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疫──新型冠狀病毒風暴

疫苗,行不行?流感 VS. COVID-19十大問題解析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全球超過8,000萬人感染,被認為將是「流感化」的疾病。由美國輝瑞藥廠(Pifzer)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合作、及莫德納生技公司(Moderna)開發的疫苗,都屬mRNA(messenger RNA,信使核糖核酸)新冠疫苗,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上巿,英美已開始接種。疫苗被視為扼阻疫情的最佳武器。但是,回望流感疫苗已上巿70年,流感仍年年流行。

究竟,疫苗成功的關鍵在哪裡?無法克服的盲點又是什麼?疫苗為何能產製得愈來愈快?愈高價數的疫苗,就愈有效嗎?COVID-19疫苗才上巿,就傳出變異的病毒株開始擴散,疫苗能有保護力嗎?面對疫苗,打或不打,該考量什麼?

《報導者》採訪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國衛院名譽研究員蘇益仁、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馬徹、台大感染科主治醫師謝思民、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整理出目前傳染速度最快、流行範圍最大、對人類影響最嚴重兩大病毒──流感和COVID-19──疫苗的全解析。

Q1:疫苗為什麼能保護我們?
Fill 1

【關鍵重點】疫苗可以讓人體獲得人造抗體,對病原體產生保護力

疫苗是一種製劑,可模仿病毒感染誘發免疫反應,讓人在未患病時,就打入細菌、病毒的整體或片段,以誘發「人造抗體」,下一次病原再入侵,體內細胞就有經驗辨識壞病毒,可用抗體中和掉;另外,疫苗還有機會誘發有效的殺手T細胞,殺死已受感染的細胞,避免病毒持續複製擴散。

現代疫苗發展的基礎可追溯到1885年,被譽為「微生物學之父」的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發明了「狂犬病減毒疫苗」,之後的一個世紀是疫苗發展的黃金時期:1930年代,白喉、破傷風、結核病等疫苗已有所發展;1950年代,實驗室培養病毒的技術,催生小兒痲痹、麻疹、腮腺炎等疫苗問世;如今,隨著基因工程技術成熟,科學家不僅可以基於病毒的序列精準合成抗原,更發展出RNA疫苗
又稱mRNA疫苗;RNA指核糖核酸,mRNA(messenger RNA)指「信使核糖核酸」,會攜帶遺傳訊息,可轉譯出蛋白質。RNA疫苗原理即是將mRNA導入人體細胞後,由人體自行生成病毒的抗原蛋白質,以預先產生抗體。
DNA疫苗
把DNA質體(染色體外可自行複製的環狀分子)打到動物體內,在細胞內自行轉錄、轉譯出抗原蛋白質,純化容易、製備相對快速,不過風險則在於DNA有和人體基因結合的風險。
新技術
流感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具有容易變異、容易傳播的特性,是當今威脅最大的呼吸道傳染病之一。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
疫情並非只發生在西班牙,也無確切證據指出病毒起源於西班牙。由於疫情爆發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許多國家新聞報導受限制,當時採取中立的西班牙王國較能自由報導,也產生該國疫情較嚴重的印象。
,全球有約三分之一人口、約5億人感染,隨後兩年間有約5千萬人死亡;1957年的「亞洲流感」、1968年的「香港流感」,也分別造成約200萬、100萬人死亡。如今,流感每年在全球約造成300萬至500萬例重症個案、29萬至65萬人死亡,疫苗被認為可有效預防減害、減少流感併發重症機率,保護小孩、老人等高風險族群;此外,1999年起,亦有抗流感藥物
吉利德科學公司(Gilead Sciences)1996年首度合成化合物「奧斯他韋」(Oseltamivir),可作為神經胺酸酶抑制劑來對抗流感病毒,該專利隨後授權給羅氏藥廠(Roche),開發藥物產品「克流感」(Tamiflu),其於1999年獲美國FDA許可。
1999年另一隻針對流感抗病毒藥物「瑞樂沙」(Relenza)也獲美國FDA許可,其成分是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扎那米韋」(Zanamivir),由澳洲Biota Holdings發明後,授權給葛蘭素史克(GSK)製造。
上市,多一個對抗武器。

新興傳染病COVID-19,短短一年造成超過8,000萬人感染,死亡數超過176萬人,致死率約2.2%,是當今人類最大威脅。由於COVID-19尚無有效的抗病毒藥物,要扼阻疫情災害,疫苗研發更被寄予厚望。

