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不斷面臨挑戰和危機,我們必須擬定藍圖,規劃如何與孩子進行開放而誠實的討論,讓他們長大之後能成為見識豐富、深思熟慮的世界公民。若要與孩子談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根據他們的年齡和成熟度來調整內容,以下有幾點想法供你參考:
1. 協助孩子消化可能產生的情緒困擾: 避免深度討論看似能遏止焦慮或恐慌,但有證據顯示,對於壓力事件進行具支持性的討論其實能減輕痛苦。為孩子的情緒「命名」,也就是幫忙孩子將感受到的情緒說明清楚,是調節情緒的最佳作法(“name it to tame it”)。在情緒表達空間較大的家庭中,孩子較少感覺到與壓力源有關的威脅。透過溫暖的深度對話,你可以協助孩子理解可能出現的感受並安撫他們。
2. 打擊不實資訊: 在這個到處都能接觸到消息和媒體的時代,兒童和青少年可能已經暴露在某些與俄國侵烏有關的資訊下,例如照片、某些影片的片段或新聞。遺憾的是,在抖音(TikTok)和Snapchat這類青少年慣用的社群軟體上,不精確的錯誤資訊及包藏禍心的假消息已急遽增加。因此,家長和教育人員讓孩子瞭解俄國侵烏事件時,務必要以信譽良好的消息來源提供的可靠資訊為基礎,也務必要讓孩子有發問的機會。
孩子的年齡與成熟度不同,對烏克蘭資訊的理解程度和消化能力也有所不同。
未滿5歲的幼童對俄烏衝突的理解可能相當有限。如果家中幼兒詢問發生什麼事,你可以提供簡易資訊,沒有問的細節就不必提。
例如可以說:「有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不太好,讓大家覺得很難過。」若孩子因為戰爭感到沮喪,開啟這種對話就能一起討論因應情緒的計畫和策略。
針對所有年齡層的兒童和青少年,我們也建議要留意他們所接觸的消息和媒體,尤其是暴力或有害的內容;對於幼童更要特別注意,因為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較難明白周遭發生的事。此外,也要盡量避免讓幼童聽到大人的談話。
首先要確定自己非常平靜專注,適合進行討論。如果感到沮喪、疲倦或苦惱,最好調適一會兒再開始。談話環境中不應有太多造成分心的事物,也應等到時間充裕以後再開始討論。
談話一開始,可以問孩子聽到的、或可能知道哪些俄烏衝突的事,接下來肯定他們的感受,讓他們知道有這些感覺很正常。如果孩子說很苦惱,大人可以這樣回應:「想到了戰爭,可能會感覺十分恐怖吧,其實幾乎所有的小孩和大人都會害怕喔。」如果孩子不太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或看起來沒有感覺到非常不安,討論便可以簡短一點。
無論孩子是否苦惱,你都可以分享符合事實且適合他們的資訊,例如看著世界地圖介紹正在發生衝突的地點,或提供有關現況的基礎資訊、事件導因,以及可靠資訊的取得管道與方式。
最重要的是,孩子們終究是需要安撫,藉此確定大人會全力保護他們的安全。如果有必要,你可以制定計畫,一方面釐清哪些是會導致分心的事物、哪些是要聚焦的活動,同時如果有烏克蘭籍朋友和鄰居,也可以多加扶持,尤其是可能特別煎熬的那些人們。
最後,因為有這些談話的經驗,孩子會明白你即使在艱困的時局也願意坦誠地進行討論。這可以讓你與孩子奠定長遠的基礎,讓你們未來能討論其他同樣複雜沉重的話題。
我們的孩子並非在成長過程中見證戰爭和悲劇的第一個世代,但他們獲取新聞與關注國際事件的方式卻別開生面。因此,當世界上的各種慘劇不斷出現新的變化,應該讓孩子從信任的大人那裡獲得充分的資訊及撫慰,也要讓孩子有機會理解可能經歷的感受。
(閱讀英文版,請點:How to talk to children about the invasion of Ukraine, and why those conversations are important)
《對話》(The Conversation)是一家非營利媒體,2011年在澳洲成立。網站內的文章都是由學者和記者合作撰稿,他們將複雜的資訊轉化為易懂的文章,供社會大眾閱讀,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研究型新聞媒體。
作者/妮可.拉辛(Nicole Racine) 加拿大卡加利大學心理學博士後研究員 卡加利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家和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為探究對兒童早期社會情緒發展造成影響的母體、家庭和環境因素,更聚焦母親童年逆境及生產前後壓力對兒童早期心理健康和就學準備度的影響。也熱衷與社區組織合作。
作者/卡蜜兒.莫里(Camille Mori) 加拿大卡加利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生 卡加利大學心理學榮譽學士學位、舞蹈學士學位及臨床心理學碩士,目前正在攻讀該校心理學系的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
作者/雪莉.馬迪根(Sheri Madigan) 任職於加拿大卡加利大學亞伯達兒童醫院研究所的奧爾科(Owerko)中心,是兒童發展決定因素實驗室的加拿大研究講座教授及助理教授 加拿大卡加利大學亞伯達兒童醫院研究所的臨床心理學家及助理教授,亦為加拿大研究講座教授,研究領域為兒童發展決定因素,探究早期經驗如何幫助或阻礙兒童早期學習及社會環境,曾獲嬰兒心理衛生協會的青年學者獎及基拉姆新興研究領袖獎,研究廣為《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衛報》、《BBC》、加拿大公共電視及《環球郵報》報導。
翻譯/王立柔 1992年生,曾任記者(2013-2019),現就讀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2020-),想追求既入世又出世的生活狀態。
設計/鄭涵文 曾任記者寫很多字,現下更專心畫畫。平生無大志,喜用圖像化繁為簡、嘰嘰喳喳說故事。成就感來自觀者看圖後的會心一笑。
審閱/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作家 現任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專長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心理學、社會學、個別心理治療、家族治療及社會或文化精神醫學。
責任編輯/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想看更多深度兒少新聞報導,請至《少年報導者》官網。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