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250206150505-0a9c5d49e40c13c0db790c25733718ff-mobile.jpg)
今年(2025)1月3日,農業部動保司邀集多個動保團體舉行「指定公告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研商會議,會中農業部提出擬新增955種禁止輸入與飼養名單,其中包含近年在寵物市場頗為熱門的緬甸蟒、眼鏡凱門鱷、浣熊等,在網路社群引發軒然大波,在網路上有數千人連署反對貿然禁養。
10天內,由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為首的飼主與業者發起上街集會抗議,現場有不少飼主氣憤難耐,要求農業部動保司司長江文全下台;動保司則強調,該名單仍在討論及研擬階段,後續會持續跟各界溝通,也希望能盡快通過《動物保護法》修正,以提出更完善的飼養管理措施。
長期以來,除了比特犬、台灣獼猴、食人魚等特定物種有明令禁止飼養外,飼養犬貓以外的動物在台灣大多無法可管,小至螞蟻、大至鱷魚,許多一般人可能想像不到的寵物都有人飼養。但真的什麼動物都適合養在家嗎?目前台灣家戶飼養特殊寵物(exotic pets)遇到了什麼問題?
2025年1月8日,屏東縣恆春南門附近的排水溝底下,出現一隻長約1公尺的眼鏡凱門鱷,民眾緊急通報屏東縣農業處,將鱷魚捕捉收容。這不是屏東第一次出現鱷魚,2024年9月,在屏東縣萬丹河堤出現過一隻2公尺長的眼鏡凱門鱷;再把時間往前推,2023年在南投埔里、新北三峽也都曾通報有眼鏡凱門鱷出沒。
這幾年走失的動物可不只鱷魚,2024年在苗栗竹南、桃園中壢、新北石門都分別出現過擬鱷龜與鱷龜,因具有攻擊性而遭動保處抓回,推測野外可能存在更多未被目擊、通報的個體。
此外,2024年11月在桃園八德出現浣熊、9月在彰化埤頭的洗衣店出現一隻1.7公尺長的緬甸蟒、7月在苗栗三義鄉則出現一隻狐獴⋯⋯這些動物都不是台灣本島的原生物種,多是人為飼養逸出野外的個體,過去可以合法飼養,如今農業部有意研議要禁養。
![近年來兩棲爬蟲類的寵物展愈辦愈多、規模也愈來愈大,凸顯蛇類、蛙類、烏龜、守宮等特殊寵物在台灣的市場持續成長。(攝影/蔡昕翰)](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250206150553-63a7fcdb8f4f3c4728d0cd40912394b8-mobile.jpg)
然而,飼養亂象也隨之而來。2020年在台北市有咖啡店老闆希望飼養浣熊招攬客人,卻因為不知道浣熊習性而發生虐待動物的情況,最終歇業收場。2019年也曾發生不肖業者走私狐獴、睡鼠、八齒鼠入境,且其中6隻在走私過程中死亡的案件。今年2月5日在台東加路蘭也發生狐獴掙脫牽繩,咬傷飼主。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執行長林憶珊就說,這幾年很流行飼養狐獴,但牠們屬於群居動物,不應單獨飼養,且需要廣大的空間讓牠們可以挖土、活動,台灣一般家庭很難提供適合的飼養環境。
這幾年多個動保團體都經常接獲民眾通報,水豚、狐獴、守宮等熱門寵物因飼養環境不佳,飽受折磨;甚至有業者以宅配郵寄的方式販賣、運送活體寵物,使牠們承受極大的痛苦,成為商業利益下的犧牲品。
目前我國飼養寵物依照《動物保護法》進行管理,依照第8條規範公告禁止飼養美洲巨水鼠科、食人魚、電鰻科、比特犬、台灣獼猴等5種動物;《野生動物保育法》則規定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皆不得飼養,另外美洲綠鬣蜥與海蟾蜍雖不屬於保育類,但因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農業部也依《野保法》公告禁養。
