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地震後的花蓮

隱形農損

「我們嚴重認真!」震後運輸受阻、遊客消失,秀林小農為部落農產找生機
我們拜訪花蓮縣秀林鄉秀林部落,涂昭美(Asa Tadaw)和她有機栽種的辣椒站在小小田地裡。資深農民開著貨卡在小徑熟練過彎的身手技驚記者。(攝影/林彥廷)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農業部統計,0403花蓮地震造成全台農漁畜產、民間及公共設施損失共8,196萬元,然其中以漁業占最大宗;農業方面,民間損失(農作物、農田流失)僅104萬元,另計公共水土保持設施2,000萬元。只是,上述數據與花蓮在地農戶的實際體感大相逕庭。

從議員到鄉民代表都向《報導者》證實接獲農民陳情,震災造成「看不見的農損」──道路阻斷影響採收運輸、沒電沒水無法灌溉、觀光客幾乎歸零無處銷售,凡此種種都是地震「間接」損害,難被統計和補償。農業部宣布投入14億元協助花蓮振興,包括整修公共設施、補貼運費和刺激消費等,但對受災戶生計仍是緩不濟急。

記者走訪花蓮縣秀林、新城鄉,看小規模耕作的太魯閣族人如何應對和思索災變?震後3個月來,他們怎麼放下過往對觀光的依賴,替農產和自身生活找尋新的機會?

把早晨採收下來的雞心辣椒裝進玻璃瓶,加上鹽巴和料理米酒醃製,經過時間就醞釀成部落熟悉又獨特的風味。辣椒和午後的陽光都火熱,涂昭美(Asa Tadaw)的心卻涼颼颼,一邊做著手工,一邊望著空蕩街景──地震前,新城老街路上滿是遊客嘻笑喧嘩,如今只有來採訪大家過得多慘的記者,還能聊上幾句。

「啊,有遊覽車!」結果車子並未停留,揚長而去。涂昭美感嘆,「以前這裡都是一團一團客人的,天氣熱啊,他們就下車去前面的佳興(冰果室)買個檸檬汁,再走過來這邊晃一晃、買東西。」這段時間根本沒人敢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也沒得玩,店家只能和小黑蚊作伴。

貨櫃屋的招牌「阿莎」是涂昭美的太魯閣族名,店頭擺著酒釀辣椒、紅藜、醃漬蕗蕎、馬告玫瑰鹽等農特產,同時販售現炸的小米甜甜圈。回想地震那天,涂昭美從農田趕來,油鍋的油甚至灑滿整個地面;簡單打理後,她還到對面的老人安養中心扶長輩們到空地休息。

涂昭美說,觀光客不來,大家只能把產品帶到其他地方,即將到來的假日,她又得開著卡車載貨去台北的市集。這樣遠距離奔波要撐到什麼時候?

「應該還要很久,也沒有辦法,但是慢慢會好的啦。」
63歲的涂昭美是產銷班班長,社群貼文還可以看見跟農友們到台北擺攤的合照,寫著「我們這一班嚴重認真
近年不少部落的祝賀聯登上新聞版面,用詞風趣幽默、貼近原民互動口語,例如「拿麼厲害」、「嚴重優秀」等,「嚴重」即是非常的意思。
」,用樂天和風趣來面對衝擊。
阿莎班長的「趕集」週記
Fill 1
我們嚴重認真、花蓮、秀林、小農、部落農產
避開在烈日曝曬時下田,涂昭美午後通常在新城店面旁加工。現在是辣椒收成的季節,把雞心椒加入鹽和米酒就是在地風味。(攝影/林彥廷)

花蓮縣秀林鄉雜糧產銷班第二班共有25位農友,土地分布在秀林鄉文蘭、佳民、三棧、秀林及崇德等部落;涂昭美自己的地則位在秀林(Bsuring)部落,從2013年開始取得有機認證,雖然面積僅約七分地左右,但從紅藜、小米、辣椒、蕗蕎、薑黃、小洋蔥到地瓜等皆有種植。她解釋雜糧方便加工,一旦磨粉、醃漬或真空包裝,就能拉長儲存和販售週期,對農民來說是很不錯的選擇。

