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台灣引進準分子雷射儀器,立即在8成國中生近視的「近視王國」帶動一波商機,創造許多「醫師創業家」、眼科自此成為年輕醫師選科前三志願;之後皮膚美容的脈衝式雷射登台,2000年掀起第一代醫美風潮、忠孝東路一度形成「醫美一條街」,皮膚科為首的「五官科」取代「四大科」(內、外、婦、兒科)成熱門。
如今,隨著再生醫療、細胞療法捲動預防醫學商機,結合傳統醫美的第三波複合式自費診所時代來臨,台灣3年內新增300家自費診所。眼科與傳統醫美的前兩波自費時代,從醫院出走的醫護仍以非急重症科人力為主;而第三波複合式自費診所,扣緊防癌、抗衰老核心,更需要可以解讀與判斷檢驗數據及跨科疾病背景的醫師,吸走許多急重症科醫護,也是疫情後醫護大出走潮推波助瀾的造浪手。《報導者》記者走訪北、中、南多間自費診所,解析第三波自費診所經營形態與擴張下,捲動的醫療人力大洗牌。
根據健保自費統計資料,2021年台灣自付醫療費用達到新台幣4,240億元,占台灣國民醫療總支出的29.6%,除了近年醫院因健保醫療收益漸減、積極推動自費療程和手術外,自費診所看準民眾疫情後健康意識抬頭,鎖定中產階級創造出醫療需求,讓有全民健保的台灣仍然出現高比例的自費醫療支出。
近年再生醫療、細胞療法興起,許多醫美診所順勢轉型再生醫療、抗衰老,也有不少科技業「一條龍」經營。健保署特約醫事機構服務統計顯示,自費診所快速成長,COVID-19疫情發生的2020年起,短短3年全台已新設300家自費診所,其中還不包括健保與自費兩邊賺的家數。
我們實際走訪幾間自費診所發現,投資診所的金主產業多元,來自生技公司,也有建築營造業、遊艇業、連鎖餐飲等投資,股東結構有醫師轉投資客、集團合夥出資,開業型態和經營手法繁複,醫療自費市場已成一片紅海。由於自費項目形態多元,這些診所也從招募年輕醫師逐漸轉向挖角資深的急重症科醫師。
自費市場蓬勃發展,診所經營形態五花八門。
NK細胞早年因日本用於抗癌被炒得火熱,日本也是少數在診所就可以執行治療的國家,但近年細胞療法的規範被認為過於浮濫而要求嚴格審查,台灣更出現多宗詐騙案件。陳湧仁稱,市場上確實很亂、有各種話術,他才想建立完整品牌與體系。
宸曜體系經營主力不只在「B TO C」(直接服務病人)、更放在「B TO B」開放加盟「替醫師建立經營診所的模式」。陳湧仁公開宸曜體系的加盟條件,單純投資者可出350~500萬加盟費用,由平台規劃診所及安排醫師搭配輔導;醫師若同時是投資者,也由聯盟幫忙開診所、一卡皮箱進駐,完全把超商加盟手法套在經營診所上。他預計明年(2025)國內至少加盟至20家,也不怕被笑是像超商加盟,他認為,以美國為例,診所如果個別化經營僅有跨領域卻沒有規模,採購權利也會被限制,「近年美國超過55%診所開始被財團收購。」
宸曜背後金主光麗生技控股集團主要業務是中國保養品代工廠、也跨足健康事業,他們的商業野心不僅止於發展連鎖診所,還透過醫療蒐集病人數據、串接智慧醫療平台和技術的開發。宸曜體系服務範圍從癌症治療、神經、心血管、代謝,到疼痛、預防醫學,並主動提供居家生理監測儀器監測心跳、血氧、體溫、室溫等,再換算成睡眠品質、自律神經指數。陳湧仁說,「提供數據讓患者能知道治療前後差異。」他們一方面以智慧醫療提供個別化服務,一方面同時蒐集病人的數據,提供未來智慧醫療產品開發,診所經營的核心不只是看診,把上下游產業一條龍串聯才是目的。
在快速擴展加盟版圖時,陳湧仁也不諱言,他找的都是「資深醫師」,要在專業領域長時間磨練,尤其以神經科、心臟科、內科為主,絕對不找「醫美」醫師。他直言,醫美都靠護理師諮詢後,醫師才執行打肉毒、打電波,「所以哪一個醫美醫師會看病?」
