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改革」法案三讀立法,綠營將提覆議、釋憲,「青鳥行動」將至藍委選區辦民主座談
5月28日晚間,立法院外的「青鳥行動」人潮已占據中山南路快車道,一名青年在宣傳車上對群眾發表演說。(攝影/楊子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經歷從5月17日起的3場院會馬拉松式舉手表決,「國會改革」法案昨日(5月28日)進入第四次表決大戰,由於重要條文皆已完成二讀,會議速度明顯提升,遭百餘位法律學者連署指為國會擴權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案在下午4點59分完成三讀,晚間10點53分完成《刑法》「藐視國會罪」三讀立法,立法院長韓國瑜敲下議事槌,完成藐視國會、調查權、聽證權與藐視國會罪刑責的相關修法。

完成三讀後,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表示,已做好釋憲準備;行政院隨即發布新聞稿,行政院長卓榮泰尊重民進黨團將聲請釋憲,行政院研議依《憲法增修條文》所定程序移請立法院覆議。總統府由發言人郭雅慧表示,對於民進黨團與行政院予以尊重,將在收到立法院咨文及行政院呈後,審慎因應、依法處理。

「國會改革」相關法案進入第四天的院會表決大戰,前一天國民黨團就已經在議場外排班準備在28日上午7時開門後就保護主席台,避免被民進黨立委占領而阻止議事運作。不過28日一早沒有爆發肢體衝突,過程平和,國民黨與民進黨團立委各自掛設標語布條,就進入議事程序。民進黨依舊維持前三次院會的方式,祭出各種議事表決拖延戰術,但在國民黨與民眾黨人數優勢下都宣告失敗,議事緩慢持續地完成逐條表決。

傍晚先完成《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三讀程序,但因三讀後立法發言踴躍,直至晚間9點結束後,議事才進入《刑法》增訂第5章之1「藐視國會罪」和第141-1條的二讀程序;經過冗長的表決大戰,晚間10點53分完成三讀,隨後18名立委登記發表感言後,趕在午夜以前由立法院長韓國瑜宣布院會散會──引起民眾包圍立法院集會反對的國會改革法案,至此正式完成修法程序。

民進黨團提釋憲、行政院提覆議,國會改革爭議並未隨三讀落幕
Fill 1
民進黨團立委於院會即將完成三讀前,將寫著「垃圾」的塑膠袋丟上主席台。手拿太陽造型氣球以示「陽光照進國會」的國民黨團立委,以手板保護院長韓國瑜。(攝影/黃世澤)
民進黨團立委於院會即將完成三讀前,將寫著「垃圾」的塑膠袋丟上主席台。手拿太陽造型氣球以示「陽光照進國會」的國民黨團立委,以手板保護院長韓國瑜。(攝影/黃世澤)

針對立法院三讀通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及《刑法》修正案,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強調,院會審查的版本至始至終都是藍白兩黨的版本,民進黨提的4部「真改革」的國會改革法案(包含立法職權行使法、組織法、議事規則及立委行為法)至今卻沒有任何一案能併案審查,國眾兩黨甚至在三讀還想要偷渡文字修正,非常不公平且荒誕。她表示,針對違憲的條文,民進黨已經做好釋憲準備,對於釋憲結果,她相信「正義即便會遲到,但終究會來到」。

三讀通過後,行政院深夜隨即發布新聞稿指出,行政院長卓榮泰尊重民進黨團將聲請釋憲,此次法律修正案有因違憲而致窒礙難行時,行政院將會在收到立法院三讀通過條文後,研議依《憲法增修條文》所定程序移請立法院覆議。

卓榮泰強調,雖然在目前國會生態下,行政院所提覆議很有可能遭到立法院否決,但是行政院責無旁貸,仍會依《憲法增修條文》規定之程序,將本次修正案移請立法院覆議,以忠實捍衛憲政程序。

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表示,在社會高度疑慮及議論當中,立法院仍三讀通過法案修正,相信並非台灣社會的共同期待。至於行政院預備研擬依照《憲法》規定提出覆議,以及立法院民進黨團宣布聲請釋憲,期盼透過憲法規定的程序,妥善解決修法過程所造成的社會疑慮,總統府皆予以尊重,並將在收到立法院咨文及行政院呈後,審慎因應、依法處理。

由於行政院發布新聞稿的時間正好在院會宣布散會當下,國民黨黨團總召傅崐萁在步出議場後接受媒體採訪回應,「行政院的覆議是執政黨打開另一個戰場的開始,他們(民進黨)會想在15天的覆議期間癱瘓立法院,看看15天後能否成功退回法案,我們(國民黨與民眾黨)一定要讓國會改革法案落地生根,會奮戰到底。」

