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天安門示威與尋找習近平金庫的方法

專訪齊邁可:中共眼皮底下挖真相的中國報導任務
「外國記者在報導中國時,很常因為政府封鎖、社會不信任而一直處在彈盡援絕的撞牆期。」在台灣出版新書《中國任務: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的資深新聞人齊邁可(Mike Chinoy),在接受《報導者》專訪時表示,「但歷代最出色的記者們都向我們證明過,再黑暗的高牆,總都有縫隙能透光。」(攝影/黃世澤)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在無國界記者組織公布的2023年全球新聞自由指數(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的報告裡,在180個排行國家裡,中國的新聞自由全球倒數第二,也是全世界逮捕最多記者、迫害程度最深的國家。但在這最嚴苛的新聞環境中,仍有一批國際新聞人,不斷以各種方式挑戰著中共設下的資訊封鎖,試圖突破中國社會對外來者的各種猜疑不信任,盡可能忠於事實地「報導中國」。

「習近平應該是截至目前為止,唯一一位從不曾接受美國媒體一對一專訪的中共領導人。」在接受《報導者》專訪時,國際經驗極為豐富的美國新聞人齊邁可(Mike Chinoy)侃侃而談地說著他對於中國領導人的觀察:「在過去,毛澤東、鄧小平、趙紫陽、江澤民都非常擅於與外國記者周旋,或製造個人的魅力形象──只有習近平掌權之後把自己包裹起來,故意讓國際媒體無法接觸。」

雖然年過古稀的70歲,但精神依舊抖擻俐落的齊邁可,至今仍維持著他在新聞界的經典標誌:高瘦身形與招牌八字鬍。曾經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亞洲的新聞代表面孔,從中國、香港、台灣到北韓的每一場國際危機,直播鏡頭前的齊邁可總在現場無役不與──其中最被新聞史所銘記的代表時刻,即是1989年天安門廣場的學運直播,以及在槍口下向全球轉播的六四事件鎮壓畫面。他在之後曾轉任香港分社長、亞洲資深特派員,最後於2006年,在擔任記者31年後,離開新聞崗位,成為美國南加州大學美中學院(USC US-China Institute)研究員。

然而每當和新朋友提到中國,齊邁可總會提到半世紀之前,人生第一次踏上未知旅程的「中國經驗」──那是距今半世紀前,1973年的夏天。在那之前的一年,1972年尼克森( Nixon Richard)在北京與毛澤東見面、成為歷史上首名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從此開啟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的關鍵第一步。1974年,深陷水門事件的尼克森在國會彈劾壓力下黯然辭職,但美國社會所掀起的「中國熱」才開始方興未艾,西方媒體與學者們紛紛搶著進入封閉超過半世紀的中國,其中就包括就讀耶魯大學的齊邁可。

1973年人民公社裡的一頓溫馨共餐,卻是中國大外宣
Fill 1
1973年夏天,還在耶魯大學念書的齊邁可(左1)隨美國學生參訪團訪中國,他在瀋陽近郊的人民公社,受到農民余克辛(左2)一家很親切豐盛的邀請。(照片提供/齊邁可)
1973年夏天,還在耶魯大學念書的齊邁可(左1)隨美國學生參訪團訪中國,他在瀋陽近郊的人民公社,受到農民余克辛(左2)一家很親切豐盛的邀請。(照片提供/齊邁可)
「對於1970年代的美國人,中國就和異世界或外星球一樣,封閉、神祕、什麼事都奇妙地令人著迷。」

齊邁可自述,當時正逢越戰末期,自己和耶魯大學的一群左翼學生在中美交流的名義下受邀訪中,他們在中國政府的接待下到處「探險」,一行人先是進入了自國共內戰後就一直對西方封閉的北京,接著又被安排到了東北瀋陽參訪人民公社。

齊邁可在人民公社裡,遇見了一名勤懇地令他印象深刻的農民余克辛,他親切招待著素昧平生、來自異國的美國學生們,更在他那清貧的小磚屋裡,慷慨地端上雞鴨魚肉,讓齊邁可享用了當年中國之旅,最豐盛、最熱情、也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頓飯。