Q2:疫苗怎麼製造?
Fill 1

【關鍵重點】雞蛋是製作流感疫苗的重要材料;對抗COVID-19,世界第一支mRNA疫苗誕生

1933年,西班牙流感發生的15年後,英國科學家威爾遜.史密斯(Wilson Smith)等人從患者身上首度分離出會感染人類的A型流感病毒(H1N1);1935年,澳洲病毒學家麥克.伯內特(Frank Macfarlane Burnet)進一步發現,流感病毒可在雞胚胎蛋中大量繁殖,帶來製造疫苗的曙光。

1940年時,美國科學家小托馬斯.法蘭西斯(Thomas Francis Jr.)和約納斯.沙克(Jonas Salk)和軍方合研發出第一支單
包含多少種血清型的病毒株。單價即代表包含一種血清型病毒株,二價即代表兩種病毒株。
、針對A型流感的去活化疫苗,即採用雞胚胎蛋作為宿主,大量複製病毒,將病毒去活化、純化出抗原而成。以雞胚胎蛋產製疫苗,至今日仍廣泛使用。
不過流感病毒型別很多、又是容易變異的RNA病毒,每年流行的病毒都略有差異,進而影響疫苗保護力;此外,疫苗涵蓋的病毒型別也有限,若感染的病毒不在疫苗涵蓋的範圍內,打了疫苗也沒有保護效果。WHO每年會透過全球流感監測網絡資料
即WHO Global Influenza Surveillance Network, GISN,於1952年建立。2011年更名為「全球流感監測和反應系統」(Global Influenza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 System, GISRS)。該平台共享全球流感病毒資訊,藉此監測、防範、應對流感病毒或其他呼吸道病原體的流行。截至2020年11月23日,該平台合作網絡跨越全球超越100個國家、共147個流感中心、6個WHO合作中心、4個核心常規實驗室。
,預測當年度流行的株別,作為疫苗配置的成分建議。以北半球為例,WHO在每年2月會完成選株,接著全球廠商便會依據該建議產製,讓各國約在10月左右開始施打,因應冬天流感季的到來。

隨著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材料工程發展,COVID-19疫苗製造和生產,甚至不需要如流感大量培養病毒,只要取得病毒DNA或蛋白質片段,即可以做出疫苗,如次單位/合成胜肽疫苗、重組病毒/類病毒,以及已率先上巿由輝瑞藥廠(Pfizer)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合作的疫苗,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與麻州生技廠合作的莫德納(Moderna)疫苗,則為一種全新的mRNA疫苗。

mRNA疫苗是核酸疫苗,是將mRNA
mRNA(messenger RNA)指「信使核糖核酸」,會攜帶遺傳訊息,可轉譯出蛋白質。
打進人體細胞膜,直接在人體中轉譯出蛋白質,因此只要知道基因序列就能製作,製備速度較其他疫苗快。

但要打多少mRNA才能產生足夠蛋白、進而出現免疫反應,這方面需要純熟技術;另一考驗是,mRNA疫苗過去從未使用在人體上,因此沒有相關的驗證與研究,疫苗施打後人體的免疫力、抗體多少都有待觀察。此外,RNA容易被酵素破壞,保存不易,輝瑞與莫德納分別需要在零下70度、零下20度的環境下保存,未來若要全球施打,也考驗各國的冷鏈設備,是否可以存放疫苗。

