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守邊境是台灣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最成功的防疫手段,不過今年5月中雙北社區疫情爆發以來,從Alpha到Delta變種病毒突破防線、進入社區,最初鎖定懷疑的包括紐西蘭籍機師、諾富特案到最近的長榮機師、埃及籍男子等可能在「境外」感染後回國成為傳播破口的案例,最終幾乎都被排除與社區傳播的關聯性。
台灣目前入境者無論國籍都必須隔離14天、機組員出現染疫者就調升等級的無差別邊境防疫的手段,也開始受到外界挑戰,外籍學生、外籍配偶及未成年子女,都在相關族群和社會壓力下近日才陸續開放入境,但外籍非婚伴侶仍未開放。
雖然台灣因疫苗接種人口覆蓋率較低,無法立即全面解封,但專家仍呼籲,變種病毒靠邊境防疫難以守下,必須增加社區的篩檢、重新思考二劑疫苗接種政策,明確訂出解封目標,為恢復正常生活及經濟運作做準備和規畫。
2021年9月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兩名完整接種AZ疫苗的長榮機師遭「突破性感染」,其中一名機師在桃園就讀高中的兒子也確診,之後基因定序出爐,確定這兩位機師都是感染COVID-19 Delta變異株;指揮中心同時宣布原訂針對國籍航空機組員返台檢疫措施加嚴,長程航班的完整接種者從入境PCR+7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提升至「5天居家檢疫+9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
近一年來,機組人員感染事件每每成為社區防疫的壓力源,更常成為防疫破口的眾矢之的,但他們有時也是航空公司營運至上及檢疫偷開小門下的代罪者。
據一名參與指揮中心會議的官員透露,機組員檢疫政策每次都是出現確診才緊急調整,尤其是今年3月間訂出5天居家檢疫,是考量3天居檢風險太高、7天居檢又恐使航空貨運機師人力吃緊,最後才取折衷值5天,並放寬長班檢疫期間可以搭配「長班但不入境」,「這次長榮機師突破性感染Delta變異株就是其中一位機師在長程航班結束後,派飛不入境的長班,造成兩名同時執勤的機師確診感染,並非是往返台灣與美國間的航班。」
公布機師遭突破性感染隔天,長榮航空以其中一位機師在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外出與友人用餐,以及台北─布里斯本勤務前未確實填寫「機組人員勤前健康聲明書」等理由免職。
《報導者》訪談長榮航空相關人士發現,兩名感染Delta變種病毒機師的「接觸史」並不是在台灣往返美國芝加哥的航班上,而是在前往澳洲布里斯本飛機上(該班是不入境、直接來回的長班)同組飛行。意即,指揮中心允許航空公司針對機組人員在長程飛行後檢疫期間仍可派飛長程但不入境,即為檢疫「開了小門」,這不僅增加機組員的風險,也可能讓第一時間疫調失準。
指揮中心對於機組員的防疫作為,一直都是開放長程航班(歐美等航線)在檢疫期間可以再派飛長程但不入境的航班,經歷諾富特事件後才取消;7月國內疫情稍緩後,又恢復長程航班回來後檢疫期間可以搭配長程但不入境的航班。這次兩名機師都是機隊正機師,都有飛過芝加哥,雖然按照規定必須進行深喉PCR採檢陰性,但可能是在潛伏期內,而這段期間內竟然將長程航班機師與低風險的短程航班機師混合派飛,導致這起機艙內的Delta變異株感染。
因此9月3日當天,指揮中心公布的加嚴措施中,已經把長班在居檢期間可以派飛長程但不入境的規定刪除。一名交通部官員透露,原本以為是從芝加哥回台的班機上,比對班表才確認是短程的布里斯本回台灣的航班上,因此緊急與指揮中心開會後,建議將長程航班檢疫期間可派飛長班但不入境的特例刪除,即使此舉會衝擊航空貨運業務,但疫情下已經顧不了這麼多。
只是從去年至今年9月3日出現Delta變異株以前,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多次提到,長程航班後由於接觸高風險、可能又在潛伏期,必須居檢,卻允許航空公司將短程航班機師與長程航班檢疫期滿機師混合派飛,這是邏輯不通自相矛盾的作法;然而當初這樣的反映和建議沒有獲得重視,並以會大幅影響航空公司營運為由拒絕調整,如今看來格外諷刺。
台灣從去年3月實施機組員檢疫政策至今,緊縮放寬多次,前後改了8次主要規定(指長程航班機組員檢疫天數)。觀察其變化,只要發生機組員染疫,規定就會即時加嚴,從紐西蘭籍機師、諾富特事件到這次的長榮機師感染Delta變異株;反之,經過一段時間後,檢疫天數才會慢慢放寬。
一位參與檢疫政策討論的官員指出,指揮中心應該要有最完整的科學數據,包括機師的抗體、檢疫天數與病毒量的比較、最新變異株對檢疫政策的衝擊分析等等,但每次去開會都沒有看到,只有討論疫情嚴峻要怎麼加嚴或疫情稍緩是否要放寬,加上航空貨運乘載國家晶片與疫苗,多數時間是在計算:這對華航與長榮兩大國籍航空衝擊有多少?
