有許多「固定點值」、甚至加成給付。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舉例,譬如台大癌症醫院照顧癌症病人屬於重大傷病,且癌藥昂貴,部分癌症手術是保障點值1元,他強調「台大癌症醫院的平均點值絕對比北部平均點值高」;離島醫院的支付點數則是加成計算,住院點值加30%、達到1.3元。
健保真實給付的單價,很難單以浮動點值部分來呈現,但做一元、拿九毛確實有滿滿的被剝削感。為穩定醫界士氣,衛福部去年即以公務預算撥補健保基金240億元、今年再以疫後特別預算挹注200億元;今年卓榮泰開出補足點值三支箭,估計添加支出100億元。而明年度若朝保障點值0.95,估計要支出700億元。
台灣公部門的醫療健康投資,一直在人均GDP與台灣相當的國家中偏低。以保障點值回應目前醫療困境,雖然醫療院所立即有感,但是以公務預算補健保點值,並非穩定財源,有了今年、不一定有明年,對健全健保財務如同飲鳩止渴。
「點值是一個現象解,它並不是一個根本解方,」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衛生福利部前政務次長李玉春如此分析,點值等於總預算除以總點數,所以預算如果不夠,點值當然會過低;點數如果沒法控制好,點值當然會下降。從點值下手,是解決不了問題。
李玉春認為真正的問題點在於「支付改革比較慢,低價值醫療盛行」:「我支持點值有適度保障,這是我們對於醫療院所的承諾,總額協商就是一個願意買、一個願意賣,如果逼到醫療院所不願意提供服務,也不是原來的目的,有適度的保障下讓醫療院所成長,但要保障到什麼程度?應該回歸健保會去協商,否則健保會形同虛設。」
鄭守夏直言,「純粹是算數,沒有解決實質問題。」他認為,若將181億元移出健保,總額也應該縮減,但實際上卻為了達到點值0.95元,而並未縮減健保總額。
健保署直指,在收入面遇到最大問題是:人口高齡化加重工作人口負擔、費率調整不易、補充保費收費制度仍有改善空間。
「過去,每調0.1%的一般保險費率,大概可以增加健保180億元,」但石崇良也指出,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15到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從2015年的1,737萬人降到2023年為1,633萬人,足足少了100萬人;工作人口持續下降,每調0.1%的保費,能夠增加的健保收入也會下降,相應所要調升的健保費率也就會更高,「這會讓以薪資所得為主的勞力工作者,可支配所得下降,整個社會的幸福感、國家的力量都會下降。」所以,調漲保費也「不可不慎」。
健保署長石崇良受訪時,針對未來健保財務問題開出幾個具體方向:
- 提高政府負擔,從36%加重到38%。
- 行政院明年(2025)公務預算挹注336億元。
- 調升補充保費費率。
但補充保費制度改革需修法,石崇良表示,衛福部部內已經正在研議補充保費的調漲與啟動修法,「補充保費費率要與一般保費脫鉤,因兩者費率連動,只有在一般保費調升的時候,補充保費的費率才會動;不先切斷,就沒有辦法合理調整保費結構。」而且,現行6項補充保費的費率都相同,是否也應該脫鉤,目前都由衛福部社保司研擬《全民健康保險法》修法當中。
鄭守夏也贊同先從補充保費下手,至少在體制內進行調整,針對錢滾錢的資本利得族群多收費,但確實要避免扣到薪資較低者的加班費或勞動所得。他也感慨,「負責任的政府應該規劃國家長達9年、10年,概念上凍漲一般保費對台灣百分之百不好,等到回頭發現為了省蠅頭小利,失掉國家整體健康風險。」
不過,二代健保實施後,採用經常性薪資為主的一般保費與補充保費「雙軌制」,始終存在「水平不公平」的問題,長期研究健保財務的台北商業大學教授韓幸紋表示,明明所得相同、但所得來源有所差異者,卻未負擔相同保費的現象,問題甚至在二代健保上路後更為嚴重。例如同樣是專任員工的薪資所得,屬於經常性薪資的部分適用一般保費的規定,非經常性薪資但符合高額獎金定義的部分適用補充保費的規定,非高額獎金的部分則無需課徵保費。
而且,目前補充保費是以單筆給付為課徵單位,未納入結算制度,她舉例,補充保費計算上限是1,000萬元,若大老闆領某家公司股利80億元,實際繳的補充保費也只會是21.1萬元;但若分散投資不同家公司,領取股利超過1,000萬元,所繳的補充保費就超過大老闆,「這就是制度很不合理的地方。」
