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開刀,至少等3個星期;急診室前貼出「警語」:等候需數小時到1天、等床至少3到5天。拿健保卡看病,自費比率高達3成。
便利與低廉的醫療服務,過往一直是台灣社會安全體糸最穩健的一環。但就在2025年將迎接全民健保開辦30年前夕,醫院卻出現30年最嚴峻的一次護理人員大出走潮,連帶造成病房關床、手術限時、急診看不到盡頭的壅塞,一名醫院高階主管形容:「現在是連VIP都關說不到病床的狀況。」
我們的採訪團隊與統計學者合作爬梳數據,驗證護理師缺口的具體規模與實際流向,發現愈年輕的護理師、愈留不住;愈高層級的醫學中心、愈難補進人力。而轉職的護理師有一半轉戰診所,選擇診所工作的又有一半進入自費診所巿場。也就是說,護理師並非由醫療場域退場、而是退出急重症隊伍。
我們也進入醫療現場訪談,過往醫院在人力不足時,以「病房整修」、「把雙人房變單人房」技術性調節護病比,或面對緊急疫情時加強院內感控,都不會輕易坦承「關床」的醫院高層,這一次,全都直白哀嘆:「有床、沒人,只能關!」
這是長期以往低薪、過勞、高壓環境下的「業力爆發」。台灣護理師的薪資在OECD國家中的薪資排名相比一直處於末段班,而衛福部上有護病比的政策、醫療院所下有「花花班」、「負時數」、「幽靈病床」潛規則剝削,是這些扭曲生態的「逼退」,引發COVID-19疫情後報復性出走。如今醫院開始加薪留人、政府開始灑錢補助,卻是光給錢也留不住的地步。
因為護理師選擇變多。一來護理師人力已成國際爭搶的重點對象,不只開發中國家缺、富裕國家也缺,國際護理師召募已成世界衛生組織高度關切的議題,而台灣也在輸出國的行列,護理師出國工作兼移民大增。二來台灣近年新興的複合式自費診所一片紅海,不必輪班、見紅就休、不必應付醫院評鑑,薪水就算不比原來高、生活品質也一定比較好──出走,人之常情。自費診所的磁石,更一併吸走了急重科的醫師。
新政府一上任,由總統賴清德直接擔任召集人的「國家級委員會」中,也納入「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醫療健康被列為重點施政項目。但面對這一波的醫護出走潮的挑戰,新任衛福部長上任後開出的第一個處方卻是「凍漲保費」、行政院長因立法院將「保障點值0.95」入列《健保法》修正案主決議,也開出支票,今年底即會開始補點值。
急性醫療人力的缺口,已完全無法撐起最重要的急性醫療,到了「動搖國本」的程度。然而,政府對應的政策卻還停在花小錢消災的思維,對於健保財務健全化的整體改革、護理教育與職業養成的投資、如何面對國際競爭,甚至平衡自費巿場排擠人力效應,都未見全面性和長遠性規畫。
這一次,醫院消失的是護理師;下一次,消失的就是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