由於社會輿論對長榮機師遭突破性感染又是一陣猛批,機師工會發出聲明,要求政府讓長程航班組員比照旅客,返台後全面進行14天居家檢疫。機師工會常務理事、華航747教官陳蓓蓓進一步說明,工會願意全力配合檢疫政策,但希望政策大方向能夠一致,「如果決定要死守邊境,我們就配合,」但如果政府想符合國際潮流開放邊境,那入境檢疫就要全盤檢討。
參與機組員檢疫政策會議的官員觀察,目前指揮中心態度仍是對於防疫破口「零容忍」,可是機組員飛來飛去屬於高風險,不知道哪邊會沾到病毒,但現況是指揮中心對防疫抱持「成功不必在我、但失敗不能是我」,所以當機組員遭突破性感染時,指揮中心立即公布機組員染疫,又不詳細解釋機組員可能是在長班混短班時感染、應滾動調整政策,導致肩負經濟重任的機組員又成為全民箭靶。
不久前才返台、剛結束為期7天自主健康管理的機師明賢(化名),因為芝加哥航線組員要回溯檢疫14天,被緊急召回到集中檢疫所隔離。明賢感到無奈也只能配合,不過看到檢疫房間地上出現前房客的大量毛髮,他不禁心想這樣到底是保護機組員還是徒增感染風險。
「去年我只有一天是完全自由的(指非處於飛行或地面任務、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的期間)」陳蓓蓓道出疫情以來,所有機師、空服員一年來的生活現況。而她自認較資深,能請假的比較多,還算比較好的情況,更多機組員從疫情以來可能完全沒有一天是自由之身。
台灣一直將防疫重中之重鎖在邊境,無論機組人員染疫或境外移入個案,強化疫調追查固然為必要手段,但殘酷的現實是,今年以來多起重大社區群聚事件,最後調查多與機組人員事件無關;甚至日前鎖定的一起疑將Delta變種病毒傳入幼兒園的埃及爸爸,也不排除改判為本土感染。種種顯示台灣防疫不能只側重邊境,在社區防疫上的警覺和作為必須提升。
目前3件機組員染疫案件,分別是去年(2020)12月底的長榮紐西蘭籍機師群聚案、今年(2021)4月的華航諾富特飯店群聚案和9月的長榮機師Delta變異株群聚案。
華航機師、諾富特飯店群聚案在4月底發生,機師、飯店人員、外包商等共37人確診,但同時在台北市萬華、新北市蘆洲和宜蘭也冒出群聚案,最後引爆大規模社區傳播;本土確診數開始以每日三位數上升,醫療能量開始緊繃,全國在5月19日升上三級警戒,直至7月27日才降至二級警戒,確診上萬人,且病毒仍在社區傳播。
華航諾富特群聚案的Alpha病毒株基因序雖證實與萬華、蘆洲、宜蘭相同,但因為萬華確診者早在華航諾富特案爆發前就發病,專家研判,華航諾富特和萬華兩案為平行事件,無法證明是由機師傳入病毒。
面對社會各界質疑華航諾富特群聚案前的「3+11」機組員檢疫政策,是台灣群聚危機的「破口」,事後陳時中澄清,「3+11」政策並沒有影響到社區,僅限於機師和飯店人員、家人確診,並非社區破口。且經過3個月華航諾富特案共1,790相關人士的廣泛疫調,並無找到與社區疫情相關、可連結的事證。
6月,一對從秘魯返台住在屏東枋山的祖孫感染Delta變種病毒,造成枋山、枋寮17人確診、1人死亡。但最後病毒並未擴散。
如今的焦點,是一名8月4日返台探親的埃及籍30多歲男子,因為就讀幼兒園的兩位小孩確診而被匡列,在近一個月後(9月8日)檢驗確診;原被指為是整起群聚案的破口,但後續卻發現因為其病毒量不夠、無法確定基因定序是否為Delta病毒株甚至是幼兒園群聚案的感染源,甚至不排除是回到台灣後才被感染的本土個案。
