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發現近來雙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城市裡,有不少以Vape Club、蒸氣館、電子蒸氣、煙霧果汁、雲霧俱樂部為名的店面,甚至北市西門町還有一條電子煙街?這是「新世代的煙酒行」,他們之中,不少私下銷售含尼古丁的煙油,卻幾乎不受《藥事法》和《菸害防制法》的管理。
2014年台灣出現電子煙專賣店後,短短7年間,這個新型菸品長成一個巨大的地下產業,擄獲數十萬的使用者,甚至數萬名未成年人。
《報導者》深入零售業者的地盤、看見使用者的面貌,以及這個巨大產業的遊戲規則;我們也跨度採訪十數位第一線執法的地方政府官員、立法者,目睹政策的紊亂,是如何讓使用者、業者、第一線執法者走鋼索和疲於奔命?在立法真空下,新型菸品如何襲捲台灣?對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本專題系列報導裡所稱的新型菸品,泛指市面上常見的電子煙與加熱菸。提醒您:抽菸有害身體健康。)
走進台中市西屯區,距離某知名高中附近200公尺旁的一間電子煙俱樂部,我們推開一堵霧面玻璃大門,脫鞋入內後,是一個寬闊約有20坪的空間,吧台、沙發、飲料櫃讓人感覺走進俱樂部裡,但轉頭另一個牆面陳列著近百款電子煙具。
電子煙的主機形狀各異,有的走數位路線,像手錶、藍芽耳機、隨身碟,也有的是機械感、設計感強,上頭有著雕花、動漫元素的機身,就像進入3C手機的專賣店,把玩新手機一般。 只是這裡比3C店增添覆蓋更多的神祕感。
店老闆大約40來歲,看到不熟悉的顧客特別謹慎,一邊詢問我們的需求,想找哪款電子煙?一邊探詢我們哪裡來?在哪工作?
老闆再詢問我們有沒有抽紙菸、抽什麼款的紙菸?熟練地介紹電子煙如何使用與運作原理後,再向我們介紹各式煙油。他翻開10公分左右厚度的煙油目錄,目錄上寫著「不能拍照」。 裡頭列印著上百種口味的煙油──茶類、水果類、蛋糕類等依個人喜好不同的香味,細緻到日月潭紅茶、藍莓、檸檬、薄荷、綠豆沙、堅果等選項,都有相對應味道的煙油,還可試抽再決定要買什麼口味。
《報導者》採訪團隊過去半年間,陸續走進六都裡多家新型菸品店,我們得到的經驗很接近:
店面裡的置物櫃很多是玻璃特製,未開燈的時候看不到裡頭的產品,多數店員警覺性特別高。
這種複合式經營的電子煙店約從2014年起,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台灣街頭,這兩年達到高峰。光是台北市,從信義區101大樓附近、東區、中山北路都找得到裝潢時尚、神祕的電子煙專賣店;而走訪青少年聚集的西門町獅子林影城旁,還有一條專門販售的電子煙街。
台灣數量最多的連鎖電子煙店──永昇蒸氣(HC Vape)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就加盟開了56家店,從台南和高雄兩家直營店出發,一路往北,生意興隆時年營業額約4億元。永昇蒸氣總監Tobe接受專訪時說:「我們全台灣每個縣市都有店,除了南投。」
從夜市、學校周邊、六都的大街小巷裡,都可看到新型菸品店的身影,快速布點,攻佔市場。但政府未能掌握產業全貌,也不清楚它的根,扎得有多深。 據《報導者》向各縣市衛生局詢問與統計,目前人口較密集的六都,地方政府所掌握的有192間電子煙店;但長年對抗菸害的董氏基金會則是透過Google資訊,粗估全台已有300~400間;但據我們進一步調查,光是電子煙實體店面全台已約有500家,而這些還不包括隱身在Facebook、Instagram、LINE、蝦皮購物(Shopee)等網路社群或平台裡成千上百的賣家。
有些縣市甚至無法統計轄內有多少間電子煙店。再進一步調查發現,原來這些店家的營業登記項目並不是「菸酒零售業」,大多登記為「日常雜貨」、「資訊軟體」甚至「電子材料」等,原因在於電子煙尚未被管理,並非政府認定的菸品,無法被列入「菸酒零售業」中,業者於是透過各種名目做商業登記。 除了實體店面,網路世界也是一團混亂:業者透過各大網購平台銷售,將電子煙品項隱身在「精油」、「家電影音」裡,煙油代號改稱「糖果」、「丁鹽」,購買者年紀難以辨別,都可以在網路世界輕易買到含尼古丁的煙油。
- 電子煙若外型狀似菸品,違反《菸防法》第14條規定:任何人不得 製造、輸入或販賣菸品形狀之糖果、點心或其他任何物品。
- 電子煙煙油若含尼古丁,則屬偽劣假藥,依《藥事法》處理。
- 電子煙煙油若不含尼古丁,目前無法可管理。
- 加熱菸因屬性定位未明確,仍屬「未開放進口物品」。
究竟新型菸品是如何在這7年間蓬勃發展,深入我們生活周遭,巨大到難以想像?
