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一鍵下單,台灣卵子過海入庫:直擊年輕女性美國捐卵之旅
2016年中國開放二胎後,大量無法在母國及時、合法人工生殖的中國人,奔赴法規寬鬆的美國加州,購買卵子做試管嬰兒(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或代孕。根據加州試管嬰兒取卵手術最多的生殖診所HRC Fertility分析,2023年赴美接受輔助生殖服務的中國人上看1.4萬人;估計其中6成的人有尋求精卵銀行需求,那便是一年超過8千人的市場。
這個卵子需求市場在近年儼然形成「中國買家、台灣賣家」的樣貌。《報導者》深入業界採訪得知,美國經營華人市場的卵子銀行,捐卵者約7~8成來自台灣,估計高峰期時,每年數百人被仲介引介到美國捐卵,以「營養金」或「補償金」名義換取每次新台幣24~30萬元起跳的酬勞。
台灣年輕女性的卵子為何成為這塊市場的主力?這條看似利多的捐卵之路又隱含哪些風險?《報導者》團隊5月飛到美國加州實地採訪,一探高度商業化的卵子買賣樣態,和缺乏監管的市場未明言的祕密。
※本文首圖及內文中,為保護捐卵者個資,部分人像非取自真實人物,而是由AI Midjourney生成;同意實地拍攝之受訪者,以去辨識化之攝影方式處理
加州擁有全美最寬鬆的人工生殖法規,單身、異性戀、同性戀皆可合法代孕,因此帶動精子、卵子銀行的建置,過往一直是全球人工生殖最發達的地方之一。近10年,這裡的核心客戶是海外中國人。
(延伸閱讀:〈跨國追蹤:中美台百億生殖旅遊產業鏈,為何台灣成為美國亞裔卵子市場最大供應源?〉)
到捐卵代孕機構求助的人們被稱作「準家長」(Intended Parent,簡稱IP,亦譯為準父母),有可能是同志、不孕症夫妻,或者因各種生育考量而選擇人工生殖的人。不諳英語的準家長,需要仰賴仲介、捐卵代孕公司協助媒合捐卵者,也因此形成一條跨國產業鏈。
即便產業與醫療高度扣連,《報導者》採訪過程中,業者們鮮少稱準家長為「患者」,而是喊他們為「客戶」,顯現出這個產業高度的商業性格。
美國當地生殖產業業者告訴《報導者》,台灣已成為美國亞裔卵子市場最大供應來源,經營華人市場的卵子銀行,捐卵者約7~8成來自台灣,比例相當驚人。
仲介Sarah(化名)從2017年投入代孕產業,她表示,中國人在2015年之後成為主力客戶後,對於亞裔卵子的需求水漲船高,然而,亞裔人口在美國僅占7%,過去靠招募當地移民與留學生當捐卵者,遠不足夠,物以稀為貴之下,亞裔卵子價格一度飆漲,仲介也開始轉向其他亞洲國家「進口」卵子,其中,台灣便是主要來源。
為什麼會是台灣?
第一個原因,是入美免簽的優勢。自2016年川普(Donald Trump)當選後,美中關係逐年惡化,中國人赴美簽證取得困難;反觀台灣與美國間有免簽證協議,在赴美觀光或洽商不超過90天的前提下,只要事先上網登錄「旅行授權電子系統(ESTA)」取得授權,即可免簽,仲介因此透過此管道大量招募台灣捐卵者前往美國。
第二個原因,則是台灣人對捐卵的態度較開放。中國協和醫院前醫師、現美國生殖產業從業人員程恩成表示,在中國,商業捐卵和代孕皆違法、但長年需求高居不下,因而很早發展出地下市場,若在網路上搜尋「捐卵」,大多是負面新聞,中國年輕女性願意捐卵者不多。相較之下,在台灣捐卵仍以合法管道為主,女性對捐卵接受度很高,不少人甚至在赴美前就已在台灣捐過卵。
此外,中國客戶也偏好台灣女孩。2020年開始在加州夢試管嬰兒中心(California Dream Fertility Center)執業的中國籍醫師孟芳茵說,或許是文化與教育環境影響,來自台灣的捐卵者常認為捐卵是在幫助別人,展現出較濃厚的利他精神,「素質較好、較負責任」。此外,台灣女性秀氣、說話溫柔、教育程度較高等既定印象,也是她們獲得中國準家長青睞的原因。
孟芳茵表示,近5、6年台灣捐卵人數大幅增加,2017年她向合作的捐卵機構諮詢有無台灣捐卵人時,大約只會有10幾個選擇,如今詢問每次都多達百餘位。
雖然沒有官方統計數據,但《報導者》訪問仲介和生殖醫療從業人員拼湊出捐卵人數變化趨勢:台灣赴美捐卵人數大約在COVID-19疫情前的2019年達最高峰,幾乎每天都有女性飛往加州,每年數百人,隨後因疫情的旅遊限制,人數稍有趨緩;如今隨著解封已慢慢再回溫,保守估計,至今已逾百位女性飛到美國捐卵。
