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房慧真/不掙扎的社會運動不值得從事──許恩恩《在女與公之間》
許恩恩以感官陰性的「女書」語言風格,巧妙地將後來的「我們」鑲嵌進各種「公」:公家、公部門、公領域、公共事務,填補了現實與理想、收編與抗拒間開闊的空白地帶、秩序的夾縫。圖為示意情境。(攝影/陳曉威)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真正的運動,是不在被認為是運動的時候,也運動著,才是運動者,就像運動員一樣吧。 ──許恩恩〈學妹沒有街頭〉

10多年前,我曾經以記者的身分,在場也旁觀一條綿長持續的「運動狀態」,在進入2014年3月18日的混聲大合唱前是漸進的前奏曲,我和同事開著採訪車從台北出發,來到各種難以抵達的現場。桃園中壢,76歲的黃秀妹,前製衣廠女工,上個月和一群6、70歲的老人到台北車站臥軌,月台上的通勤者高喊「輾過去!」16年前工廠惡性倒閉,老闆落跑,他們就曾出來擋火車,抗爭兩年後政府代墊資遣費發給工人。16年後這筆錢卻成了勞工貸款,國家提起訴訟要連本帶利討回。苗栗頭份,同樣是老闆惡意脫產,47歲的陳月嬌在搭起棚子的華隆紡織罷工現場揮汗如雨,她一天工作12小時,多的4小時不算加班費,一個月領基本工資18,870元。每天上班時間是晚八到早八,她需要不停地走動巡機台,以免紗台上的棉線打結,她說每天感覺像是從台北走到高雄,她的膝蓋嚴重磨損,沒錢換人工關節,只能打止痛針撐住。台南新營,42歲的程惠瑜是前國道收費員,從前在高速公路上每天吸汽車廢氣,夏天曝曬,整件衣服濕透,冬天凍得要命,要穿7、8件才夠。改成電子收費後,收費員被裁撤,政府卻說他們是約聘人員,沒有資遣費和退休金。長年彎身向車道,她有嚴重的脊椎側彎,還有胃潰瘍、靜脈曲張,一身病痛。2013年底是最後一天人工收費,好多民眾專程開車來送花送禮物。凌晨12點一到,怪手就開上國道,把收費亭剷除,電鑽就像鑽在她身上,程惠瑜和同事抱頭痛哭。

在這群「被汙辱與被損害的人」身後,經常可以看到另一群青春生嫩的臉龐,來自大學異議性社團的不斷輸出,那是馬英九執政後期,太陽花運動前夕,總也不怕找不到能深蹲的田野,一方有難,八方來援,學生披星戴月走南闖北,和抗爭者一同埋鍋造飯。平時幫忙架網站寫新聞稿聯絡記者,這是文場;偶爾遇上激烈的抗爭還會將鐵鍊與之相連彷彿生命共同體,這是武場。走出教室,久而久之蒼白的皮膚轉為黝黑,開始有那麼一點泥土味了。

萍水相逢一場,記者來來去去,做完議題拍拍屁股就走了。忽然,學生們來到我公司樓下,反媒體壟斷運動,記者以及新聞機構成了「被聲援者」以及「被報導者」。旺中集團準備收購壹傳媒,學生們在樓下聲嘶力竭喊口號,隔著落地窗,吶喊聲聽起來悶悶地,身旁的同事多半不領情,帶著嫌惡的口吻說:「那些學生是不是吃飽沒事幹呀!」「多管什麼閒事!」同事覺得賣給誰都行,只要公司繼續存在,不被裁員就好。我站在高處,隔著玻璃窗試圖找幾雙熱誠的眼神,我曾經去到苗栗大埔苑裡頭份,熟悉的那幾雙眼神。只要曾經對視就難以忘懷,你曾以為這樣激情的社會運動狀態會一直、一直持續下去,2014年春天占領立法院的確迎來最高潮,其後如陡崖斷了去路,一如本書中的〈學妹沒有街頭〉,「這個時代是不是已經沒有集體的激情可以投射」? 大學異議性社團空落,街頭陸戰轉為網路空戰,原子化的個體常是「萬人響應,一人到場」。太陽花世代已經跨入30出頭,叫得出名字的大多完美鑲嵌於公部門政務官幕僚或智庫體系,10年後該如何回望?這一頁豈是這樣輕易就翻了過去?