相較於有些農友會視價格,直接批量交給果菜市場,涂昭美仍習慣自產自銷。有些花蓮伴手禮店家衝著有機來批發,這些被預訂的商品,她就不貼上自家標籤,原裝原瓶讓業者自由「貼牌」;不少一試成主顧的熟客老饕則會直接下訂單,到新城的店面取貨。但涂昭美坦言,過路客還是占很大比例,地震後受到明顯衝擊──原本店面每日約有5、6千元收益,隨著觀光冷清幾乎一同歸零。

為了協助受災農民,5月上旬週末,農糧署在台北市北平東路的希望廣場農民市集舉辦「花蓮週」,這也幾乎是震後,大家第一次有機會踏出受困泥淖。這段日子從圓山花博、世貿到台北車站,只要有任何農產品展會的消息,身為班長的涂昭美就會公布在產銷班的LINE群組裡,「但是這些市集通常都是假日才有,攤位有時候也很少,剛釋出就被搶光光了。」

不是那麼熟悉3C的她笑稱,之前有次在其他群組看到有名額,留言「+1」,結果沒有填表單報名根本無效。到台北擺攤若運氣不錯,一天能有破萬收入,可問題在於市集不是天天有,加上農務要忙、店面要顧,有時也是分身乏術。

涂昭美說,幸好兒子們願意幫忙,小兒子顧店、大兒子放假日陪她北上,否則一個人去台北也很不安。先前蘇花公路一斷再斷,除了自行開車,不少農民會用快遞宅配運送,政府也願意給予補助,「但我們去台北也是好幾個小時,還有住飯店的錢,這些也都是要自己出。」

年輕時,涂昭美跟著先生在台北、台中等地做板模,很多族人在那個年代都有相同的勞動軌跡;40多歲時先生生病,一家又搬回花蓮,跟著媽媽一起種田。但一次又一次的天災,反覆挫傷花蓮觀光,也讓安居樂業的願望變得動盪,為了求生不得不四處奔波。

震後的太魯閣深處「黑暗部落」,回家之路更難了
Fill 1
砂卡礑步道因0403地震嚴重坍塌,奪走多名遊客性命,目前已禁止進入。簡月美(Nac Hijiyu)一家所居住的大同部落,在幾條步道的更上方,常人腳程得要6~8小時,聯外道路也是柔腸寸斷。(攝影/林彥廷)
砂卡礑步道因0403地震嚴重坍塌,奪走多名遊客性命,目前已禁止進入。簡月美(Nac Hijiyu)一家所居住的大同部落,在幾條步道的更上方,常人腳程得要6~8小時,聯外道路也是柔腸寸斷。(攝影/林彥廷)
在老街和「阿莎小米甜甜圈」比鄰而居的「砂卡礑自然農莊」,是簡月美(Nac Hijiyu)一家人在今年3月才造好的基地,沿用山上部落農場的名稱,沒想到地震後卻成了他們的方舟,「如果這個店沒有開,我們山上的產品也沒有地方賣,產業沒有辦法維持,因為都不能上去(部落)了
簡月美解釋,道路雖然已經過搶修,勉強回得去,但難度很高,得更改路線繞過坍方,對一般消費者和遊客來說仍危險且不易抵達,就連自己的家人們這段時間也都住在山下的家。
。」

0403地震重創太魯閣國家公園,小錐麓、得卡倫和砂卡礑步道不只嚴重坍方,更奪走多名遊客的寶貴性命。簡月美的家便位在步道最深處的大同部落(又稱砂卡礑部落)──海拔標高約1,200公尺,從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太管處)步行向上,得先經過大禮部落(又稱赫赫斯部落),全程要耗費6至8小時才能抵達。

