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疫──新型冠狀病毒風暴

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自2020年12月8日英國人接種了第一劑的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苗後,到2022年1月,全球已有200多個地區開始接種,總施打劑逾92億劑。當英國、美國等地疫苗至少接種一劑的比率超過30%、40%以上後,可見當地疫情已趨緩、政府逐步解封、允許民眾脫下口罩。而原是全球疫情最穩定的台灣,先前因疫苗採購和接種意願相對低落,5月中雙北社區疫情大爆發後,全台疫情急速升溫,才出現一針難求的狀況,如今穩定接種,疫苗涵蓋率第1劑已突破80%、第二劑逾69%。

疫苗能成為終結疫情的鑰匙嗎?《報導者》串聯數位出版機構「Our World in Data」資料,提供台灣和全球疫苗資訊統計,並採訪感染科及流行病學的專業學者,針對疫苗研發採購、保護力、風險評估等進行全面解析。

(最後更新時間:2022年1月5日)

目錄

(說明:可點擊下表及左側索引進行篇章切換)

【台灣篇】

【全球篇】

【研發與採購】

【保護力】

【施打原則】

【接種風險評估】

【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

【變種病毒的挑戰】

【台灣篇】
Q:台灣最新疫苗接種進度?
Q:台灣到貨疫苗使用狀況?
Q:疫苗開打至今,累計接種多少人次?
【全球篇】
Q:全球疫苗「免疫圈」如何分布?
Q:疫苗開打國家的疫情狀況?
Q:哪些廠牌使用地區最多?
Q:「疫苗護照」能否讓世界解鎖?

接種疫苗後的下一步,是眼下所有人的想望:解除行動的限制,不必再「鎖國」。

雖然全球各國在接種疫苗後,確診人數有明顯下降,但疫苗之外,各國仍同時執行不同程度的防疫政策,才能控制R0值,避免爆發大規模疫情,確保醫療體系不至於崩壞,而能做適度的開放、減緩其他防疫措施。但群體免疫不代表零確診,對社區中沒有接種疫苗的民眾來說,依然會被感染。

美國紐約等地,已開始執行「疫苗護照」,若民眾打完兩劑疫苗,90天內可以自由在國內搭飛機移動,不需要提供登機前PCR陰性報告,也不需要隔離檢疫;多人聚會、藝術文化活動等也自3月下旬開始逐步開放。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更在2021年3月8日公布「完全疫苗接種者的臨時公共衛生指引」要點為:

  • 可以和接種疫苗者小型聚會:室內不必戴口罩、不需社交距離。
  • 可以拜訪單一家庭未接種疫苗的「低風險者」。(如已接種的祖父母,可探訪未接種的子女)。
  • 若和確診者接觸沒有出現症狀,則可不必採檢與隔離。
  • 公共場所仍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避免中、大型聚會。

5月13日,美國CDC在超過三分之一的民眾接種一劑疫苗時,發表了最新的口罩政策,有完整接種疫苗的美國人,在大部份的室內、室外環境中,可以不需戴口罩、不用保持1~2公尺的社交距離。

7月19日,英國已有三分之二民眾接種兩劑疫苗,政府宣布全面解封,要與病毒共存:民眾不再需要戴口罩、群體活動限制也都解除,但每日確診數依然超過五萬,英國的作法是持續加速疫苗接種,讓確診人數即便多,也都屬於輕症,不至於造成醫療負擔。

疫苗照護是否可完全作為邊境解鎖的防疫措施,還取決疫苗防護效果如何。有專家認為,輝瑞、莫德納疫苗保護力效果好,接種後被感染的風險低,因此各國在執行「疫苗護照」政策時,若入境者是接種這兩種疫苗,就可以考慮直接入境,不再需要隔離。

若是其他保護力效果沒有這麼高的疫苗,應仍需搭配不同的檢疫方式,如隔離7天再測抗體等等。但不同疫苗的「階級差異」可能會造成疫苗廠商的抗議,就看日後各國的檢疫策略選擇,世界衛生組織(WHO)或許也會有邊境檢疫的版本,提供各國參考。也有專家認為,即便開始接種疫苗,仍不能放鬆解封與防疫配套措施。因為病毒仍在突變,仍會有不少人會是接種後減緩症狀,但身上仍有病毒,會在社區變成無症狀傳播者,使得沒有接種疫苗的民眾染病。

Q:接種率要達到多少,我們才能達到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是指當多數人群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體內產生抗體,會形成一種群體的保護力,削弱病毒威脅性,讓社區變得安全。以疫苗來說,至少要全人口的60%~65%接種,才能達到群體免疫效果。

不過,不同廠牌的疫苗保護力不同,保護力愈低,就得接種愈多人,才能達到群體免疫。以AZ疫苗約70%的保護力而言,要能群體免疫,得有90%以上的人口施打疫苗。但目前觀察,至少打一劑疫苗的人口達到30%以上,疫情就多能獲得緩解。

以色列目前已有近60%人口接種完兩劑疫苗,當地的疫情也明顯被控制。2021年1月初,以色列疫情達到高峰,每日有超過8,000例確診,但隨著疫苗接種人口增多,到3月初,下降到每日3,000多人確診;到了4月則趨近穩定,甚至也開始出現無病例、一天約增加幾十例個案的日子。除了以色列,當英國接種率過半時,疫情也從每日近7萬人確診,下降到最低每日2,000多人確診。

美國自2020年12月開始大量接種疫苗,目前接種一劑的比率已有近50%。2021年1月時,單日最高確診24萬人,整個高峰約莫過了2個月,才下降到一天確診6萬人;自4月開始,美國疫情持續趨緩,目前每日約確診2萬~4萬人左右,這已近乎是去年年初尚未大爆發的狀態。

不過,對多數國家來說,要接種大量人口、達到群體免疫並不容易。部分地區疫苗接種率不錯,卻因社交距離和其他防護鬆懈、或是疫苗本身的保護力不足,疫情又開始起伏。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顯示,若一接種疫苗,就馬上全面解封、停止公衛介入手段,如戴口罩、社交距離,疫情依然會持續增溫。巴西、智利等,雖然接種一劑疫苗的比率超過30%,但前者疫情仍嚴峻,確診人數超過1,600萬、每日仍有7~8萬人確診;後者在開打疫苗後,疫情反而自2月開始急速飆升,除了接種疫苗後其他拉開社交距離等措施鬆懈可能的影響外,由於這兩個國家接種的為AZ、輝瑞、莫德瑞三大疫苗之外的科興疫苗,也有專家持續關注是否會因不同廠牌疫苗的保護力會有差異,但仍無定論。

