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日常祕境

走進竹科園區裡的布袋戲攝影棚,一個「斜槓」劇組的熱血星期天
「劍塵影視工作室」的布袋戲影集特別篇拍攝現場,劇組成員分工合作,導演饒承毓(右1)負責攝影,施懿庭(右2)手持風槍吹動戲偶頭髮,葉佳欣(左2)打光,負責人蕭景(左1)則擔任操偶師,讓角色墨鋒絕做出持劍揮砍動作。(攝影/黃世澤)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一個興趣、一處所在、一段記憶⋯⋯暫時跳脫緊湊生活與嚴謹工作的路徑,歡迎來到記者私房珍藏的日常祕境!

1月底的週日早上,我和攝影記者世澤驅車前往新竹科學園區,園區路上空無一人,旁邊工地機具隆隆打著地基,準備新建廠房,向前駛去,盡是一棟棟印著台積電Logo的廠舍。開進台積電八廠對面的小巷,走進一處挑高鐵皮倉庫,打開門,裡面不是機具,而是足足有一人高,擺著假樹、鋪滿紅土的土台──布袋戲劇組「劍塵影視工作室」的攝影棚。

這是作為戲迷的我,首度近距離目睹布袋戲武戲的拍攝。負責操偶的劍塵影視負責人蕭景右手高舉,撐住80公分高的戲偶,左手擰住「天地通」
布袋戲偶中,會有一支連接戲偶左手的鐵竿,稱作「天地通」,功能是讓操偶師握著,就能操控戲偶的左手。具體操作模樣可參考:《Thunderbolt Fantasy 東離劍遊紀》粉絲專頁介紹
,操控戲偶的手部動作;站在一旁協助的劇組成員葉佳欣,手拿一捆風箏線,線頭前端綁有小塑膠袋,裝滿在來米粉,藏進戲偶前襟。「1、2、3!」在攝影機後的導演饒承毓的口令下,蕭景操控戲偶猛然往後仰,葉佳欣雙手扯動線頭,戲偶胸口炸出一道白粉構成的氣勁──在劇中,它被對手劍招砍中,頹然倒下。

才剛完成一顆鏡頭,劇組便又手忙腳亂地開始在土台上鋪白色防水布。將調好的紅色2號色素裝進塑膠杯,配合操控戲偶倒下時機,他們嘗試以各種力道、角度朝天空潑灑「血漿」,鍥而不捨地重拍7、8次後,這顆角色「血濺當場」的鏡頭終於完成。

喊卡那一刻,現場已經血跡斑斑,劇組們帶著染紅的雙手,把白布捲一捲,拖到倉庫外晾乾,沾滿紅色液體的白布,迎風舒展。

愛上當代布袋戲:勃發的創意與傳承的集合體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3
《劍塵道魔錄》中的角色由劇組親自設計衣服、造型,再委請操偶師製作。圖為偶車上擺放的「莫塵飛」戲偶,是《劍塵道魔錄》中的頭牌男角。(攝影/黃世澤)
我對布袋戲的部分記憶源自於兒時的霹靂電視台,布袋戲角色出場,念「詩號」
布袋戲主要角色隆重登場時,會口念一首角色詩。 如素還真的詩號是:「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 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
史艷文的詩號則是:「回憶迷茫殺戮多,往事情仇待如何?絹寫黑詩無限恨,夙興夜寐枉徒勞。」
,操著五光十色的武俠絕招,更常常斷頭、吐血,對小孩子來說堪稱當時能看到最「刺激」的節目,總要避開父母,趁回爺爺奶奶家時躲在四樓偷偷收看。
長大後,我有一陣子遠離布袋戲,直到大學到美國交換期間,身為異鄉遊子對「台灣味」的思念,才又從當時已有網路播映的《東離劍遊記》,再度投入布袋戲的懷抱;之後著迷金光布袋戲,廢寢忘食地看完數百集,至此成為忠實粉絲。讓我著迷的,不只是布袋戲充滿仙、俠、魔、道,自成一格的武俠世界觀,還常有「與時俱進」的劇情,甚至涉及性傾向、性別認同的討論
如在《金光布袋戲》中出場的「萬雪夜」,即是一名以男性身姿行走江湖的女性,她過去與女性戀人聆秋露相戀,卻因所居村莊無法接受同性戀情,聆秋露自殺,也讓萬朔夜出現雙重人格——代表男性的「萬朔夜」和代表女性人格、模仿死去戀人穿著的「聆秋露」。
布袋戲的形式,從操著30公分手掌大小的戲偶,在廟口前演出的野台掌中戲,到1960年代布袋戲首度搬上電視演出
1962年,李天祿大師的「亦宛然掌中劇團」在台灣電視公司演出《三國志》,是布袋戲首度登上電視。
,出現「影視布袋戲」。1970年代起,布袋戲「人間國寶」黃俊雄
黃俊雄的代表作為在台視播出的《雲州大儒俠》,以史豔文為主角,當年創下全台97%的收視率,甚至因為太熱播、造成播映時間無人上街工作,而被政府以「妨礙農工作息」「推行國語」等理由停播。
為了演出效果,將戲偶加大。如今「影視布袋戲」以80公分戲偶演戲,大型戲偶造型、表情都更為精緻,也能吊鋼索、打燈光、煙霧,並用剪接,做出各種不輸真人電影的細節鏡頭特寫,還能CG合成絕招特效。
現在台灣的影視布袋戲,最知名的當屬布袋戲世家「黃家」出身的霹靂布袋戲
1992年,黃俊雄的長子黃強華、次子「八音才子」黃文擇共同創立「大霹靂節目錄製有限公司」,後改稱「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製作霹靂布袋戲,以素還真、葉小釵等為主要角色。
金光布袋戲
黃俊雄和第二任妻子所生的長女黃鳳儀、小兒子黃立綱,共同成立天地多媒體,拍攝金光布袋戲,以史豔文、藏鏡人等為主要角色。
──前者近年與日本合製《東離劍遊紀》登上國際舞台,電影《素還真》更拿下第59屆金馬最佳造型設計獎;後者則在2009年起以《黑白龍狼傳》《天地風雲錄》對劇情重開機後,以史豔文、藏鏡人等角色在兩岸三地培養了大批粉絲。