![不滿農業部正在研議禁養眼鏡凱門鱷、緬甸蟒等部分特殊寵物,1月12日上百位特殊寵物飼主前往立法院抗議呼籲農業部退回相關政策,要求動保司長下台。(攝影/蔡昕翰)](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250206150724-bd45b09e13f54d00c8d3288c66a1e642-mobile.jpg)
為解決目前的特寵飼養問題,農業部動保司2023年成立後便著手研擬管理政策,委託工研院負責進行非犬貓寵物物種飼養風險評估,參考國外標準,依照公共安全及動物福利研擬禁止家養的寵物物種,並於今年1月3日邀集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等民間團體舉行內部研商會議。但會議上釋出的禁養黑名單包含眼鏡凱門鱷、浣熊、緬甸蟒、小袋鼠等955種動物,消息一出引發飼主團體強烈反彈。
有一位不具名的特寵飼主說,新聞媒體只報導那些少數逃逸,或飼養條件不佳的個案,實際上有更多養得很好的案例都沒有人關注。而且目前台灣並沒有真的發生鱷龜、鱷魚、緬甸蟒誤傷路人的事件,相比之下野外數量龐大的野狗,時常發生追車、傷人的案例,對生態也有很嚴重的影響,卻沒有被研議禁養,明顯雙標。
對此,農業部動保司副司長陳中興解釋,當初會委託工研院進行研究計畫,是考慮到他們沒有相關利害關係,比較客觀中立,如果找兩爬團體或動保團體都會有各自的立場而可能有所偏頗;而且工研院只是負責研究計畫的執行,過程中舉辦39場次的專家訪談及10次以上的專家會議,廣泛徵集獸醫、生物、生態、動物福利、動保團體及相關業者的專業意見。
![農業部動保司副司長陳中興表示,目前禁養的名單尚在討論階段,會先處理毒蛇等有共識的特寵,針對少數有爭議的物種會持續跟業者與飼主加強溝通。他也強調既有禁養政策實施後會開放1年的時間給飼主登記,既有飼主的權益不會受到影響。(攝影/孫文臨)](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250206150632-986e22fa294370d628dfa2fb83b26e7e-mobile.jpg)
不過,當記者進一步詢問能否對外公開完整的研究資料時,陳中興以「該研究僅作為農業部內部參考」為由拒絕。
陳中興強調,目前看到的955種禁養名單,只是農業部尙在研議中的名單,尚未正式定案,後續會持續加強跟各界溝通。所謂「滾動式調整」名單,未必代表會愈管愈多,如果後續專家學者討論後認為可以有可行的管理方式,也不排除會將部分動物移出黑名單,不會將犬貓以外的動物都禁止飼養。至於之所以會以「科」為單位,是因為有些兩棲爬蟲類的物種繁多,若以「種」管理可能會有疏漏,因此才會全科禁養。
陳中興解釋,目前看到的955種名單都不是毫無來由、因為偏見而研議禁養,例如其中有732種是毒蛇(如非洲樹蛇、紅脖頸槽蛇等),這些毒蛇若誤傷人會有生命安全的風險,且國內本來就很少人在飼養,各界對禁養也無異議,有高度共識。
另外有一部分是在國外有傷人紀錄的動物,例如鱷龜、緬甸蟒、眼鏡凱門鱷、豪豬、浣熊、鬣狗等,在美國就有人遭緬甸蟒絞死的紀錄,「雖然國內目前還沒有傷人紀錄,但農業部不會希望等發生傷害才管理。」
他進一步強調,這些特寵與犬貓有本質上的差異,飼養難度、門檻都不同,農業部也要把這些寵物被棄養、個體逸出野外造成的社會風險、民眾觀感納入考慮,雖然在飼主眼中這些寵物不會傷人,「但對一般民眾來說,看到家裡附近出現野狗野貓,跟出現鱷魚或蟒蛇的感覺差很多。」
![每隻蟒蛇都有獨一無二的色彩與紋理,是許多飼主喜愛養蛇的原因,有些獨特的花紋還可能賣到數十萬元的高價,在市場上相當熱門。(攝影/蔡昕翰)](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250206150530-24f99b653c4a64bb8f2bd9f5d96215a9-mobile.jpg)
