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X 一本書店】

Miru/兩年後,獨立書店還在嗎?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閱讀現場

上網,把(虛擬的)書丟進購物車,結帳,物流配送,小七取件。

人和書的關係,可以無縫接軌、冰冷順暢。

人和書的關係,也可以不止於如此。

走進書店,拿起一本書,撫摸書皮,打開讀幾段,書頁翻飛間,耳邊傳來生祥樂隊的歌曲〈南風〉:「我的鑰匙變孤僻/吵著回鄉找屋/海風北上幫忙敲門/它一身酸臭」,在哀婉的嗩吶聲中,你不經意地看到架上就有一本《南風》攝影集,和許多環境議題的書放在一起。你打開,彰化大城鄉,倚著牆渺小如螻蟻的老婦,下一頁,濁水溪出海口有如猙獰異形盤據的六輕工廠。你因這沉重議題而想得出神,一隻店貓忽焉躍過,扯亂思緒的線頭,你望向櫃檯後方,店員羞澀地朝你眨眨眼,你想和他聊一本書,他卻把你引進閱讀的蹊徑:從一片葉到一棵樹,進而是一整片森林。

11月起,《報導者》在每週末推出書評專欄,由閱讀現場的第一線觀察員:北中南的獨立書店輪流推薦心頭好。

人與書的關係,因為書店,有了景深與溫度,以及更多的可能。

6月19日這天,獨立書店人聚集在華山的拱廳,這是友善書業合作社舉辦的一場開放會議活動。這三年來,友善書業合作社一直是書店人的後盾,不僅幫助書店人開店可以訂到書,還盡力做不少活動,讓書店人在單打獨鬥的生存痛苦中有一起陪伴取暖的力量。

會議中一開始就由帶領人提出規則,最先是提出任何問題,這些問題也包含想解決的跟想提問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在這裡提出來,再進一步做共同討論跟思考解決方案。

我在會議中提出兩個問題:

  1. 書店老闆可以領到薪水嗎?
  2. 甚麼時候可以拿到那本新書?

這兩個問題看似不相干,但追頭溯源會發現,都是大環境資本壓迫面的共同問題。提出第一個問題是因為感受到獨立書店的經營,這兩年是生存的關鍵年,而這個警訊是否受到注意了呢?

獨立書店鞏固著文化國力的基樁

「德國書店一般不打折。除非是絕版書,否則一律不打折扣。尼可說,這是法律規定的,他們都很習慣,也覺得公平;因為,這是為了保護資本額比不上連鎖店的地方性小書店,讓它們能夠安然地發展特色,並且生存下去。」(楊佳嫻《雲和》)

把頭轉向台灣,看這幾年在各地冒出許多小獨立書店,每一家都建構著自己的想法與特色,並且胸懷願景;他們拼命想要滋潤站立的地方,努力舉辦各種活動,產生各種文化的可能性。

像是台北的青鳥書店,主張閱讀與思考所創造的自由,台中的新手書店以任何可能性去創造一個街區互相聯結的站立點,澎湖離島小小的安書宅為偏遠閱讀單獨而奮力,嘉義的島呼冊店主張糧食與土地的牽繫。這些書店散發的種種效應,是一圈又一圈向外擴張、激盪的文化漣漪。 在這個資本為上的世界裡,人們需要滋長想法,只要想法與意志存在,就不會輕易被商業賺錢淹沒滅頂;這種持續的拉鋸,保持了人生存的自由感。資本主義至上之下,被剝奪自由的過程常常像是吸血的過程,沒有知覺。

我也相信,荒蕪的地方只要種上一間書店,就會開始生生不息的長出來。

在這個時代展開的書店潮,是一個文化多麼旺盛的跡象啊。以這些書店做為各地方的文化發電中心,足以鞏固文化國力的基樁。放眼各國針對未來世代的重點目標,致力於文化與糧食的保存,就是最堅固的國力生存關鍵。

這兩年,獨立書店生存關鍵

但是眼看著一家家獨立書店冒頭滋生,歡慶之時卻也埋伏著巨大的憂心。因為,這些獨立書店可是不堪一擊的脆弱啊!