但實際上,余克辛與滿桌的大魚大肉,全是中共外交部特別安插的「接待橋段」。若不是齊邁可日後重新回到中國、並在1987年成為美國《CNN》駐中國的第一任北京分社社長、並趁著某次報導機會重新找到了後來由農轉商發了財的余克辛,他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當年的感動,其實全是中共波坦金村式
「波坦金村」的原意是騙人的臨時村莊,典故來自於1787年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視察因俄土戰爭而奪得的克里米亞半島,途中女皇的情人兼克里米亞總督波坦金,為了討好女皇與隨行使節,視察沿路設置了許多臨時村莊,以製造當地繁榮、歡迎俄國統治的形象。 波坦金村的故事,後來被引用於現代政治和經濟,專門用來給人虛假印象的建設和門面舉措。
的大外宣:
「20年後,我才發現這一切都是謊言。」

直到今天,齊邁可仍不斷強調這個故事給他的警惕:報導中國真的需要非常深厚的經驗、技巧、執著不懈、果斷勇氣、甚至是時機運氣,才能在粉飾太平的黨國高牆中,抓住一瞬出現的真相縫隙──而這個經驗,也在六四天安門事件、薄熙來事件新疆再教育營、COVID-19疫情、以及習近平完全統治的集權時代裡,成為齊邁可自己、以及歷代駐中國記者在「報導中國」時一再驗證的記者鐵律。

當中國重新成為新聞黑洞,國際媒體該怎麼突圍?
Fill 1
「從2020年開始,中國大舉驅逐外國記者、禁止國際媒體派駐中國。」齊邁可在專訪中對《報導者》表示,「記者無法進入中國,就無法報導中國社會的其他人性面向,最後你只剩下戰狼外交和中國外交政策困境的新聞。然而這樣片面的新聞引導只是短多長空,國際形象自抹自黑的、損失最大的還是中國自己。」(攝影/黃世澤)
「從2020年開始,中國大舉驅逐外國記者、禁止國際媒體派駐中國。」齊邁可在專訪中對《報導者》表示,「記者無法進入中國,就無法報導中國社會的其他人性面向,最後你只剩下戰狼外交和中國外交政策困境的新聞。然而這樣片面的新聞引導只是短多長空,國際形象自抹自黑的、損失最大的還是中國自己。」(攝影/黃世澤)

2017年,齊邁克結合自己的新聞人脈與中國經驗,協助南加大在推出紀錄片系列《解析中國之旅》(Assignment: China),試圖還原從1945年到21世紀的今天,美國記者是如何與中國共產黨交手?在眾多新聞謎團、現場考驗與影響世界局勢的重大歷史事件之間,不同世代的駐中記者,又是如何在美中關係的夾縫中,應對令人窒息的各方壓力?他們筆下的中國形象,又是如何突破文化隔閡與在地的不信任感,進而報導真實的中國?

然而《解析中國之旅》紀錄片推出後,國際局勢意想不到的劇烈變動,自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開始,中國與民主國家之間的不信任感大幅增加,2020年的COVID-19疫情更讓中國陷入全方面的社會封鎖,美中關係更陷入歷史低谷,世界更進入了「民主對決專制」的新冷戰格局。

在此期間,齊邁可回到他熟悉已久的台灣專心著書與研究,但他在中國的外媒同行、甚至與他合作過的新聞老隊友們,卻正遭遇空前的政治壓力。中國政府不僅開始嚴格緊鎖國際媒體入境,甚至大舉驅逐以美國人為首的外籍記者,這讓外媒的中國報導再次陷入「被禁入現場」的窘境;同時中國政府更引導戰狼式的激進民族主義,攻擊國際媒體的中國報導「別有用心」,甚至刻意封鎖資訊、孤立記者與製造信任忌疑,讓仍留在中國的國際記者成了被整個中國社會緊盯的全民公敵。

為此,齊邁可遂以紀錄片為藍本,進一步採訪、擴寫、並整理為成新書《中國任務: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試圖更清楚地為報導中國的下一代國際新聞人,傳承新聞事件的幕後故事與關鍵經驗。以下是《報導者》對齊邁可在2024年1月底的專訪摘要,內容經《報導者》翻譯潤飾,並整合他在書中的部分內容。

來台學華語、見證蔣介石戒嚴時代,再到香港搭上「新聞之神」順風車
Fill 1
齊邁可在1987年開始擔任《CNN》北京分社的首任社長,負責從零到有、全球24小時連線中國新聞的奠基任務,這對於已有數十年「中國觀察經驗」的齊邁可而言,無疑是充滿挑戰、刺激與新奇的黃金挑戰。(照片提供/齊邁可)
齊邁可在1987年開始擔任《CNN》北京分社的首任社長,負責從零到有、全球24小時連線中國新聞的奠基任務,這對於已有數十年「中國觀察經驗」的齊邁可而言,無疑是充滿挑戰、刺激與新奇的黃金挑戰。(照片提供/齊邁可)

《報導者》(以下簡稱報):1973年的中國之旅,是你報導中國的起點嗎?