然而,台灣年輕女性投入海外捐卵背後,不是沒有隱憂,畢竟從招募、赴美、到異地捐卵,本身就存在許多風險與遊走在法律邊緣之處。
對這群捐卵者來說,入境美國本身便是此行的最大風險之一。
熟悉美國《移民法》的加州綠楓事務所律師陳啟耕告訴我們,台灣捐卵者多半是拿ESTA免簽入境美國,依法只能旅遊觀光,期間不得從事任何有金錢對價關係的醫療或工作行為,「捐卵賺取營養金」已落入非法範疇。
事實上,仲介也知道入境捐卵踩在紅線上。為了讓捐卵者通關,他們演變出各種對策。
仲介Yvonne分析,捐卵者在一年之內反覆出入境美國,很容易被懷疑,若被遣返,機票錢仍要由準家長或卵子銀行支出。為了降低捐卵者被遣返風險,仲介會小心調控她們的入境頻率。
Yvonne說,得行前提醒捐卵者,「比如海關問要去哪裡玩,不能說不知道,要做旅遊行程表,第一天去迪士尼、第二天去海洋公園,旅館也要訂好,之後再去取消,必須裝成真的是來旅遊的樣子。」她知道有些同行仲介,甚至會做假行程表統一發放給捐卵者。
捐卵者Lucy(化名)配合的仲介公司,一個月至少送10幾個女生赴美,甚至發展出「入境SOP」,會行前視訊「模擬面試」如何應對海關。
Lucy說,仲介要求她在出國前把通訊軟體上與捐卵相關的對話群組全數刪除,並與她約定「通關密語」,過海關後,在Facebook上打卡,打上3個特定表情符號和在美國的電話號碼,仲介看到動態後就會致電給她,重新取得聯繫。
然而,陳啟耕分析,捐卵者刪除與仲介的對話,合約等對話紀錄也被一起刪除,若之後有糾紛,救濟就變得更為困難。
陳啟耕說,近年包含捐卵在內,以旅遊名義非法赴美打工的案件猖獗,美國海關如今甚至特別鎖定亞裔單身女性盤問,俗稱「抓進小黑屋」。一旦捐卵者被抓到入境目的與簽證不符,遭到遣返,除了未來入境美國有困難,也會留下紀錄,阻礙未來申請歐洲、加拿大等國簽證。而美國沒有開放捐卵的工作簽證,仲介若是系統性的引導他人非法入境美國,可能被以《移民法》人口走私罪定罪。
《報導者》訪問到的捐卵者Amber(化名),同樣在今年赴美捐卵,卻因為卵子取出數量不如診所預期,補償金從8,000美元(約新台幣24萬元)被扣減為5,000美元(約新台幣15萬元)。Amber說,她是在抵美開始施打排卵針後,才第一次從診所護士口中獲知營養金可能「被調整」,在此之前,未聽仲介提過這件事。我們向Amber進一步詢問合約上是否有載明相關規定,Amber說,記得首次到診所做健康檢查時,診所員工有拿出多份英文文件讓她簽名,「我沒仔細看,可能有這條目也說不定。」
《報導者》潛伏在多個供捐卵女孩交流討論的LINE群組中,不止一次看到有捐卵者留言求助:「想問一下大家,有被取完卵之後,最後因為不合標準被取消營養金的嗎?」由於不少捐卵者是回台後,才能收到補償金和之前代墊的8~10萬元交通費,金錢核發的不確定性令她們焦慮。
(延伸閱讀:〈我為何去美國捐卵──歷時數月,她們做履歷和被扣錢的告白〉)
仰賴仲介跨國溝通,又有語言隔閡的前提下,未能充分掌握與診所契約內容的捐卵者,容易陷入困境;但,就算她們通曉合約內容,認為診所扣減補償金違反契約,救濟也相當困難。
曾遇過捐卵者來求助的加州移民律師陳啟耕提到,雖然捐卵者入境美國有非法之虞,但與診所間的契約仍受《商業法》保障,如果捐卵者被違約扣錢,依法可以尋求救濟。不過,在他的實務經驗中,「通常這些女性礙於語言障礙,或(因為當初是非法入境)不想被曝光等原因,加上找律師費用很高、要求賠償流程會很久,很多人應該摸摸鼻子就結束了。」關於金錢上的爭議,實質上還是「診所說了算」。
在市場需求和法律規範的夾縫間,這條跨國捐卵之路看似利多,實則有許多脆弱之處──因跨國仲介與語言隔閡導致的資訊落差、非法入境遭遣返的可能性、發生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及侵入式取卵手術的風險,以及被扣錢、「退貨」的各種不確定性⋯⋯,一眾抱持著不同程度風險意識的台灣年輕女性,仍不停飛抵美國,化身這塊市場的要角。
※為尊重當事人意願,本文中Sarah、Amber、Lucy、Eva皆為化名。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