【研發與採購】
Q:台灣疫苗訂購及交付狀況?
台灣2021年3月取得第一批疫苗,截至2021年12月30日

2021年

  • 3月3日,向原廠購買的11.7萬劑AZ疫苗抵台,6月15日到期。
  • 4月4日,COVAX平台配送19.92萬劑AZ疫苗抵台,5月31日到期。
  • 5月19日,COVAX平台配送41.04萬劑AZ疫苗抵台,15萬劑5月26日配發、26萬劑6月10日配發,8月31日到期。
  • 5月28日,向原廠購買的15萬劑莫德納疫苗抵台,效期到11月。
  • 6月4日,日本提供台灣124萬劑AZ疫苗抵台,6月15日配發。
  • 6月18日,向原廠購買的24萬劑莫德納疫苗抵台。
  • 6月20日,美國提供台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抵台。
  • 6月30日,向原廠購買的41萬劑莫德納疫苗抵台。
  • 7月7日,向原廠購買的62.6萬劑AZ疫苗抵台。
  • 7月8日,日本提供台灣113萬劑AZ疫苗抵台。
  • 7月15日,日本提供台灣97萬劑AZ疫苗、台灣向原廠購買的56萬劑AZ疫苗、向原廠購買的35萬劑莫德納疫苗抵台。
  • 7月27日,向原廠購買的58.2萬劑AZ疫苗抵台。
  • 7月31日,立陶宛提供台灣2萬劑AZ疫苗抵台。
  • 8月2日宣布,7月30日已完成高端疫苗首4批共26萬5,528劑檢驗封緘。
  • 8月4日,完成高端第5批8.6萬劑檢驗封緘。
  • 8月8日,向原廠購買的9.96萬劑莫德納疫苗抵台。
  • 8月12日,向原廠購買的52萬4,800劑AZ疫苗抵台。
  • 8月15日,向原廠購買的24萬9,600劑莫德納疫苗抵台。
  • 8月16日,完成高端第6批至第9批共26萬1,766劑檢驗封緘。
  • 8月23日,完成高端第10批至第13批共26萬3,586劑檢驗封緘。
  • 8月27日,向原廠購買的26.5萬劑AZ疫苗抵台。
  • 8月29日,捷克贈台3萬劑莫德納疫苗抵台。
  • 8月31日,向原廠購買的59.5萬劑AZ疫苗抵台。
  • 8月底連同本土疫苗已達1,216萬劑。
  • 9月2日,鴻海、台積電、慈濟向原廠採購後捐贈的輝瑞-BNT疫苗,首批共93萬劑抵台。
  • 9月5日,波蘭捐贈的40萬劑AZ疫苗抵台;COVAX平台配送41.04萬劑AZ疫苗抵台。
  • 9月7日,日本捐贈6.4萬劑AZ疫苗抵台;高端第14批8.7萬劑完成檢驗封緘。
  • 9月9日,第2批輝瑞-BNT疫苗91萬劑抵台。
  • 9月10日,向原廠購買的45.8萬劑AZ疫苗抵台。
  • 9月16日,高端疫苗已累積到貨113萬劑。
  • 9月17日,向原廠購買的64萬劑AZ疫苗、108萬劑莫德納疫苗抵台。
  • 9月25日,日本追加贈台50萬劑AZ疫苗抵達。
  • 9月26日,斯洛伐克贈台16萬劑AZ疫苗抵達。
  • 9月30日,第3批輝瑞-BNT疫苗54萬劑、第10批訂購的AZ疫苗65.6萬劑抵台;高端疫苗已累積到貨170萬劑。
  • 10月1日,第4批輝瑞-BNT疫苗67萬劑抵台。
  • 10月4日,第5批輝瑞-BNT疫苗27萬劑抵台。
  • 10月7日,第6批輝瑞-BNT疫苗88.92萬劑抵台。
  • 10月8日,第7批輝瑞-BNT疫苗88.92萬劑、第8批莫德納疫苗113.21萬劑抵台。
  • 10月9日,立陶宛捐贈23.59萬劑AZ疫苗抵台。
  • 10月13日,第11批AZ疫苗136萬劑抵台。
  • 10月14日,第8批輝瑞-BNT疫苗82.7萬劑抵台。
  • 10月25日,高端疫苗已累積到貨256萬劑。
  • 10月27日,日本捐贈第6批AZ疫苗30萬劑抵台。
  • 10月28日,第9批輝瑞-BNT疫苗90.21萬劑抵台。
  • 10月29日,第10批輝瑞-BNT疫苗91.03萬劑抵台。
  • 11月1日,美國第2批捐贈莫德納疫苗150萬劑抵台。
  • 11月4日,向原廠購買的第12批AZ疫苗14.2萬劑抵台。
  • 11月5日,第11批輝瑞-BNT疫苗87.17萬劑抵台。
  • 11月6日,向原廠購買的第13批AZ疫苗59.4萬劑抵台。
  • 11月12日,第12批輝瑞-BNT疫苗92.66萬劑抵台;向原廠購買的第9批莫德納疫苗122.61萬劑抵台。
  • 11月18日,向原廠購買的第10批莫德納疫苗115.038萬劑抵台;陳時中透露高端500萬劑疫苗已全數到貨。
  • 11月19日,向原廠購買的第14批AZ疫苗67.6萬劑抵台。
  • 11月25日,第13批輝瑞-BNT疫苗93.83萬劑抵台。
  • 12月9日,第14批輝瑞-BNT疫苗192.35萬劑抵台。
  • 12月21日,向原廠購買的第15批AZ疫苗73.84萬劑抵台。
  • 12月30日,第15批輝瑞-BNT疫苗93.83萬劑抵台。
,分別已取得1458萬劑AZ疫苗、1012萬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及1333萬劑BNT疫苗;國產疫苗部分,高端疫苗500萬劑已全數到貨。
Q:國產疫苗研發進度?二期臨床試驗問題在哪?

台灣目前有兩家國產疫苗進入臨床試驗二期,分別為高端、聯亞。前者於2021年3月30日完成3,700人第二期臨床試驗的受試者收案;後者則於4月16日完成收案。兩家疫苗廠都在拼進度,希望能如期向食藥署申請緊急授權。5月13日,總統蔡英文在發表談話時表示,國產疫苗將可於7月底開始供應,鼓勵民眾踴躍登記接種,引發許多討論。(延伸閱讀:〈COVID-19國產疫苗信任危機走火關鍵──比臨床試驗更需要「解盲」的決策過程〉

由於目前本土疫苗只完成了二期期中試驗,對於作為緊急授權使用,國內的專家有不同意見。

有專家認為,以前也有部分疫苗無法進行三期試驗,主要原因多半是該疾病發生率太低,無法用臨床試驗看出結果;另一種情況是,其他疫苗廠已經做過第三期試驗,收集了相當程度的有效性臨床資料、累積抗體數據,可以很明確知道,多少抗體就能讓人體得到保護力,意即全球公認的抗體保護力(Correlate of Protection,COP)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正研擬一個抗體保護力濃度COP(Correlate of Protection)來作為取代第三期臨床效果的指標。只要疫苗的抗體濃度達到COP,就代表該疫苗有效,過去如水痘、B肝等疫苗都是如此。
,「後面的疫苗廠做時就不需要第三期,只要把抗體做出來,一群人接種、抽血,抗體達到標準就能證明有效,這也能讓國產疫苗做不了第三期試驗的困境得以解套,」

但台大醫學院教授陳建煒認為,目前COVID-19疫苗仍未定出COP標準,也很難在2021年7月前制訂出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2021年2月發布最新的緊急授權準則,雖肯定抗體保護力的重要性,但也加上但書:「現有疫苗形成的中和抗體,對於保護力還未有解釋,而且中和抗體對於保護力的有效程度,可能會因爲疫苗種類而有所差異。」陳建煒表示,「我們都希望國產疫苗能夠成功,但是科學只走到這步,就不能直接跳到結論。」