齊邁可(以下簡稱齊):那趟中國行真的給我帶來很多文化衝擊與震撼,當年的中國仍處於文化大革命的鬥爭高峰,但對於我們這些美國來的年輕大學生,在1949年中共全面控制中國、接著與西方世界斷絕聯繫幾十年後,能親身進入並見證那個「與世隔絕」的中國,就好比登陸月球的奇幻冒險。我當時就讀新聞系,而記者也是當年少數被允許進入中國的職業之一,重返中國成為特派記者,自然也就成為優先選項之一。

有趣的是,我並沒有直接回到「紅色中國」,而是來到台灣學習華語不過當年在台灣,我完全不敢提及「我已經去過中國大陸」的經歷,畢竟那還是1974年、蔣介石還活著的時候,那時的台灣不僅仍處於戒嚴與動員戡亂,新聞控管都還在嚴格執行。譬如說美國的《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在台灣上架前,內頁刊登的中國報導都會被嚴格檢查,像是提到「總理周恩來」時的總理二字必須另外加括號,強調僅是「所謂的總理」、因為國民黨政府不承認對方的職務合法性,若刊登毛澤東的照片,更會被審查員整片塗黑。

那應該是台灣新聞自由最黑暗的年代,和今天的氣氛完全不能相比。而兜了一大圈的我,之後在中國、香港為《CNN》工作時也時常往來台灣,也因此很慶幸能見證台灣一路民主化轉變。

回到報導中國──1975年,我從哥倫比亞大學新聞(Colombia University)研究所畢業,因為越戰的關係,1970年曾經有一大筆優渥的「東亞新聞獎學金計畫」,目的是要替美國新聞界培養「下一代國際記者」,因此新聞所的研究生只要申請計畫,畢業後就能得到一筆經費送你到駐亞洲的新聞分社實習、甚至還會幫你媒合駐地英文媒體的工作機會。

然而1975年4月,西貢淪陷,美軍在南越政府滅亡前全面撤出越南,長達20年的越戰自此落幕,這給即將畢業的我帶來一個好消息與壞消息──壞消息是,因為越戰的落幕,東亞新聞獎學金的經費也隨之用盡,於是作為末代獎助生,主辦方只給了我一張飛往香港的單程機票「祝你未來鵬程萬里!」,之後不管是報導中國、還是在異國維生的工作機會,都要靠我自己想辦法;但好消息是,雖然越戰結束,但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卻仍因「聯中制蘇」政策而持續升溫,因此不久之後我就被《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駐香港分社聘用,從最基層做起。

當時的中國仍處於封閉狀態,僅有極少數的外國記者能夠申請到短期採訪簽證,因此在香港的我們,僅能藉由監控中國官媒廣播、大量閱讀冗長如官話謎語的共產黨黨報、以及訪問中港邊境的穿梭商旅與難民,藉此拼湊出「鎖國中的中國報導」。不過報導條件雖然有限,但當時的香港卻已是中國資訊最流通、往來最多「中國觀察者」(China watchers),也累積最多中國情資解讀技術的新聞集散地。

當時在香港的外媒記者,大多是剛從越南撤回來的越戰老鳥,他們或許是很資深的戰地記者,但對於長期封閉、不可能進入現場採訪的中國新聞卻極為頭痛。然而幾個月後的1976年1月,周恩來死去。4月,四五天安門事件
1976年4月4~5日清明節期間,中國各地以北京市天安門廣場為主所發生的大型抗議。當時大批群眾以弔念周恩來為由集結在天安門廣場,公開表達對四人幫和毛澤東的不滿情緒。但事件最終遭到北京出動大批公安鎮壓驅離。
爆發,四人幫藉此鬥倒鄧小平,並以咎責為由拔除他所有職位;5月之後,重病在身的毛澤東突然消失,自此不再露面;7月,唐山大地震,華北地區至少24萬人死亡;9月,毛澤東死去;10月,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失勢垮台──這一連串的歷史大事件,全都發生在1976年的中國,因此略通華文、對中國政治與社會狀態也有些概念的我,才碰巧搭上了「新聞之神」順風車,誤打誤撞地進入報導中國的行列。
慌了手腳的中共官員們,太晚想到要切斷《CNN》的天安門直播

報:超過30年的中國報導經驗裡,那一則報導對你最為重要?