Q3:採用不同製作方法的疫苗,品質有差別嗎?
Fill 1

【關鍵重點】流感疫苗保護力平均約3到8成,施打兩劑或增加佐劑可增強效果

流感疫苗長年以雞胚胎蛋作為製造材料,不過近年科學家發現,感染人類的「H3N2型」流感病毒,在適應雞胚胎蛋
即讓感染人類的流感病毒株,在雞胚胎蛋上複製,以利疫苗產製的規模化。
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馬徹解釋,流感病毒的HA會與細胞上的受體「唾液酸」結合,進而進入細胞。
不過,哺乳類細胞與禽類細胞的唾液酸,可鍵結位置並不相同,這也是病毒不易跨物種傳播的原因。
因此,要讓感染人的病毒「適應」雞胚胎蛋,對病毒來說也會成為生存壓力,促使變異發生。
的過程中,抗原可能發生胺基酸變異,進而導致疫苗保護力
並非打了流感疫苗就不會得流感,會涉及個人體質、疫苗採用株別與流行株是否吻合等問題。
疾管署援引國外文獻指出,流感疫苗對健康的成年人有70至90%的保護效果,即100人中有70至90人不會在該流感季罹患流感。老年人方面,則可減少5至6成的嚴重性及併發症,並可減少8成的死亡率。
下降。
科學家們嘗試改以哺乳類動物細胞來製作疫苗,例如使用猴腎細胞(Vero cell)或犬腎細胞(MDCK cell)來量產病毒,這樣的製作方法,也被認為與野生的病毒株較接近。雖然成本比雞蛋來得高,但當禽流感爆發、可能出現缺蛋危機,或出現雞蛋過敏疑慮
過去常有雞蛋過敏者不宜施打疫苗的疑慮,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馬徹分析,儘管疫苗是用雞蛋所製造,但以現在技術來看,其經過純化程序,實際成品中雞蛋的成分應該已經非常少,殘留量也一定要在標準內才會被通過。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也表示,歷史上的確發生過對於雞蛋嚴重過敏的個案,不過其發生率其實很低,目前對雞蛋過敏也不再是打流感的禁忌,實務上醫院會在施打疫苗後,請接種者觀察30分鐘,若有急性過敏反應,醫療人員便可迅速處置。
時,可作為備案使用。

目前台灣有4種廠牌的流感疫苗,分別是賽諾菲、國光、葛蘭素史克、東洋。其中台灣東洋代理、由澳洲疫苗廠Seqirus研發的「輔流威適四價流感疫苗」(Flucelvax Quadrivalent)就是採細胞培養方式製造。但不管是哪一種製造方式,效果被認為差不多,流感疫苗的保護力平均為30%到80%。

COVID-19疫苗則是今年世界各國疫苗廠商戰爭。傳統減毒/死毒疫苗採用打進整個病原菌的製作方式,製程必須嚴謹、耗時相對長,一旦出現失誤,就等於是將病毒打進健康人體內,風險極高,目前僅中國、印度以此方式研發。

已上巿的mRNA疫苗,目前初步看來效果不錯,保護力超過9成。新的研究也指出,莫德納疫苗的抗體至少能保護4個月,隨著英美上市施打,抗體保護力能持續多久仍要觀察。

另外由牛津大學和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研發的重組病毒疫苗,可望成為第3支上巿的新冠疫苗。該疫苗是將弱感染性的腺病毒當作載體,放入COVID-19抗原基因打進人體。這類做法複製速度快,容易在短期內大量施打;但缺點是,腺病毒也是病毒,人體本來就容易感染腺病毒,許多人身體裡早有抗體,疫苗就容易被原本體內的抗體中和掉,因此免疫反應不如mRNA。AZ公司日前發表研究結果,疫苗免疫力效果約在7成左右。不過,以腺病毒做疫苗研發,過去使用在其他病毒預防上,皆未成功
1999年時,賓州大學針對一罕見疾病,利用腺病毒進行基因治療,其中一高劑量受試者出現不良反應並死亡。2007年、2009年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合作開發的HIV疫苗,也使用腺病毒來作為載體,但最終以失敗收場。
過去事件,採用的是會感染「人類」的第五型腺病毒(adenovirus type-5, Ad5),這次AZ與牛津大學合作的疫苗,則採用複製有缺陷、會感染「黑猩猩」的腺病毒,背後也許就有安全考量。腺病毒疫苗安全性,科學家仍持續觀察。

台灣3家本土疫苗廠商,是採用次單位的棘蛋白疫苗,選擇病毒的片段來引起免疫反應,免疫反應通常較弱,這類疫苗通常會再加上增強免疫效果的佐劑。目前都僅在第一期臨床試驗,效果仍待觀察。