隨著各國疫苗覆蓋率提升,國境逐漸解封成為世界趨勢,多數國家航空組員檢疫規定放鬆。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指出,基於飛時限制考量,不應對外站停留休息的機組員進行隔離。歐洲、美國在今年年初針對機組員就已經沒有特殊檢疫規定,僅要求組員在外站時盡量避免外出;韓國現行沒有特殊規定;日本則要求機組員返國後進行PCR檢測,確認陰性後才可再執勤。
值得跟台灣對照的是同為島國的紐西蘭。Delta變異株在今年9月初進入台灣北部社區,引起高度關注。紐西蘭早台灣兩週出現第一例本土案例後,奧克蘭立刻封城升上最高級警戒,全城150萬人禁止外出。本土高度警戒,卻沒有加嚴機組員檢疫規定,紐西蘭維持完整接種組員不檢疫,只有高風險國家入境、症狀、未完整接種者才檢疫48小時。
目前比台灣嚴格的地區是中國,例如上海針對機組員採「14+7+7」封閉式管理,14天內集中居住和工作後,進行7天集中隔離,最後在家進行7天居家隔離。
旅居新加坡的台大醫學系教授、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國際合作主持人黃韻如受訪時指出,新加坡對於機組員的檢疫措施從去年開始每隔14天PCR採檢,返國後也都一律採檢,針對歐美航班則是加強進行居家檢驗7天,完整接種疫苗者每天有3小時可以外出採買,以不追求完全阻斷、但頻繁採檢的方式,讓機組員可以有一定的生活品質,並兼顧防疫策略。
近期曾飛芝加哥航線而被召回集中檢疫的機師明賢(化名)說,就連邊境檢疫比台灣更嚴格的中國,南京、上海、成都機場仍是被Delta攻破,這代表再怎麼嚴守都難以防範變種病毒,既然如此,檢疫政策就有重新討論的空間:
「要說破口,地勤、機場清潔人員、防疫旅館都可能有,卻只有機組員要嚴格檢疫⋯⋯不合乎人性的規定,除了犧牲人權,萬一機師身心不佳更可能影響飛安。」
為了因應Delta變異株,指揮中心宣布7月1日起所有入境者都必須集中檢疫14天,差別在於「重點高風險國家」必須公費入住集中檢疫所,非高風險國家入住防疫旅館或自費入住集中檢疫所,但就算使出這樣嚴厲的邊境管制,新北幼兒園依舊出現Delta變異株的群聚,顯示邊境圍堵策略已不足以防止Delta變異株。
近來包括「冠狀病毒之父」、中研院院士賴明詔呼籲,台灣應擺脫「清零」的包袱,開始與病毒共存做準備:
「為了一個病例,幾千人被管控被隔離,對社會成本其實損失非常大,不可能是永遠把邊境都關掉,永遠把社會的商業行為都停掉。」
邱政洵則指出,沒有人願意染疫,不論是埃及籍父親或是機師,社會都不應該用放大鏡檢視,應回到理性看待。
邱政洵表示,台灣疫苗打得比較慢,疫苗量又受限於國際現實,但現況來看,要本土清零可能做不到,只能在邊境和社區隨時處於警戒狀態,做好疫調、匡列接觸者和加強社區監測,等到疫苗覆蓋率達標後,才有可能把COVID-19當成感冒一樣,也不用再特別關注每天新增的本土病例數字,「(疫苗覆蓋率提高時)到時候講『不清零』才有意義。」他舉例像已經宣布解除所有防疫規範的丹麥,正是因為他們兩劑疫苗涵蓋率已經達到8成以上。
新加坡在8月29日的國慶日上,總理李顯龍宣布完整接種疫苗的比例已經突破80%,但也宣布將調整「病例清零」策略,小心翼翼的轉向「與病毒共存」。黃韻如分析,新加坡政府每年國慶日都會有重大政策宣示,選擇此時調整防疫政策的舉動並不令人意外,之前已經使出各種方式提高疫苗施打率,甚至挨家挨戶的到府施打,目前已不需要預約、直接可以現場施打,雖然疫苗充足是主因,但也看出新加坡政府早已對於「與病毒共存」展開布局。
