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X 永楽座】
前陣子到香港旅行,行走在上、中環熱鬧的街道上,到處可見書報攤。攤上除了報紙雜誌,也賣點香菸和瓶裝飲料,這些物資足以撐起一個忙碌上班族的精神生活。我突然有點兒羨慕,真想在台北的街頭也擺一個書報攤,賺點小錢,還可以看看街上的風景。
都說香港人緊張忙碌,大概沒有什麼時間讀書,可是想想也不對,忙碌的上班族很需要資訊,他們或許不是讀「閒書」,而是讀報紙、雜誌。中環的書報攤雜誌琳瑯滿目,外國的雜誌特多,正是全球化的象徵。
網路普及的時代,我們看到媒體的兩極發展,讀者廣泛的媒體不少乾脆放棄了紙本,比如《報導者》、《端傳媒》、《Openbook閱讀誌》等等。而部分紙本刊物,反而走向更小眾、地方化的路線。廣者尋求方便普及,小者強調擁有溫度。
想一想,我們書店裡的雜誌雖不多,但不少正是這類小眾的地方刊物。比如《貢丸湯》,這可不是本介紹美食或湯品的刊物喔。想到了嗎?這是一本由清華大學10多位跨科系學生所發行的新竹在地刊物,到新竹你一定要吃米粉和貢丸湯吧?
《正興聞》雖是首創的街刊,但是這股地方刊物的風氣,可能還是受到日本影響。日本應該是全球地方刊物發展最蓬勃的地方吧!行人出版的《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就介紹了大約十幾則地方刊物的案例。
讀著讀著你會發現,一份地方刊物,總是從如此微小的單純心願出發──「為了讓老人家也可以有讀報樂趣」、「為了幫機構募款」、「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我看見的文化多美」、「為了生活的大家都愛這片土地」⋯⋯是這些原因,讓一份刊物誕生。
而台南《正興聞》的創刊也是為了創刊初衷是為了籌款,利潤做為一筆固定基金讓街上能運用,內容全取材自街上尋常又不簡單的人事物。
一份「地方刊物」除了傳達在地的大小事訊息之外,還能做些什麼?這可能是這些創辦刊物的人所在乎的事。
從《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中可以發現,有些雜誌針對是老人,比如《宮城銀髮交流網》或福岡的《搖咧搖咧》。高齡化及人口流失等問題,常是地方面對的嚴酷衝擊,這其實也是台灣正在面對的問題。也因此地方雜誌往往不在於將觸角伸往更遠的地方,而是更鎖定在地方裡的故事,傳遞地方的溫度,成為人與人交流的平台。
書中還介紹另外一本有趣的刊物──《東北食通信》。這本刊物最特別的地方在於還附贈食材,刊物主要的目的在於加深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連結。接著日本全國各地當發展出了當地的《食通信》。我想這本刊物也啟發了台灣,於是有了《東台灣食通信》、《雲林食通信》等。
除了地方刊物。其實台灣這幾年也有不少出色的刊物誕生,比如《The Affairs週刊編集》,文化總會發行的《新活水》,改版後也變得十分活潑生動。《秋刀魚》是一本介紹日本和台灣兩地文化的刊物;《五花鹽》則專注於台灣文化與歷史。不過在此我想跟大家推薦友善書業合作社出版的《閱讀的島》,它是全台灣第一本專門討論書店的雜誌。提供當期最新的書店情報、新書店的經營理念以及各家書店選書書評。創刊號的專題討論的是「圖書定價與折扣」,後面的期數還有「港澳星馬看獨立書店」、「獨立書店 X 社區關係」等專題。雖然編輯也多是新手,但是這也是一本有書店參與熱情的雜誌。
我比較喜歡讀書,新聞則往往仰賴網路,雜誌雖讀不多,不過我還滿喜歡翻翻《天下》或其他商業雜誌,離開一下文學書,讓自己比較「接地氣」。我的書店裡的刊物雖不多,也比較小眾,不過有時翻翻這些刊物,會覺得很可愛,實在不必整天跟著那些社會新聞團團轉。喜歡的話,也歡迎大家把這些雜誌帶回家。
前不久《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的作者影山裕樹來台灣,他在訪問中總結了地方刊物存在的意義:「如果這本刊物對地方有必要性,就有辦法繼續存在。」影山如此說道。
想一想,如果任何一本刊物對讀者有必要性,它也應該有辦法繼續存在。或許,書店也是如此吧。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