後來的「我們」

許恩恩去年(2024)出版的首部長篇小說《變成的人》試圖提問:「如果一個人,在他十幾二十歲的時光,完全浸泡在社會運動裡,那會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今年接續出版的《在女與公之間》是短篇小說合輯,仍延續描述「後太陽花」10年這一條「綿長持續的運動狀態」。許恩恩的學運世代書寫可上接賴香吟的譜系,同中有異,賴香吟筆下的野百合世代通常是觸不到核心的邊緣者、遠遠觀望的局外人,帶有一種暮色將至的悔恨感;許恩恩的太陽花世代雖是後起之秀卻顯得成熟世故多了,彷彿一塊瓷磚能巧妙鑲嵌進一大片富麗的馬賽克拼貼壁畫中。運動的收割者與帶著潔癖遠離的失敗者不再是二元對立,這中間還有開闊的空白地帶能填進更多現實與理想、收編與抗拒收編之間的複雜樣貌:開放政府透明議題的文播員、地方政府約聘公務員、政務官幕僚、NGO共識營公部門培力交流營的主持人……這一塊一塊拼貼上去的瓷磚,一顆一顆小螺絲釘的前身,是從前在凱道上倒頭就睡和衣而眠把自己弄得髒兮兮幾天不洗澡都無所謂的「我們」:

「所有人都是,比起這世界上其他的人,更不忍世界傾敗的人。」一個轉身,「出社會後你們卻都甘願進入秩序的夾縫中。」
《在女與公之間》,許恩恩著,九歌出版
《在女與公之間》,許恩恩著,九歌出版

書名「在『女』與『公』之間」能很好說明此種秩序的「夾縫」,許恩恩十分令人驚豔的語言風格──感官陰性「女書」,時常會和各種「公」:公家、公部門、公領域、公共事務巧妙地鑲嵌。〈文播員〉寫到一種特殊的職業,因應一時的開放透明政府熱潮,文播員這個不上不下,通常外包出去的雜工突然有莫大需求。外包文播員宜閔和約聘公務員君芬都是一種流動、不固定的職位,君芬仍能察覺到宜閔是在這個新聞發布會的場子裡,比她更焦慮又更卑微的角色。知曉權力位置,才能開啟社會學反身性的省思,君芬請宜閔吃冰淇淋,冰淇淋的黏膩觸感和女女做愛時手指上的黏液相同,小說場景瞬間由「公」切換到「私」,到了床上宜閔成了主動的進入者,「這是性默契。她記得這個幽微的規矩與角色切換的感覺。」在宜閔「公」的世界裡,她也能找到另一個比她更次等的角色──她的助手淇淇,淇淇是宜閔的情敵,是宜閔少數喜歡過的男人喜歡的對象,宜閔找淇淇來工作,能夠在她身上施加「權力者的小遊戲」,對淇淇好,「才能顯得自己慷慨而不在意。」

運動傷害的模樣

《在女與公之間》寫到了不同於男/女二元對立的性別張力,而是女/女之間幽微而綿密,絲絲入扣的權力,以及從權力而來的資源,共享的社運語境、文化慣習。〈小世界〉關於運動傷害有非常精彩的辯證過程,「我們經常省思自己的作為是不是一種剝削,如果我們自己沒有省思出來,也會有人或禮貌,或不禮貌地,鬥爭出來。」在寄來割腕照的「小箱」眼裡,「我」是議場內的太陽花核心成員,搶奪所有的運動話語權。小箱不知道的是,「我」內在也有一塊相似的拼圖,「我們各自所認知的加害者,都是在學運裡面得到自我實踐,得到社群認同的人,差別只在,我的對造將拳腳施加於我。」真正知曉「我」傷痛過往的是大學異議性社團的接班人——學妹小霖,「我」以學姊之姿,曾經在共識營夜裡跨過界線親密接觸的小霖,她在「我」與施暴者的調解會議擔任中間人。「我」某日猛然發現,小霖與施暴者正在交往,所有知情的人都瞞著「我」,「畢竟在那一兩年內,比浪漫愛跟親密關係更難的就是信任。」

書中多次提到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的「液態社會」,液態流動性包括非固定職業(約聘、自由業)、非固定性向(雙性戀)、以及權力並非以傳統、僵固、父權的方式出現。法國社會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曾經提出「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權力不只在大的結構、體制中展現,也會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樣,浸潤於日常生活中每一個隱微不起眼的「私」角落:北漂者的小套房空間、女子岩盤浴的雙人對坐、交友約砲軟體、瞬間手滑點開的臉書限時動態、曖昧了誰又限制了誰封鎖了誰,液態權力與相伴的慾望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許恩恩說,不傷心的人類學不值得從事,同樣地,不掙扎(struggle)的社會學也不值得從事。在〈經痛者的祈禱〉,「十年後,你已經變成你想要成為的那個樣子」,對話的對象彷彿是十年前占領立法院的運動者,運動傷害像經血一般怵目驚心地猩紅。我十分喜歡這一段與往事乾杯,乾的是女子才懂的月亮杯:「她彷彿在跟我乾杯,我彷彿在養一隻寵物給她摸一摸,我們從來沒有因為『流逝』而有任何的『浪費』,經血如果不是乾掉了,就是流動了,涼風也就這樣貫穿過了。」

(編按:本文為《在女與公之間》推薦序,經九歌出版授權刊登,內文經《報導者》編輯。)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