根據歷史記載,太魯閣族人約在2、300年前從台灣西部翻越中央山脈到立霧溪流域定居,但在日治時期因集團移住政策被迫搬遷至淺山,目前在國家公園內,僅大同、大禮兩部落仍有人常態居住,且因水電
大同部落直到2015年台南社區大學協助架設太陽能板,才點亮了第一盞燈。
和交通不便,仍保持著相對傳統的生活與文化。

地震那早,簡月美和先生張隆福(Saysang Ukaw)正從山下另一個家前往貨櫃屋準備開店,卻沒想到天搖地動讓山上的媽媽、兒子和其他族人統統受困,「大禮部落到大同部落是有一個林道,可以用蹦蹦車進去,可是地震的時候,上山、下山的路全部就崩塌了。」當時山上的通訊也是時好時壞,簡月美心急如焚。

由於通報時間相對晚,警消人力吃緊,把搶救重心先擺在國家公園受困的遊客身上,「我們這個店沒有停,那時候已經沒有客人了,可是因應清明連假,貨都備好了,所以變成是去賑災。沒想到第一次開店就是做給救災的人吃,其實我們也是希望他們(警消)趕快幫忙,那時候很急,因為老人家已經開始沒有(慢性病的)藥了。」

直到4月7日,直升機總算順利把族人們一一救出。簡月美一度記成是過了一、兩週那麼漫長,「可能真的是一日如三秋,真的,心裡面覺得好久好久。」

擺攤、電商、小店三管齊下:生鮮作物難搬運,靠特色加工找生機
Fill 1
我們嚴重認真、花蓮、秀林、小農、部落農產
砂卡礑自然農莊北上參與花蓮好物展,台北車站的大廳內聚集許多攤位,為震後生意找客源。當天在世貿亦有展會,團隊分工合作多點出擊。(攝影/林彥廷)

簡月美的母親陳愛玉(Yaya Huwat)是砂卡礑自然農莊的女主人,也是太魯閣族的耆老,關於文化和土地的知識,都是她耳提面命傳承給女兒。

「老人家講過,你給土地吃什麼,它就會回到你的身上,所以你不可以用農藥。像我們土地友善、自然農法的話,不管種什麼就是長得很好,可是你撒過藥的土地,(作物)吃起來就沒有那個味道。我們懂得怎麼尊重土地,它就會一直給你,照時間生產東西,」簡月美說。

過往有許多學校都會到大同部落參訪,砂卡礑自然農莊也會舉辦部落營隊,帶學員穿梭山間小徑、認識部落文化、體驗狩獵陷阱、夜間觀星等等,而部落田地裡無毒的香草、草藥和野菜,就是最天然豐盛的料理食材。本身是族語老師的簡月美,一直希望能把這樣的精神分享給更多人:「其實這是我們的生活,可是對外人來講是一種體驗。」

地震以後,大自然照樣過它的時節,4月迎來了箭筍季。張隆福說他和兒子曾經回去部落一次,箭筍長得茂盛,但沒辦法運下山,小路有太多坍方,路途又太遙遠。砂卡礑的箭筍賣不了,於是只能改賣萬榮鄉的箭筍;6月大出的紅肉李也落得同樣命運,「採收也沒用,運不下來,可惜了啊!今年大家就喝不到李子酒了。」

即便如此,他仍然豁達地開了玩笑說,「現在我兒子有在種小米,小米都變大米了沒有?山上還有雞,我們上次去的時候,全部都跑出來了,把山上的菜全部糟蹋了一遍,也是有牠們的生存之道啦,最好把草全部挖開,就不用再除草了。」

簡月美表示,經營自然農場最希望還是能推廣原型食物,在山上他們都是直接生鮮食用,或者加入各項料理中,「但山上採下的東西,一般的人不會那麼快接受,因為它們的味道都很強烈、很特別,所以賣到平地一定要加工。」

幸好他們用生鮮食材加工製作的產品,例如山胡椒馬格利醃肉和香腸、刺蔥剝皮辣椒等,都躍升熱門伴手禮,更獲得多項獎項的品質肯定。這些地震前就備好、能夠久放的商品,也讓貨架不致斷糧。