這個問題,就連新北市市長侯友宜,都曾向他的衛生局和警察局同仁提問過。
「他常在外跑,又在乎小朋友(指學生)健康,他問我們,它們不是不合法嗎,為何有這麼多電子煙店?」新北市衛生局簡任技正林惠萍說,過去幾年,做為菸害防制主責機關,新型菸品的竄起讓她們頭疼不已。
由於販賣菸酒有《菸防法》明令廣告與展示等相關規定,但電子煙與加熱菸卻不在法律規範內。傳統紙菸在1997年台灣實施《菸防法》管理後,便不能任意廣告、行銷,但新型菸品酷炫的造型、發光的招牌,立在街頭直接銷售和宣傳。在立法真空下,新型菸品不照上述任何方式走,大開門戶深入民間,僅透過拆除廣告市招來管理,看得見政府能做的有限。 菸品變貌、吸菸族群改變、國際與在地業者的搶進,都讓台灣人的健康、公衛與菸害防制、菸品管理思維,進入一個全新的戰局。新型菸品來勢洶洶,這幾乎是一個未曾見的地景。
近年,國產及進口紙菸數量呈現下降趨勢,從2016年378億根降到2020年346億根。新型菸品的數量雖未有統計,但永昇蒸氣總監、也是電子煙自救協會發言人的Tobe,從自家銷售系統POS的回報推估,5年間人次從20幾萬成長到120萬:「120萬人次是保守估計,這還沒算蝦皮、露天、淘寶等不來店的消費者,光這樣就有120萬人次。」他很驕傲地說,短短幾年間,抽電子煙從次文化變成主流文化。
台灣菸酒公司董事長丁彥哲的估計比零售業者保守,但數字仍可觀:「從台灣200~300萬的吸菸人口來估計,新型菸品(電子煙、加熱菸)在台灣保守約有5%的市場,大概10~15萬;但現在肯定不止,可能有到10%人口,也就是至少有20~30萬人口使用新型菸品。」
人數增長劇烈,其中還擄獲不少未成年使用者。
為何新型菸品會讓人毫無防備地,快速佔據一席之地?
然而,在香菸流行三百多年後,人們才發現吸菸隱藏許多不為人知的關於健康危害的祕密。1964年美國首度發表反菸報告,出版菸害白皮書,證明香菸與肺癌等慢性疾病的因果關係。自此後,菸商開始透過換包裝、推出淡菸、貼上警示標語等手段,以及尋找低焦油但高尼古丁的產品,再加入各種香味,讓人們「安心」購買。
為了降低使用者的恐懼,菸商更持續創造看起來更無害的新產品,新型菸品也就成了近年最大的「突破」。
新型菸品泛指包含電子煙與加熱菸,兩者的共同點都是用電力驅動與晶片控溫加熱。其中電子煙是加熱有機化合物丙三醇(簡稱VG)、丙二醇(簡稱PG)與香精調製而成的煙油,煙油含有濃度不一的尼古丁,有的也可能不含。加熱菸則是將含有尼古丁的菸草打碎後重製調味成菸草柱,用加熱不燃燒(heat-not-burn)的方式,把煙霧吸入肺裡。
但不論是電子煙或加熱菸,都沒有紙菸的明顯臭味,甚至連煙灰都沒有,透過業者行銷手段,不斷宣稱能幫助戒掉紙菸,讓使用者以為電子煙能減害甚至無害;特別是電子煙有數百種的口味,抽起來香味撲鼻,更讓人毫不警戒。陽明交通大學藥理學研究所副教授王湘翠說:「毒性跟味道不見得有關係,有時候沒有味道的物質,仍有可能具有很大的毒害。」 (延伸閱讀:〈真能「減害」?4大關鍵爭點,看電子煙的健康疑慮〉)
根據財政部國庫署統計,台灣國產與進口紙菸的年銷售量,掉到近20年來新低點,讓傳統菸商營收面臨挑戰。台灣菸酒公司2019的年報更提出相關研究:「加熱菸及電子煙於全世界各地陸續上市,國內紙菸消費者已有一定比例轉換使用加熱菸等相關產品,將使紙菸市場逐步萎縮。」
一名熟悉菸品市場的人士指出:「一旦開放之後,他們(國際菸商)會快速佔領大批的新型菸品市場,取代下降中的紙菸市場,一來一往就差不多!」
加熱菸和電子煙都是希望能取代更多的紙菸市場,各大國際菸商早已摩拳擦掌等待台灣開放新型菸品的那一刻。不過兩者的使用者面貌差異不小。電子煙售價低、外型酷炫,較吸引年紀較輕的使用者;而加熱菸售價高,根據業者分析,市場定位在經濟能力較好也較為年紀大的使用者。