「我認同要管理,但問題是農業部都沒有提出管理策略,就直接實施最強硬的禁養,是很粗暴的做法。」飼養過上百種特寵、長期關注生態議題的台灣昆蟲館創辦人柯心平說,這次被研議禁養的眼鏡凱門鱷、緬甸蟒、小袋鼠等他都有養過,要飼養這些動物,確實需要具備一定的飼養知識、提供適當的飼養空間,農業部應透過寵物登記、飼主教育來做管理,而不是一味禁止。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優聘教授林思民也指出,目前網路社群上有許多相關的寵物飼主團體,會相互交流飼養經驗,也可以督促飼養情況不佳的飼主;若未來全面禁養,可能會導致飼養地下化、出現更多非法私養的情況,反而無助改善動物福利。
林思民指出,動保司提出的禁養名單中,緬甸蟒與鱷龜在台灣的傷人紀錄較罕見,應透過較強的管制力道與提升飼養門檻管理,而非禁養。相比之下,每年被巴西龜與遊蕩犬咬傷的案例遠比鱷龜多,但政策卻沒有禁養這些風險更高的物種。而且鱷龜與緬甸蟒在台灣民間持有的數量相當龐大,貿然禁養的話,行政管理量能可能也難以搭配,徒增基層負擔。
林思民強調,這幾年民間開設的飼主教育課程相當熱門,有助於改善圈養動物的福利,特殊寵物的管理應從「晶片管理」、「寵物登記」、「加強飼主教育」、「促進正確動保資訊流通」多管齊下為優先。
國際上針對動物的飼養有不同的管理方式,目前多數國家是跟台灣一樣採取負面表列的方式,也就是考慮人類環境風險及動物福利,提出禁止飼養的「黑名單」。這種管制方式以原則同意、例外禁止的方式管理,往往是等到動物飼養問題浮現後才來討論禁養與否,例如台灣過去開放飼養綠鬣蜥,直到牠們構成外來種問題後才予以禁養管制,並投入大量經費解決外來入侵問題。
亞洲善待動物組織(PETA)專員林婷憶表示,國際經驗也顯示,許多實施黑名單的國家,特殊寵物的走私、飼養仍是一團亂,許多尚未被列入黑名單的動物就無法可管,沒辦法確保這些動物的福祉;近年來部分歐洲國家轉向以「白名單」管理,更有助於提升動物福利、減少非法交易及保護生態系統。
所謂「白名單」是以原則禁止、例外開放的正面表列方式管理動物飼養。2009年比利時率先提出允許飼養的哺乳動物清單,包含貓、狗、馬、兔子、駱駝等40多種哺乳動物,若民眾要飼養清單以外的動物則要向政府提出申請。申請內容包含要證明飼主了解該動物的習性以及能夠提供良好的照顧,並繳交60歐元(約新台幣2,000元)的申請費,相關單位會在半年內邀請專家學者審查是否允許飼養,也會定期檢討清單。
比利時的法蘭德斯區則在2019年實施了兩爬類的白名單,其中包含沙氏變色蜥、絲帶蛇等249種蜥蜴、107種蛇和66種烏龜,共422種爬行類動物。名單以外的爬行動物皆不得飼養與交易,但新法上路前的既有飼主可以保留原本的寵物及牠的後代。若想飼養名單外的寵物則一樣須付費申請,相關單位也會每兩年檢討清單。
根據動物倡導及保育組織(APP)的報告,比利時、盧森堡、義大利、荷蘭等國都已經提出白名單,只允許民眾飼養經過評估適合家戶飼養且有充足獸醫資源的寵物,政府從被動防範轉為主動管制,不僅能減輕行政負擔,也更能減少野生動物盜獵、寵物走私貿易、不當飼養、外來種入侵等問題。
APP指出,人類不該只想要飼養寵物卻沒有思考飼養寵物的後果,歐盟國家每年花費120億歐元(約新台幣4,100億元)解決外來種的問題,市面上合法與非法流通的物種多達上萬種,負面表列的黑名單方式讓政府只能被動防範,但正面表列的白名單則可以主動管制,不必等問題發生才要禁止,該組織也持續倡議更多歐盟國家實施白名單的做法。