在入境防疫措施上,黃韻如指出,新加坡根據入境者出發地的疫情做分級,疫情低風險地區只要在樟宜機場做完PCR,就可回家等待報告出爐,陰性者不需要居家檢疫,可以立即戴口罩外出;中風險地區則是有檢疫期,高風險目前是不准入境。總地來說,新加坡以風險等級來區別入境者,包括出發地的疫情狀況,再輔以疫苗接種程度來區隔的入境檢疫。而台灣目前仍是「無差別的14天檢疫或隔離,對於高中低風險國家入境者的檢疫區別不明顯,」黃韻如表示,這是嚴守邊境的作法,雖然台灣目前疫苗覆蓋率還不足,但如果未來要調整防疫政策為與疫苗共存,或許新加坡的經驗可以參考。
隨著病毒與疫情演變,邊境嚴堵終究走向失效,甚至許多專家都已經呼籲台灣必須承認病毒存在社區內的事實。黃韻如認為,台灣得改變想要清零的策略,轉為提高第二劑覆蓋率後,確保醫療系統不被重症壓垮的前提下與病毒共存。
賴明詔表示,兩劑完整疫苗涵蓋率若達到6、7成,應該可以鬆綁防疫政策,學習與病毒共存。他之前從美國返台,居家檢疫兩週和自主健康管理一週後才深刻體會,長時間隔離下失去自由外很多事情都不能做,更多人更因為檢疫政策就乾脆不入境,長久下來對社會損失真的很大。邊境政策應該要調整,「有些(低風險)地區來的可以鬆一點,打過疫苗的可以(檢疫期間)短一點,這都要考慮。」
針對機師、空服員幾乎整年在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賴明詔認為,這是嚴重且不人道的事情,他們認真工作服務國家,卻還遭到社會歧視,「應該要有折衷辦法」。
詹長權認為,除了加速施打第一劑外,台灣應該同步針對高風險族群施打第二劑。他表示,以台灣現在疫苗缺乏的情況來看,可以考慮延後預計9月下旬到學校施打國、高中生疫苗的計畫,而把疫苗優先給重症、死亡風險較高的成年人和高齡者;疫苗政策應捨棄過去以職業身分類別為主的政策,改用年齡逐步往下打。
黃韻如指出,過去台灣在疫苗施打政策上節奏有點混亂,一下子是由高齡往下打,一下子又是將BNT疫苗提供給12到18歲的學生施打,建議回到施打節奏,依照染疫重症風險高低來施打,尤其是高齡者可能因為染疫出現重症,勢必得先完整施打疫苗;至於年輕族群,目前的研究都認為染疫後重症與死亡率都很低,即使出現感染,對醫療資源的衝擊仍比高齡族群低。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說中秋節後BNT疫苗可望將週週到貨,黃韻如表示,如果台灣未來兩個月都會有穩定的疫苗供應,且AZ混打BNT的研究初步有成果,不會危及生命,在這些前提之下,除了已規劃要給國高中生施打的疫苗之外,建議也可以提早讓第一劑施打AZ的高齡者混打BNT,加快提高完整接種第二劑的覆蓋率。
詹長權補充建議,邊境政策應該差異化,低風險地區入境、完整接種者可適度放寬;針對Delta變種病毒帶原風險高的入境者,反而可能需要增加檢疫天數、自主健康管理期間也可加入快篩。社區部分則要加強篩檢,目前兒童、青少年、中壯年族群的篩檢量不足,僅有在出入醫院等地方會篩檢,應該要多增設社區篩檢站,強化全年齡層的篩檢能量。
黃韻如強調,「清零」是一種不能錯放任何一個的概念,而「與病毒共存」是能容錯、但控管風險,Delta變異株能對施打兩劑的機師造成突破性感染,顯示我們的防疫政策到了需要重新思考的時候。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