傅崐萁也針對釋憲表態,他強調,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已說一定會提釋憲,因此傅崐萁質疑:「一個國家如果清清白白,執政黨沒有問題,為什麼要怕聽證和調查?」至於近期是否邀請總統賴清德赴國會進行國情報告,傅崐萁表示,誠摯歡迎賴總統來國會寫下歷史,不論即問即答、一問一答、統問統答,都會以客為尊。

29日民眾集結立法院周邊時,台上有講者提到「公民複決」也是一種方式,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子喬說明,這是針對法律的複決,規範於《公民投票法》,與公投程序類似,要先提案、連署與通過連署門檻,並且在第23條有明確規定:「公民投票日定於8月第四個星期六,自中華民國110年起,每2年舉行一次。」換言之,現在提案與發起連署,也得等到明年(2025)8月才能投票。

Fill 1

除了行政院提出覆議,監察院的態度也成焦點。監察院於28日晚間發表聲明指出,立法院三讀的部分條文「未能繫諸憲法與大法官歷次解釋劃定並允許的框架」,程序未臻完備,已涉違反權力分立。監察院表示《憲法》第95條、第96條的調查及調閱權仍專屬監察院的職權;至於台灣未來是否朝向三權分立發展,監察院予以尊重,但在我國未修憲前,各院仍應尊重五權憲政體制。

民眾黨黨團總召黃國昌則在28日傍晚召開記者會表示,民進黨自1990年代起便曾要求國會改革,建立調查和聽證制度,但完全執政8年卻從未落實,而過去國民黨完全執政時期也是如此,本次會期三黨不過半,才終於讓改革成為可能,「國會改革法案通過不是任何人的勝利,是台灣民主的勝利」,未來民眾黨也將繼續推動憲政、司法、媒體等領域改革,憲改更是把廢除監察院列為目標。

三讀版本竟在不同條文出現「物件」與「檔案」字詞混用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2
民進黨立委與國民黨立委於院會表決間發生衝突。(攝影/陳曉威)

然而,傍晚完成修法的過程中出現離譜錯誤,議事人員在4點41分朗讀完二讀條文後,韓國瑜宣讀國民黨提議修正部分文字,其內容除了部分條文疏漏,例如第59-5條的罰鍰金額漏了新台幣1萬元的「元」字,還有關係到調查權的「文件、資料或物件」,國民黨要將「物件」修正為「檔案」,遭到民進黨抗議後隨即撤案,在三讀中並未修正文字就進入全案表決,藍白挾人數優勢通過。換言之,漏字與用詞都沒有調整就三讀通過。

根據立法院提供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三讀條文,調查權行使的專章中,第45條:「要求有關人員出席提供證言及資料、物件」;第47條:「要求有關係人員提供相關文件、資料及檔案」;第50條:「調查委員會所調取之文件、資料或物件」。短短專章中,依據當時各黨團提出的版本用字就表決通過,對於調閱或提供的檔案與物件沒有統一文字。

三讀過後立委登記發言時,民進黨多位立委皆上台指出,依法只能修正錯別字的三讀,居然置換不同概念的文字(指國民黨將二讀版本的「物件」修正為三讀版本的「檔案」),如此粗糙的修法品質根本不應該三讀。

針對三讀版本中不同條文「物件」與「檔案」的混用,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胡博硯受訪時表示,這兩個用詞理論上應該是要統一,雖然說適用上可能還有空間能解釋成是同一件事情,但這很明確反映出立法品質的粗糙。

東華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范耕維也認為,這顯示立法者在立法時搞不清楚到底要調查什麼,「如果球棒算是『物件』,那還能不能算是『檔案』?虛擬的資訊算是『物件』還是『檔案』?」後續混用上可能會產生爭議。

上萬民眾集結立法院周邊,民團表達五大訴求
Fill 1
濟南路舞台推出兩顆巨大白球,寫著「公民捍衛民主」「重啟社會對話」兩句文字,由民眾群體推送,欲將訴求送入立法院。(攝影/鄭宇辰)
濟南路舞台推出兩顆巨大白球,寫著「公民捍衛民主」「重啟社會對話」兩句文字,由民眾群體推送,欲將訴求送入立法院。(攝影/鄭宇辰)

剛上任的行政院長卓榮泰於27日晚間表達,希望民眾不必上街頭淋雨,立法院則應善意回應民眾訴求。行政院發言人陳世凱證實,昨晚卓榮泰確實聯繫立法院長韓國瑜,希望立法院能聽取民眾心聲,讓有爭議法案持續在立法院理性討論。