齊: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絕對是迄今震撼力的歷史轉捩點。

我是在1987年回到中國擔任《CNN》北京分社長,當時中共對國際媒體的管制仍相當嚴格,外籍記者的所有出入──不僅是採訪,甚至是日常生活的交際應酬──都需要申請許可或者被密切監控。外籍特派員的採訪範圍仍限縮於很小一部分的北京,就算獲准出省採訪,新聞形成往往也都會被塞滿毫無意義的中共宣傳演說與樣版行程、就像是某種疲勞轟炸的拖延戰術,因此我們仍很難與真正的「中國社會」有著近距離的真實接觸。

當時的中國正在改革開放的前半段,雖然社會氣氛與經濟轉型非常活躍,但在中共高層政治裡的改革派與保守派之爭卻愈演愈烈,這種不安的氣氛開始傳出中南海、擴散到社會上、甚至連被政府刻意隔離在泡泡裡的外媒記者,也都能感受到1989年的中國正處於一股躁動、社會能量亟欲宣洩的時代邊緣。只是當時的我們都沒想到,引燃全中國的「火種」,突然之間就在天安門廣場全面爆發──這可是北京的心臟地帶,全中國政治符號感最強的空間,但那些最難以想像的抗爭事件,就像是一夜之間從天而降地出現在我們這些外國記者眼前。直至今日,那種歷史巨輪正全速往你身上輾壓過來的新聞衝擊感,仍能讓我渾身雞皮疙瘩。但新聞報導就是時機與命運的匯集體,你只能作好準備,好在關鍵的時刻果斷應變。

天安門事件的起點,是1989年4月15日中共改革派代表胡耀邦之死,以悼念為名聚集的大學生占領了北京天安門廣場,並要求中共擴大政治開放。但同一時間,時任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yov)卻應邀於5月15日訪問中國。對於當時掌權的鄧小平而言,戈巴契夫的來訪象徵著中蘇交惡的終結,也是繼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之後,鄧小平個人最重要的外交功績。為此,中國政府特別放寬了外媒在中國採訪、派駐記者人數與先進直播裝備的限制,甚至准許《CNN》在天安門講台──就是毛澤東與習近平在閱兵揮手的地方──架設裝備全球直播。

中共官員本來希望《CNN》的直播,能把戈巴契夫受到中國熱情接待、隆重被迎入人民大會堂的畫面傳遍全球,不料抗爭學生們卻把天安門廣場團團包圍,迫使政府臨時取消戈巴契夫的公開歡迎會,而學生占領廣場、高喊自由民主與開放的改革抗爭,亦在我們的直播鏡頭中,隨著中共高層的難堪反應而傳遍世界。

當時的氣氛非常奇妙,儘管眾多外媒的學運轉播讓中共顏面掃地,但中國官員與警察並未強力阻止外媒的採訪。以《CNN》的天安門直播為例,現場信號必須先經過幾公里外的中國《中央電視台》總台總部大樓,再傳到天安門東北7公里左右、《CNN》設置於喜來登長城飯店
現在稱為北京長城飯店,但當時是由美國喜來登飯店投資、中國第一家合資經營的五星級飯店。
在1989年期間,《CNN》以「直播戈巴契夫中國行」為由,向中國政府申請引入全球衛星直播器材。不過中方雖允諾《CNN》在中國境內發射衛星直播訊號,但卻要求直播站必須設在離天安門較遠的長城飯店,信號轉回美國前也必須透過中國官媒《中央電視台》中途轉接。
的衛星直播站,最後才能傳到美國亞特蘭大總部全球放送。但直到5月20日,中共官員闖入喜來登長城飯店、在全世界面前強行關閉我們的直播
中共官員闖入喜來登長城飯店,與《CNN》直播組的畫面,當時不僅全球直播,連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都在白宮裡與一級國安幕僚全程收看、關注這起重大事件的發展。
之前,《央視》的信號轉發單位都沒有介入、干擾或切斷《CNN》轉發給世界的天安門學運直播畫面,這讓我相信在當時的政府體制內,就算是國家官媒,也有許多人暗中支持並認可我們這些美國記者的報導任務
5月20日後,《CNN》等外媒雖無法繼續使用衛星信號,向全球「同步直播」天安門事件,但當時以報導戈巴契夫為名所攜帶進中國的高科技設備,仍可利用國際電話轉傳信號等方式,將影片與照片傳回美國本土。 除此之外,六四鎮壓開始後,北京往香港的機場交通也沒有受阻,因此《CNN》等外媒也用盡各種人脈,每天將「天安門現場母帶」偷偷帶離北京,送往香港對世界放送。
只是後來的發展,就如大家所知道的,天安門事件成為了一場血腥而殘酷的暴力鎮壓。齊邁可、《CNN》團隊與留在現場的諸家美國記者
5月20日喜來登長城飯店的衛星直播站被中國關閉後,《CNN》採訪團隊與眾多外媒,都把人力轉移到了離天安門廣場東側1公里的前線採訪基地──東長安街33號的北京飯店。 《CNN》在6月5日拍攝的「坦克人影片」,即是在北京飯店套房的陽台所攝。
,記錄下了許多歷史性的見證畫面,其中最著名的符號就是6月5日上午,東長安街上的「坦克人」。但在那個混亂當下,並不總是只有英雄事蹟,外媒記者也做出了許多終身懊惱的判斷,例如在證據不足的狀態下發出「中國恐將爆發內戰」的錯估報導,或者傳回新聞台的採訪畫面,最終卻被中國政府用來捕抓市民抗爭者、殺雞儆猴嚴懲異見人士的依據。