才剛開張的新城老街店面沒人,也是產銷班成員的夫妻倆假日就出去擺攤,幾乎是一家人全體出動,從台北、台中到彰化都跑,開發各種收入來支付貨櫃屋租金和水電費。除了擺攤,能支撐下來的最大功臣是網購宅配。疫情期間有客人許願,雖然無法上山,還是很想念部落的特殊滋味,砂卡礑自然農莊因此開放了線上通路,在震後看來是先見之明,反倒成了浮木。簡月美說:

「人算不如天算,地震是一個災難,但也是一個祝福。還好我們有這個店,山上不能上去,但店就是一個管道,我們還是可以在這裡講山上的故事。」
在祖先落腳之處好好生活,種回馬格利的文化滋味
Fill 1
不只單純乾燥包裝,團隊也將馬格利加入啤酒增添特殊風味,瓶身上的酒標畫的正是台灣特有種五色鳥,也是太魯閣地區常見的身影。(攝影/林彥廷)
不只單純乾燥包裝,團隊也將馬格利加入啤酒增添特殊風味,瓶身上的酒標畫的正是台灣特有種五色鳥,也是太魯閣地區常見的身影。(攝影/林彥廷)

馬格利(Mqrig)也許聽來陌生,但它的泰雅名字馬告(Makaw)就為人熟知,指的都是山胡椒。因種植的地區及環境不同,山胡椒也會孕育出些微不同的香氣,事實上全國山胡椒的最大產區是萬榮鄉的紅葉部落,就像正名運動一樣,太魯閣族人們也希望讓大眾知道馬格利的存在,以及它背後的文化特色。

混和著樟樹、胡椒、檸檬跟薑的風味,簡月美解釋,馬格利長在山上看似很野性,卻是比想像中更難種植的植物,「它喜歡沒有使用過農藥的山坡地,而且不容易發芽,它的苗要框起來保護。栽種的時候,你不可以拉扯它,要好好的對它,不然明年就不會給你(結果)。馬格利既不好種,又不好收,但是它就是台灣的原生種。」

為了把馬格利打造成有特色的品牌推展出去,砂卡礑自然農莊從2018年陸續研發新產品,把馬格利醃製豬肉做成禮盒,如今店面也販售現成料理,加上口味微嗆的蕗蕎,搭配成具有原民風味的香腸堡或捲餅。不只如此,他們用馬格利為啤酒加味,各項產品的包裝更以野生動物當成主視覺,像是太魯閣常見的台灣特有種五色鳥、象徵守護族人的貓頭鷹等。

日子持續行進,即使四處擺攤、線上販售一樣能和顧客們相遇,但簡月美仍舊期待能再次回到部落,恢復過去的生態和文化踏查,讓訪客真正跟土地交流對話:

「這對我們來說不是觀光、工作而已,是生活。」

正因為是生活,如何共存是無法迴避的課題。

開發的腳步不曾因地勢險阻而暫停,簡月美表示,前幾年有不少族人也開始投資,蓋非常現代化的房子來迎合山友們的住宿需求,但對環境卻可能有破壞性的影響,「像我們家是竹子蓋的,地震可能就是倒了幾棵,再重新換過材料,也不會壓死你啊。可是如果是水泥,可能建築就裂掉了,誰敢住?你平常的生活就已經決定面對災變的時候,能不能適應跟永續了。」

她告訴我們,祖先們在尋找落腳處時,就已評估過環境安全,砂卡礑(Skadang)在族語裡是「已故人的臼齒」,代表早於先人定居便已有人在此地活動,只要把土地視為母親來對待,就能宜居。

7月,又來到馬格利採收的季節。貼上幾天的店休公告,他們已準備好要回山上的家一趟了。

Fill 1
簡月美一家人在新城老街的貨櫃屋,她形容這裡是災後的方舟,讓他們有機會繼續講述山上的故事。(攝影/林彥廷)
簡月美一家人在新城老街的貨櫃屋,她形容這裡是災後的方舟,讓他們有機會繼續講述山上的故事。(攝影/林彥廷)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