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Long Game】

陳子軒/房子不等於家──台灣職業運動與城市的距離
職棒發展33年,如今六隊除了味全龍隊之外都有鮮明的主場旗幟,但從球團的行銷策略觀察,職業運動的屬地主義仍未見穩固。圖為球迷於味全龍隊天母主場開賽前在場外留影。(攝影/黃品維)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場景1:美國職棒大聯盟(MLB)世界大賽第三戰 地點:費城市民銀行球場 事件:費城費城人隊在暌違13年後,再次打進世界大賽,邀請來這座城市四大職業運動的傳奇球星──有自家隊史上最佳三壘手史密特(Mike Schmidt)、NBA「J博士」厄文(Julius “Dr. J” Erving)、NHL費城飛人隊名人堂門將帕朗特(Bernie Parent)以及NFL費城老鷹隊超級盃冠軍的防守悍將葛拉漢(Brandon Graham)──共同進行開球儀式,也為費城人隊進行冠軍加持。

場景2:T1聯盟開幕週 地點:新莊體育館 事件:中信兄弟啦啦隊Passion Sisters,同日趕場T1新北中信特攻開幕戰與中職中信兄弟季後賽,並邀退休球星「恰恰」彭政閔擔任開球貴賓。

場景3:強強聯手「王者球員卡」 地點:全台全家便利商店 事件:中職季冠軍樂天桃猿與T1元年冠軍高雄全家海神,攜手推出聯名商品。

47支運動聯盟球隊、31支冠城巿名,台灣職業運動的屬地夢落實了嗎?

台灣職業運動在經歷多年的摸索之後,屬地主義已經成為各界的共識,經營的模式也都大都依此模式。在2019年《報導者》中職30的系列專題中,本人曾撰文討論〈職棒30載,未竟的屬地夢〉;3年過後,如今,職棒六隊除了味全之外,都已有鮮明的主場旗幟;職籃加入戰局,半職業的企排、企甲足球、木蘭女足、企業女壘都可見城市之名出現在球隊名稱上,但這屬地夢是否已然成真?

從下表可見,台灣主要運動聯盟的47隊中,已有31隊冠上城市的名稱,看似已有很好的成效,但是若更仔細看看目前為止的操作,或許這些球隊都有了城市的「姓氏」,棒球、籃球隊也多有自己租來的「房子」了,但是否真的都已經有「家」了呢?

運動與都市開發這門好生意怎麼經營?

美國靈魂歌手路德.范德魯斯(Luther Vandross)在他著名的歌曲〈房子不等於家〉(A House Is Not a Home)中是這樣唱的:

A room is a still a room 房間就只是房間 Even when there's nothing there but gloom 儘管裡面是一片昏暗 But a room is not a house 但房間不等於房子 And a house is not a home就像房子不可能是個家 When the two of us are far apart 當你我距離遙遠 And one of us has a broken heart 我倆之一有顆破碎的心

簡言之,房子是物理性的空間,家則是情感之所繫。當台灣的(半)職業運動與都市的連結在這幾年間看似快速鏈接起來的時候,房子與家之間的落差卻並未同步疊合。

在資本主義的消費與都市景觀(urban spectacle)化之下,世界各國的城市治理已經進入文化地理學家哈維(David Harvey)所稱的「都市創業主義」(urban entrepreneurialism)的機制之下──各個都市都被置於單一競爭平台上,必須與國內、區域內甚至全球的都市爭搶有限的資源;以全球的職業運動來說,將運動與都市開發或是都市更新劃上等號,是筆穩賺不賠的生意。至於球隊前方的都市名,究竟是自然而然的事件發生地點?還是人為的「冠名」?若沿用前述的「姓氏」比喻,這都市的名稱,是原生血緣的家族姓氏,抑或是嫁人(入贅)後的夫(妻)家姓氏呢(請姑且原諒我如此性別意識不正確的比喻)?

之所以如此提問,是因為台灣運動近年來的屬地主義風潮,並非如歐美從市民社會經過上百年所累積下來的──巴塞隆納是球隊也是都市的名字;紅長襪隊(Red Stockings)在1869年成為世界上首支職棒隊伍時,其誕生地辛辛那提自然而然地成為他的姓氏。運動與認同是水到渠成的關係,上至國族、中至都市、下至社區、班際競賽,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正成為美國華裔地理學者段義孚所稱「戀地情結」(topophilia)一種體現的形式。

既然運動產業屬地風正夯,但又為什麼不是所有球隊都帶著都市名稱呢?以發展最久的中華職棒來說,雖然各隊都有固定的主要主場,味全龍遊走於天母與新竹之間,新軍台鋼雄鷹也選擇在高雄澄清湖球場落腳,但僅有樂天桃猿將地名鑲嵌其中;至於職籃兩個聯盟12支球隊中,除了都有固定主場之外,也僅各有一支球隊不以城市為名。足球的企甲與木蘭聯賽都落實了主場比賽,企排與企壘則是巡迴全台各地進行比賽。職棒、職籃、足球以明確主場館進行比賽者,帶著城市名稱十分合理,但企排、企壘等運動以巡迴各地方球場集中比賽的方式進行比賽,與所謂的在地連結真的就少多了。既然如此,為何還帶著城市的名稱呢?