5月24日立法院外集結約10萬民眾進行抗議,主辦單位及民間團體持續以「青鳥行動」號召參加28日的抗議行動,但立法院9點開議後台北市被大雨侵襲,立法院外抗議人數一度不如預期;下午雨勢暫歇後人數漸增,傍晚6點45分主辦單位宣布群眾已從濟南路、青島東路、中山南路三方向包圍立法院,人數達到1.5萬人;到了晚間9點25分,主辦單位宣布群眾已超過7萬人。

傍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法三讀後,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代表50多個民間團體在濟南路舞台上召開記者會指出,該法案三讀代表「傅崐萁集團」對台灣民主體制的攻擊跟突襲。賴中強表示,雖然最後未擋下修法,但多虧數日來集結場外的上萬民眾一起「捍衛民主、拒絕中國干政」,否則法案可能在5月17日表決第一天就通過。

有關後續行動,賴中強提出5大訴求:

  1. 要求行政院提出覆議,讓爭議法案退回立法院重新議決。
  2. 呼籲行政院及民進黨黨團針對法案提出憲法訴訟,針對如要求總統國情報告「依序即時回答」、單一立委就能強制要求民間人士提供資料等條文進行審查。
  3. 要求與立法院長韓國瑜見面,此外,下週民團也會派代表拜訪行政院長卓榮泰和民進黨黨團,希望立法院之後能遵守程序正義和國會透明。
  4. 將推動「草根民主對話」,呼籲各地公民團體與民眾在國民黨立委的選區舉辦社區座談,揭露本部法案的所有內容,以及法條對權力分立、台灣民主的傷害。民團將製作培訓教材、懶人包和提供種子講師培訓。
  5. 將展開「反國會濫權:新北領航──社會對話行動」,在新北市成立新北工作隊,整合在地組織跟本土小黨進行社會對話。

賴中強在會後受訪時補充,罷免國民黨立委跟公民投票複決雖也是他們在上週五對外提出的應對方式之一,但在時程上,覆議跟釋憲應會比較早完成。所以他們會等覆議或釋憲的結果再來討論後續行動。

本屆在立法院未有席次的政黨,例如時代力量、台灣基進、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社會民主黨、綠黨皆派出代表上台發言,呼籲民眾一起加入「社會對話」工作。這場記者會後,現場群眾試圖從舞台後方將多顆印有「公民捍衛民主」、「重啟社會對話」的大球推進立法院院區內,象徵公民力量監督國會,但第一時間兩顆大球並未成功推入。

除了台北現場外,新竹市、台中市、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等10縣市自傍晚起,也分別有地方民眾發起集會,比起上週五僅7個外縣市更多。

Fill 1
群眾以貼紙選擇「最想要開除黨籍」的立委,民眾黨籍立委黃國昌「人氣」極高。(攝影/楊子磊)
群眾以貼紙選擇「最想要開除黨籍」的立委,民眾黨籍立委黃國昌「人氣」極高。(攝影/楊子磊)
晚間通過藐視國會罪的《刑法》修正案

除了《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完成三讀外,28日議程與「國會改革」相關的條文仍有《刑法》藐視國會罪及「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尤以《刑法》修正案為各陣營攻防核心。議事程序在下午約5點進入《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三讀後的發言階段,各黨立委輪流登台,直到晚間9點才開始《刑法》修正案等議案討論及表決,再度上演表決大戰,直到晚間10點53分完成三讀。

此《刑法》「藐視國會罪」與《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藐視國會」為不同法條。本次增訂的《刑法》第5章之1「藐視國會罪」和第141-1條規定:「公務員於立法院聽證或受質詢時,就其所知之重要關係事項,為虛偽陳述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20萬元以下罰金。」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藐視國會」僅有行政罰,其內容列在質詢權相關的第25條,未來政府人員接受立委質詢時,其答覆不得超過「質詢範圍之外」及「反質詢」;假設質詢涉及國防、外交或其他依法祕密事項,若未經主席同意,不得拒絕答覆、拒絕提供資料、隱匿資訊、虛偽答覆或有其他藐視國會行為。

當政府人員違反上述規定,可由主席或質詢委員提議、出席委員5人以上連署或附議處2萬至20萬元「罰鍰」,可按次連續處罰,不服者也可在處分書送達的次日起2個月內提起行政訴訟,或者經院會決議,將該政府人員送交彈劾或懲戒。

