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X 安書宅】
「如果你孤獨一人,你就逃不開毒癮;如果有人愛你,你就有了希望。」在《追逐尖叫》書中讀到這幾句的時候,我也歷經類似的感受,歸根究底,是孤獨讓人去尋求慰藉,若與社會有些連結,就有改變的機會。
我雖然沒有毒癮,但有低潮沮喪,我尋求的慰藉是:脆脆的零食、墮落的炸物、沈溺於電視劇⋯⋯,比較健康的有:早起晨運求個香汗淋漓、把負面想法寫成文章、出門看一整天電影⋯⋯。
這些算不算「癮」?我不知道;算不算人與孤單的戰爭?我知道,我有30年經驗,包括不斷逃離問題現場,例如:跑到離島澎湖開一間書店躲藏。
結果,離島讓人更加孤單,獨來獨往獨食獨居,加上開書店如此異於常人的行動,等於宣告與眾不同,幾近孤僻。所以,我讀到書末「如果你孤獨一人,你就逃不開毒癮」結論時,很能體會。雖然沒有真正的毒癮,卻覺得自己無異於成癮者。
即使平常表現得再陽光開朗,也會有黑暗面籠罩的時候,有人憂鬱自殘、有人喝悶酒、有人看醫生拿藥、有人接觸毒,以此角度,這本書值得每個人讀,也許你對全球禁毒戰爭百年未停沒有興趣,覺得離我們很遙遠,但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你應該關心。
書中,一名緝毒警察在停車場等著向嫌犯買好幾種毒品以便將他逮捕時,遇到一個十多歲男孩請他幫忙去便利商店買酒,警察當然拒絕,且恍然大悟:孩子買酒需要大人,但在停車場買毒品不用!只要連結到眼前的孩子,不管是不是自家小孩,每個人都會心疼,他們不該被毒品傷害,台灣除了舉辦反毒海報繪畫比賽當作宣導之外,應該知道來龍去脈。
若導讀《追逐尖叫》這本書,首先可問:你覺得吸毒的人是壞人嗎?你希望吸毒的人死掉還是活下去?什麼是吸毒的人?成癮才算嗎?那,什麼是成癮?你對什麼事有成癮的經驗,例如手機?為什麼有人仰賴毒品無法戒除?吸毒等於自甘墮落嗎?毒品總和骷髏頭畫在一起,人們似乎早就定義吸毒等於罪惡,為什麼那麼絕對?為何不問使用者的理由?
一邊想自己的答案,一邊跟著作者約翰.海利(Johann Hari)去找答案,會讀到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全球禁毒已經是百年戰爭,他用三年多的時間訪問了9個國家,動機不是偉大的記者使命,而是他看著身邊的愛人反覆受制於毒,想知道自己要採取什麼態度和做法比較好?曾經失控的人生能否重來?
本書動搖我們對吸毒的認知。從源頭起,他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去解開所有被一言以蔽之的定義,如吸毒對人體的傷害、成癮的傷害、感染疾病與致死率,和毒品對社會的傷害,所有嚴厲禁毒的理由,百年後重新檢視細節。同時,他把自己的情境寫進去,他的相信與懷疑,他的猜測與解答,他對照自己的經歷,把心裡許多猶豫也道出。
如果只是以記者角色去走這一遭,可能不會如此深刻動人,他是用記者的精神,去寫一個小老百姓的社會生存。
某天在電視新聞看到一則吸毒者犯罪的報導,嫌犯說自己之所以吸毒是因為單親爸爸養兩個孩子壓力很大,新聞旁白把重點落在「竟然辯稱是為了養孩子」,我也不記得他是犯了什麼罪,但確實對養孩子壓力大的說詞和主播口氣裡聽得出來很不屑的感覺印象深刻。而我好像能懂那個爸爸脫口而出說「養孩子壓力大才吸毒」,我願意相信他,在讀了《追逐尖叫》後。
吸毒是病還是罪?關於一個社會怎麼對待吸毒者,他們的遭遇絕非平白無故,而是政策下的產物,是被塑造的價值文化,他們能否重新得到健康和正常生活,取決於人們希望吸毒者被懲罰還是被幫助。葡萄牙、瑞士、加拿大、英國、烏拉圭、美國都已經有不同做法存在,不是小型實驗,是一國政策,約翰.海利採訪到多位關鍵人物和一些小人物案例,請他們細說從頭。例如瑞士日內瓦海洛因診所處方計畫裡老金的故事:
他說,初到此地時,「我有病,我很髒。我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吸毒成癮者」。他無法集中精神認真看幾分鐘電影。他不能吃水果,也不能吃稍微有一點油的東西,因為他的消化系統已經讓街頭的雜物搞壞了。他施打了35年的毒品。…
追獵毒品的日常課業消失之後,倏然間他就多了一整天的時間等著他去填補。他告訴我,此地的病患「必須重新改造生活。我們必須重新改造我們的想像力」。海洛因計畫的建構基礎,就是要協助患者緩慢的重生:康復、成家,以及立業。以老金的病友為例,其中有一位開了一家加油站,而另一位則是進了銀行工作。他發現:「一旦你穩定了,事情就開始變緩,你就會恢復正常生活,然後你會說:好了,我現在要做什麼呢?」
上癮這麼長一段時間之後,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但是老金說:「我現在的疼痛不是來自於疾病,而是來自於重生。」數十年來,他第一次「感到舒暢和快樂,因為我尋回了先前早已完全遺忘的東西」。他重新開始吃水果、看影片,以及聽音樂。他說:「你能再回到現實⋯⋯你有機會逐步、逐日地重拾你所失去的控制力。」
吃水果看電影聽音樂這麼簡單的日常生活啊,卻是成癮者的重生,目標是尋回對自己身體的控制力而已。
書中前面幾章有很多用極端手段懲罰毒犯的故事,後面才慢慢寫出這些成功案例,看到惡性循環和正向循環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宣誓禁毒的毒品戰爭一世紀以來,促成吸毒者變成毒品的無良推銷員,街頭暗地裡買賣的毒品多為低劣摻偽,致死率才高;另一端將吸毒除罪化,設法治療安撫、和善對待成癮者,幫他們找工作重新投入社會後,他們反而回去幫助那些還在暗巷的人,告訴他們經驗和管道,往生存的方向走,且保有尊嚴。
孤立或連結,決定未來。強迫、懲罰、與阻斷,致使親人或陌生人都想切割,無疑繼續將人推向毒癮的懷抱;不若選擇找出原因,尊重、關愛、平等,把成癮者攬進人際關係裡。
雖然這本書是從毒癮出發的,但我想打開更大的面向──同樣的道理,我們身邊許多用各種方法尋求慰藉者,都有他們身心受困的理由,不要只看見用來麻痺的表象,如酗酒、藥物依賴、沈迷遊戲、過度消費、狂食或厭食⋯⋯就予以鄙視或責難。接受脆弱,陪伴勝於離開,或威脅要剝奪他所有。
「如果有人愛你,你就有了希望」,我寧願相信這句,在我覺得很孤單的時候。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