除了黑、白名單之外,也有些國家訂出「灰名單」的有條件飼養管理制度。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祕書長徐偉傑以澳洲為例撰文指出,澳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禁止飼養非原生的爬行類動物,而若要飼養當地原生的爬行動物則需要獲得飼養許可證,且許可證也有依照動物風險進行分級,建立合法管理制度,確保動物及飼主的安全。
對此,陳中興則解釋,因為目前《動保法》第8條只有授權「中央主管機關得指定公告禁止飼養、輸出或輸入之動物」,農業部缺乏其他法律授權擬定更完善的管理規則;目前農業部已將《動保法》修正草案送入行政院,須等修法通過後才能進一步討論如何研議有條件飼養的灰名單以及飼養資格,未來也不排除會參考國際做法討論實施白名單,「但現在談可能還太早了。」
至於外界擔心禁養會引發棄養潮與交易地下化,陳中興則說,禁養措施上路後會開放既有飼主登記,保障其權益,而過去推動禁養比特犬與台灣獼猴時,「並沒有發生棄養的問題」,再加上目前犬貓以外的寵物交易因為無法可管,嚴格來說相關行為也在灰色地帶,未來還是希望能讓繁殖與交易正常化。
![許多特寵飼主表示,若政府提供合法登記管道,願意遵守相關規範,也希望能減少外界對於飼養特殊寵物的偏見。(攝影/蔡昕翰)](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250206150618-5ec7f8900d22a628151e91d756847815-mobile.jpg)
除了公共安全以外,這次農業部提出禁養的一大原因是「動物福利」。陳中興解釋,禁養動物中,河狸需要修築水壩;熊貍屬於夜行性動物、在國外有盜獵走私的問題;草原犬鼠、旱獺需要挖洞;犰狳也需要挖洞與吃螞蟻;獛則屬於夜行性動物;袋鼠也需要大範圍的活動空間等。而近年流行飼養的狐獴,則屬於社會性群體動物、需要空間挖洞躲藏,飼養在家戶中很難提供符合他們原始天性的生長環境。
「評估在國內家戶飼養較難滿足牠們在野外所需要的生活環境與條件,能夠符合條件的飼主真的很少很少,可能不到1成。」陳中興說,過去在動物園、農場等一些展演場所就有發現動物福利問題,何況是一般家戶,而這些不適合家戶飼養的物種被養在人類家中,看似奇特可愛,但對動物福利未必是好事。
柯心平同意必須重視動物福利,也可以透過行政手段去管理,例如飼養眼鏡凱門鱷就需要一定的門檻,因為牠小時候小小隻的很可愛,但長大可能會到2公尺以上,包含活動空間、水域都應該符合一定的要求。
走進位於新竹動物園旁的台灣昆蟲館新竹館,裡面養了一隻名叫阿萍的原色緬甸蟒,昆蟲館負責人菇菇老師說,阿萍是消防隊抓到的,後來送到昆蟲館來照顧,已經養了5年多,體長將近3公尺,平時以冷凍老鼠為食,閉館時間會在館內活動自如。
阿萍隔壁則有一個耗費10幾萬打造的大水缸,裡面除了有各種魚類,還有一公一母的眼鏡凱門鱷,兩隻鱷魚趴在燈下取暖,一動也不動,像是兩隻栩栩如生的雕像。
「比較大隻叫做阿扣,是公的,已經42歲了,原本是一位牙醫師養在家裡的浴缸裡,後來因為飼主的年紀大了,且阿扣也愈來愈大隻,就送到我們這裡來養。另一隻比較小隻的叫珊珊,是新竹動物園送來的眼鏡凱門鱷,牠們平常就這樣趴在水邊,活動量很小。」
柯心平說,眼鏡凱門鱷原本是生活在中南美洲的沼澤地,捕獵能力沒有很好,通常是捕食乾季擱淺在河床上的魚類,因此在餵食的時候都要把食物湊到嘴邊,牠們才會吃,因為活動量小、食量也不大,不太會主動攻擊人。
許多特寵飼主都說,如果政府有提供合法的管道,非常樂意去登記並遵守相關規範。飼主夢夢貓(化名)飼養了一隻名為貓貓的眼鏡凱門鱷,她早已幫貓貓植入晶片,她說,相較於其他鱷魚,眼鏡凱門鱷體型較小、個性溫和,在國內外都有豐富的飼養經驗,國內飼主對牠的飼養方式也有一定的認知,一旦禁止飼養,未來想養鱷魚的人只能養河口鱷,體型更大更危險,「如果有規範,我一定會遵守。」