這些故事都是真的發生過,也是我們那一代的駐中記者一輩子都忘不掉的記憶。

鎮壓過後,沒有人願意與外國記者說話

報:天安門鎮壓過後,美國媒體在中國的新聞工作,出現了什麼變化?

齊:1989年的鎮壓,讓很多的同業記者陷入極大的情緒挫折。你很難不對你在天安門目擊的一切感到震驚、苦澀,以及相較於初期對於學運樂觀期待的巨大幻滅感。不少同期的記者戰友因此在天安門後離開中國,但當時的我仍想繼續這項任務──我還是想見證:這樣的中國,究竟會走向何方?所以我繼續擔任北京分社長的工作,直到1995年。

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兩個星期內,中國外交部特別召集了北京所有外國媒體,一同參觀「乾淨不留抗爭痕跡」的天安門廣場。行程中,中國各部會官員與代表不斷強調「沒有人死在天安門廣場上」,軍方發言人甚至宣稱「北京任何地方都沒有發生過所謂的屠殺」,就好像是只有外國記者看見了天安門的鎮壓殺戮。

儘管中國政府的態度,就像是一切都不曾發生過。但六四的一、兩年內,國際媒體、特別是美國記者在中國的新聞工作,卻陷入空前未有的低迷僵局,因為中國政府的各級外事辦公室都刻意不接受外媒的採訪申請,遭到強力鎮壓的中國社會也因為寒蟬效應,就算是相識很久的朋友、線索也都不願與外國記者走得太近。於是所有人都被困在這種逼近窒息的新聞死水裡。

事情一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才開始轉向,中共與中國社會似乎達成了某種以政治緊縮交換經濟自由化的社會契約,因此「外國記者」又突然被視為對外宣傳、甚至國際招商的重要角色而受各界歡迎。在此期間 ,中國經濟與社會結構快速改變,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更一舉躍為全球經濟要角。大量商業新聞的需求,也讓「中國經濟崛起」逐漸成為外媒報導的主流切點,而這股向上衝刺的躍升氣勢,最終也在2008年北京奧運衝到最高點。

中國政府為了最大程度地宣傳北京奧運,大幅解禁了對於外媒記者簽證與在中國境內移動採訪的限制,這讓外媒報導變得更為自由、新聞傳播的國際影響力也隨之放大。不過,在經濟高度起飛之際,中國社會的貪腐、階級差距與官商亂象等問題也倍數增加,這雖然給了新聞報導相當多的關鍵題材,但也讓中共高層再次開啟對外國記者的監控與騷擾,在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重回高壓控制的回頭路。

習近平壓制了新聞空間,但也掀起外媒揭弊貪腐報導的黃金時代
Fill 1
2012年10月15日,習近平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與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但對於中國的新聞自由與言論空間而言,習近平上台的這一天卻是漫長倒退、封鎖與鎮壓的開始。(攝影/AP Photo/Vincent Yu)
2012年10月15日,習近平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與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但對於中國的新聞自由與言論空間而言,習近平上台的這一天卻是漫長倒退、封鎖與鎮壓的開始。(攝影/AP Photo/Vincent Yu)

報:你的新書《中國任務》詳細記錄許多美國記者駐華期間的報導,其中,2013年《彭博社》(Bloomberg)涉嫌壓下著名記者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對萬達集團與習近平家族貪腐關聯的調查報導。此一事件不僅讓傅才德遭《彭博》開除,更引發外界質疑國際媒體在中國報導的自我審查與新聞自由性──在中國的外媒,也會自我審查嗎?