陳湧仁自豪現在官網上超過20位主治醫師,目前加入後都沒有人退出,甚至不少以前的台大醫院同事會主動詢問是否有職缺、想要加入團隊。陳湧仁說:「我在台大裡面屬於比較新的一派,不是傳統手術派,也不是純做研究派,他們都叫我『老闆派』。」
除了宸曜以外,台中康博也是近年快速擴展連鎖診所的機構,但康博走的是直營店模式,有別於宸曜加盟方式。《報導者》實際走訪位在台中總店的康博診所,獨棟式的白色大樓坐落在台中精華住宅區,門口正停著兩台黃色保時捷跑車,裡頭的護理師熟稔地協助客戶移車,進到診所內才耳聞某縣市前首長才剛做完療程準備離開。不少政商名人、運動員、在地富二代都是這裡的客戶,也有傳產老闆帶整群高階經理來做調理。
為規避《醫療法》的廣告規範,客人想得到回饋金需要與診所簽約成為診所代言大使,藉由「客拉客」賺取費用,也等同間接刺激民眾進行醫療消費行為。
康博診所背後以康博集團為主,集團創辦人吳俊毅早年開設代書事務所及營造公司,因身邊親友中風臥病,開始投入健康產業。集團旗下子還有另一間醫美診所、幸福村居家長照機構、負責生產保健品的康見國際等。謝昕芝提到,民眾繳會費可以加入「大健康會員」,可獲得符合自己的「基因營養保健品」,如今康博集團已有10萬名會員。
康博診所同時也以「台灣醫美健康管理學會」培植上千名「精準健康管理師」,兩天課程就要報名費近3萬,打著以健康管理師傳遞精準健管資訊,了解基因檢測、預防醫學,但實質如同業務角色,若轉介客戶成功進行療程後也能得到分潤。
針對直銷式的經營手法,台中衛生局醫事管理科科長吳雅玲回應,至今未接獲康博診所的投訴案件,但若是有推薦獲取回饋金方式,確實涉及不必要醫療需求、不正當方式宣傳,縱使診所是以健康檢查、醫美及預防醫學為非急迫性醫療,同樣視為屬醫療行為,仍受《醫療法》相關法規規範。
康博蓋在精華地段、百萬設備、布置高檔,這些在自費診所已屢見不鮮,主打的就是「頂級客層」定位、服務VVIP。但隨著自費市場愈加飽和,自費診所紛紛利用不同行銷手法拓展客群。
「早期一天有一組客人就發了,走進診所沒有50萬怕出不來,」陳湧仁不諱言,以前客戶平均消費高達20~30萬,但現在他們把平均消費降至3~5萬,把自費巿場的餅做大,費用逐漸走向平價親民路線,想打進中生代小資族,經營新生代的客群。
多家自費診所經營者不約而同都提到,年輕族群接受自費的狀況比想像中高,在南部起家的漾格爾診所,早些年做皮膚、醫美,後來轉戰預防醫學,董事長姜勝凱說,現代人飲食習慣不忌口、又喜歡熬夜,身體比上一輩更早出現症狀,愈來愈多30歲就來做預防保養,或先從低單價醫美嘗試看看,再進入進階療程。
卸下台南吉安醫院院長一職後,曾在漾格爾診所服務的鄭崇佑醫師表示,他接觸到的客戶多為內科心血管問題,通常療程單價比較高,成交價落在30~50萬,目前最高紀錄單筆140萬,轉戰自費診所是看準南部商機,「南部相較自費比例仍偏低,」代表巿場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自費市場蓬勃,診所愈開愈多情況下,也成為醫院醫護出走潮的磁石。
(延伸閱讀:〈「你什麼時候去診所?」急診壅塞無解,醫師「燃燒殆盡」引發出走潮〉)
自費診所穩定的上下班時間、免去應付醫院評鑑、報告等高壓環境,不只護理師對診所趨之若鶩,許多醫師也想從大醫院出來自己開業。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腎臟科醫師葉曙慶,今年七月開設醫願診所擔任院長,開幕當天找來多名藝人和時尚名媛站台。診所斥資上億元打造,定位在「五星精品診所」,強調透過各專科醫療資源整合,提供一站式「精品醫療服務」,更以「有多位醫學中心資深主任級醫師」為號召。
撇除自費巿場商機外,國家稅制政策上也更有利診所醫師。根據財政部規範,醫師領取醫療機構給付勞務報酬,依醫師與醫療機構之間關係的不同,可分為兩種:「薪資所得」及「執行業務所得」。