Q4:為何流感疫苗保護效果時好時壞?
Fill 1

【關鍵重點】病毒容易變異、病毒預測的精準度,都會影響疫苗效果

流感病毒是一種RNA病毒,約每百萬次複製就會出錯一次,因此十分容易變異。

流感病毒可以區分為A、B、C、D
A型流感病毒被發現可感染人類、豬、雞、鴨、馬、鯨魚、海豹;B型可感染人類、海豹;C型可感染人、豬,但症狀輕微;D型目前只觀察到感染牛隻。
四型,其中A、B型會引發季節性流行,A型病毒則可跨物種傳播,一旦發生基因重組,可能引爆全球大流行。流感病毒最容易發生變異的地方是外套膜上的HA
血凝集素(hemagglutinin),目前已發現18種,讓病毒得以附著於宿主細胞。
NA
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共有11種,讓病毒完成複製後脫離細胞。
兩種醣蛋白,HA、NA也是引發人體免疫反應的抗原,一旦發生胺基酸變異,就可能使得疫苗保護力打折。

「容易變異」的特性,使得流感疫苗多年來無法「打一劑保終生」,而是必須不斷改良,更要預測未來流行的病毒株、每年抽換疫苗成分。過去疫苗技術只能涵蓋「2A1B」、即2種A型流感病毒秼和1種B型流感病毒種的三價疫苗,因此疫苗效果得靠運氣「今年有沒有猜中病毒株」。

1980年代,B型流感病毒演化出「維多利亞株」
1987年首度被分離。
「山形株」
1988年首度被分離。
兩種分支,維多利亞株原本只在東亞地區被發現,2000到2002年卻開始在北美、歐洲出現並擴散全球。這代表:全球同時會有2種A型(H1N1、H3N2)、2種B型流感病毒(維多利亞株、山形株)在流行。不過當時只有三價流感疫苗,萬一各地流行的B型病毒株與WHO預測不一致,疫苗保護力便大打折扣。

2008年,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及全球頂尖科學家簽署協議、成立「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開放各國共享流感病毒的資訊和數據,希望提高疫苗預測精準度。今年COVID-19大流行,該平台也擴大開放新冠病毒的資訊共享,各國都把境內COVID-19確診病例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丟上去,結果也發現,新冠病毒持續演化、變異,且已可分成6大類。

目前看來,儘管新冠病毒同樣屬於RNA病毒,變異度較流感病毒稍低,只是小規模的胺基酸變異、抗原沒有顯著變異,尚未如流感病毒演化出不同亞型。然而,疫情爆發至今僅僅一年,未來新冠病毒是否出現顯著抗原變異,仍待時間觀察。

Q5:愈「高價」的疫苗,愈有效嗎?
Fill 1

【關鍵重點】高價數疫苗雖然涵蓋病毒型別範圍較廣,但保護力可能有落差

疫苗「價數」指的是,涵蓋多少種抗原成分,單價就是一種、二價就是二種⋯⋯,通常製造疫苗會取主要流行的病毒型別。但以流感來說,全球同時流行病毒株已達四種,三價疫苗自然無法涵蓋,因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疫苗和相關生物產品諮詢委員會」(VRBPAC)2007年開始討論在季節流感疫苗新增一價B型病毒、製造四價疫苗的可能性。

2012年,美國FDA核准了由阿斯特捷利康(AZ)子公司MedImmune研發的減毒活性疫苗FluMist,成為史上第一支四價流感疫苗。同年12月,葛蘭素史克(GSK)研發同為四價的裂解病毒疫苗
根據《認識流感疫苗》介紹,裂解疫苗是利用乙醚裂解病毒顆粒,以去除脂肪套膜,保留病毒結構蛋白與膜蛋白。
Fluarix」也獲FDA核准。

近年,各國都陸續採用施打涵蓋較廣的四價流感疫苗,台灣也在2019~2020年流行季,將公費流感疫苗全面改用四價。

不過科學家也開始關注,在流感疫苗增加為四價、保護範圍變廣的同時,對單一病毒株的保護力會不會反而變弱,恐發生部分病毒的保護效果較突出、產生較多抗體,但其他病毒株保護力效價表現不佳的現象。此外,愈高價的疫苗,所需要的蛋白純化技術就愈高,若藥廠技術不夠,生產過程就會產生較多蛋白質雜質,有可能會因此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

Q6:疫苗安全嗎?為什麼會出現不良反應?
Fill 1

【關鍵重點】輕微紅腫熱痛約在接種2天內出現,嚴重免疫不良反應7天後出現者較可能具相關性

COVID-19爆發,原本連帶讓今年流感疫苗施打變得更加踴躍,但韓國10月傳出多起不良事件
截至10月31日止,韓國累計有83例接種後死亡,不過當局判斷與疫苗因果關係低。事件爆發後,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度暫停兩款疫苗施打。
之後,台灣國內
截至11月2日止,包含公費疫苗、自費疫苗在內,一共有收到238件不良事件通報,其中嚴重不良反應有67件。
通報的不良事件也增多,令民眾施打意願受影響。