齊:這起事件不僅非常爭議且令人憤怒,對於那些全心投入於報導真相、甚至冒著個人在安全風險的記者來講,也非常令人失望且不公平。但就我所知,傅才德的調查報導被《彭博社》自我審查的遭遇,在國際媒體中仍是相當罕有的極端案例。

風波的起點,始於2012年的薄熙來醜聞案。當年2月重慶市前公安局局長王立軍前往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尋求庇護。當時王立軍剛被薄熙來免除職務,自稱有生命危險的他,對自己的老長官薄熙來與其夫人谷開來提出震撼全球的犯罪指控,包括極為嚴重的家族貪腐,以及谷開來謀殺英國商人海伍德(​​Neil Heywood)的國際命案。當時,《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駐中記者裴傑(Jeremy Page)率先推出獨家報導,駭人聽聞的犯罪細節不僅震撼中共高層,更引發了國際媒體跟進調查其他中共高層家族的貪腐與金權犯罪問題。

在這波中共高層金權調查中,當時任職於《彭博社》的傅才德先是在2012年6月──也就是習近平正式接棒胡錦濤、全面掌權的4個月前──發表了一篇關於習近平家族在海外累積的巨額可疑財富。到了10月,《紐約時報》的張大衛(David Barboza)更瞄準了時任國務總理溫家寶家族貪腐,發表調查報導〈總理家人隱密的財富〉,揭露了溫家涉嫌貪腐獲利超過27億美金,該篇報導後來獲得了普立茲調查新聞獎的肯定,但中國政府亦憤怒施壓《紐時》要撤回報導,甚至全面封鎖《紐時》網站的中國瀏覽、取消《紐時》輪調記者的簽證,造成《紐時》在中國巨大的廣告與商業損失。

傅才德與張大衛的心血結晶,不僅結合了數據新聞與調查報導,也揭穿了中共高層抱著貪腐打貪腐的兩面手法與權力鬥爭。這鼓勵傅才德繼續循線追擊,投入一年以上的時間調查當時的中國首富、萬達集團創辦人王健林與習近平家族在內的中共高層,彼此盤根錯節的金權關係。

但報導即將刊登之際,傅才德的萬達調查報導,卻被《彭博社》的共同創辦人溫以樂(Matthew Winkler)下令取消。根據《彭博社》時任亞洲區總編輯理查森(Ben Richardson)的說法,溫以樂擔心這份調查報導將對彭博集團在中國的業務造成重大損失、甚至害《彭博社》被逐出中國;但這種自我審查、向中共高層磕頭示弱的做法,引發內部記者的嚴重不滿,風波經過更輾轉被《紐時》曝光,這讓憤怒的《彭博社》以向競媒洩密為由,粗暴地開除了傅才德。

傅才德被開除事件,在駐中外媒圈裡引發很大的漣漪,大家當時都很擔心北京會以中國市場為要脅、將言論管制的手伸進外國媒體。不過必須提醒的是,本案處理失當的《彭博社》,後來仍持續有中國政治與弊案報導;遭遇委屈的傅才德,則被《紐時》延攬,並讓他繼續完成、公開刊登萬達集團的金權貪腐報導。

但我必須強調:就我個人的經驗與職場觀察,美國媒體在處理中國報導、特別是影響力重大的政經調查報導時,極少出現著麼明目張膽與粗暴的自我審查。對我而言,傅才德與《彭博案》更像是特殊個案而非常態,真正的問題仍是美國主流媒體的傳統營運模式,也已經愈來愈難支持「新聞自由」。

例如在我們對談的今天(2024年1月24日),幾個小時前《洛杉磯時報》(LA Times)突然宣布新聞團隊裁員20%──如果沒有足夠的記者人力,極為耗時耗精力的重大調查報導就不可能進行;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新一代的記者就很難培養出頂尖的調查能力;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源,編輯檯就很難發動專業報導研究與調查。這些已知狀況,不僅讓調查報導愈來愈難,也是各家新聞攸關存續、甚至動搖報導價值的致命傷,只要結構性問題無法改善,中國或其他政治黑手的報導干預,恐怕只會愈發容易。

中國同事冒著更大的安全風險,卻無法被外媒曝光

報:身為外籍新聞工作者,你是否曾擔心在中國踩到紅線、或曾感到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嗎?