而除了大型公司之外,亦有小型劇組在製作影視布袋戲──2023年7月推出劇集《劍塵道魔錄之玄劫天鋒》、在YouTube上連載播映的「劍塵影視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

我在去年(2023)7月收看《玄劫天鋒》後便相當印象深刻,劇中好幾場武戲,創意令人驚豔連連,比如第5集劇中角色「莫塵飛」和「墨鋒絕」激烈對劍,攀上涼亭欄杆、撥動木桌,甚至用劍挑起茶杯;第9集更拍攝了很少見的「摔角戲」。

在布袋戲中,「武戲」是一大看點,也是拍攝的最大挑戰。一些看似簡單的動作,都必須有高精度的操偶和鏡頭巧思才能完成。比如拍攝角色向前奔馳,真人拍戲只需要鏡頭往演員下身帶即可,但鏡頭往戲偶腳下帶,只會拍到操偶師。來到片場當天,劍塵劇組向我展示了一櫃從戲偶身上拆下來的腳──原來拍攝腳步動作,是由操偶師手拿兩支腳,在鏡頭前模擬真人步伐。

斜槓布袋戲劇組「劍塵影視」:從零做起,為新血鋪路
Fill 1
饒承毓(左)、蕭景(右)的布袋戲啟蒙皆是與家人一起收看電視布袋戲,後來加入布袋戲社團學習操偶、製作偶衣、拍攝等技能。參觀現場時劇組解釋,為避免攝影機炫光,才會在鏡頭兩側夾上薄木板做遮擋。(攝影/黃世澤)
饒承毓(左)、蕭景(右)的布袋戲啟蒙皆是與家人一起收看電視布袋戲,後來加入布袋戲社團學習操偶、製作偶衣、拍攝等技能。參觀現場時劇組解釋,為避免攝影機炫光,才會在鏡頭兩側夾上薄木板做遮擋。(攝影/黃世澤)

更令人驚奇的是,不若金光、霹靂有家族技術傳承,劍塵影視劇組全是戲迷出身,靠自學或求學,花費數10年光陰變成職業級的創作者。他們一邊做著正職工作──十來個劇組成員中,負責人蕭景、《玄劫天鋒》導演饒承毓、戲偶「美髮師」施懿庭,平日其實是工程師;有燈光專業的葉佳欣,平常在苗栗的劇場當技術人員;負責美化道具的張語冰,在台北念研究所,假日回來新竹拍戲;負責部分口白的聲音總監馬紳富,在台北海運公司上班;擔任公關行銷宣傳的王怡方,是雜誌編輯──下班後,就「斜槓」變身布袋戲劇組,來到新竹科學園區裡的攝影棚拍戲。一週7天,平日下班後固定有1、2天開棚,假日更是全天泡在棚內做道具、拍戲,已經持續2年以上。

和劍塵的夥伴聊他們「入坑」的背景,大多和兒時與家人一起收看布袋戲的記憶相關。像35歲的蕭景,小學時和哥哥一起看霹靂台布袋戲長大,上師大附中那年,布袋戲社正好成立,他便成為首屆成員,跟著當時的社團老師、舊址在台北伊通街上的「敘舊布袋戲園」的操偶師學習,後來也跟著敘舊偶劇團在各地演出,甚至曾遠征新加坡、日本。考上交通大學後,蕭景加入交大布袋戲社,在此與夥伴們相遇。

20多年前的影視布袋戲全盛時期,全台灣有近百個布袋戲社團
2001年霹靂布袋戲曾成立「校園推廣小組」,推動在校園成立布袋戲社團,當時全台有90個學校有布袋戲社團註冊在案。
,如今榮景不在,全台只剩下約10個布袋戲社團運作,然而,社團卻成了充滿行動力的戲迷的集散地。像陽明交通大學布袋戲社,教操偶技巧、製作偶衣,每年仍會舉辦實體表演,讓社員實際演出。