公私立醫療機構、醫療法人及法人附設醫療機構所聘僱的醫師,勞務報酬視為薪資所得,適用固定免稅扣除額規定課稅;開立診所的負責醫師,或具駐診拆帳、合夥關係的醫師則為執行業務所得,可減去執行業務的成本及必要費用後課稅。兩者扣減的額度有明顯差異,醫師可能以合夥名義分攤所得。這也讓留在醫學中心工作的資深醫師很感慨:「跟外面診所醫師帳面上雖領差不多錢,但實際上診所需要繳的稅非常少、甚至不用繳稅,但受僱醫療機構可是一毛(稅)都不會少。」
除了這些新形態的自費診所外,還有財團醫院直營的「院前診所」,林應然直指,因為醫院總額和基層總額是分開的,財團醫院把醫院總額吃完、就來吃基層這一塊,原則上他們只能開設一家診所,不能到處亂開,他們就用別的子集團的名義去規避。「早期像長庚診所設立時,基層開業界也很反彈,怕他們吃掉基層總額,就要求他們只能做自費;但像現在內湖國泰診所,它的規模多大?一個月申請量就近億元,」林應然認為,診所財團化是「合法、但是不合理」。
有些診所雖打著「自費」,但仍會以要看雲端藥歷為名,要求病人刷健保卡,健保、自費兩邊賺,吸走的不只是急重症的醫療人力、其實仍然使用到健保的資源。對此,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說:「正嘗試讓查詢雲端藥歷與健保申報系統可以脫鉤,未來在病人同意下就看得到雲端藥歷,把它做區隔,讓自費診所不一定必須使用健保。」
台灣大學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直言,健保依職責確實沒辦法管自費診所,但政府至少要「監控」,應該要知道自費市場的狀況,有多少比例民眾、付多少錢在做自費治療,否則有點失職。他表示:「政府每年都做健保滿意度調查,做十幾年,民眾滿意度一直都很高,倒不如抽一年改作自費調查,不需要全國都做,考慮醫院抽10%、診所抽1%,同時詢問病人到底花了多少錢在自費醫療?」
健保制度下,形成醫療機構巨型化,小病也往大醫院跑,分級醫療是長年推動的目標,希望小病看診所、大醫院可以更有餘力看急重症。但近年自費診所做的多是醫美、抗老、預防醫學,並非急性醫療,幾乎沒有分擔分級醫療照護的能量。自費巿場形成的醫療人力與健康照護的危機,也同樣在日、韓發生。
日本近年來出現一個醫界憂心的「直美」(ちょくび)現象,這是指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直接進入醫美機構工作」的趨勢,《日本經濟新聞》日前即報導,近3年日本醫美診所數量增加了40%,加劇醫師人力在城鄉與科別分布的不均。一項針對8,067名日本醫師進行的調查中,18.8%的醫師表示曾考慮轉入醫美行業。日本《醫學論壇網》針對醫師會員進行「直美現象」調查顯示,一半受訪醫師意識到這個現象,也認為這種情況增加對醫界人力短缺是相當不利的。同樣的,今年2月韓國萬名醫師大罷工,醫療人力不均也是罷工大爆炸的引信之一,近年不僅許多資深醫師紛紛離開醫療現場轉投醫美,更有大量年輕醫師直接放棄住院醫師養成路線,醫學院畢業直接投入醫美產業,針對「醫美產業人才管制」的聲浪在韓國引發激烈討論。
台日韓的醫師員額都是管控、同時由龐大國家資源投資,針對自費巿場形成的醫療人才排擠,讓關乎民眾健康與平均餘命的急性醫療、壓在愈來愈少的醫療人力下,進而可能造成醫療品質下滑的連鎖效應。台灣亦有醫師提出,政府可考慮徵「醫美奢侈稅」,超過一定額度之後的自費年度總花費就要抽稅挹注健保。
鄭守夏感嘆,自費診所在沒有健保下,等同於開闢一個新的市場,「這對分級醫療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只會吸走更多醫師。台灣現在在走的狀況有一點像韓國,醫師都不願意去辛苦、困難的科別,恐怕不是民眾之福。」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