此外,國產疫苗也不像國外疫苗已進展到第二代,沒有前一代疫苗可相比,「過去也有二期做完結果不錯、三期卻失敗的例子,如美國食藥署在2017年公布資料,有2個疫苗在二期試驗表現良好,三期卻完全失敗,也是我們要考量的。」

世界衛生組織要訂出COP標準,恐怕還有漫漫長路。保護力標準比較容易針對「病症清楚」的疾病來制訂,但COVID-19病況多樣,不容易判斷疫苗對民眾的保護力程度,「接種疫苗的人,未來如果出現感冒症狀,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被感染,這樣很難確認多少程度的抗體保護力可以預防感染;也因為需要觀察的人數、數據龐大,很難定期追蹤、驗抗體,因此要知道多少抗體就能預防感染、並藉由這個標準讓全世界都能互通,是非常困難,COP在幾個月內不會訂出結果,」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

黃立民認為,國產疫苗做完二期試驗,國內仍可採緊急授權接種,但因為沒有做三期試驗、也沒有拿到國內藥證許可,未來若接種國產疫苗的民眾入境其他國家時,恐不被國際所承認。

2021年6月10日,高端疫苗召開記者會宣布二期期中分析,食藥署則在記者會前8小時衛福正式公告「國產COVID-19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審查標準」,表示國產藥廠必須和英國牛津AZ疫苗進行血清中和抗體值的「PK」比較,要不劣於AZ疫苗,才會核准通過緊急授權。(延伸閱讀:〈【疫苗解盲幕後】緊急授權標準最後一刻出爐,高端二期成功、聯亞月底揭曉,但得和AZ做療效PK〉

7月1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高端疫苗(MVC-COV1901)中和抗體數據不劣於AZ疫苗的中和抗體,得以專案製造申請案,即通過緊急授權。高端的EUA審查會議於7月18日進行,最終20人投票,18人同意(其中15人有條件同意)、1人不同意、1人主張補件,壓倒性通過,建議可提供20歲以上成人接種。(延伸閱讀:〈【專家大解析】首支取得EUA的國產高端疫苗,防疫角色如何定位?保護力監測與國際接軌考驗在哪?〉

8月16日,指揮中心則宣布聯亞疫苗(UB-612)未能通過EUA審查。食藥署署長吳秀梅指出,前一日的審查邀集22名專家召開會議,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疫苗安全性可接受,但中和抗體數據與AZ疫苗相比,未達國產疫苗EUA免疫橋接的療效評估基準,最後經專家投票結果,4人補件再議、17人不同意通過(主席不參與投票),建議不予核准專案製造。

Q:還有多少新的疫苗持續在開發?臨床試驗都有完成嗎?

目前各國主要接種的國外疫苗,如輝瑞、莫德納、AZ等,雖然是透緊急授權方式上巿,但都有經過大規模的三期臨床試驗,並在確認期中報告後,才通過授權上市,更在上市後同時將社區試驗完成。

緊急授權與一般授權最大的差異,在於緊急授權縮短了試驗中的行政流程、法律審查時間。以國際疫苗為例,臨床試驗的條件並沒有縮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也針對醫材、疫苗訂定完整的緊急授權指引,包括要求產品緊急授權上市後,需進行上市後監控、通報不良事件,並且明確告知民眾哪些產品是採緊急授權上市。

最早研發出來的第一代疫苗如莫德納、輝瑞,即便接種後的效果追蹤時間也不長,但都已完成三期期中試驗,如今這些廠商擴大試驗對象到兒童、孕婦,也針對變種病毒進行預防,如此一來,研發新版疫苗時,就可加速疫苗試驗,僅需觀察抗體保護力濃度即可。

Q:COVID-19疫苗有哪些類型?

延伸閱讀4大類、8種疫苗比一比,COVID-19適用嗎?

Q:全球有哪些疫苗進入臨床試驗?
【保護力】
Q:各廠牌疫苗的保護力與副作用如何?
Q:疫苗效果指標怎麼看?

一般人對疫苗的想像,是接種疫苗之後,就不會再受到病菌感染。其實疫苗的預防效果分成好幾個層次:

  • 打了後完全不被感染
  • 可能被感染但不會發病
  • 感染後會讓病情變輕微或減少死亡風險

疫苗臨床試驗階段,對受試者不同程度保護的比例、狀況,都會被記錄下來;所以,最終研判疫苗效果,便有許多指標。讓人體被病毒侵襲後免於一死,是疫苗重要且最基本的目標。

此外,要阻卻疫情的散播,則要看疫苗的總體保護,不會出現有症狀感染,需要讓人體產生很強的免疫力,這也是各家疫苗廠努力研發好疫苗的核心目標。 以目前上市接種的主要疫苗廠牌來說,莫德納(Moderna)、輝瑞(Pfizer-BioNTech)疫苗的總體保護力最高,近95%;牛津AZ疫苗則約66%,中國科興疫苗約50%左右。指揮中心2021年1月29日至2月2日針對全國22縣市、1,522名民眾以電話詢問意願調查發現,醫事人員願意接種比例為65.2%、防疫人員則有74.8%,多數都是卡在不同廠牌保護力的差異。但是,多數疫苗的重症保護力效果都不錯,各家數字差異不大;莫德納、輝瑞、牛津AZ、俄羅斯Sputnik V以及中國科興疫苗,在其公布數據裡的重症保護力皆有9成以上。

Q:疫苗保護力可維持多久?

COVID-19病毒株在短短幾個月快速累積突變,2020年底,英國突變病毒株「B.1.1.7」開始快速擴散,傳播力也較高;不久更出現更大變異的南非病毒株「501Y.V2」,各家疫苗臨床試驗都發現,對於南非病毒株的保護力下降。突變程度是否會降低疫苗保護力?像流感疫苗一樣,隨著變種病毒的演變,疫苗廠得不斷產生新疫苗,每年接種?

專家認為,比起流感病毒、HIV病毒,COVID-19病毒突變力其實相對低,變異屬於幾個位點改變,不像流感病毒會大幅度變化。接種COVID-19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會比自然感染產生的抗體來得高很多,因此即便疫苗對變種病毒株的保護力下降,只要是一定品質的疫苗,都依然有交叉保護力,不至於完全失效,只要更改幾個變異的位點,即可加強疫苗效果。且基因工程研發的次單位疫苗,產出速度也快速許多,新疫苗也不必重新做臨床試驗,只需看是否能產生足夠抗體即可。

Q:只打一劑效果如何?超過建議時間打第二劑有效嗎?

