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日常祕境

跟著鐵道迷一日遊,走讀礦坑歷史小旅行
經常在軌道旁邊看到鐵道迷拿著相機對準火車,到底是什麼樣的魅力讓他們風雨無阻?讓我們跟著鐵道迷一探究竟。(攝影/楊子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一個興趣、一處所在、一段記憶⋯⋯

暫時跳脫緊湊生活與嚴謹工作的路徑,歡迎來到記者私房珍藏的日常祕境!

週一中午急忙結束會議,我與攝影記者子磊匆匆趕到松山車站,隨便塞點東西墊肚子,便趕緊跳上剛駛進站的區間車往瑞芳奔去。這天下午,趁著寒流前腳剛走,冬季的北台灣好不容易有暖陽的日子,我們跟著鐵道迷走一趟他們經常拍火車的路線,探究鐵道與火車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讓他們如此癡迷。

區間車停靠暖暖,台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理事王彥翔已經在月台上等我們,今天將由他帶路「跟著鐵道迷一起去旅行」。沿著暖暖鐵道邊走,經過平交道,看似再平凡不過的場景,我忍不住好奇問道:「這邊拍火車?」彥翔忙著拿起相機,還來不及回我時,一列普悠瑪號奔馳而過,我頓時被震撼到,瞬間就懂了。

暖暖往西行駛是個彎道,平交道旁剛好可以看著對號列車不停靠暖暖,直接通過──火車迎面而來,鋼輪摩擦軌道發出的聲響,這一切充滿著臨場感,套一句他們鐵道迷常說的:「鐵份補給!」

但這還只是前菜,彥翔帶著我們再往平交道旁的民宅走,沿著鐵道欄杆再深入一點;路過的居民看到我們這樣走,都好奇駐足並問道:「今天有什麼特殊的列車經過嗎?」完全是內行人的問法。

在彥翔帶領下,果然這個角度比剛剛還要更好一些。他描述:

「稍微有點彎道的地方,可以將火車長長的車廂都收進照片裡,而且順勢避開電線桿,讓車頭完整而乾淨的衝擊相機視窗,我們都稱這種構圖是『大頭』。」

從彥翔對鐵道攝影的描述,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對鐵道的熱愛。在我的提議下,由他帶著我們走一趟暖暖與猴硐鐵道小旅行,拍拍火車還能順便逛逛周邊;也正因為他是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的成員,遊歷景點能再涵蓋採煤礦與運煤礦車的歷史紋理,並探訪鐵道迷的私密拍攝景點。

猴硐不只是貓村,採礦歷史更值得細細品味
Fill 1
在猴硐,較少有觀光客到訪的瑞三煤礦復興坑,其實一旁樓梯上就是鐵道迷拍火車的祕境。(攝影/楊子磊)
在猴硐,較少有觀光客到訪的瑞三煤礦復興坑,其實一旁樓梯上就是鐵道迷拍火車的祕境。(攝影/楊子磊)

離開暖暖,搭乘區間車來到猴硐──或許對遊客來說,這裡「貓村」之名比礦業更有名。曾經參加導覽的彥翔說道,採礦才是猴硐發展的起點,位於車站旁的整煤場擁有當時最先進的設備,礦坑挖出來的煤礦,透過礦車軌道運輸集中在整煤場,洗出不同等級的煤礦後再利用鐵路運輸。

「當時整煤場、煤礦倉庫、煤廠辦事處都圍繞著礦業,人走的路與鐵路幾乎都並行,述說著當時的生活與怎麼將礦坑內的煤礦運到車站。」
彥翔介紹著,例如整煤場後方已經傾頹的水泥結構,其實是從瑞三鑛業
過去由瑞芳李家三子李建興所經營,全盛時期每日都有超過500名礦工進坑,為台灣第一大煤礦公司,在台灣煤礦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坑運出來的路線之一,現在走的瑞三大橋,其實也是礦車軌道路線,全部都是為了節省人力,用機關車將礦工辛苦挖出來的煤礦運到整煤場集中。

走過瑞三大橋,看到瑞三鑛業的公司大樓,目前已經成了販賣紀念品的商店。眼睛尖的讀者或許納悶,為什麼瑞三鑛業的「鑛」是金字邊?因為日治時期,台灣的礦業公司都以鑛為名,戰後初期還沿用,後來採非金屬鑛的煤礦或公司才改為石字邊,而瑞三鑛業除了於日治時期便存在之外,也有部分是採金屬鑛。

彥翔帶著我們再往裡面走,沿途經過幾個荒廢的三層樓建築,這些其實都是瑞三鑛業公司的員工宿舍。一路再往小路走穿過隧道,彥翔透露,這條小路與隧道以前是礦車走的軌道,只是現在被柏油覆蓋,而裡面的復興坑煤礦就是走這條路,一路運到車站旁的整煤場。

走了一小段路,我不禁好奇,祕境到底在哪?真有獨特拍火車景點?當我們走上數十階布滿青苔的石梯,還氣喘吁吁時,彥翔突然叫我們回頭望,我不禁「哇!」一聲,原來好的攝影點真的得來不易,這個角度剛好可以拍到從猴硐出站往東部的列車,而鐵道呈現「S」形狀,只要列車剛好行經於此,就能讓列車與蜿蜒的軌道呈現完美線條。

