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Truku、タロコ(Taroko)到太魯閣,族人把名字「借給」國家公園,但自然地景和族群命運都歷經考驗,0403大震和凱米強颱肆虐掀起太魯閣應該休養生息的呼籲。各國遊客們朝聖的世界級美景,是數百年來太魯閣族人生活的傳統領域,然而國家公園的設立,卻讓族人與土地的連結逐漸疏離。自然災害是危機也是契機,為長久以來爭取的「自治」夢想帶來一線曙光。
《報導者》採訪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原轉會)委員帖喇.尤道(Teyra Yudaw),並對照國內外國家公園治理的研究,探討保育體制和狩獵文化的平衡、原住民族共同管理的經驗,思索太魯閣「重建」後如何走向更永續的觀光模式?除了行銷自然景觀,族人的文化傳承和共榮也許才是太魯閣真正難以被取代的在地標誌。
遊客除了考量園內景觀是否秀麗依舊,更多是交通安全風險。0403強震後,蘇花公路持續管制、採特定時段放行;鐵路看似比公路通暢,但形同花蓮北端大門的和平至崇德段數度坍塌,日前強颱凱米又造成嚴重土石流,崇德隧道面目全非、路線封閉,台鐵公司雖預計8月3日通車,但能否達成還是未知數。
沒人料到花蓮的多災多難,還沒從震傷中復原又遇強風豪雨,道路修繕難度再上一級。內政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太管處)原定11月舉辦「太魯閣峽谷音樂節」,有意藉由大型活動吸引人潮回流,如今恐添變數。關於重建的大哉問,從當地族人、一般民眾到專家學者都拋出相同一句話:太魯閣是不是該休息了?
「『太魯閣』這個名字,是我們族人送給台灣最好的一份禮物。」
2004年1月14日,太魯閣族從泰雅族獨立出來,成為第12個被行政院核定的原住民族,太魯閣族正名促進會總幹事、原轉會委員帖喇.尤道(Teyra Yudaw)是運動的關鍵人物之一。拿回自己的名字不是容易的事,這些年間,一樣有不清楚狀況的民眾問他,「你們為什麼要用國家公園的名字?」先後順序的錯置讓今年70歲的帖喇.尤道哭笑不得,卻也更篤定文化扎根和傳承的重要性。
回想4月3日地震當天,大清早已有不少房客聚在咖啡廳閒聊,帖喇.尤道預告接下來的好天氣,眾人欣喜能欣賞到峽谷風景,更賣力吃早餐儲備能量。帖喇.尤道轉身到庭院整理環境,一瞬間山河晃動,屋子裡的外國人們甚至沒遇過地震,嚇得向外衝,往帖喇.尤道的方向奔去,將他團團包圍。
忙亂中,立霧溪對岸驚人的塵土抓住帖喇.尤道的目光,那是好鄰居經營的合菜餐廳,幾乎要被淹沒。他拿起手機撥通電話卻無人回應,讓他更擔憂是否不測。半小時後,餐廳老闆娘終於回電,「我有聽到手機在響,我想要去接,但整個都是灰啦,我連旁邊是什麼都看不到。」如此一震,附近餐廳統統不營業,帖喇.尤道夫妻倆只好自己煮東西,招待還沒有往南邊逃離、暫時留下的客人們。
《報導者》在6月底來到民宿,那時尚不知將有強颱襲擊。休息2個多月的帖喇.尤道當時表示,太管處消息是年底前會陸續開放園區,近期也有收到10月和11月的住房訂單,一切似乎沒那麼悲觀。民宿距離崇德隧道開車僅7分鐘的路程,如今的蘇花公路卻不知何時才會有遊客蹤影。
帖喇.尤道還記得那是民國50幾年,讀國小的他和父親去拜訪親戚,沿路上都可以看到飛鼠。小時候部落沒有其他娛樂,小男孩們最喜歡圍著營火堆聽獵人說故事,「他們有時候講得很像卡通影片,從很高的地方摔下來也不會死掉,有一點加油添醋啦,但很精彩!」打到什麼獵物還跟夢境有關──前一天夢到女孩子對你笑代表山羊、夢到土石流或山崩則是山豬。