一般來說,接種疫苗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輕微的症狀如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或紅疹等,這是因為身體受到刺激,免疫系統的反應,一般輕微的反應在發生後兩天內就能恢復。

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如有過敏體質的人,接種疫苗後極少數在幾分鐘後會出現過敏性休克,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也因此,打完疫苗都應在原地休息30分鐘,同時要有醫護人員在旁,才能在發生緊急過敏反應時,施打抗過敏針。也有少部分接種者產生自體免疫抗體,通常會在施打後幾週後發生。

只要是發生在接種疫苗之後的身體不適,都須以不良事件通報,但兩者的因果關係通常不易判定。要判斷接種疫苗與不良反應是否有關,第一個關鍵在「時間」。一般疫苗接種後,7天才會產生抗體,如前陣子民眾接種流感疫苗後,若在施打後一週內發生格林巴利症候群(GBS)
根據疾管署介紹,GBS是一種急性神經病變,患者會出現肢體無力症狀,常由病毒或細菌感染所引起。
而流感疫苗引發GBS的疑慮,可以回溯1976年美國大規模施打後,出現多起不良事件。當時美國紐澤西州軍事基地迪克斯堡(Fort Dix)發生士兵感染流感死亡事件,其檢驗結果由於是「豬流感」而引發高度緊張。為避免疫情爆發,美國當局在十個月內,一口氣讓當時四分之一的美國人口(約4千8百萬人)施打疫苗。
然而,該事件最後,大流行並沒有爆發,反而出現多起GBS案例。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指出,GBS並不是流感特有的症狀,身體碰到外來物產生免疫反應時,都有自體免疫出錯的機率;從過去文獻來看,人類因感染「空腸曲狀桿菌」而產生GBS的機會反而是最高的,不過目前此類案例已不多見。
黃立民說,施打流感疫苗,約有十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的機率產生GBS,若用五十萬分之一的機率來看,台灣一年若施打6百萬劑,應該會產生12例GBS,不過台灣一年其實不到12例,很多研究數字大家沒有再更新。
,那麼疾病與疫苗的關聯性就較低。

此外,疫苗製造方式也可做為判斷,以心肌炎為例,一般是病毒直接感染引起,採取打進整隻病毒的傳統減毒/死毒疫苗、且沒有完成減毒,較有機率引發;若是根本不以病毒製造的次單位疫苗、mRNA疫苗,就不可能會引起心肌炎。

疫苗開發費時冗長,一般都得花上數十年,例如流感疫苗14年、B型肝炎疫苗38年。但新冠疫苗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研發,並採用緊急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 )
緊急授權是當大眾健康受到威脅時,所採取的特殊授權方式。主要方式是讓未被核准的醫療產品上市,或擴大產品的適應症範圍。這次COVID-19疫苗,即是在還沒完成整體臨床試驗下,就先開放緊急授權上市施打。
的方式上市,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知性更大。

(延伸閱讀:〈專訪「冠狀病毒之父」賴明詔:從彰化血清抗體檢測爭議,看COVID-19研究加速運轉下的倫理與防疫挑戰〉

12月初,英美就陸續透過緊急授權,開始施打輝瑞疫苗,根據外媒報導,約一半的人施打後出現輕微副作用,如發燒、頭痛、疲勞等,更有兩名具有過敏史的英國民眾,施打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美國CDC則在12月11日發表聲明指出,有4名民眾接種輝瑞疫苗後,出現貝爾氏麻痹症(Bell's palsy),即臉部癱瘓,但美國官方並不認為與疫苗有關,但會持續監測疫苗施打狀況。

今年9月,牛津大學和阿斯特捷利康(AZ)研發的新冠疫苗,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後,因一名受試者出現脊髓炎,屬於嚴重不良反應,因此全面暫停臨床試驗,但短短6天後,英國即恢復施打,仍引發疑慮。AZ之後,嬌生(Johnson & Johnson)也因受試者出現不明病症而暫停試驗。