夢夢貓也說,近年新聞上雖然有一些零星走失的個案,但其實成體的眼鏡凱門鱷價格很高,如果原飼主無法飼養的話,很快就能在網路社群找到其他飼主接手,不太可能會有人棄養,通常飼主都會想趕快找回來。
緬甸蟒「傑夫」的主人MiMi(化名)也說,有人會養貓、養狗、養魚、養天竺鼠,而她喜歡養蛇,兩爬飼主對寵物的喜愛並沒有不同,而且養蛇一點也不可怕,「很多人把貓狗當成家人,傑夫也是我的家人。」她也說自己很重視寵物的動物福利,把牠們的健康看得跟自己一樣重要。
MiMi認為,長期以來,外界對養蛇都有一些偏見,覺得蛇很可怕,但其實大多蛇的個性都很害羞,不太會主動攻擊人,她養了將近30條蛇,每條蛇都有不同的個性,就跟養貓、狗一樣,起初雙方都很陌生,要花時間慢慢培養感情;未來如果條件允許,她也想養更多的蛇,也希望更多人會喜愛兩爬、飼養兩爬。
![台灣昆蟲館創辦人柯心平(左)飼養了上百種特殊寵物,包含眼鏡凱門鱷、緬甸蟒與小袋鼠,他正在替緬甸蟒「阿萍」測量體長。(攝影/蔡昕翰)](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250206150412-f42a91416745f7b7fa9168d79ad72db3-mobile.jpg)
有一位寵物業者小林(化名)則指出,農業部的禁養政策之所以引起大家強烈反對,是因為很多方面都與犬貓管理的邏輯矛盾,例如目前戶外有14萬隻野狗,追車、傷人事件頻傳,但農業部至今仍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還是很多人在餵食,野外遊蕩犬數量減少有限,對於自然生態、社會安全都有影響。
「而且現況下很多犬貓被亂養、吃廚餘,也不符合動物福利,卻沒人說要禁養。」小林說,就是因為犬貓飼主群體龐大,一旦禁養非同小可,但特寵飼主也不是小眾、好欺負。他說,店裡在販售寵物時都會叮囑飼主適當的飼養方法,沒人想看到動物被不當飼養,其實只要確保飼主有具備相關知識跟經濟條件,就能改善動物福利,需要的是飼主管理與教育而非禁止。
長期來看,包含犬貓在內,所有的寵物繁殖、交易、飼養都能需要有適當的管理制度,包含飼主教育與責任,例如要有基礎的飼養知識、打晶片、預防針、絕育、終養、外出牽繩、清理排泄物、給予寵物適當的空間、溫度、濕度、照明等飼養環境,讓每隻寵物都獲得適當的照顧。
既然犬貓也是從自願登記、強制登記、加強飼主責任著手推動,為何特寵不這麼做?
動保司司長江文全解釋,如果特寵要比照犬貓的管理制度,進行登記、絕育,繁殖場也都需要經過審查許可,不僅實務推動有難度,也可能會引起更多飼主的反彈。他也強調,農業部持續在處理遊蕩犬貓的問題。
寵物登記的困難在全球皆然,陳中興說,目前各國主要都只有推動犬隻登記,家貓登記的國家不多,而在國內光是犬貓登記就推動了10幾年,目前的登記率也只有7成多,也沒有做到全數絕育。
他說,大多飼主會擔心登記就要被政府管、就不願意登記,「雖然不確定立法管制後是不是所有特寵飼主都願意來登記,但還是要試試看。」既然農業部升格、成立了動保司,就需要努力盡到動物保護的責任。
「飼養寵物不能全依個人喜好,還是要考慮到社會成本與動物福利。」陳中興說,如果預期到這些動物未來可能會傷人,或可能因為飼養不當而死亡,或個體逃逸影響生態環境等不良後果,就不該等發生才來彌補。即使現在遇到民意反彈,農業部基於專業良知,還是會繼續推動部分寵物的禁養,後續會再邀集相關團體進行溝通。
![哪些動物能作為寵物、哪些動物不該作為寵物,政府又該如何界定與管理,必須衡量動物福利、自然生態、公共安全等多方公益。(攝影/蔡昕翰)](https://www.twreporter.org/images/20250206145926-30dff1c15d98a799f5747ad6df9e1aba-mobile.jpg)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