目前健保署所提出的方案之一是將補充保費收入上限調整至5,000萬元,費率從2.11%升至3%,韓幸紋就此方案推估保費收入預期增加150億元;若加入結算概念,避免民眾簡單透過拆開、集中所得等的方式規避保費,則預期增加350億元左右。另外,若政府負擔比例從36%提高到38%,韓幸紋估算約可增加160億元,但因今年政府負擔的公式有修改,實際金額應該會再多一些。
但韓幸紋認為,相較現行論口計費,論家戶計費的「家戶總所得制」,才是健保改革的解方,同一家戶收入多少,就統一課徵健保費,改善公平性問題。若家戶無課稅所得紀錄者,仍須計收基本保費,甚至考量財產等因素加課能力保費,改善公平性問題。
一旦保障點值,間接也可能導致更嚴峻的醫療不平等。「齊頭式平等,等於不平等,」石崇良說,衛福部尤其擔心,對於婦、幼、急、重、難這些弱勢科別,不會再有相對優勢的保障;偏鄉、離島這些相對弱勢的族群及地區,可能也會更難獲得醫療資源。重要的是,怎麼讓健保體系繼續維持不崩潰,哪些醫療應保障1點1塊錢、甚至更高?必須先讓醫療資源欠缺之地,得到點值的保障跟鞏固。
健保署不諱言已經在調整管理的方式,利用大數據加強審查,石崇良直說,各醫療院所都有「醫療就醫人數」和「醫療就醫次數」,就醫次數較易人為操作,當次數高於人數太多就屬「異常偏離」,需加強審查有無不必要就醫行為。
尤其經歷過疫情,監測指標更有顯著意義,石崇良舉例,他們也會看醫院申報單價成長,疫情期間醫院關床服務量下降,點值就會提升,「現在醫院找不到護理師紛紛關床,關床後若服務量沒有下降、申報量還提升,就不合理。」
石崇良強調,「如果有人衝量,我們沒有辦法抑制,就會導致大家一起衝量。」
超高齡化的人口結構,不僅讓繳保費的人減少,也可能讓醫療成長率估計偏誤,「健保總額用公式估算,在人口高齡化趨勢下計算會失準,偏離愈來愈大,預測不準,點值就會下降,」石崇良解釋,「如果醫界守規矩申報、沒有任何操作之下,點值還是很低,靠公務預算去補不是常態,這是顯示另一個問題:預估總額失準了。」健保署委託國衛院明年度進行健保總額制度檢討,考慮提出新的財務工具。
如果健保朝向保障點值方向,也形同總額制度漸廢武功。李玉春認為,總額只不過是健保政策中一個目標,藉由總額帶動改革,讓制度可以做得更好,只是現在少了改革動力,再談點值都是緣木求魚。李玉春以日本為例,日本透過非常精密方式調整支付標準,有些調升、有些調降達到總額的目的,「全球四分之三的國家都有一個目標值,只是我們用『上限值』,就讓大家好像如鯁在喉。」
鄭守夏分析,改變過程不容易,日、韓也都還在論量計酬,台灣曾經試辦「論人計酬」卻失敗,主要是思維還無法轉變:
「想法停留在『努力讓更多人來看病,我就會賺更多錢』,現在要變成『讓病人健康、不要看病』,反而不知道怎麼做。」
但是,以論人或者以價值為基礎方式給付仍然是不可放棄的方向,美國已有保險公司轉向論人計酬。
長年研究健保財務改革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連賢明感慨:「許多對健保政策的討論,結論都導向要求政府多拿錢,以公務預算支應,但其實政府沒有想像中有錢。」重要的仍是政府檢討保費的收取,他建議,許多老年人雖沒有工作、沒有所得,卻有財產,應思考如何將這部分的收入挹注健保,讓收支更平衡。
鄭守夏指出,國民醫療支出(National Health Expenditure)統計來看,1996到2022年整體醫療支出成長了4.1倍,其中健保支出部分成長3.3倍、家庭的部分成長了4.9倍,「簡單來說,家庭自費支出成長,所以健保總額真的有限縮醫療費用成長。」
他認為,醫療本來就會成長,但必須知道什麼樣子叫做「合理成長率」,合理的成長率是可以談的,也就是讓健保費率變高一點,這部分本來就在體制可以解決的、也應該在體制內解決,而不是用奇奇怪怪的點值補足,「你今年政府用什麼名目的錢去補它?明年呢?難道要政府總預算來編嗎?」就算政府要用專款或加稅提高健保投資,也都可以討論,重點是要體制化,不是讓大家每年都來吵一下,然後再以政治干預體制,這樣體制是不長久的:
「如果都靠政治妥協,大家都走體制外政治協商、傷害體制。而對體制不好的、其實就是對全民不好。」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