目前已上市、在全球各地接種的COVID-19疫苗中,除了嬌生(Johnson&Johnson)疫苗只需要接種一劑之外,其他疫苗都需接種兩劑才算是完整接種。不過,隨著各國陸續接種疫苗,許多研究都認為,單單接種一劑,就能達到不錯的保護效力。

以AZ疫苗來說,從接種一劑的3週~3個月內,就有約76%的保護效力;而80歲以上年長者,打完兩週後也能減少80%住院率。

輝瑞(Pfizer-BioNTech)疫苗同樣接種在大於18歲的民眾身上28~34天後,能減少91%住院率;接種在80歲以上2週後,能減少85%死亡率、80%住院率

與輝瑞疫苗同屬mRNA疫苗的莫德納疫苗,接種一劑約有80.2%的效力;美國CDC也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兩款疫苗接種一劑,都有80%保護力。

一般當人體打第一劑疫苗時,因為免疫力未能完全反應、通常效果不強,就會需要再打第二劑追加劑量(booster),激出抗體。各類疫苗都沒有一定要打幾劑的規定,都是在臨床研究時,若判斷接種兩劑就有足夠抗體,就會將建議落在接種兩劑。

接種兩劑會比接種一劑的保護力高,但在疫情嚴峻之下,就得衡量要讓少數人接種兩劑、獲得較高的保護力,或是讓多出兩倍的人接種一劑疫苗。疫苗接種人口數增加、多數人都能擁有一定程度的抗體,等疫苗數量充足後,再讓民眾慢慢補齊第二劑;就算超過原先建議的第二劑接種時間也無妨,就將兩劑疫苗都當成第一劑接種,也能補強抗體。

變種病毒瞬息萬變,疫苗對於人體的保護力可以維持多久,是終生有效、還是得年年接種仍未知,政策得一步步隨證據調整。指揮中心也宣布先針對2022年、2023年洽購3千萬劑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因應未來可能所需。

Q:不同疫苗,對各年齡族群接種者的效果有差異嗎?對年長者保護效果如何?

根據輝瑞、莫德納及AZ疫苗的研究結果可發現,疫苗總體保護力對不同年齡層有些微不同。

台灣目前使用的AZ疫苗,在不同國家進行試驗的最終總體保護力,結果有些微落差,約莫落在70~79%左右。2021年3月在美國的試驗的結果發現,AZ疫苗對老年人效果更好,效果達85%,更能百分百預防成年人的重症。

輝瑞疫苗對16歲以上民眾的總體保護力為95%。而對於12~15歲青少年為百分百效力,也促使美國FDA在5月10日宣布擴大此適應症。對老年人的保護也有效,70歲以上民眾,接種一劑28~34天後,就達到61%的保護力。

莫德納疫苗對18~65歲的民眾保護力也有94~95%,對65歲年長者的保護力達85%。至於針對12~17歲年輕人,雖然還未拿到美國FDA的授權,但初步研究也有96%保護力。

美國CDC的接種後真實資料統整數據也很類似。截至5月7日,接受輝瑞或莫德納疫苗者,成年人可預防住院的有效率為94%、對65歲以上長者的保護有效率則為64%。

專家認為,年輕人接種疫苗,一般效果比年長者好。不過,從真實世界的接種效果來看不容易判定,因為年輕人就算沒有接種疫苗就染疫,其重症率跟死亡率本來就不高,因此若接種疫苗,也難以判定效果多大。

3月1日,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公布目前的750萬長者接種狀況發現,對於70歲以上長者的保護效果相當,接種一劑之下, AZ疫苗的防護率在60%至73%、輝瑞則在57%至61%;兩者皆能有效降低80%的住院率、即可減少重症率。

台灣採購的疫苗中,牛津AZ疫苗至少佔有三分之一。儘管AZ疫苗已被證實有效,實驗結果也刊登在經典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但因臨床試驗時搞錯劑量,試驗方法受到美國質疑,美國尚未核准使用AZ疫苗。不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AZ疫苗打完第一劑後的22天內有71%的保護力,第二劑間隔12週保護力可達81%;經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討論,建議兩劑間隔至少8週。而AZ疫苗的臨床試驗中,年長者的受試者人數比例不足。對於65歲以上長者是否接種,各國策略不同,在台灣,仍建議65歲以上長者接種。

【施打原則】
Q:誰能優先接種?什麼時候開放自費疫苗?

根據疾病管制署《COVID-19疫苗》專區, 台灣自2021年3月22日開始接種疫苗,截至7月28日,累計已施打758萬8,692劑疫苗,人口涵蓋率達30.64%。

隨著國內疫情變化,並因應日本、美國等國贈台疫苗,6月21日指揮中心宣布最新的施打順序,同時截至7月28日行政院報告一劑疫苗接種率數字:

  1. 醫事人員、醫療院所的非醫事人員(如集中檢疫所非醫事人員)預估59.6萬人,接種率92.3%。
  2. 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預估21.1萬人,包含中央、地方重要官員、衛生單位一線防疫人員、港埠邊境檢查人員、執行居家隔離檢疫任務的警察、村里長、垃圾清運人員、心理諮商親訪人員、救災救護人員、海巡人員、空中救護執勤人員等,接種率92.3%。
  3. 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預估11.2萬人,包含國籍航空機組員、國際商船船員、防疫車隊、港埠第一線工作人員、防疫旅館第一線工作人員等,接種率80.1%。
  4. 因特殊情形需出國者預估0.26萬人,包含外交公務出國者、代表國家出國的運動選手等,接種率75.7%。
  5. 機構、社福照顧系統人員、受照顧者、洗腎患者預估59.7萬人,包含所有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照顧者,居家式、社區式長照機構及身障服務照服員與其服務對象、矯正機構人員、洗腎患者等,接種率65.1%。
  6. 75歲以上長者預估150.4萬人,接種率67.7%、孕婦預估18萬人、接種率22.6%。
  7. 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預估104.6萬人,包含軍人、軍事機關及國安單位文職人員、未執行防疫相關工作的警察、憲兵、國家關鍵設施必要人員、運輸及倉儲業者、高中職以下學校教職員工與校內工作人員、幼兒園托育人員、考試工作人員、各類批發市場工第一線工作人員、國家關鍵設施必要工作人員、媒體第一線人員、第一線郵務處理人員、北北基桃計程車及外送員、國道客運和貨運司機、北北基桃傳統市場合法攤商及賣場收銀人員、維持科學園區運作防疫工作人員、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早療托育機構專業人員、雙北保母、戶役政系統機房人員等,接種率72.9%。
  8. 65~74歲長者預估共252.1萬人,接種率75.79%。
  9. 19~64歲具容易導致疾病的高風險患者、罕見疾病與重大傷病者,共372.9萬人,接種率9.6%。
  10. 50~64歲成人預估531.5萬人,接種率40.4%。

此外,6月6日指揮中心表示,疫苗會全部公費提供,依序逐漸擴大至全體國人都能公費接種。疫苗有不同廠牌也會讓民眾自選廠牌接種,不過,不一定每個接種地點都備齊不同廠牌疫苗,要選擇廠牌可能會跑比較遠、接種較費時 。

7月6日,行政院規劃的「疫苗預約平台」上路,金馬澎先行上路,再拓展到台灣,提供給第九類、第十類民眾先進行意願登記,政府再確認疫苗可用數量後,發送簡訊給已可接種的民眾,再由民眾自行預約時間接種。目前兩類民眾皆開始施打,也已向下開放到18歲以上民眾預約。

Q:不同廠牌的疫苗可以混打嗎?

台灣COVID-19疫苗數量逐漸增加,除了AZ之外,莫德納(Moderna)也開始施打。這些疫苗臨床研究都需要打2劑才能有完整保護力,那2劑疫苗究竟能不能混打不同品牌?混打搭配有限制嗎?保護力和副作用有什麼變化?