精彩的還在後頭,彥翔立刻檢視台鐵運行圖,告知我們幾分鐘後可能會有貨運列車經過,貨運列車比客車還要長,更可以呈現「S」型軌道;加上在他專業解說下,認識到許多貨列後方會有一台電力機車頭,負責幫貨運列車上坡補力,直到猴硐才會脫離,並隨即回到雙溪站等待下一班滿載水泥的列車,這是在這個角度可以欣賞到的特殊風景。

Fill 1
從復興坑上祕境尋找沒被樹木擋住的縫隙,便可拍到火車沿著S型軌道運行的畫面。(攝影/楊子磊)
從復興坑上祕境尋找沒被樹木擋住的縫隙,便可拍到火車沿著S型軌道運行的畫面。(攝影/楊子磊)
天文導覽員迷上拍火車:享受尋找的過程

彥翔的正職工作是天文館導覽員,大學讀的是大氣,所以當我們找他導覽拍火車行程時,他特別觀天象,選擇一個寒流剛走、風和日麗的午後。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對拍火車的喜愛,但又不是苦守一個攝影點很久的那種鐵道迷,使我好奇:他愛上拍火車的哪一個部分?

「其實我喜歡的是尋找的過程,看著別人的照片,檢視著地圖,分析到底哪一個方位可以拍到這樣的構圖,當絕佳位置被我找到時,這個成就感無價。」
Fill 1
這張花蓮自強隧道外的蒸氣火車照片,一直放在王彥翔的手機桌面,是他最滿意的攝影作品之一。因為鐵路改線,如今此攝影點已成絕響。(攝影/王彥翔)
這張花蓮自強隧道外的蒸氣火車照片,一直放在王彥翔的手機桌面,是他最滿意的攝影作品之一。因為鐵路改線,如今此攝影點已成絕響。(攝影/王彥翔)

「而拍下來的成品,就是證明自己努力的過程,」彥翔繼續表示,「而且如果沒有拍好,那就等待下一次補考,也讓自己知道,有些畫面可能沒有下一次,這些過程都是拍火車有趣之處。」

「我很滿意的一張照片,是花蓮自強隧道外的蒸氣火車運行,那天的光線剛剛好,一旁就是舊鐵橋的紅磚橋墩。而且拍完這張後,沒多久,新自強隧道通車
花東鐵路電氣化計畫中的新自強隧道,長度2.667公里,因穿越沉泥層及板、礫岩交界的複合式地質,施工極具困難度與危險性,堪稱全線最艱鉅工程,耗時7年完工,於2017年9月通車。
,新路線距離這片紅磚橋墩更遠,讓這張的構圖已成絕響,」彥翔說,「所以我覺得拍火車其實是在記錄正在消失的事。」

他分享,日本稱專門拍快消失的火車為「葬式鐵」,是鐵道迷中的一個分類,或許自己也是有點這樣屬性。

回到自己的專業天文,彥翔坦言,這才是他拿起相機的起源──因為想要拍下星空,考上建中時爸爸買給他第一台單眼相機當作禮物,「既然都擁有單眼相機了,拿起它拍下自己每天從鶯歌搭車往返台北之間的火車,好像就這麼理所當然。」

鐵道迷入門指南:搜尋芭樂點、看時刻表

台灣擁有環島鐵路,搭著火車去旅行非常方便,想要在鐵道周邊找到好的拍攝點並不難。彥翔就跟我們分享,只要搜尋「芭樂點」或許就會有所收穫,甚至有些地點還有熱心的鐵道迷在Google Maps標註座標,方便初入坑的鐵道迷上手。

至於為什麼會叫「芭樂點」?只是因為這是眾所皆知的攝影點,拍起來的照片太過普遍,一點都不特別,所以被稱為「芭樂點」,但也因為如此,這些通常都是最容易入手的位置。

不過彥翔也提醒,拍火車之前要記得學會看時刻表,或是計算火車可能通過的時間,才能把握最關鍵的時間按下快門。

他進一步分享,即使出國也是如此,尤其到日本玩,先將自己想要去拍的火車景點排入行程後,再尋找周邊好吃好玩的地方,讓整個行程變得有個主題;像是最近很熱門的主題,是尋找與台灣相似的景點,並設定為「夢遊環台」,讓旅遊多了一點趣味。

對於我來說,因為長期關注台鐵改革議題,認識不少鐵道迷朋友,後來發現這些人都臥虎藏龍,例如之前為了要呈現普悠瑪號過彎時的感覺,特別商請朋友介紹牡丹站的攝影點,沒想到行家推薦的不只是攝影點,連周邊的好吃店家也一併介紹,協助我不只是完成使命,也算是出去踏青一趟,更品嚐在地小吃。規劃一趟拍車小旅行其實不難,有興趣的讀者們或許可以嘗試看看。

Fill 1
王彥翔最近幾年開始迷上到日本拍火車,還常常碰到日本鐵道迷同好。(攝影/王彥翔)
王彥翔最近幾年開始迷上到日本拍火車,還常常碰到日本鐵道迷同好。(攝影/王彥翔)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