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全世界的心理健康造成怎麼樣程度的影響?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了一項跨國研究,日前發表在醫學資訊最頂尖的《醫學網路研究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從全球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的19個國家網路搜尋分析,「失眠」是受疫情影響心理健康最敏感的指標。此外,幾個因疫情影響出現自殺個案的國家,事件經媒體報導後,網路「自殺」搜尋量也明顯增加,是值得重視的警示。
今年(2020)初爆發的COVID-19(亦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可說是本世紀全球公共衛生最大的挑戰。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呈指數暴增,特別是從3月中旬起,確診病例數最多的幾個國家紛紛實施封城,甚至連喪禮等重要的活動也從簡或禁止舉辦。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認為,心理健康和防疫措施對心理健康所帶來負面影響──失眠、焦慮、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及自殺,是疫情之下另一個重要的議題。
然而,之前調查研究疫情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都是一次性收集單一時間點的問卷調查,這種研究方式大多只能收集單一區域、在特定時間的心理與行為狀態,無法做大規模的跨國比較。而且用填寫費時的問卷調查,也很難做長期的追蹤,無法了解心理健康的復原與惡化。
國衛院研究團隊採用Google Trends資料,分析全世界19個國家疫情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利用網路搜尋來預測疫情,比傳統問卷調查更加有效率,可以搜集最即時、長期記錄的資料。
過去Google Trends最著名的研究是利用搜尋流感症狀,來預測在何時、何地即將爆發;近年來全球也有許多學者利用Google Trends做為群體心理健康的長期追蹤,特別是隨著氣候的變化,季節性憂鬱症發生率的起伏,以及媒體報導自殺後續引發的自殺模仿效應。我們團隊也在疫情爆發之初,率先比較全世界先爆發疫情的幾個國家在網路搜尋「洗手」及「口罩」的狀況,結果發現搜尋「洗手」愈多的國家,疫情爆發的速度較緩慢;而比較沒有搜尋「洗手」的國家,疫情爆發速度較快。
此次再針對疫情期間全球心理健康的預測指標、發表在《醫學網路研究期刊》的研究,則是用「失眠」、「憂鬱」、「自殺」三個心理健康的關鍵字的搜尋量作為指標,分析這三項關鍵字在2019年12月20日到2020年3月20日間的搜尋變化,並特別聚焦在2020年3月20日至2020年4月19日──亦即各國開始實施封城後的這一個月內,該國疫情傳播速度,與失眠、憂鬱及自殺的關聯性。
研究結果顯示,「失眠」搜尋最多的國家是伊朗(17天)、西班牙(16天)、美國(11天)和義大利(11天),這些國家在實施封城後的31天中,失眠搜尋量顯著增加的天數都大於10天。而搜尋「憂鬱」最多的國家是伊朗(8天)、澳洲(6天)和香港(6天);搜尋「自殺」最多的國家則是伊朗(10天)、德國(10天)和義大利(5天)。
我們把全世界在這段期間疫情嚴重程度輕重不等的19個國家一起做比較,發現實施封城後,19個國家的死亡增加數,與「失眠」搜尋量增加天數呈正相關,相關係數為0.64(P=0.003);而「憂鬱」和「自殺」的搜尋量增加天數和死亡增加數則沒有顯著相關,相關係數分別為-0.12(P=0.633)和-0.07(P=0.788)。
這是第一篇使用即時資料來調查COVID-19疫情對全球19國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我們比較了疫情爆發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指標所造成的影響,失眠是面臨壓力時,一般大眾都會有的身心反應;憂鬱則比失眠更嚴重一些;自殺則是精神疾病最嚴重的結果。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全球健康危機期間,心理健康資料的收集面臨極大的挑戰,而這樣的研究方法可以涵蓋從輕微到最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其中失眠在心理健康的角色,值得長期追蹤關注,因為失眠是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的各種精神疾病的早期徵兆。在我們的研究的19個國家中,「失眠」相關搜尋增加最多的是「隔離失眠」、「失眠原因」、「冠狀病毒失眠」和「失眠療法」。顯見失眠可能是由於隔離政策增加了社交孤立,進而加劇了這些負面的影響,孤獨和社交孤立惡化壓力所帶來負擔,並加劇失眠的症狀。
本研究中「失眠」和「自殺」呈現了不同的模式。「失眠」的搜尋量以相對穩定的方式增加,而「自殺」的搜尋量通常在媒體報導後激增。「自殺」搜尋量最多的國家(義大利、德國和伊朗),可能歸因於3月24日義大利一位護理師、3月29日德國部長和4月6日伊朗學生自殺的媒體報導。
本研究發現「網路自殺搜尋與媒體報導自殺新聞有關;而與疫情嚴重的程度比較無關」的結論,和先前國內外研究媒體與自殺模仿效應的研究結論相似。
例如美國著名影集《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含有青少年自殺內容,播出後,網路上自殺的搜尋量和青少年自殺的模仿事件也大幅增加;而幾年前媒體大幅報導香港影星張國榮與台灣藝人倪敏然的自殺新聞,也曾經造成自殺的模仿效應。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無論傳統媒體、或網路媒體在報導自殺新聞的時候,都應該遵守諸如「不要詳述自殺方式的細節」、「要利用報導強調自殺防治方法」等「六不六要原則」以預防自殺模仿效應。
面對COVID-19疫情對生活造成的劇變,每個人都會感到焦慮、緊張或是不安,這或許是提醒我們要提高警覺的正常情緒反應,但是當情緒影響的程度造成睡眠品質的改變,就可能是心理健康的警訊了。
有失眠困擾的民眾,在精神科醫師的仔細評估問診後往往發現:「失眠」不只是睡眠的困擾,通常還是憂鬱症、焦慮症及創傷後壓力症的前期徵兆,是心理健康重要的警訊。
如果睡眠的習慣比平常更容易睡不著(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或是比平常早醒的睡眠型態改變;或是睡眠品質不好,睡眠時間和平常差不多,但是睡醒後仍然覺得想睡、體力沒恢復,而且一週內有3天以上,就建議應該尋求醫療上的協助。
這篇分析疫情對全球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成果,也提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理健康政策重要的實證:在疫情之下的心理健康篩檢,可以特別把「失眠」與睡眠品質的改變,作為常規心理健康檢查的一環。研究也進一步提供實證證明利用網路搜尋,是快速分析、追蹤全世界各國心理健康的方法。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