然而,戲迷要蛻變為職業劇組有一段距離。深深喜歡偶戲創作的蕭景發現,大學畢業後,要更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實際製作影視作品,眼前似乎只剩進入布袋戲業界工作這條路;反之,則是要自己創造機會。十足工程師性格的蕭景摸索出兩條路,一種是「教中學」,他把操偶、車縫偶衣、攝影等等技術拆解成一個個SOP:

「就好像工程師在Debug,幫人家找出問題過程,是一個無形中會進步的方法。」

另一條路,則是「做中學」,他和社員們試著挑戰更高難度的製作──自2016年起,耗時3年自編自導自演第一部布袋戲電影《劍塵道魔錄》

為了這齣戲,他們租下了新竹科學園區內閒置的一處倉庫,從零開始自己架起攝影棚。王怡方回憶,以木板搭成兩層樓高的室內景小棚,是當初在地板上他們自己手工敲敲釘釘,算好結構力學,然後自己直立起來的,完全是「物理上」的白手起家。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體感到自學有多難,電影發布隔年,蕭景正式成立公司,確立了要當「斜槓布袋戲劇組」的路線。他說,投入布袋戲業界常常就是得all-in職涯,也不乏許多人一頭熱血地進去、傷痕累累地出來;他想用「斜槓」的方式做布袋戲,如果能拍出高品質作品,或許未來更多人會覺得,投入影視布袋戲創作不需要壓力那麼大,也才有機會讓有更多新血進來創作。此外,他們也在YouTube發布操偶教學影片、開放攝影棚租借給社團,期望讓更多戲迷有學習管道,少走點辛苦路。

動感武戲幕後:手工感十足的祕辛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3
張語冰(左2)被稱為「道具美化師」,當天她正用鐵絲和美甲用凝膠,試圖製作半透明花瓣造型的面具。施懿庭(右)則是「美髮師」,正在將一束束髮束貼上偶頭,為戲偶換髮型。(攝影/黃世澤)

也是因為「斜槓」這個理由,劍塵選擇用影視布袋戲的方式來創作,布袋戲實體演出可能一次須動員十幾人負責燈光、操偶、道具;但影視布袋戲可靠剪接,要完成一顆鏡頭,約出動3~5人,攝影、操偶外,有人拿著風槍吹動戲偶頭髮或衣服,製造微小的動態,有人負責打光,一顆鏡頭能不能成功,全靠各人搭配默契。

如果角色有台詞,則會先預錄好口白,拍攝時現場播放,操偶師再讓戲偶做出能配合口白情緒的動作。

《劍塵道魔錄之玄劫天鋒》那幾場令人驚豔的武戲,出自導演饒承毓本身的著迷──他很想把真人武打動作,也放進布袋戲裡。開始投入布袋戲電影製作後,他就開始把各家布袋戲的武戲、真人武打電影,調成0.25倍速,一格一格研究細節,光是《葉問》就看了十幾遍:

「自己要拍,跟當作戲迷看是兩種很不一樣的觀影方式,有時候看完知道分鏡怎麼切,但完全不知道劇情演什麼!」

饒承毓大笑著說,武戲的拍攝,其實就是反覆的實驗,「我們通常都是人先做一次,布袋戲做一次。」

我來到片場當天,他們正好在拍一場持劍動作,饒承毓空想手中拿劍,比劃了好一陣,讓蕭景操縱戲偶做出同樣動作。正式開拍前,他們拿著麵粉篩,在劍上輕輕撒上一層薄薄的白粉,「這樣等下揮動時,才會看到那個『氣勁』。」饒承毓說,「我曾試過玉米粉、地瓜粉,目前還是覺得,太白粉顆粒最細、最上相!」

斜槓不一定走很快,但可以一起走下去
Fill 1
在我們採訪的週末,有6位居所在新竹附近的劇組成員聚集於攝影棚,還有其他負責口白、編劇的成員可以遠距工作。左起為施懿庭、葉佳欣、張語冰、王怡方、饒承毓、蕭景。(攝影/黃世澤)
在我們採訪的週末,有6位居所在新竹附近的劇組成員聚集於攝影棚,還有其他負責口白、編劇的成員可以遠距工作。左起為施懿庭、葉佳欣、張語冰、王怡方、饒承毓、蕭景。(攝影/黃世澤)

劍塵劇組讓我很感動的,或許是因為這群人,有很多想透過創作說的話。

劍塵影視現在有兩部作品,埋入了劇組的所思所想。第一部作品《劍塵道魔錄》的劇情主軸是「即便有些事並不是非你不可,你還是選擇承擔」──中原清微派大弟子莫塵飛原是個沒有定性的年輕人,但傳承古桓真人的功力與思想後,決定承擔起伏魔救世的要務──恰好就像這群創作者,並非出生布袋戲世家,但傳承了布袋戲的技術、愛上這條路後,選擇跳出來繼續拓展布袋戲創作的疆界。

而第二部作品《劍塵道魔錄之玄劫天鋒》,主軸是一趟自我接納的旅程:

角色們在反覆挫折中體悟自己的不足,但最終一反俗套,選擇擁抱接納自己的缺陷,並重新思考該踏上的路途。

這也是在無數拍戲挫折中摸索前進,這群布袋戲創作者們悟出的道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