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東京奧運,台灣奪下2金4銀6銅,創下史上最佳成績,奪牌選手回台後受到熱烈歡迎,代言、媒體邀約不斷,9月1日總統蔡英文首度舉辦「Our Heroes!台灣英雄凱旋派對」,邀請參賽的國手和後勤團隊入總統府開派對。
但更多是無緣獎牌、也無法享受歡樂派對的失意英雄,他們在漫長備戰過程中,無時無刻和自己天人交戰,歷經受傷、失眠、焦慮,成績不如預期還要忍受酸民訕笑、自我懷疑。當美國「體操女王」拜爾斯(Simone Biles)、日本網球天后大坂直美(Naomi Osaka)在重大賽事中以「心理健康」因素退賽,仍獲得支持與關注;面對心理壓力,台灣運動員卻默默承受、或發出求援訊息仍被忽略。
《報導者》專訪3屆奧運射箭國手譚雅婷、亞洲標槍紀錄保持人鄭兆村及拳擊女子57公斤級世界排名第一的林郁婷,這3位頂級運動選手首度揭露自己在追逐獎牌之路中,不敢坦露、也不被看見的心理創傷與陰影。
我11歲開始練射箭,今年(2021)第16年,算是奧運老鳥,參加過2012年倫敦奧運、2016年里約奧運,2020東京奧運是我最後一屆。2012年,19歲的我在全中運雙局668分,打破全國紀錄,外界說我是「天才少女」,其實我是苦練來的,我每天練500支箭。
一開始覺得射箭很酷,喜歡當選手比賽、喜歡競爭的感覺,努力過後能得到回饋。國中、高中時,不管是全中運、全國賽或是出國比賽,很奇蹟似地幾乎都會得名。但自從有了成績,資源變多之後,相對就是「一定要有成績」。
大家開始都認為你得獎是應該的,要當後輩典範,一度練到身心疲憊,覺得自己好像奪牌道具,奪牌還會被說不能太驕傲。我從頭到尾都沒有「很驕傲」,只是希望疲憊時,想休息的需求可以被好好回應,希望能被肯定,說:「你做得很好,即便不是第一名也沒關係,你有拿到一塊牌就很厲害了。」但這樣的肯定並不多,也讓我一度對射箭失去熱情,不再是開心參加比賽,而是背負著一個使命,去做別人期待的那些事情。
- 生日:1993年11月7日
- 身高:158公分
- 體重:55公斤
- 紀錄: -18歲成為台灣最年輕奧運女子射箭國手 -5次入圍世界盃最後八強年終賽 -2017、2019年兩度登上世界排名第一 -2019世錦賽女子團體金牌及世界盃射箭年終賽個人奪銀 -3屆奧運經歷 -2016里約奧運女子團體銅牌
我在全世界飛來飛去參加國際賽,還要兼顧國內賽,曾經出國比賽回來,休息兩天繼續比國內賽,比完兩天又出國比賽,還要調時差、訓練,完全沒有休假。而且國際賽張力很高,跟國內賽的體能和狀態調整很不一樣,有一次比完國際大賽回台,我感覺自己身心俱疲,真的需要休息,只是提出想要休息一週,卻沒辦法,有時覺得自己好像變成奪牌工具了。
那種身心俱疲不只是身體上的累,而是當我面對一個比賽,除了要接受成績好壞,還有許多外界意見,要消化非常多東西,需要重新整理,思考自己接下來的方向跟目標⋯⋯我並不是在講歪理或偷懶,但有時卻很難跟別人溝通。
這次美國體操選手拜爾斯(Simone Biles)因為心理健康退出奧運比賽,突然發現原來不是只有我會這樣想,但她好勇敢,直接說出自己狀態不好,不適合比賽。心態如果沒有準備好,真的不該強迫自己去比賽,因為可能會影響未來。訓練是有一個週期的,把一個週期沒有調整好的選手丟出去比賽,如果他輸了,因為一開始就是抱著抗拒的心情出賽,整個心理狀態會更不好,如果是心理素質不好的人,可能會覺得再也不要比了,或是從此失去信心。
但台灣不容易有這樣的空間說出來,教練可能會覺得不能縱容選手,否則其他人會仿效,但從選手的角度去看,也許我們只是需要一段時間休息而已。
要站上頒獎台,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辛苦。我練箭後就沒放過暑假,別人覺得我是天才,其實我練到滿身是傷,2015年開始左腳足底筋膜炎,到現在都沒完全好,右手肩膀也因長期發力射箭受傷過。2018年因為意外踩空,左手小指掌骨骨折,只要變天或天冷,肌肉張力就會失衡、痠痛。那時整整3個月都沒訓練,一度想直接退休,又想信守對自己東京奧運的諾言,過得很掙扎;幸好在防護員和醫師協助下,有找到訓練和身體的平衡,比賽成績也有起來。