混打問題不只國人關切,全世界都熱議,儘管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不建議混打疫苗,但各國正展開相關研究,也陸續發表研究數據。

●AZ+輝瑞,副作用略升、但效果更好

英國牛津大學自2021年2月起進行AZ、輝瑞兩款疫苗混打研究(Com-COV),5月12日先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初步結果顯示,混打會造成發燒、頭痛等輕中度副作用些微上升,但沒有其他嚴重的不良反應出現;6月28日,該研究釋出最新結果:混打AZ與輝瑞疫苗,免疫反應會比打兩劑AZ疫苗來得高許多。

西班牙一篇刊登在《刺胳針》的文章指出,第一劑接種AZ疫苗的人,8週後接種輝瑞疫苗作為第二劑,抗體效價增加108倍,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說,接種兩劑AZ疫苗,第二劑抗體效價增加不到10倍,「混打效果是非常好。」

德國則是目前最支持混打的國家之一。他們的疫苗接種常務委員會(STIKO)表示,接種第一劑AZ疫苗者,無論年齡,第二劑都應接種mRNA疫苗(即輝瑞或莫德納)。德國總理梅克爾在4月時接種第一劑AZ疫苗,也在6月宣布第二劑接種了莫德納疫苗。

●混打順序先打AZ、再打mRNA

雖然英國的混打研究認為,不管是先打AZ還是先打輝瑞作為第一劑,都可以有效激起抗體。不過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NACI)建議,若要進行疫苗混打,第一劑打AZ疫苗者,再混打mRNA疫苗;第一劑若接種mRNA疫苗,則不建議混打AZ。

黃立民解釋,mRNA疫苗第一劑打完的保護力約只有百分之50幾,因此第二劑是非常重要的補強,兩劑都打完,才能讓抗體增加;但AZ疫苗的免疫原性沒有mRNA疫苗高,若將第二劑時換成AZ疫苗,對免疫系統來說刺激並不大,效果就不會比打兩次mRNA疫苗來得好。

●AZ+莫德納,效果和風險尚未有研究

目前台灣有AZ與莫德納兩種疫苗,但指揮中心尚未開放混打。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解釋,國際上的混打試驗都是AZ加上輝瑞,效果確實不錯,但卻沒有AZ加上莫德納的試驗。雖然輝瑞和莫德納都是mRNA平台的疫苗,但不一定可以通用,因此除非有實證資料,否則暫時不建議混打。不過,若打完第一劑疫苗,且有通報不良反應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可以和醫師討論,第二劑則可更換疫苗廠牌接種。

●莫德納+輝瑞、或輝瑞+莫德納,學理可行但副作用未知

兩種同屬mRNA平台的莫德納跟輝瑞能否混打,目前相關研究未有明確結果。但因為疫苗的運送狀況不如預期,各國開始出現無法如期接種同款疫苗的問題。6月底因輝瑞疫苗延後出貨,加拿大許多第一劑接種輝瑞疫苗,第二劑只有莫德納疫苗可選。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直接建議,輝瑞跟莫德納可以混用。《加拿大廣播公司》更報導,當地專家認為,輝瑞跟莫德納的製程相似度極高,「兩劑混打應該毫不猶豫配合。」

黃立民表示,輝瑞跟莫德納確實是兩款非常像的疫苗,多數專家就將兩支疫苗視為相同。「其實過去我們也有過經驗,一種疫苗有3家廠商供給,一家斷貨,就換第二家、第三家,也不必做研究,看來也確實有效。」要以什麼依據決定混打,是國家選擇,有些國家認為科學判斷合理就混打,有些則決定做研究。

例如美國就顯得保守許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一般情況下應以兩劑同款疫苗為主,若確定無法取得同款疫苗,再選擇接種他款mRNA疫苗。

台大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認為,混打疫苗要觀察「有效性」跟「安全性」。前者以學理上來看沒有問題,不管如何搭配疫苗,都只是透過不同面向,讓人體的免疫系統認識這一隻病毒。「但副作用就不可預期」,目前只能依靠實際接種、甚至要大量接種,才能明確了解副作用是否會增加。

張上淳則表示,兩種同平台疫苗能否混打,國內的疫苗諮詢小組專家會就國外證據來討論,若有共識認為證據充足,就會開放。

指揮中心2021年8月7日宣布,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完成決議,可考量開放第一類到第三類人員,第1劑接種AZ者,第2劑可使用mRNA疫苗、間隔至少8週;8月13日,第一線醫護工作人員率先開放混打;9月2日,開放所有第一類人員混打(包含醫事機構、集中檢疫所中的非醫事人員)。

Q:能否指定接種廠牌?

由於COVID-19疫苗屬於全新疫苗,AZ疫苗採用過去未成功使用過的腺病毒載體,輝瑞和莫德納也是首度採用mRNA(messenger RNA,信使核酸)等方式製造,對於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有疑慮,不同廠牌疫苗是否存在不同風險?是否能指名施打?都在各國引發討論。

無論任何疫苗,都會產生一定比例的副作用。以過去歷史經驗來看,100多年前流行的白喉桿菌,疫苗在1923年問世之後,經過數年的宣導接種、採自願施打制,慢慢等接種效果展現、民眾對疫苗信心增加,才能逐步讓接種人數上升。

此次COVID-19疫苗,初步也採公費但自願接種制。至於是否能接指名疫苗的廠牌?目前台灣疫苗廠牌有限,仍按進口廠牌先後、按接種優先順序施打。但指揮中心社區防疫組組長兼發言人莊人祥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未來每一批不同廠牌的疫苗到貨時,如5月28日到貨莫德納疫苗,也會逐一詢問接種意願,盡量讓每個民眾都有選擇的權利。

6月1日,陳時中也在記者會中表示,未來若疫苗充足且有不同廠牌,正研擬讓接種民眾可以自選品牌。7月,疫苗預約平台上線後,民眾都可以自由選擇要接種哪一種疫苗。

【接種風險評估】
Q:什麼狀況的老人建議暫緩打疫苗?

各縣市75歲以上老人2021年6月15日開始接種疫苗,但陸續傳出接種後死亡個案,至8月3日共有377例。指揮中心已進行病理解剖,發現死因多數為慢性疾病,心肌梗塞、主動脈瘤破裂等,暫無和疫苗相關的證據。

在指揮中心規劃的「COVID-19疫苗10大優先接種族群」對象中,75歲的長者(含65歲以上原住民)屬於第6類、65~74歲長者列為第8類,最後第10類則是50~64歲成人。

不過,這也讓家有長者的民眾擔憂,是否該讓長輩打疫苗?

一般而言,老年人若感染,重症的比例較高,因此衡量利大於弊之下,都建議接種疫苗。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以及台大醫院疫苗資訊問答集中,整理出幾項條件:

  1. 慢性病控制不穩定時。
  2. 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且病情不穩時。
  3. 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避免接種AZ疫苗。
  4. 對核磁共振顯影劑或以下藥物(Niflec、Depo-Medrol、Depo-Provera、Micera、Neulasta、Herceptin...)產生過敏反應,應告知醫師、避免接種mRNA疫苗。

其他如服用抗凝血劑、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洗腎)、中風、心臟疾病、肺部疾病、氣喘、肝臟疾病、神經疾病、免疫不全疾病、肥胖、吸菸、貧血、癌症都建議施打。

免疫低下和器官移植病人也建議接種,但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較弱;有過敏、風濕免疫疾病、血小板低下或凝血異常者多數建議施打,但應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後再決定。

Q:我該不該打疫苗?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副作用的高危險群?