談到「狩獵」,帖喇.尤道津津有味。他解釋「狩獵」在太魯閣族語叫做「tmsama」,意指要用心在山林裡跟動物一起生活,漢字卻是「狩獵」(捕殺動物),兩者語意內涵不同,光是語言上就被宰制了。
16世紀法國思想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在《論食人部落》一文中寫下:「所有人都將不符合自己習慣的事稱為野蠻。」
然後,國家公園來了,卻未曾諮詢過族人是否願意。
「我們族人會覺得這個空間,好像距離我們愈來愈遠。過去我們生活在這裡,本來就好好的,動物也沒有變少,政府說是要保護山林,但是在我們族人來看,並沒有真正在保護。」
帖喇.尤道感嘆,政府似乎把族人當成是敵人、是森林的破壞者,法律的強制造成更多對立和衝突;但另一方面卻大舉開發、建步道,除了晚上,幾乎其他時間處處都有遊客,野生動物如何歇息?
根據《國家公園法》第13條規定,狩獵動物、捕捉魚類、採折花木都是禁止行為,此外《野生動物保育法》、《森林法》也都成了族人維持傳統生活形態的緊箍咒。許多論文指出,自國家公園成立後,國家公園警察隊和森林警察隊處理最多的案件就是當地原住民觸犯《國家公園法》──族人未曾應允,生計卻一再受限,於是在1994年爆發大規模抗爭,百餘名太魯閣族人前往太管處示威遊行,布條寫著「國家公園讓我們原住民變成次等民族不如野生動物」。
對此,戴興盛曾建議應該以「共管」來解決失靈,由政府提出政策,學者和民間組織負責監控和研究問題,交由在地居民執行落實。
今年(2024)年初,農業部林業署公告修正「原住民族狩獵管理辦法」。亦身為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獵人協會理事長的帖喇.尤道表示,已跟農業部協商要簽署行政契約,未來獵人只要拿協會核發的「獵人證」就可以合法進出山林打獵:
「我常跟官員說,你們管不動,就算把他(獵人)送到法院裡面,也不見得會聽你。但如果是被我們獵人組織做記號,這一生他就很難在部落生存。」
他並強調,獵人證取得必須接受文化教育、用槍安全、現代法律等課程,至少要上滿20個小時的課,發證後協會也會持續監管。
狩獵有機會走向共管,那關乎國家公園經營的其他事項呢?
原住民族和國家公園的衝突關係不是台灣獨有。1970年代,國際上迎來原住民族爭取土地權利的運動潮流,包括訴求國家公園制度的改革;1980年代,美國和加拿大等國修正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方式,把原住民事務納入體制。
論文中也引用一位在庫瓦倪國家公園工作20年的員工說法,根據他的經驗,當居民能夠參與管理系統時,因為是經營自己的資源、管理自己的土地,因此反而成為更加謹慎負責的參與者。這樣的互動關係也是對過往「無人公園」的反動,不再是由上而下的獨斷決策,也不是假裝公園裡沒有人類生活的事實和需求;即便是美國最早成立的黃石國家公園,也持續增加與印第安人的溝通交流。
回到台灣,2001年,首先出現「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發展諮詢委員會」,後逐漸轉型為「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族地區資源共同管理會」(簡稱共管會)。望文生義,組織目標似乎從被動諮詢走向合作管理,但擔任共管會委員之一的帖喇.尤道認為,共管會仍是形式大於實質意義,雖保留一定席次給太魯閣族,但委員的專業背景、文化認同、是否常住在部落都有程度落差,有時難以發揮影響力。
共管的另一難題正是部落之間的意見落差,究竟誰才具有代表性?
