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X 三餘書店】

陳瀅羽/與外國客人的「交陪」紀實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閱讀現場

上網,把(虛擬的)書丟進購物車,結帳,物流配送,小七取件。

人和書的關係,可以無縫接軌、冰冷順暢。

人和書的關係,也可以不止於如此。

走進書店,拿起一本書,撫摸書皮,打開讀幾段,書頁翻飛間,耳邊傳來生祥樂隊的歌曲〈南風〉:「我的鑰匙變孤僻/吵著回鄉找屋/海風北上幫忙敲門/它一身酸臭」,在哀婉的嗩吶聲中,你不經意地看到架上就有一本《南風》攝影集,和許多環境議題的書放在一起。你打開,彰化大城鄉,倚著牆渺小如螻蟻的老婦,下一頁,濁水溪出海口有如猙獰異形盤據的六輕工廠。你因這沉重議題而想得出神,一隻店貓忽焉躍過,扯亂思緒的線頭,你望向櫃檯後方,店員羞澀地朝你眨眨眼,你想和他聊一本書,他卻把你引進閱讀的蹊徑:從一片葉到一棵樹,進而是一整片森林。

11月起,《報導者》在每週末推出書評專欄,由閱讀現場的第一線觀察員:北中南的獨立書店輪流推薦心頭好。

人與書的關係,因為書店,有了景深與溫度,以及更多的可能。

最近三餘多了一些外國客人,其實,在之前也不是沒有國外讀者來訪過,只是近半年來比例開始升高。

來自香港的旅客通常會很熱情地過來搭話。曾經遇到剛抵達高雄,連行李都還沒有放到旅館,就衝來三餘,用帶著香港腔調的普通話與我分享他看到的高雄與三餘。有些行程安排特別鬆的旅客,還會在搭機前選擇在書店二樓一杯接著一杯地喝啤酒,坐在沙發上,微醺中看著書等待時間流過,離開前,我們彼此眼神交會,互道再見。

有趣的是,香港旅客常購買香港自身的出版品,而他們都會提到,以前並沒有看過這些書。這問題有跟店長聊過,有得出些推論。因為香港俗稱的二樓書店,通常比較隱蔽或距離市區較遠,書店並不密集,聽說當地人其實也不方便常逛各類的書店;另外,不知道關於出版審查是否也有些許影響,畢竟我們書店在當時的雨傘運動後,有特別託人幫忙帶了些相關的書籍。

當然也不乏英語系、歐語系的外國客人,遇到時都會緊張的不得了。因為英文實在欠佳,我只好透過肢體語言和對方交流。

曾經來了母女4人的組合,對方自我介紹是來自烏克蘭(如果我沒有誤會的話⋯⋯),三姐妹中,年紀看來在中間的那位女孩會講流利的中文,特別讓我留下了印象;另外兩位一大一小就挨在她身後,用著我不熟悉的語言不停地問東問西。母親相當寬容的讓她們隨意地翻閱,並與孩子爽朗對話,那瞬間,彷彿身處在外國書店的是我自己。

若真的要論比例,還是來自日本的客人最多。但一樣是日本客人,卻各有不同,有些即使表明可以用日語溝通,他們還是會默默隱身在人群中,不敢多做攀談,有些則會大方聊起天來。我想到當初會到三餘工作,也是因為在日本仙台開二手書店的朋友前野小姐(註1
前野小姐目前於日本仙台經營一間二手書店「火星の庭」,2000年4月開業至今,將迎接第17個年頭。
)牽起的緣分。帶她台灣南部溜晃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地點就是三餘書店,說真的那時候也不確定它的模樣。

2014年我離開台灣之際,三餘才準備開幕,第一次在網路上得知這消息是興奮的,高雄終於也要誕生這樣的空間了,最初探訪三餘時,只看見一面落地窗,窗裡的景象還是灰色而不見輪廓。二訪才真的踏入這空間,因為初營運,書櫃多而書的量還很少,陳列的也不是一般會接觸的書(其實這些只是被淹沒在大型書店裡的書),隨性地走逛一番,成為最後駐足在心中三餘的模樣。

2015年再訪時便是與仙台友人前野小姐一起前往,因為書店是從庭院進出,感覺就像踏入某戶私人住宅。椰子樹的模樣變得清楚許多,架上的書籍豐富了,台灣地方小誌、自費刊物蓬勃地佔了一大區塊。前野小姐在我不注意的時候手中已經撈了一大堆形形色色的小誌,她指著《風土痣》說:「日本不太會使用這樣奔放的顏色。」柑橘色、藏青色佔了滿滿的版面,手感十足的圖案確實有種台灣的樣貌。

當時屆逢過年時節,在街上總可以看到一兩攤賣春聯,有紅色、金色、粉色各種喜氣的花樣,前野小姐馬上就被吸引過去,一轉身手拿了一對身著旗袍的米奇米妮,是不失台灣味又符合日本喜好的選擇。回去仙台後,她立刻傳了一張照片給我,書店入口玻璃門上正是2隻老鼠在拜年。

這2天一對日本夫妻,男子手持著金牌啤酒和女子走了進來,放低音量聊著天,聽到我用日文跟他們打招呼,頓時開心笑了。她說老公曾在北京待過,會講一點中文,女子笑嘻嘻地用中文說:「我愛高雄。」住在東京的夫妻倆一致認同高雄悠閒的城市氣氛,「東京如果只是去玩還不錯,但如果是生活的話就⋯⋯」,相較於東京,高雄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寬裕感。

他們直說,我們真的很親切。我想了想難道日本店員不親切嗎?仔細回想日本書店模樣,店內相當安靜,日本人以不打擾到他人為原則,因此很少有店員會主動與客人攀談,店內是嚴禁拍照,提供讀者保有與書的親密空間。

但三餘意外的熱情,或許讓初到台灣的旅人,多了一些安心的感受。例如常有日本客人會注意到《東北食通信》(註2)
2013年7月日本第一部附上食材的情報誌。「東北食通信」創刊,短短2年在日本全國展開。
刊物,不論是否購買,這些店內擺放的少量的日本(或香港等等他國的)書籍,成為書店與旅人的接觸點,就像「老朋友」的概念,先確認彼此的橋樑,進而感到舒適。

每次的攀談都令我感到緊張,但總覺得和這些來訪台灣的讀者多聊一些,就能讓他們更接近這裡。有時可能不是真的聊書,只是談哪裡有好吃的小吃,哪裡有可以逛的小店,在這一來一往當中,文字的隔閡就消失了,就像是一座城市的中繼站,迷途中一個可以稍微安心的所在。

不管是藉由網路的宣傳,還是不小心路過而被吸引,書畢竟是要依賴人來傳遞,閱讀一直都不只是侷限在某個固定的空間裡頭,這也是我進入三餘工作之後才慢慢體會到的事。

在書店最令我著迷的不只是書,而是人。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