要不要打疫苗,可以先視自身的狀況和風險評估做考量:

第一,衡量染疫後嚴重度,與打疫苗的副作用,哪一個對自己風險比較大。

以AZ疫苗為例,目前常見的副作用即發燒、全身痠痛、頭痛等症狀,多半在幾天內緩解。但約有百萬分之3~13左右的機率,會出現罕見的腦靜脈竇血栓(CVTST)、血小板減少,有致命可能,且較常發生在30多歲~40多歲女性身上。正在接受荷爾蒙治療、服用避孕藥的女性,一度被列為不適合接種對象。

不過有專家認為,這次AZ疫苗引起的血栓非一般血栓
這次AZ疫苗接種後出現的血栓,與一般臨床常見的血栓並不同。過去的血栓西方人發生率比東方人高,多是手術後臥床,下肢出現血塊凝結。但這次的血栓出現在正常血流的部位,如腦部,接種疫苗後造成大的血塊凝結,同時合併血小板低下,容易大出血而致命。
專家認為,AZ疫苗接種後出現的血栓是全新的副作用,無法得知我們接種後發生率有多少,且較晚接種的東方國家看到歐美的接種狀況,也導致AZ疫苗的接種率下降,劑量數不足就難以比較、證實血栓的發生率與高風險族群。
,前項限制都是針對過去一般血栓的高風險對象,這類女性是否真的屬於高風險族群,目前仍無法確定。因此指揮中心在2021年5月17日修正的《疫苗接種注意事項》中,將此項提醒刪除。

目前英國要求30歲以下年輕人暫停接種AZ疫苗、使用其他廠牌,但並不是因為AZ疫苗的副作用較容易發生在年輕人身上,而是考慮年輕人一般身體較好,確診自然康復的機會也很高,打疫苗若有風險,就得審慎考量;而老年人若感染,重症的比例較高,因此衡量利大於弊之下,建議接種AZ疫苗。

美國CDC也表示有慢性疾病、肥胖、癌症等疾病者,與疫苗副作用相比,感染COVID-19重症的機會較高,因此目前一般建議儘早接種疫苗。

第二,曾有過敏史、自體免疫疾病者, 施打時要特別注意身體變化。

有過敏體質的人接種疫苗後,極少數人可能在幾分鐘後出現過敏性休克,嚴重會有生命危險。也因此,打完疫苗都應在原地休息30分鐘,同時要有醫護人員在旁,才能在發生緊急過敏反應時,施打抗過敏針。也有少部分接種者產生自體免疫抗體,通常會在施打幾週後發生。

第三,已經確診過、自然感染的民眾,仍需要打疫苗。

已經感染過COVID-19的民眾,接種疫苗所引起的抗體反應,仍然會比自然感染的抗體來得高,所以建議即使曾感染過的民眾,仍可再接種疫苗。

Q:哪些族群不能接種?

對多數疫苗研發過程中,一開始會先對18歲以上族群進行試驗,COVID-19疫苗亦同。兒童及孕婦兩大族群,因為臨床試驗尚未囊括其中,因此最早並不在疫苗許可接種的對象中。尤其是孕婦,為了確保胎兒安全,臨床試驗得等胎兒出生,觀察流產率、早產率、胎兒是否畸形等,才算完成研究,試驗時間將花費更久。

不過,目前針對青少年、孕婦的第2波疫苗研究也陸續有了結果,初步認為青少年、孕婦都可以接種。

美國CDC指南中建議,雖然接種疫苗對孕婦的安全性相關數據仍不充足,但因為孕婦感染病毒的風險與危害更大,目前初步建議孕婦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

而現有的幾項研究認為,孕婦接種mRNA(信使核糖核酸)製程的疫苗,即輝瑞、莫德納疫苗後,都會對孕婦、哺乳期婦女產生強烈免疫反應,同時也不會損害胎盤。醫學四大期刊之一《JAMA》研究更指出,接種疫苗的懷孕婦女,更可以同時保護胎兒。

此外,2021年3月底輝瑞宣布,輝瑞疫苗對12到15歲青少年也有很高的效力。5月10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表聲明,擴大輝瑞疫苗的適應症,意即12歲以上民眾都可接種,但會持續觀察疫苗的保護時間可維持多久,以及接種後的安全性監測。

【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
Q:疫苗在台灣開打後,出現過哪些不良事件?

根據疾病管制署的疫苗接種不良事件摘要,疫苗接種後疑似不良事件, 截至2021年8月11日,一共5,117件,其中有2,811件屬於非嚴重、2,306件為疑似嚴重不良事件,其中包含601件死亡案例。

而這些不良事件中,非嚴重的主要症狀為發燒、肌肉痛、頭痛、發寒、接種部位紅腫痛、疲倦、關節痛、四肢疼痛等; 症狀嚴重的不良事件,包含過敏性反應、心律不整、急性心肌梗塞、血管炎、顏面神經麻痺、血小板低下、心肌炎、腦血管中風等等。

其中,一名華航機組員在2021年5月3日接種AZ疫苗,隔天出現左眼模糊,經醫師判斷是左眼漿液性視網膜病變。專家認為,眼睛的視網膜裡有很豐富的大小血管,初步無法排除因接種AZ疫苗而產生血栓的狀況。但目前根據國外的副作用報告,較多的血栓部位都是腦部靜脈血栓。

而國外出現的罕見血栓,即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TTS)台灣也在2021年6月3日出現首例,至今已有13例患者。

台灣之外,不同廠牌疫苗在其他國家實際接種後的不良事件狀況又是如何?

根據英國政府公開報告截至2021年7月21日,英國已接種2,470萬劑第一劑、2,320萬劑第二劑的AZ疫苗,通報不良事件的件數有22萬4,252件。接種後出現血栓部分共411件,女性略高,平均年54歲,第二劑發生的機率較低;而輝瑞疫苗則接種2,040萬劑第一劑、1,290萬第二劑,疑似不良事件共9萬5,040件。

而美國以mRNA疫苗接種為大宗,根據美國CDC數據,截至2021年7月13日接種超過3.19億劑mRNA疫苗(輝瑞、莫德納),其中2例血栓、1,194多例心肌炎。過敏反應則不分疫苗,發生率約每百萬人中2~5人。

韓國部分,截至2021年8月4日,接種超過2,500萬劑疫苗,包含AZ、輝瑞、嬌生、莫德納。自2月26日開始接種以來,一共出現11萬7,348件不良事件,佔總接種數的0.46%。其中,AZ的不良事件報告率為0.67%,美國輝瑞0.25%,嬌生0.66%、莫德納0.23%。截至8月4日,接種疫苗後死亡人數434人,其中AZ 179人、輝瑞248人、嬌生7人。目前已有兩人確認是接種後出現嚴重血栓而死亡。

接種疫苗後若出現強烈的反應,並不代表疫苗的效果比較好。而目前看到年輕人接種疫苗的反應較大,可能與年輕人本身免疫系統活躍、對外來物質較敏感。而在臨床觀察上,女性的免疫力一般都比男性高。但是否因此導致女性比男性接種後更容易出現副作用?目前並沒有明確的實證研究,只是可能原因之一。

此外,接種疫苗前,會由醫師評估民眾健康狀況,再衡量是否可接種疫苗;必要時,醫師也會開立普拿疼等藥物,可以緩解症狀,藥物也不會影響疫苗效果。

Q:若有疑似疫苗不良事件,該如何監控、救濟?