台灣3家疫苗廠,也加快了臨床試驗的速度,原本二期僅需要幾百人進行臨床試驗,決定「二期併三期」增加到3,500人。這次疫苗研發速度可以飆快,是因為過去都是一期做完再做下一期,這次則省去許多行政時間,加上把不同期臨床試驗同時進行;不過,制度上沒有減少安全性的追蹤與監測,施打在受試者身上的疫苗,至少要經過6個月觀察後沒有副作用,才代表安全。

Q7:COVID-19會和流感疫苗一樣年年接種嗎?
Fill 1

【關鍵重點】流感疫苗保護力最多半年;COVID-19目前追蹤4個月仍有效

因為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即使是同一種亞型,不同地區流行株的些微抗原差異,都可能影響疫苗保護力。即便成分未改,流感疫苗保護力也只有4到6個月,就算是最新型的四價流感疫苗,也必須每年重新施打。

流感一般都在冬季流行,不過2017年發生罕見夏季大流行。當年主要流行為H3N2病毒,專家認為,當年3月至5月天氣回暖較慢,讓低溫下活躍性較高的流感病毒仍繼續傳播,另外當時距離冬季疫苗施打已超過半年,疫苗保護力已開始下降,部分族群可能被感染。

此外,也有研究指出,當時H3N2選株雖然與大部分流行株匹配,不過保護力僅中等,病毒株在適應雞蛋時,病毒上具有黏附細胞功能的HA醣蛋白改變了抗原性。由於HA同時也是人體免疫細胞辨識抗原的依據,所以打進人體的變異HA,便和真正流行株的HA有落差,使抗體難以中和真正的病毒。即用雞胚胎蛋培養疫苗時可能引發病毒突變,而破壞疫苗效果。

全新的COVID-19疫苗,還要觀察施打後的人體抗體持久狀況,目前率先上巿的輝瑞和牛津疫苗,初步顯示,接種者體內抗體濃度在4個月後仍維持、即仍具保護力。

不過,另一個挑戰是,COVID-19病毒仍不斷變異。英國即已出現病毒株出現突變,傳染力可能較原病毒增強70%,宣布緊急封城,連丹麥、冰島、義大利、荷蘭、澳洲也出現該變異株感染病例。

這個新病毒株一共有17個突變,有8個在病毒感染人體細胞主要工具的的棘蛋白,讓它的感染性和傳播力大增。所幸,目前觀察,新病毒株並沒有發生抗原性變異,仍屬於同一型S型,雖傳染力強、但致死率和重症率未提升。專家也認為,目前不影響疫苗保護的效果。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在記者會上表示,會不會影響疫苗效力,各家疫苗不一定。但就目前已經上市施打的輝瑞、莫德納疫苗,以科學角度來看,效果應是不會受到影響。就算疫苗效果受到影響,以mRNA疫苗的特性,可以快速更改RNA序列,再用相同製程製造新一批疫苗。

至於,COVID-19疫苗,未來需不需要和流感染一樣,每年打一次?還是打一次保終身,仍要視未來病毒變異狀況、是否有不同亞型發生。

Q8:「萬用」疫苗可能嗎?
Fill 1

【關鍵重點】未來可能會有廣效型流感疫苗,不怕猜錯病毒株

流感疫苗經過超過70年的研究和進化,仍然在和病毒變異賽跑。目前最新流感疫苗趨勢是科學家希望做出「廣效性疫苗」,克服流感疫苗需年年修改、甚至猜錯流行病毒株的狀況。美國今年也增加2億美元,用於開發通用型流感疫苗

流感病毒的HA和NA容易突變,即便是同一亞型,不同株的變異程度只要有5%到20%,疫苗保護力就可能失效。一般製作流感疫苗時,都是以HA頂部作為主要抗原,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馬徹、特聘研究員翁啟惠團隊從變異度較低的HA莖部下手,研發「單醣化流感疫苗」,藉由去除HA莖部多餘醣蛋白,僅留下單醣,以此來誘發免疫反應,同一支疫苗可以涵蓋不同種類的H1N1病毒;該研究在小鼠、雪貂上都發現更好的免疫反應,成果刊登在2019年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單醣化流感疫苗可通用一種亞型(例如H1),也就是說,未來只要將四價病毒株都單醣化,流感疫苗即可以不必年年修改成分。