雖然加熱菸在台灣還未合法,但經常往返日本的老菸槍早已毫不陌生,幾乎人手一支。
事實上,在台灣已有不少業者大剌剌地開賣加熱菸。我們走進高雄六合夜市附近一家「加熱菸維修站」,店內擺設像在賣3C手機,架上陳列著充電線、保護套等設備,店員向我們介紹最新一款的主機,更親切推銷不同口味的菸柱:「抽這個像吃airwaves,很醒腦!」 選定了口味,店員便從櫃檯下方拿出仍未合法在台上市、又含有尼古丁的菸柱。我們質疑:「這不是不合法嗎?」業者故作神祕地告訴我們:「很快就要開放了!」 台灣的新型菸品管制如入蠻荒之地。
其實,早在12年前的2009年3月,主管菸害防制的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後改制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即召開一場電子煙諮詢的專家會議,並做出第一份對電子煙管理的行政函釋。
在不修法又急就章的情況下,用「菸品形狀」來管制電子煙,讓業者以各種方法避開「菸品形狀」,實體店面遍地開花,網路店面隨時可見,各地衛生局雖積極稽查,卻得面對業者接續而來的訴願和法律訴訟,讓地方政府與海關在菸害防制與菸品管理的步伐上,無所適從。 (延伸閱讀:〈那場1,000元官司敗訴後:電子煙業者與政府的直球對決,誰佔上風?〉)
《報導者》從財政部關務署取得資料發現,新型菸品已成近年塞爆台灣海關倉庫最大宗貨品。過去3年(2018~2020年),各機場海關查扣了近7萬條以上的加熱菸,主機近3,500組;電子煙主機超過10萬支,含尼古丁煙油就有43萬瓶。這還不包括順利流入台灣黑市的商品。
曾經自詡菸害防制「亞洲第一」的台灣,《菸害防制法》已14年未修;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曾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表示,對新型菸品將採禁止開放態度。但立法真空形成的混亂局面,政府態度不明確,讓消費者、業者、執法者始終站在十字路口,各往不同的方向前進,現狀晦暗不明,把國民的健康放在鋼索之上。
由於煙油開始被執法單位注意,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七總隊與食藥署組成專案稽查小組,去年(2020)間就查獲高達2,700多瓶違法含有尼古丁成分的煙油。今年1月初,刑事警察局電信大隊,也前往彰化縣花壇鄉一間煙油分裝倉庫,查扣高達9,361瓶含尼古丁的煙油,口味有可樂、水果、烏龍茶與紅酒等數十種。
法律未與時俱進,只能以舊法管理新事物,業者更走入「地下」。如今電子煙店多半只展示電子煙具或是未含尼古丁的煙油,除非證明身分或成為熟客,才能獲得賣家信任,加入店家的私人群組,在裡頭交易。
店面銷售的尼古丁煙油還有某種程度的把關,更多的是網路開賣走私的黑貨。Tobe不諱言:「台灣有一段時間很多假油,淘寶一罐買100,來台灣網路賣600,超黑的啊!」
《報導者》走進台北市知名化工材料集散地的天水路,向一間化工原料店的店員詢問是否有調製電子煙油的材料?店員立刻拿出兩罐各500ml的PG跟VG,還說:「用這組就對了!」 店員更透露自己也是電子煙的愛好者,甚至每天自己調油,大方分享調製比例,最後花了360元就買到了PG、VG跟香精一組材料,但詢問要添加尼古丁時,他則說要透過認識的店家才買得到。