齊:自從1979年中國允許美國媒體駐中設點開始,歷代外籍記者在中國的共同經歷,就是被官方監控、騷擾、阻撓報導、甚至傳話恐嚇。

就我個人而言,直到2006年離開《CNN》為止,我在中國的經驗未曾涉及人身安危,最糟的狀況是六四天安門,另外一次被逮捕則是1991年裴洛西(Nancy Pelosi)等美國眾議員訪問北京時,他們一行人突發快閃行動,在天安門廣場上向六四死難學生獻花、拉悼念黑布條,當時的北京公安與祕密警察氣炸了,但他們不敢對美國國會議員動手,於是就把我們一群外國記者當場抓走,但最後也只是口頭告誡、做做樣子草草結案。

當時我所能想到最糟的狀況,大概就是被中國政府驅逐出境。但這不代表外籍記者在中國總是安全,像是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中,時任《美國廣播公司》(ABC)的首席中國特派員柯達德(Todd Carrel),就在在天安門廣場附近遭到大群便衣警察圍毆,這導致他脊椎重傷、終生傷殘,這名傑出的新聞人因此被迫終止記者生涯。

此外,過去10年來,中國對於外國媒體、特別是歐美記者的態度,正變得日趨嚴厲與猜疑。像是先前提到的傅才德,就曾因為習近平家族貪腐的報導而收到來自中共高層的死亡威脅;2018年加拿大的「兩個麥可事件」
兩個麥可指的是2018年12月,兩名長居中國的加拿大智庫工作者康明凱(Michael Kovrig)與麥可.斯帕弗(Michael Spavor),被中國政府以危害國家安全罪名逮捕。加拿大政府指控中方是為了孟晚舟事件,惡意捕抓加籍公民以作「人質外交」。兩人最後簽署認罪協議,並因孟晚舟返回中國,而於2021年9月獲釋返回加拿大。
之後,2020年更有兩名澳洲記者差點被中國國安人員逮捕,最後經外交斡旋才平安返國。外籍記者在中國的緊張與危機感,確實正不斷攀升。

報:但國際媒體在中國不僅只有外籍記者,也有大量的中國本地員工,他們在國際報導裡的角色多重要?

齊:中國籍同事對我們極為重要,例如最基本的華文翻譯問題,對於所有外國記者來說都是很頭痛的事,就算我們的中文口說再流利,受訪者有時一聽見你的口音、或者看到你的異國面孔就當場拒訪,因此我們通常都會請在地同事協助確認,從中緩和受訪人對外媒的不信任感。假若沒有他們的幫忙,外媒的中國報導幾乎不可能做起來。

Fill 1
1990年,在香港街頭採訪的齊邁可(右2)與他《CNN》北京分社的同事:收音師法卡斯(Mitch Farkas,左2)與攝影師史特蘭(Cynde Strand,右1)。他們3人的拍檔是1989年學運的見證者,也是當年現場目擊弔念胡耀邦的北京大學生,群起占領天安門廣場示威的第一批國際記者。(照片提供/齊邁可)
1990年,在香港街頭採訪的齊邁可(右2)與他《CNN》北京分社的同事:收音師法卡斯(Mitch Farkas,左2)與攝影師史特蘭(Cynde Strand,右1)。他們3人的拍檔是1989年學運的見證者,也是當年現場目擊弔念胡耀邦的北京大學生,群起占領天安門廣場示威的第一批國際記者。(照片提供/齊邁可)

但中國同事與外國媒體的互動,也確實存在很多無法說破的底層默契,因為他們受到的政治壓力遠比外籍同事來得更大,除了隨時可能有人身安全風險之外,也時常會被國安單位緊盯、威脅他們監控同事提供情資、甚至扣上冤罪以施壓他們的外媒雇主。

例如在《中國任務》出書之前,我其實非常掙扎於要不要提及這些中國同事在報導中曾扮演的關鍵角色、甚至是英雄事蹟,但考慮到他們許多人留在中國,甚至可能因為幕後故事的曝光而危及他們的生命與安全,最後才因此選擇迴避。

除此之外,中國的新聞同業也時常會私下提供外媒調查協助,當時我們常開玩笑:「美國記者什麼都不懂,但卻什麼都敢寫。中國記者什麼都懂,卻連一個字都不能留。」仍有許多堅持新聞理念的人在牆內拚命,許多重大報導的起點,都是因為中國記者無法自由報導,而將調查線索偷偷傳給外媒,只為讓真相有機會被世人看見。