這兩年來獨立書店的選書與書評做出很好的效果,買書的人卻循著推薦轉往網路書店購書,大環境在書本批價上的不均等,獨立書店只能做白工的推薦選書,收益的是折扣更多的網路跟大通路。

獨立書店除了無法拿到合理的批價之外,常常也因為新書的鋪貨轉往大通路而調不到書可賣。

有些人認為書店人不善經營,而讓書店一直處在虧損狀態,但根據今年度網路書店的記者會揭露,今年上半年網路書店訂單大多來自網路文章推薦連結過來,看來獨立書店努力做出來的業績都做給網路書店收割去了。今年度,不少的獨立書店都感受到業績下滑了,而這股下滑,正是跑到大通路與網路書店回升的業績。

這兩年是一個關鍵,因為這些獨立書店開店後,能撐下去也差不多是兩年的時間。

沒領薪水的獨立書店老闆們

在6月19日的開放會議裡,「獨立書店老闆可以領到薪水嗎?」大多數的書店人回應:經常性無法支薪。能夠支薪的書店老闆是靠著場地租借拍攝戲劇來平衡營業額,除此也有婚紗拍攝或是團體使用的業務,好讓書店生存下去。書店老闆幾乎是想盡辦法生出營業額出來,但是卻沒有辦法靠賣書本業來維持營運的生存。

在開放會議裡,不少書店人表示希望有餘力可以充實自己,不管是擁有時間或是有金錢可以學習使用,或是可以不依賴親人援助下有經濟能力生活,因為不少書店人是靠著家裡的吃住減低開銷的;有人覺得自己開書店之後,根本沒有錢可以買書,沒開書店前都還可以開心的逛書店買書看。這些年因為要突破困境,不少書店人的經營是一股不算小的工作壓力,身體的負荷是否能繼續下去也是堪慮,即將停業的有河Book也因為店主長期累積的身體因素,必須停下書店工作休息養身。

多數的書店人是單打獨鬥,一個人要承擔的書店經營無援助的孤單感,是很難去理解的。有些書店人也必須要依靠另一個人外出工作的薪水來換取書店本業的生存。

書的魅力,讓書店人甘於忍受低限度的生活維持,也要把書店開下去,同時也是眼睜睜、心如刀割看著讀者瀏覽選書之後,轉頭上網買書。這一切的努力,都在哪裡呢?獨立書店在各種無條件耗損下能持續營運下去,很困難。多數的書店人資本小,也沒有太多資金可以轉圜,只能樽節開支,求取書店開一天算一天。

不合理的一起來打破

書價的折扣戰,歷經十幾年來,書本的品質已滑落。出版量剩一半、書價上漲、書店關閉⋯⋯這些惡果,都來自無底線的折扣戰;出版者需要退讓成本,就算抬高價格,未來也需要付上更多成本去應付大通路的折扣。79折到66折之後,還有甚麼可以支撐這個產業?一個國家還有甚麼文化力可以存續?

面對這個資本制度下不合理的問題,出版、大通路商、小書店、讀者們,有沒有可能一起團結去面對這件事,而不是你我彼此的針鋒相對?文化部遲遲不能制訂圖書的政策,獨立書店永遠處在無條件耗損的狀態,出版社一直在困獸求變現,大通路你折我殺要求業績。書業慢慢的消亡之際,讀者是最後的輸家,資本吸血的感覺,來得慢也死得無知覺。

這是個書業環節上下游的每一位都痛苦的時刻,等待制訂圖書的政策解套之前,大眾有沒有共識去看待這件急迫的文化國本危機,一起來合作讓獨立書店生存下去?喜歡獨立書店的選書,能否就用購買直接支持選書出來的獨立書店?讀者與獨立書店若能一起推動文化部看待圖書定價制度的落實,固守好各地的獨立書店,也就固守好文化的基樁。

想讀好的書,想讓文化國力優厚起來,需要建立一個公平的圖書販售制度,這件事可是不能等的。因為,兩年後獨立書店就等不下去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