然而,詢問新北市衛生局人員表示,現行法規中,政府並沒有對電子煙油做規範,僅能查驗之中是否含有尼古丁成分,若含有尼古丁成分即違反《藥事法》。林惠萍說:「我們認為健康危害很難控制,因為煙油跟新型菸品型態非常複雜,說實在話,不論在地方政府或其他單位,都沒有足夠的量能去逐一查核,那對青少年是很大的危害。」
連台灣菸酒公司董事長丁彥哲也表示:「地下化工廠就可以做一大桶(煙油),設備可能比調泡沫紅茶簡單。」他憂心地說煙油很大比例來自中國,且生產門檻低,不知道它加什麼,業者為了拼價格,劣質的化工煙油容易傷害身體。
《報導者》採訪到的不論是具名或匿名的賣家,都表示他們不會在網站上買來路不明的煙油,「網路上買到的電子煙,幾乎都是假貨。不止煙油,連主機都是。很多年輕人來我店裡,說電子煙會漏油,我一拆開主機板,裡面跟原廠不一樣,是亂做的,」一位業者如此說。
「這個群組就像是你們的VIP證、你們的身分證,要找有『丁』的油品,只要出示群組給店員們看,就會知道你們要找有『丁』的⋯⋯千萬不要一進店裡就喊『我要有丁』的話,店員會一律跟你說沒有。」
《報導者》實地採訪的過程,也感受到業者的警戒,其中一家知名業者告知他們絕對沒有賣「丁」,店面展示讓人以為在銷售精油。但這位業者的「保證」,卻在我們採訪轉身離開走到隔壁的小吃店後,立刻被拆穿。小吃店老闆說他抽的電子煙含有尼古丁,就是旁邊賣的,「要熟一點才會賣你啦!」他透露。
前台賣機、後台灌丁,說沒有販售尼古丁煙油是業者為規避衛生稽查的說法和做法,雖然也有堅持不賣尼古丁的電子煙業者,但少之又少,畢竟多數人為了尼古丁而來。
加熱菸店的情況也有點相似。我們進入台北市中山北路上一家不到3坪,一次最多容納2到3人的小店面,店外招牌寫著「加熱菸、電子煙維修」,店裡放著大大的、擺滿各式加熱菸、電子煙機具的玻璃櫃。
出發前,熟客得先在通訊軟體LINE上跟老闆約定到店時間,到現場下單,「要菸彈,薄荷跟橘子,各一條」。語畢,老闆轉身蹲下,翻找地上的紙箱,很快拿出兩條加熱菸,要價4千元。我們在店裡的一小時裡,就有兩組客人來訪,幾乎都是熟客。店裡小,客人逗留時間也都不長,多半是來「補貨」,補充加熱菸的菸彈。
而位於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上,更開設了一家IQOS「商務貴賓店」,店家華麗的裝潢,擺設各式加熱菸具宛如精品店,但這裡詭異地只展示不賣加熱菸主機,若要購買則要先留下名片建立信任,之後才有機會進入到購買的流程。
對於電子煙油是否比紙菸減少害處?醫界與電子煙業者爭論至今,雙方淪為雞同鴨講。主要因為兩者的爭論基礎不一,業者宣稱煙油的主要成分PG與VG是廣泛用於化妝品、食品的原料,並非危害人體的物質;但醫界卻擔心電子煙無法幫助紙菸吸食者戒菸,還有可能兩者並用,此外,電子煙油多屬開放性油艙的設計,有些使用者會添加尼古丁、甚至大麻等非法毒品,令其憂心會危害人體健康。
我們採訪到一位個體戶業者梅卡(化名),他出售含大麻的煙油約有3年,只要有人下單,他就從中國或馬來西亞進口原物料到台灣,接著在本地製造。梅卡說,使用大麻草與大麻油最大的差別在於,「味道啊,油會封閉在油艙裡面嘛,不會有味道散出來;可是如果捲好煙(大麻煙),放在車內煙盒裡,就算一整天不打開,那個味道幾乎是一天散不掉的。」他的意思是大麻油較方便躲過警察的稽查。
即便有人認為市面上的紙菸或其他煙具等同樣也會被有心人用來摻雜大麻或K他命(Ketamine,又稱愷他命)等非法物質,但梅卡告訴我們,從他長期使用與銷售的經驗,他認為載具的便利,的確有機會讓更多想要吸大麻的使用者轉向用電子煙。