雖非國家公園,但位在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曾紅極一時的另一處祕境──慕谷慕魚,或許可作為參照。2005年,銅門社區組織向縣府爭取劃設為「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希望能管制日漸失控的觀光人潮對環境帶來的破壞,同時兼顧在地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但最後卻被部分部落族人大力反對,甚至引發激烈抗爭。
不過就在今年5月,經過多年紛擾和討論,在銅門部落的部落會議上終於一錘定音,投票決議把「慕谷慕魚」改名為「銅門部落清水溪」,並依「發展觀光條例」申請劃設「清水溪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未來將由部落自行管理,希望透過收門票維持環境品質,也留住外流的年輕族人。
《國家公園法》第6條揭示,設立國家公園的標準之一是「具有重要之文化資產及史蹟,其自然及人文環境富有文化教育意義,足以培育國民情操,需由國家長期保存者。」若此話當真,什麼才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文化資產?地震倘若能帶來休養和喘息空間,休息之後,更長遠的路要往哪裡去?帖喇.尤道直言:
「現在是沒有文化觀光,比較純粹就是自然地景,但一個地方要發展觀光,不能只是自然資源,應該兼顧到人文資源,才有它的豐富性和生命力。說實話,你要比美,全世界比這裡美的地方多著,但是文化是獨一無二的,只有這邊才有的,太魯閣族到全世界哪裡去找?」
帖喇.尤道也以彩虹比喻文化平等的重要性──只有7個顏色都並存才美,少了一個顏色都少了味道。
今年年初,台灣太魯閣族自治協會正式成立,爭取以太魯閣國家公園和萬榮鄉林田山園區作為自治示範區。獲選首任理事長的帖喇.尤道表示,選擇這兩個地點是因為這本是族人的傳統領域,希望能從小區域開始實踐,而他最大的願望是開辦部落民族學校,培養自治人才,對教育的那把熱情之火,並未因退休多年而從他心中熄滅。
帖喇.尤道強調想培育的是「原住民化的現代人」,「他認同自己族群的文化歷史之外,還要具備現代人生活的關鍵能力,像是語言能力、科技和自然資源的管理能力,比如說動物的監測等等。」描述這個夢想時,他總會想起9年前到韓國光州民主紀念館參訪的經驗──在地的年輕人用流利的英文向國際旅客介紹民主運動的歷史,他們的前輩如何爭取正義,當時解說青年們熱情的語調和眼神一直烙在帖喇.尤道的心裡。
「我就跟協會的幹部們講,當然有那麼一天,也許你也老、我也老。但是你會看到我們的年輕人,用我們的或國際的語言,在介紹我們的歷史文化。只有你深耕在地,才可以走向國際,孩子們經過民族學校從小到大的培訓,就可以留在家鄉工作,不用出去很遠。」
這樣的想望,遇上0403這場大震,卻似乎真的遇上實現的契機。
帖喇.尤道自嘲,過去協會開會的時候,太管處的人雖會來參加,但多是列席也不發言;今年強震後,太管處卻派了3個人來參加,而且態度變得較為積極,表示有機會撥出國家公園內可行的空間,例如位置較深處、本次受創較輕的綠水以西到天祥一帶,讓協會來落實民族學校的夢,「有這個可能的話,我們絕對要把握住。」
即便未來真能推動自治,就有辦法解決過去大幅開發、遊客和車流過多造成的環境影響嗎?帖喇.尤道回應,如果要發展永續的觀光,當然必須控管車流,未來也許可以考慮用遊園車取代自用車、減少遊客量,並且限制進出的時段,讓野生動物也有安居的空間,不會被打擾而破壞生態。
儘管「自治計畫」還不確定能走到哪裡,是否能讓太魯閣國家公園有一番新面貌,但反思和共存的一步已經往前踏進。他說,從正名運動的爭取到現在都是這麼一句話:「慢慢走、不要停,很快就會到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