當疫苗在全球大量接種,勢必會產生一定比例的不良反應問題,該如何監測疫苗接種系統、妥善給予救濟,是接種疫苗後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WHO於2021年2月17日,針對COVAX疫苗接種後的救濟,通過了一項「無過失補償機制」:COVAX平台中92個低收入、中低收入國家或經濟體,使用COVAX疫苗而出現嚴重不良事件、死亡時,就可申請補助,不需走法院程序。該機制從2021年3月31日開始執行,到2022年6月30日截止。

這92個國家/經濟體多數為非洲、東南亞等國,如阿富汗、剛果、布吉納法索、烏干達、不丹、柬埔寨等。計畫資金來自於成立COVAX主責單位之一的全球疫苗免疫聯盟 (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es and Immunisation, GAVI),以當初GAVI對每一劑疫苗的小額徵收費用作為補償資金。

而台灣不在WHO會員國裡,也未名列在92個國家/經濟體中。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台灣已有既定的疫苗救濟後補償辦法。未來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後,若出現嚴重不良事件,應先就醫治療,並通報衛生局。經專家評估,依「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因接種疫苗造成死亡、極重度障礙,給付最高達600萬元;若無法確認與疫苗的關聯性,給付最高350萬元;有相關性而出現輕、中、重度障礙,給付250萬、400萬,以及500萬元;若無法確認關聯性,給付金額則最高落在200至300萬元;其他未達嚴重不良事件標準,則不予救濟。

但因為COVID-19是全球緊急公衛事件,多數藥廠是因應各國政府需求才研發、提供疫苗,是否比照常規疫苗提撥疫苗基金的做法,有所爭議;而因其臨床試驗是快速上巿,民眾承擔的未知風險也有異,許多國家採特別立法,提高救濟補償金,以增加民眾接種意願。

台灣救濟補償目前並未立特別法,莊人祥接受《報導者》採訪時僅表示,因為是過去從未接種過的疫苗,指揮中心正規劃加強版的監測方式,針對最先接種的千名醫事人員,會透過掃QR Code、以LINE追蹤、關懷接種後幾天的身體狀況;若有就醫需求也能盡早得知,了解狀況。

【變種病毒的挑戰】
Q:疫苗對變種病毒保護力?

病毒不斷變異,會不會變異到連打疫苗都無效,是現階段大家最關心的事。因為變種病毒在疫苗研發推出之後才發現,要知道疫苗有沒有保護力,現階段是以真實世界接種後的數據統計比對,接種比率高的國家、重症和死亡有沒有改善?另一種則是直接在實驗室裡進行測試,疫苗碰上變種病毒株後中和抗體是否會下降,來進行評估。

不過下降幾倍才算是沒有效果,仍難有統一答案,但各疫苗原始的中和抗體濃度愈高,就算下降仍能維持高的抗體濃度,即較高的保護力。黃立民表示,一般降到6~8倍以上,就代表疫苗效果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可能要研究考量第三劑等其他方式補強;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則表示,日前在WHO會議中,就有討論抗體濃度下降的問題,與會專家表示,中和抗體濃度隨時間下降很正常,而過去其他傳染病的疫苗,研究認為中和抗體濃度下降到3%時,都還是有重症保護力,但COVID-19的疫苗目前還未知。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生物製劑廠執行長劉士任解釋,如今上市核可的疫苗,都是最早試驗成功的,當時對抗的是初代的武漢病毒株,面對變種病毒株,效果都會有點打折。不過目前認為,如果疫苗的中和抗體效價,仍在恢復者血清的中和抗體效價10%內,都還可以預防重症。所以疫苗的抗體濃度愈高,對變種病毒株的保護也愈有用。

此外,疫苗對4種變種病毒株的預防住院保護力都很高,意即打完疫苗就算被感染,依舊可以保護人們不會轉為重症。因此專家仍鼓勵,民眾在經醫師評估健康狀況後,符合接種的民眾應踴躍接種疫苗。

Q:Omicron變種病毒來襲,第三劑加強疫苗要不要打?安全和效果怎麼評估?(2021/12/7更新)

2021年11月初,南非檢測出一隻新變種病毒「Omicron」,這隻變種病毒株的突變位點被認為能增加傳播力、讓疫苗效果打折,因此各國都提高警覺,迅速加強邊境防疫。

台灣也開放接種第二劑疫苗屆滿5個月的民眾,施打第三劑疫苗,希望增強疫苗保護力。不過,第三劑疫苗有必要接種嗎?未來還有第四劑、第五劑嗎?如果要打,什麼廠牌比較好?哪些層面需要考慮?

●完整接種兩劑後中和抗體6~8個月下降,就代表保護力失效嗎?

目前台灣可以接種4款疫苗,包括腺病毒載體的AZ疫苗、mRNA疫苗BNT、莫德納,以及次單位蛋白疫苗高端。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根據國際研究,不管哪一種疫苗,接種兩劑後的中和抗體,約莫6~8個月後就會下降,再加上這些疫苗都是針對最早的武漢株所設計,對抗變種病毒株雖有效但效果略降。

不過,台大醫學檢驗部副主任張淑媛解釋,中和抗體數字並非疫苗保護力的唯一指標,一般打完兩劑疫苗,就算抗體數字下降,人體在真正遇到病毒時,體內也有「免疫記憶」仍可能可以快速激起抗體來對抗病毒。

●第3劑補種研究出爐:連打三劑AZ效果較不顯著,其他組合皆可激起抗體

根據刊登在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一篇英國大型三劑混打研究,2878名受試者第二劑接種AZ或BNT疫苗,間隔10~12週後接種第三劑,包括AZ、莫德納、BNT、Novavax、嬌生、Curevac,以及Valneva。結果發現,都能有效激起抗體,不過全劑量的莫德納疫苗效果最好,抗體提高32倍,BNT則提高11倍,但莫德納的副作用,包括發燒、喉嚨痛等程度也較高。

「如果要接種第三劑疫苗,打哪一種疫苗都有效果,包括前兩劑mRNA疫苗,第三劑打AZ,也都可以激起抗體,但如果三劑都打AZ,效果就不顯著。」施信如說。張淑媛也持同樣意見,「AZ疫苗是用腺病毒當作載體,也就是一顆腺病毒顆粒,外面有SARS-CoV-2(COVID-19的病毒名)棘蛋白,可是腺病毒是人類很常感染的病毒,雖然AZ用的猿猴的腺病毒,但免疫系統比較會辨認腺病毒,所以AZ疫苗打第二次,刺激抗體的效果就會下降,再打第三次,就幾乎沒有效果了。」