最嚴重情況則是,政府人員受質詢時為虛偽陳述,則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此時便在「藐視國會」行政罰之外,進一步適用《刑法》「藐視國會罪」。此外,各界矚目的調查權、聽證權是否同樣適用藐視國會?在與調查權相關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48條有罰鍰2萬至20萬元,與聽證權相關的59-5條則保留罰鍰與「藐視國會罪」刑責。

國民黨團書記長洪孟楷表示,修正「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讓正副院長選舉採記名投票,由於距離下一次立法院長選舉還有3年多的時間,國民黨願意從善如流,擇期再處理,下週二院會可能先進行目前議程第五案跟第六案的《再生醫療法》和《再生醫療製劑條例》討論及表決。

上百位法律學者發起連署,要求「國會五法」退回委員會重審
Fill 1
28日上午大雨過後,群眾開始湧入濟南路等立法院周圍,表達訴求。(攝影/楊子磊)
28日上午大雨過後,群眾開始湧入濟南路等立法院周圍,表達訴求。(攝影/楊子磊)

除了場外民眾集結抗議外,法律學界也有動作。多位法律學者發起連署,於27日發出共同聲明,呼籲立法院應將國會五法退回委員會重審。截至29日發稿時,全台已有123名法律學者連署聲明。

聲明指出,國會五法因程序瑕疵與內容違憲備受爭議,導致國會內部激烈抗爭,社會大眾亦產生疑慮。國會質詢或調查權制度的完備是國會改革應該推進的事項,但各個民主國家的法制設計有重大差異,直接移植恐怕造成憲政體制混亂,過度侵害人民和官員的基本權利。

聲明亦強調,立委的質詢權跟調查權分屬不同的憲法制度,質詢權目的是要透過獲得資訊跟意見來形成立委後續表決或是發言的基礎;調查權則是探求立法跟預算審議的的事實,兩者意義跟處罰手段是否能相提並論都需要謹慎討論。立法院通過的條文除了有違憲疑慮外,更有矛盾之處,未來適用上勢必發生爭議。

若立法院三讀通過國會五法,這份連署聲明也呼籲,行政院和總統依《憲法》之規定行使覆議權,退回立法院重啟審議。

針對三讀通過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59-4條,未來受邀至立法院調查的人士,必須在主席同意下才能夠請律師,國眾兩黨認為沒問題,因為法院裡的證人也不能請律師,只有當事人才能請律師。此份聲明連署人之一的胡博硯對此表示,國眾兩黨的說法沒有錯,但法條本身仍有很大爭議空間。他質疑,來立法院接受調查的人到底是行政法體系的證人還是刑事法的當事人?「國會要調查什麼?是要追求真相水落石出(請證人協助調查),還是確認誰(當事人)有犯罪?國會調查的法律效果又是什麼?」

針對上百位法律學者要求國會五法退回重審的聲明,曾為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的黃國昌28日在直播裡回應:「聲明有夠空洞,他們到底是在聲明什麼東西,我是完全看不懂,拜託,你們自己以前幫民進黨寫條文,以前的更粗糙,你們以前幫民進黨寫的是什麼?我話講到這裡就好。」

同為法學背景出身的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則表示,法學既為「社會科學」學門一環,眾學者各自的培養背景不同,當然會對一項議題產生不同見解,任何意見或論述她都尊重。翁曉玲強調,本次修法曾召開過3場公聽會,席間也邀請眾多學者提供相關正反論述,「其實很多法、政學者支持我們的法案。」

全新的世代組合和社群平台,串連成青鳥行動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4
「青鳥行動」參與者形態多元,現場民眾以各式創意的參與方式表達訴求。(攝影/林彥廷)

立法院外睽違多年發生大型集會,多名來自不同大學社會科學系所的基層學術工作者、博士生、碩士生發起現場調查,希望了解「青鳥行動」參與者的大致輪廓。他們仿效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在10年前太陽花運動(又稱318運動)期間採用的方法,以人群聚集的定點「隔一定距離隨機抽選受訪者」,在5月21日及24日兩天集會中,分別從青島東路、濟南路、中山南路和濟南教會四地收集了208份有效樣本。

現場受訪者必須對「生理性別、年齡、曾參與的社會運動、接收關於本場活動之資訊來源」等問題作答,研究團隊再根據各項問題間的關聯性、趨勢做出分析,接著發表〈十年一瞬:2024立法院集結運動的參與者速寫〉初訪結果。

