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

客運缺工潮引爆,危機中尋找轉機的經營挑戰
疫情引爆客運業缺工危機,如何緩解缺工浪潮,成為客運業的必修課。圖為大都會客運內湖站站長目送公車出發。(攝影/鄧筑縕)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隨著疫情結束,上班課從遠距回到實體,國內旅遊也漸回溫,跨縣市交通需求隨之上升。然而,擔負交通重任的國道客運卻連爆缺工新聞,出現有乘客卻沒司機的窘境。其中連年獲得台北市聯營公車營運服務指標評鑑優等的首都客運總經理李建文表示,首都客運和子公司大都會、三重、台北客運,同樣面臨缺工難題。

李建文援引狄更斯《雙城記》中的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點出客運業面對大環境的挑戰,正站在變革的交叉路口。

疫情擴散、一例一休修法,引爆客運業缺工
Fill 1
客運業包含市區公車、一般公路客運與國道客運,其中一般公路客運與國道客運是往來城鄉、跨縣市移動的重要交通方式。圖為桃園客運總站。(攝影/鄧筑縕)
客運業包含市區公車、一般公路客運與國道客運,其中一般公路客運與國道客運是往來城鄉、跨縣市移動的重要交通方式。圖為桃園客運總站。(攝影/鄧筑縕)

根據交通部統計,疫情後至2023年9月,公路客運仍未回到疫情前每月破1,000萬的搭乘人次。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交通工程組教授張學孔表示,疫情期間仍有交通需求的大眾,為了避免搭乘公眾運輸而生的染疫風險,紛紛決定購車通勤上下班。擁有車輛的民眾,自然不再需要搭乘公路客運,正是儘管已回歸生活常態,公路客運搭乘人次卻回不去的最大原因。

「疫情其實讓客運受傷很大,因為公司的營收是雪崩式的下降,公司沒賺那麼多錢,司機也沒辦法領到太多的薪水。」主要負責9023路線業務的台北客運企劃課副理陳子榆談到,司機平均70,000元的月薪,除了底薪26,400元加上膳食費約1,000元,剩餘過半薪資皆為加班費。疫情期間乘客流失使班次數量減少,進而讓司機一天能開的趟數縮減,少了加班費,僅能仰賴20,000多的底薪便是司機另謀他職的因素之一。「司機來開車就是想賺錢。很多司機有家庭,要繳房貸養小孩,有時候就差那5,000元,賺的錢就能維持生活所需,繼續待在客運業,」三重客運業務部襄理張先得解釋。

客運業的人才流失與不足,不僅僅與疫情有關,也與2016年《勞動基準法》(以下簡稱《勞基法》)一例一休上路,導致客運司機上班總天數縮減有關。儘管《勞基法》是為了保障勞工權益而生,卻讓客運司機賺不到跟以往一樣多的薪資。

9005客運司機張新明說,有一定數量的同事因《勞基法》修法後而轉職。「以前我多跑,這個月就可以跑到10萬。可是因為《勞基法》使工時受到管制後,薪水就差2、3萬。有些司機就會去找其他工作滿足他的需求。」

張先得也表示,因為路上更容易塞車加上《勞基法》限制工時,一位司機從本來一天可以跑4趟車變成3趟,必須另外招聘司機來填補修法後的空缺。TPASS通勤月票發行後,搭乘客運人數上升,如9005、9023等桃園往返台北的通勤路線在民眾要求下增加班次,變相導致缺工現況擴大。

(延伸閱讀:〈當通勤族依賴的路線愈開愈虧錢──桃園往返台北國道客運9005停駛危機〉

根據台北市公共運輸處統計,2023年台北市公車駕駛缺工人數超過1,500人,為近5年來最高。李建文表示,儘管首都客運和旗下集團已經相比同業不缺司機,但依舊在尋覓新司機當中。

被綁在客運16小時:高工時加上勞動條件不佳,客運司機紛轉職
Fill 1
三重客運9005路線司機張新明分享,自己從清晨5點開始準備工作,到晚上9點結束一天的行程,除了手握方向盤的工時,中間還有4小時左右的空班休息時間,「感覺整天都要綁在公司這邊。」(攝影/鄧筑縕)
三重客運9005路線司機張新明分享,自己從清晨5點開始準備工作,到晚上9點結束一天的行程,除了手握方向盤的工時,中間還有4小時左右的空班休息時間,「感覺整天都要綁在公司這邊。」(攝影/鄧筑縕)

不光是疫情和《勞基法》導致客運業缺工,客運長期以來的勞動環境不佳,以及行駛中需承擔乘客安危的心理壓力,都是造成缺工的推力之一。

以來往台北和桃園客運總站的9005為例,司機張新明的一天從清晨5點起床開始,來到場站打掃車內環境,出車前檢查儀器是否正常、進行如酒測等健康狀況測量,6點05分正式從派車起始點南港場站出發前往桃園,10點再回到南港。

離峰時段,張新明待機含午休總共4小時,下午2點後行駛第二和第三趟,約莫晚上9點結束工作,一天共有16小時都待在車上或是場站。儘管《勞基法》規定包含加班,一天的總上班時數不得超過12小時,客運司機的總行駛時間確實也未違反規定,但冗長的待機時間也成了客運業為人詬病的缺點之一。

「客運業司機從來沒有好找過。待命時間長,儘管休息時間做其他事情都可以,但就是整天都要綁在公司。」三重客運南港站站長王朔謙說,如果年輕司機家裡有小孩,客運業的勞動環境會讓司機早晚都見不到小孩,就會改而去尋找待遇差一點,但能夠兼顧家庭的工作。