台灣要作為外媒的「中國觀察站」,還有哪些需加強之處?
Fill 1
齊邁可表示,希望透過《中國任務》這本書,「以記者之口,還原他們當初在中國報導現場的種種矛盾與掙扎,藉此讓每天看新聞卻不再相信新聞的讀者們,能夠知道過去80年來,每一則關於中國的重大報導究竟是從何得來。」(攝影/黃世澤)
齊邁可表示,希望透過《中國任務》這本書,「以記者之口,還原他們當初在中國報導現場的種種矛盾與掙扎,藉此讓每天看新聞卻不再相信新聞的讀者們,能夠知道過去80年來,每一則關於中國的重大報導究竟是從何得來。」(攝影/黃世澤)

報:在1970年代,世界得以透過香港來觀察資訊封鎖的中國,但在港版《國安法》下,香港昔日的新聞自由已經消失──台灣會是下一個「中國觀察站」嗎?若以《中國任務》一書記錄的經驗,你又會建議下一代的記者,如何理解、甚至報導現在的中國?

齊:我們不需要無條件喜歡中國、或信任中國政府,但在這不可預測的時代,「理解中國」並掌握中國國內的真實社會情勢,確實至關重要。

過去幾年,中國的外媒生態有很大的轉變,因為疫情與中國限縮記者簽證的關係,許多出色的國際記者被驅逐出境,幾家新聞機構將其中國報導的主力移到首爾或東京,其他人則大多選擇來到台灣。

與日韓相比,台灣的語言環境、往來中國的商旅人流都更容易與中國社會互動,傳統上台灣學界也有很深厚的中國研究。然而因為台海特殊的政治處境,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資訊互動與討論內容,往往高度集中於兩岸議題,因此就國際媒體所需多元性與資訊視角而言,目前的台灣離過去香港的「中國觀察鏈」仍有著一段不小的距離,但這是否能夠藉由在地媒體與外媒的進一步合作,或者是科技進步而所突破?可能都還有待未來證明。

像是在1950~1980年代,香港最權威的中國觀察家,即是創辦《中國新聞分析》(China News Analysis)的匈牙利籍耶穌會神父勞達(Father László Ladány),在那個外籍人士無法進出中國的大黑箱時代,勞達神父每週都會系統性地大量閱讀中國官媒與通訊公文,在那些冗長官腔猶如廢話似的官方新聞稿裡,用偵探手法精煉出關鍵的人事升遷與社會情報分析──這些「中南海讀報學」的累積與技巧,後來因為中國對外開放而逐漸被國際媒體給遺忘,直到習近平政權擴大控制新聞報導、限制外媒採訪後,這些歷史經驗才又重新被新聞界提及。

事實上,在報導中國時,幾乎每一個世代的記者都曾有種「不得其門而入」的類似困境與挑戰。因此我才希望透過《中國任務》這本書,以記者之口,還原他們當初在中國報導現場的種種矛盾與掙扎,藉此讓每天看新聞卻不再相信新聞的讀者們,能夠知道過去80年來,每一則關於中國的重大報導究竟是從何得來,其幕後的產製流程、新聞現場的決策判斷又是怎麼進行,進而對我們眼前所見的新聞報導能有更多的想法、理解、甚至是批判與改革建言。

以美國媒體為例,如今年輕的新聞系學生、記者已經很難進入到中國,他們沒有機會在田野報導中經營在地人脈、體驗中國不同階層的真實樣態,甚至記者與記者之間的經驗傳承都出現很明顯的世代斷層。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中國報導的方向愈來愈窄。

因為記者沒有辦法進入中國採訪,許多文化、社會、生活與人性故事的報導,都無法進行;記者只更集中在外交、戰略、軍事,這些由中國政府為單位發出方針的「硬實力新聞」、甚至大外宣──這樣的結果,不僅加強了中國國際形象的侵略性,也讓中國報導變得更加平面、單調、衝突導向,最後我們恐怕只剩下戰狼外交的報導。

我認為中國國際形象的惡化,是中國政府打壓外媒空間的咎由自取,但北京方面卻將責任推給記者、指控是境外勢力拒絕說好中國故事。這之中固然有其政治考量或心戰宣傳,媒體亦無需為了留在中國報導而退讓新聞自由的原則,但中國畢竟是個14億人口的國家,其各地、各族群、各階層都有其潛藏的不同故事與立場,也有各自的悲歡離合與不同程度的自由願望。假如媒體過於將這14億人視為一個統一的集體,我們恐怕更難看見潛藏與中國社會的底層暗流,進而增加外界對於中國局勢與社會意志的錯判風險。

※本報導為《報導者》與自由亞洲電台(RFA)中文部共同製作。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