這樣的狀況,正是前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局長、現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專長毒理學研究的李志恒最憂心的:新興毒品加上新型菸品。「青少年不抽菸,但很可能從電子煙開始,作為使用物質濫用的入門(gateway drug)。」正如2019年美國出現因吸食電子煙而造成肺部損傷的大規模案例(EVALI),經過調查發現,這些病例所使用的電子煙油中,多數都加上了大麻油與抗氧化劑維他命E醋酸酯。
電子煙的煙具在短短十來年間經歷數代的變化,更小更方便更酷炫,煙彈從封閉到開放油艙,成千上萬的煙油口味,這都已跳脫了法令對紙菸的控管,也讓未成年人更容易取得新型菸品。
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非常擔心,她說:「台灣正面臨菸害防制有史以來最糟的情況。」
在調查採訪的過程,不少吸菸者認為台灣社會太偽善,對尼古丁有過度的厭惡,使得吸菸者的權利一再被壓抑。受訪者裡有不少菸友因電子煙而戒除紙菸,但也有更多人戒不了紙菸,反而紙菸與電子煙併用。
新型菸品產業已在台灣遍地開花。《菸防法》修法草案曾在2017年送交立法院一讀,之後就停擺,晃眼間4年又過去。2021年的此刻,衛福部已準備把草案送交行政院核定,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接受我們專訪時指出,版本方向是禁掉化學成分的電子菸,但對於含有菸草的加熱菸以嚴管的方式開放。
「因為現在法律規定不明確,才希望趕快通過立法,這也是我們希望讓他(稽查人員)執法比較明確,不要老是有爭議⋯⋯當然這不是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全面禁菸啊,當一個無菸的國度啊。」石崇良認為,電子菸已變得普及,對青少年傷害太大,政府不能再矇著眼睛,但他也坦白加熱菸的開放是趨勢,在現況無法全面禁止的情況下,只能用比紙菸更嚴的方式,採取「核准後上架」的原則。
《菸防法》將迎來近14年來幅度最大、範圍最廣的一次修法,傳統菸害防制地景也將改變;但在等待修法過程,業者或衝撞法律或積極布局,試圖為新型菸品開出一條新路。這「一開一禁」(開放但嚴管加熱菸,禁止電子煙)的策略,政府真的能有效管理新型菸品嗎?
一位電子煙業者告訴我們,他們為此成立了電子煙自救協會因應,他們表示,若電子煙被禁止,他們也可能轉型為加熱菸店面。問起政府的修法方向是禁掉電子煙時,他說:
「你禁了我會消失嗎?台灣這麼多人抽,就算全禁,是逼電子煙全面地下化。7年來沒合法過就活到現在⋯⋯使用者我早就養起來了。」
遠遠落後現實情境的《菸防法》已錯失了管理的先機。針對目前修法方向,長期研究相關法令的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吳全峰認為,政府一直用傳統菸品的管制模式來思考新型菸品,法律的不明確已造成民眾健康被侵蝕,特別影響年輕人。 (延伸閱讀:〈新型菸品來襲,政府定調「一開一禁」?修法態度為何轉變?〉)
吸菸者與拒菸者都強調其人權,但除了個人的權益外,國人的健康、對公共衛生的影響、國際貿易的競爭與戰爭、新型菸品對未成年人的誘惑與吸引,以及修法後基層公務員執法能力等,這些都需要被討論。 國際菸商已投入加熱菸的製造,台灣菸酒公司則在豐原廠開始試做加熱菸,準備在修法通過後出產自己的品牌,同時為其他國際菸商代工;電子煙業者則在積極擴展店面,他們說自己要成為「新世代的煙酒行」。
台灣將迎來一個全新的菸品戰爭,擁菸與反菸的戰鼓早已開鳴。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