中信兄弟身在台中洲際、心向台北巨蛋,屬地還屬企業?
Fill 1
中華職棒33年台灣大賽第三、四戰在中信兄弟主場台中洲際棒球場進行,吸引滿場2萬名球迷進場加油。(攝影/中央社/張新偉)
中華職棒33年台灣大賽第三、四戰在中信兄弟主場台中洲際棒球場進行,吸引滿場2萬名球迷進場加油。(攝影/中央社/張新偉)

所以我們也許需要釐清,都市與運動的婚姻關係中,究竟誰比較需要誰?在都市創業主義之下,各地政府是否只是成了以運動發展為名的提款機?如果是原生家人,姓氏是自然繼承下來的,唯有不對等的婚姻關係下,那樣的「孩子跟誰姓」才需要討價還價,不是嗎?

富邦勇士在2019年時獲得台北市府的冠名贊助,以掛上台北之名,作為市民也必須提問,如果屬地如此自然,何以需要冠名贊助?連有賺錢的職籃,都還需要由公部門花錢冠上原本就是這座驕傲城市的名號?歐美球隊與都市在現代化下的進程中看似如此自然的結合,在台灣卻顯得如此人工與不情願,這些隊伍前面的都市名稱中,有的是贊助、有的是透過標案、有的則是以補助的形式進行,之所以如此大費周章,還是因為市民社會所能供養給運動的養分尚且不足,因此公部門只能暫且身先士卒一番,而不同形式的挹注,也各有其不同的著眼點以及現實考量。

這麼說來,運動屬地主義在台灣,一點都不天然,也有我們的玩法。話雖如此,少數球隊前面帶有都市名稱,並非都有從縣市政府拿到贊助(如臺南台鋼獵鷹、高雄陽信等)。

當然,這樣的結合關係未必是穩固的, 2011年,當時的LaNew熊從高雄澄清湖搬到了桃園青埔而更名Lamigo桃猿,也是當時桃園縣政府提供一年30萬的優渥租約所吸引,如今雙方互利共生。百年根基如美國職棒在球隊命名時以州或城市,亦不乏政治與市場的考量,這些因素也驅動著球隊在城市間的遷移,例如未來幾年內,運動家隊就極可能從奧克蘭這座藍領城市遷往華麗的拉斯維加斯。中信兄弟雖然以台中洲際球場為主場,也將連續兩年在台中舉辦冠軍遊行,但業界也都清楚,他們真正想望的是大台北都會區,尤其是落成後的大巨蛋。

所以,台灣的職業運動依舊是企業主的球隊,從來就不是都市的,更不是球迷的;所以在序言中,場景2與場景3的棒籃結盟,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以都市為本,否則恰恰應該幫太陽或夢想家讚聲才是,不是嗎?桃猿也可就近跟領航猿或雲豹聯手航空城的驕傲啊?

Fill 1
高雄全家海神職業籃球隊奪得T1聯盟元年冠軍,11月在全家便利商店推出與今年中職上半季冠軍樂天桃猿的聯名商品,操作邏輯仍以企業為主體,而非主場城市。(攝影/陳曉威)
高雄全家海神職業籃球隊奪得T1聯盟元年冠軍,11月在全家便利商店推出與今年中職上半季冠軍樂天桃猿的聯名商品,操作邏輯仍以企業為主體,而非主場城市。(攝影/陳曉威)

如此具有台灣特色的屬地主義,最樂觀的情況下,多少還是帶著希望由上而下的推力,或許可以慢慢培養透過運動建立都市認同的投射,進而深化台灣運動底蘊。不過,我們也必須考量到最悲觀的狀況,也就是各地方政府在砸錢投入後,或為了知名度提升、形象優化或也真正為了給予台灣運動員更好的舞台等等良善的目標,但是目前以企業為主體的操作方式中,卻又硬生生地把原本稍微建立起來的屬地關係中拉扯開來,至於球隊前方的都市名稱反倒成為需要花錢買來的「冠名」,則更是喧賓奪主的逆行。

我期待的是,當台灣各項運動漸漸成長、「共好」之時,仍能以都市為本,當然,我也知道出錢的老闆們多少以自家利益為考量,但能否稍為放下那麼一點本位,別把好不容易慢慢建立起來的一點屬地文化又急著把它撕扯開來?T1的台鋼獵鷹在去年(2021)年底與中職的統一獅結盟,以府城為念,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明年台鋼雄鷹在高雄啟動後,這樣的關係是否又會被拉扯開,就有待觀察了。期待如同場景1所體現的費城驕傲一樣,台灣所有的城市,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運動歷史與驕傲。

【Long Game】專欄介紹

運動,是一種文明的演進,在規範與框架之下,將野性的競爭與衝突升華為力與美的技藝。

運動,也是一種經濟的刺激,隨著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資本巿場發展,串接庶民消費與高端精品。

運動,更是國族主義與個人主義的交鋒,在集體榮光共感底下,不斷思辯競技最核心的精神與意義。

運動的社會性,與社會的運動性,是一場永恆的「長盤制」(Long Game),人類的愛恨情仇,喧囂歡愉,當代價值,將天荒地老戰鬥與論證下去。

Long Game,《報導者》的運動專欄,由研究專長為運動社會學、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的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美國職棒MLB球評陳子軒執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