美國FDA在2021年11月19日宣布一般民眾可在接種二劑疫苗6個月後接種加強劑,並以mRNA疫苗為主,除非特殊狀況或副作用則可接種嬌生(J&J)疫苗。台灣也於12月2日起,提供二劑疫苗接種超過5個月者,接種第三劑疫苗,但補種的第三劑中,目前僅提供莫德納疫苗,且因莫德納的全劑量較強(100微毫克,BNT全劑量為30微毫克),原廠建議第三劑改為半劑量,既能激起抗體,副作用也較小。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也在記者會中表示,《刺胳針》的研究認為接種三劑疫苗可以增強防範病毒的效果,不過要選擇哪一種廠牌,就看是要更高的抗體,或是避免副作用,「目前莫德納半劑量、BNT全劑量、AZ都可以接受,BNT半劑量若獲國際認可,屆時也會提到專家會議討論。」

●不只評估效果,疫苗副作用與對人體的長期疑慮也須考慮

其實,三劑疫苗是否需要接種,2021年年中就有一波討論,當時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公衛學者都認為,比起補種第三劑,更應重視的是全球疫苗分配不均,接種涵蓋率出現缺口、反而形成病毒變異的空間,最應該做的是讓更多尚未施打疫苗的人接種,才能降低病毒傳播率。

另一篇刊登於《刺胳針》的完種兩劑疫苗效果研究認為,疫苗對於重症保護力效果依然很高,就算中和抗體數字下降,也具有免疫記憶來維持保護力,即便會發生突破性感染,也不代表重症保護力會變差。研究結論認為,疫苗的效果很好,不需要全民接種第三劑,第三劑疫苗應該提供給特定對象,包括本身具有嚴重疾病的高風險族群、老年族群,以及可能暴露於高風險場所、家庭的民眾。

若一般健康的青壯族群補種第三劑疫苗,要在潛在的副作用與提高保護力之間做評量。張淑媛說:「mRNA疫苗進去人體,會在細胞的表面表現抗原,但免疫細胞會將整個細胞視為外來威脅,此時就有可能造成自體免疫攻擊。而且這還是長期、全身性的問題。」施信如也認為,這些mRNA進入體內,人體照理說會自己分解成小RNA,這些小RNA可以調控基因表現,但如果再打第三劑、第四劑,體內充滿這些小RNA,會發生什麼事難以得知,這是學理上認為可能發生的疑慮,都還需要時間才能證實。

台大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認為,混打疫苗要觀察「有效性」跟「安全性」。前者以學理上來看沒有問題,不管如何搭配疫苗,都只是透過不同面向,讓人體的免疫系統認識這一隻病毒。「但副作用就不可預期」,目前都是依靠實際接種、甚至要大量接種,才能明確了解副作用是否會增加。

Q:Omicron變種病毒,傳得更快、疫苗難防,但殺傷力究竟有多大?(2021/12/7更新)

由於Omicron具有大量突變,某些突變位點具有增加傳播力、降低疫苗保護力的效果,各國擔心Omicron可能會取代現行強勢的Delta病毒株,並且再次引起新一波疫情。

目前Omicron的傳播率、感染後重症率與死亡率,以及疫苗的保護力,都還沒有足夠的數據可以推算,但初步認為傳播率會增加,且並未傳出重症、死亡率上升的消息,不過世界各國已經提高警覺,快速加強邊境防疫,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先將Omicron列為「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 of Concern, VOC),與Alpha、Beta、Gamma與Delta株並列。

WHO表示,雖然現在還無法確定Omicron的影響力,但今年隨著疫苗、口服藥研發等情況,都與疫情爆發初期完全不同,呼籲各國不要恐慌;而疫苗對於預防重症、死亡依然非常有效果,希望高風險者儘速接種疫苗,且關鍵是要讓疫苗能公平分配給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

●各國旅遊禁令再升級,利弊得失怎麼評估?

自2021年7月就率先宣布解封,一向秉持「與病毒共存」的英國,這次面對Omicron一改常態,在WHO確認將Omicron(命名前為B.1.1.529)列入追蹤名單時,就將南非等6個國家列為高風險地區,禁止往來航班;歐盟27個國家也跟進宣布對非洲提出旅行限制。

此後更多國家開始強化邊境管制,美國提出所有入境者都需提交24小時內PCR檢驗陰性報告,甚至討論要讓入境後隔離7天、入境後加強篩檢頻率等作法。台灣也在同時宣布,具南非等10個國家旅遊史入境的民眾,不得在防疫旅館或居家檢疫,需在集中檢疫所檢疫14天。

南非總統西里爾.拉馬福薩(Cyril Ramaphosa)呼籲取消全面旅行禁令,WHO也表示,旅行禁令雖然會減少一些傳播,但卻會對經濟產生更大負擔,應該要基於風險考量和採取可以限制傳播的措施,如建議未完整接種疫苗者、60歲以上等高風險者暫停出國計畫。

●病毒持續變異,危機還是轉機的關鍵在哪裡?

病毒會不斷突變,是因為牠們無法獨立存活,必須靠著變異來更加適應人體,才能在不殺死宿主(人類)的情況下長久生存下去。「只要感染的人多,病毒在人體複製時產生突變,變異株就會一直產生,未來病毒的傳播力還是會增加,但對人的影響就會愈來愈小。」台大醫院醫學檢驗部副主任張淑媛說。

「我們不能怕病毒,要認清楚,病毒就是一直在,不會因為有疫苗就完全消失、不管多嚴格的管控、隔離都沒辦法,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如何讓致死率降低,同時採取具有人性化、符合社會公義的適度開放方式,」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說。

根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Omicron其中一段基因突變,與可引起普通感冒的HCoV-229E冠狀病毒一樣,這可能使Omicron更像感冒,即更能適應人體、傳播力增加,但也更加溫和、毒性更低。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Anthony Fauci)、南非、日本等專家也指出,就現有數據來看,Omicron並不嚴重。

「死亡率」是面對一波波新變種病毒來襲時,最重要的關鍵因素。

施信如說,要真正能將COVID-19視為「流感化」,就得觀察打過疫苗的確診者(突破性感染)死亡率是多少?流感的死亡率為萬分之二,但這是長年累積下來的結果,對於COVID-19,她認為「死亡率小於1%,就可以視為流感化了。」但突破性感染的個案有一定比例沒有症狀,無法抓出,因此母數估計會偏低,死亡率不容易精準計算。

根據指揮中心統計,自2021年7月2日~12月3日,全台共有339例突破性感染案例(接種兩劑疫苗滿14天後確診),其中只有1例接種3劑中國智飛疫苗者為重症,且未進ICU,並無任何死亡個案。Omicron截至目前都還沒有傳出任何重症率、死亡率提高的狀況。WHO也表示,雖然南非的住院率上升,但研判是因為總感染人數上升。如果Omicron的致死率和重症率是下降的,相對應的隔離檢疫措施也能調整;再搭配持續開發中的口服藥物等治療方式,未來COVID-19就可能慢慢成為流感般的疾病,因此病毒的變異,也有可能是能讓疫情緩和的轉機。

諮詢專家: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陳志榮、國家衛生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書辰、國衛院名譽研究員蘇益仁、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方啓泰、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台大醫院醫學檢驗部副主任張淑媛、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生物製劑廠執行長劉士任

註:本篇參考資料清單請點此

索引
目錄
【台灣篇】
【全球篇】
【研發與採購】
【保護力】
【施打原則】
【接種風險評估】
【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
【變種病毒的挑戰】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