翁啟惠所領導的研究團隊今年再有突破,博士後研究員廖心瑜等人做出「單醣化嵌合血凝集素蛋白疫苗」,開發出「組合式HA」的嵌合蛋白,分別具有H1、H5兩種亞型病毒的蛋白質,由於H1、H5是來自各異株的共通基因序列,再經單醣化技術,可更廣效預防A型流感;在小鼠攻毒實驗上,該疫苗能誘發良好免疫反應,研究也登上PNAS

儘管科學家討論廣效性疫苗多年,不過目前全球還沒有一支廣效型疫苗正式上市,最快的一支僅在三期臨床試驗

除了研發萬用疫苗之外,隨著蛋白純化淬煉的技術進步,目前各國藥廠正合作嘗試濃縮更多有效的蛋白質含量,提高流感蛋白劑量,來提高疫苗保護力。

Q9:需要多少人施打疫苗,才有群體保護力?
Fill 1

【關鍵重點】6成人有抗體才能達到群體保護力,進而減少重症發生

一般而言,群體保護力是指整個群體要有6成的人施打,就能形成群體的免疫力,沒有施打的人也可以得到保護。不過也因病而異,例如傳播力強的麻疹,也許就要打到9成才會有群體保護力。

流感光是打到5、6成,也還不夠讓所有人都受到保護。因此施打流感疫苗不是完全防止流感病毒流行,更是要保護高危險群不會感染到病毒,而引發嚴重併發症。

流感最大的威脅在於「流感併發重症」,患者可能出現肺炎、腦炎、心肌炎而需加護病房治療,嚴重者甚或致死。施打流感疫苗是目前對抗病毒最有效的方式,可以多保護一些人,並減少他們被感染就轉成重症的機會。

對於COVID-19,一般認為疫苗接種達6到7成可具群體免疫效果;但近來也有專家認為,其傳播速度太快,也可能需要接種到近9成。疫苗保護時間有多長,也將是關鍵的變數。

Q10:COVID-19大流行,更需要打流感疫苗?
Fill 1

【關鍵重點】先打流感疫苗不能減少COVID-19感染機會,但有助於鑑別診斷

施打流感疫苗,並不會減少得到COVID-19的機會。但因為COVID-19的症狀如發燒、喉嚨不適、流鼻水等都與一般感冒和流感症狀類似。若民眾施打過流感疫苗,一旦身體不舒服,可以初步大致排除流感的可能,及早確診得到治療。

流感跟COVID-19的部分症狀類似,若不幸感染易轉成重症的高危險族群也相同,例如年長者、慢性病患者、小孩等。疾病管制署宣布今年10月5日開始施打公費流感疫苗,涵蓋的族群即為6個月至高中學生、50歲以上成人、患有潛在疾病的高風險慢性並與罕見疾病、重大傷病者、孕婦、6個月內嬰兒父母;另一部分則是職業高風險族群,如幼兒園、托育機構人員、長照社福機構人員、醫事單位人員、禽畜養殖相關工作人員、動物園及動物防疫人員等。

台灣何時可以拿到COVID-19疫苗並開始施打,還沒有明確時程。但若明年疫情陷入危機,只要本土疫苗完成第二期臨床試驗,且通過食藥署核准,認定安全性、有效性都達到標準後,即可以緊急授權方式上市,但作為「應急使用」,只能生產100萬劑。

此外,疾病管制署也於今年7月召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會議確認,一旦有疫苗供應量有限下,9類將優先建議接種的族群:醫事人員、防疫人員(如中央、地方官員、可能接觸疑似個案的第一線防疫人員、村里長及機場人員)、維持治安的警察及憲兵、長照社福工作人員及受照顧者 、軍人,再來才是高風險族群如65歲以上長者、19至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的高風險疾病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者,最後是50至64歲成人;以上預估1,358萬人,涵蓋台灣總人口的6成。

索引
Q1:疫苗為什麼能保護我們?
Q2:疫苗怎麼製造?
Q3:採用不同製作方法的疫苗,品質有差別嗎?
Q4:為何流感疫苗保護效果時好時壞?
Q5:愈「高價」的疫苗,愈有效嗎?
Q6:疫苗安全嗎?為什麼會出現不良反應?
Q7:COVID-19會和流感疫苗一樣年年接種嗎?
Q8:「萬用」疫苗可能嗎?
Q9:需要多少人施打疫苗,才有群體保護力?
Q10:COVID-19大流行,更需要打流感疫苗?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