除了高工時、待命時間帶來的生理壓力,長期受到乘客投訴、背負乘客性命也為司機帶來不可忽視的心理壓力。

「客運司機真的很辛苦。我們司機只是正常靠站的時候,對前面的機車騎士按了一下喇叭,就被他打欸!」李建文所提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長期處理乘客投訴的王朔謙說,有些乘客下車不按鈴,過站的時候再向司機抱怨為什麼不停車。而一有乘客投訴就需要調閱監視錄影器,無端遭受質疑的司機心理不平衡,便會有轉換工作跑道的念頭。

對比物流、外送業,張先得表示客運業在職業大客車司機職涯選擇順位較後,主要來自身負乘客安危的壓力:

「一樣都是開車,如果突然前面一輛車過來,司機緊急剎車的話,物流掉下來的是貨,賠錢就好,但客運摔下來的是乘客,門牙掉兩顆。」

客運業的工作環境使司機承受種種壓力,讓尚未入行的司機不敢踏入,具一定年資的司機在身心壓力積累下,趁著疫情逃離客運業,來到物流、外送乃至遊覽車等其餘運輸業。

隨著疫情後國旅復興、國際旅客湧入台灣,遊覽車在薪資、靈活性上產生更強吸引力。張新明在保養公車時,遇到的遊覽車司機曾對他發出邀請:「我現在好的時候一個月能跑個2、30萬,差的時候10萬也有,你要不要過來跑?」

面對缺工困局,首都客運改善駕駛員勞動環境的嘗試
公車路線停駛、停班的新聞幾乎每天都有,桃園1999市政信箱在去年(2023)12月就收到775件有關公車問題的陳情,在全部問題類型中排名第二。在缺工的衝擊下,自2021年起,新竹、福和、日統等客運業者在班次減少後載客量下降,導致公司在營收下降、司機拿不到好薪水的惡性循環中無法支撐,已經紛紛停駛長途路段
新竹客運目前停駛長途路線;日統客運自2023起停駛國道路線,專營雲林縣內一般公路客運;福和客運則在2023年11月停駛9026路線後,目前暫無行駛路線。

缺工,作為客運業近年來最棘手的問題,究竟有什麼解方?李建文抓住改善薪資及勞動條件兩個核心,自去年起緩解旗下幾間客運的缺工浪潮。

大都會客運內湖站新整修過的場站旁,公司為從中南部和東部來的司機們設置宿舍,讓他們得以在下班進站後就近休憩,省去在北部工作的租屋成本。配合公車電動化政策,與司機朝夕相伴的車輛汰舊換新率逐年增加,李建文說,這兩年間,一年要換200多部新車,「對穩定住駕駛員有幫助」。他希望,駕駛員同仁能夠在這些細節中感受到工作和生活環境的提升。

Fill 1
為留住難以招募的客運司機,大都會客運整修場站,提供宿舍、新車,改善勞動條件。(攝影/鄧筑縕)
為留住難以招募的客運司機,大都會客運整修場站,提供宿舍、新車,改善勞動條件。(攝影/鄧筑縕)

除了可見的環境改變,李建文認為,司機的尊嚴與薪水多寡高度相關。司機張新明談到,自2022年10月到2023年10月一年間,薪水共調漲6,000元。這是因為雙北市政府核定運價調漲3.09元後,台北市公車公會履行先前「每漲1塊,司機加薪2,000元」的承諾,司機每月加薪6,000元,成為客運業史上最高漲幅。

目前首都集團客運司機月薪平均約70,000元,比2023年公車客運業平均薪資55,000元高出10,000多元。理想狀況下,李建文希望慢慢將司機薪水提升至10萬元以上。

至於待機時間長的問題,李建文則坦言,即便有心將駕駛班表集中在上午或下午,實際上卻難以操作,「因為汽車客運業最大的難題是要應付尖峰。」客運業一天有3個尖峰──早上5點30分開始的上班上學人潮、下午5點至7點的放學下班人潮,以及在百貨公司關門、應酬結束、補習班下課後晚上9點、10點左右的小尖峰。「當駕駛員愈不夠,司機工作就愈辛苦,因為他可能要兼顧到每一個尖峰,那這樣他中間待命的時間會拉長。除非我們放棄某一個尖峰,但尖峰班次變少,那又造成民眾的不便。」

不過實際上因為人力吃緊,如果有駕駛只願意排半天班,業者如今也是可以接受,「因為如果不接受的話,你連這個上午班、下午班的(駕駛)都沒有。」李建文感嘆,駕駛員不足依舊是客運業的一大困境。

專長為大眾運輸及智慧運輸系統規劃的張學孔表示,客運業可以比照機師產業的做法,開放引入外籍移工,在進行語言和大客車交通法規的培訓後入職。李建文也認同開放外籍司機是改善缺工的方法之一,但由於公車駕駛需與民眾接觸,如果是熟悉台灣語言、文化且願意留在台灣的外籍學生可能更為合適。張勝雄則表示,引入外籍移工將影響本國司機權益,讓薪資水準沒有機會調高;客運業者應著重溯及根本,讓整體勞動環境變好,才能吸引更多新血投入行業。

司機缺工導致的客運業營運困境持續多年,李建文認為,疫情讓產業多年來遇到的困境顯現出來,為大眾、政府主管機關打了一劑「預防針」。疫情至今,調漲運價、路線優化的申請案,在台北市公共運輸處愈來愈得到重視。業者的經營想法更應隨著時代推進,不再動輒開發新路線搶客人,而是保守經營,重視司機的權益。

領業者之先調薪與改善勞動環境,首都客運集團已經是相對同業比較不缺工的客運業者,對於目前產業困局,李建文樂觀以對,「客運業經營愈來愈有挑戰,但危機也是轉機啦。」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