根據其中一位作者、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李俊穎說明,集會參與者平均年齡約35歲,而太陽花運動則為28歲;團隊訪問的區間涵蓋15歲到75歲,受訪群眾的年齡有6成不到35歲,年齡中位數則為32歲。

Fill 1

研究團隊也發現,此次群眾獲得活動資訊來自Facebook(51%)、網路新聞(41%)、傳統媒體(32%)、PTT(1%)的比例,與社會學者陳婉琪於2014年太陽花運動期間的研究相比,皆有明顯下滑,尤其PTT在10年前為53.7%。而新的社群平台也有不同風貌,Dcard並未成為重要的資訊管道,僅2%的受訪者勾選,相較之下,Instagram、Threads成了後起之秀,特別是Threads的占比達到56%,超過Facebook。

也由於參與者以經濟相對穩定的30歲至40歲世代為主,5月21及24日兩次集會吸引了大批群眾捐贈物資,許多人直接用外送平台把飲食送到立法院現場,再由物資組志工接下。

「課金」群組提供資源,比起太陽花更加去中心化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4
現場除了主舞台,四處設立的機動講台顯示「青鳥行動」的去中心化特色。圖為大學生於中山南路的宣傳車上宣講。(攝影/黃世澤)

對於希望北上參加集會,卻無法負擔車資、住宿的學生族群,也有一批自稱為「課金阿嬤、阿公」的參與者提供協助。這個「課金」群組的發起人──41歲健身教練Lilian在集會前包了兩台遊覽車從台中北上,無償供80名中部學生前往立法院,接著「有意願贊助車票的人愈來愈多,甚至有『阿嬤』幫從離島、國外回來的學生買機票」,Lilian也因此被眾人稱為「阿奏」(阿祖、a-tsóo)。

這些提供資源者不在乎學生的背景和政治傾向,只要確認年滿18歲、並非假帳號即可。Lilian形容,媒合學生和贊助者的過程就像網拍代購,「一有學生的需求丟上去,大家就搶著要幫忙。」截至28日下午3點為止,該群組成員已高達1,109人,她還另外為旅居海外的「阿嬤、阿公」開設新群組,人數也破百。

Lillian曾旅居北京,親身體驗過當地人如何對威權噤聲,因此長年對民主議題抱持關注。10年前她因懷孕無法前往太陽花現場,「以前會覺得,好像我不用親自參加也沒關係,」如今她用另一種方式支持社運。

另一位「課金阿嬤」蔡宜茹(化名)未加入該群組,但她直接用Threads搜尋需要幫忙的學生,為他們提供借宿。24日集會後,一位擔任活動志工的桃園女學生因跨夜無車可回,蔡宜茹便在得知需求後主動聯繫對方,「她半夜2點才到,我們只有簡單寒暄,聊一下我養的貓。」隔天一早,這名學生就離開了,蔡宜茹始終未多問她的姓名、年齡。

課金(かきん)一詞來自日文,在當代意指「在遊戲中購買虛擬道具、角色」,是電玩討論版上的常見詞彙,現場群眾的手舉牌也大量運用網路哏圖、動漫文化。此外,自5月17日首場集會起,現場NGO便為家長提供親子帳篷,民眾捐贈的物資中也包含各類生理用品;當現場有志願者上台宣講,卻使用侮辱他人、性別歧視相關的髒話時,台下群眾甚至會給予噓聲,皆成為青鳥行動的一大特徵。

青鳥行動能否與太陽花比較?長期研究社會運動的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何明修指出,本次抗爭和太陽花運動有很大不同,太陽花參與者有75%是30歲以下;近期何明修也在立法院外隨機抽樣訪查,目前訪問近400人中,初步統計只有四分之一是學生。他認為,太陽花占領立法院前靠著一波波的抗爭累積社運能量,但這次很明顯,學生這一塊消失了,不再是領導者地位。

何明修觀察,從上週五立法院外場有好幾個不同的舞台、發言台可以看出,少了10年前的孤島效應,這次反擴權運動比起太陽花更加去中心化。「公民社會已經歸隊了,」他指出,這幾次的動員集結速度相當快,但仍有隱憂,因為太陽花運動是要對抗執政黨,這次卻是要抗議在野黨,「找不到施力點,有點奇怪。」

至於後續發展,何明修認為,接下來4年「朝小野大」時期的社運動向,將比過去蔡政府8年完全執政期間更難以預測。

Fill 1
28日晚間主辦單位於立法院群賢樓外牆投影「黑箱」字樣。(攝影/楊子磊)
28日晚間主辦單位於立法院群賢樓外牆投影「黑箱」字樣。(攝影/楊子磊)
Fill 1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