但我覺得,影響比較大的是心理。
射箭是比較靜態的運動,我們其實就是跟自己比賽,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壓力,我過去的成績不錯,相對就會和自己比較。骨折復出後,或許是沒有給自己太大壓力,放開來比,2019年很奇蹟似的國際賽成績不錯,世界盃年終賽拿到銀牌;但到了年尾,就感覺到狀態漸漸下滑,後來發生COVID-19疫情,再也沒有出國比賽,只能在國內邊訓練邊比賽調整。
本來預計2016年里約奧運就要退休,那一屆團體賽拿到銅牌,但個人賽第5名,沒達到拿獎牌的目標,所以決定參加2020年東京奧運再拼拼看。奧運延賽一年對我生理調整上是好事,但對心理是很大折磨,因為壓力要再「ㄍㄧㄥ」一年,非常煎熬。這次奧運前備戰,我很清楚狀況沒有以前這麼優異,剛開始真的很難接受,成績一直射不上來,想要回到過去狀態,卻怎麼做都沒辦法,過程中我甚至想過退出國家隊,因為隊上有一個學妹狀態還不錯,讓她代表出賽,或許國家隊成績會更好。
那時我跟自己的私人教練聊,他跟我說:「準備過程有喜怒哀樂都沒關係,但要盡力,讓自己退役後回想起來不後悔。」參加這屆奧運是我對自己的承諾,不管現在狀態好不好,都要學會接受自己,不放棄的精神比較重要。
教練願意聽我把自己很難過的話講完,然後才鼓勵我,沒有要我射出世界排名第一或破紀錄,只希望我可以享受比賽,之後回想起這段過程是開心的,這樣就好。當下感動淚流不止,覺得終於有人理解我,懂我心情,後來遇到再艱難的事,我都告訴自己要撐住,繼續努力。
這次奧運團體賽首戰就落敗,個人賽64強出局,表現不好我很自責。因為疫情,奧運前一年半都無法參加國際賽,一上場就是奧運,所以跟過去2屆比起來更緊張。國際賽的心理壓力、緊張或亢奮的感覺,跟國內模擬賽完全不一樣,缺少國際賽,會比較沒辦法馬上熟悉、控制這種感覺。而有些其他國家選手在這段期間還是照常比國際賽,感覺她們一直在進步,讓我壓力很大,也希望自己的狀態好,反而太求好心切,試射時感覺還不錯,但正式開始比時,當前面的分數射不好,我會特別去察覺哪裡出問題,想調整好,卻給自己太大壓力,受到擾亂,動作做不出來。
射箭是非常需要臨場調整的運動,一支箭發射時間20秒,輪流放箭,可是有的選手放箭速度很快,當我箭與箭之間要抓空檔調整時,她已經射完了,我可能來不及調整。如果遇到速度慢的,我已經準備好要射了,她卻還沒結束,多出的那7、8秒,很容易開始胡思亂想,可能等待時發現這時間點是好時機,心想「哇!我要錯過時間了,等下輪到我的時候風超大怎麼辦?」如果又遇到環境因素或狀態很糟的時候,心理層面影響會愈來愈大,專注力跑掉,不容易調整,這是射箭很困難的地方。
有網友在奧運後傳訊息到我社群媒體,酸我「射太爛了,該退休,不要卡著這位置」。我當下其實不以為意,但想了一晚,決定還是發文回應,希望這些人不要用輿論傷害人,如果你真的很厲害,可以自己來比看看。
我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所有運動員發聲,因為射箭比賽是奧運前幾天就開始比賽,後面台灣還有很多選手要出賽,這些人今天這樣謾罵,我不出來講話,改天可能換其他人被批評,在鍵盤背後匿名的人,可能不知道自己對選手造成的傷害。
現在手機、網路發達,讓選手揹負更大壓力,如果正要比賽的選手,突然間看到這些謾罵訊息,心裡會有多難受?我曾帶過一名年輕的學妹,因為成績不如預期,被輿論壓垮,最後離開射箭場,她是有潛力的選手,可能再多磨個3到5年,未來就會是一個很棒的國手。
台灣的運動環境本來就很辛苦,許多接觸這項運動的小朋友家境不是很好,為了貼補家用努力練習、希望比賽拿獎金,年紀輕輕的,夢想正要起步,或許就因為酸民隨便一句謾罵,讓他就此打住。其實不管是在什麼領域,都不應該這樣隨意批評努力的人。過去許多選手都是默默吞下,我這次東京奧運就想要退休了,沒有包袱,所以決定站出來講。
射箭生涯到最後,我知道自己狀態和成績沒有以前好,也不可能像20歲一樣一直衝,輸了爆哭一場後,立即可以瘋狂練5、600箭。我現在的課題是要學著去思考,如何面對當下狀態不那麼好的自己,這箭射不好,下一箭就調整回來。我每次比賽壓力都很大,比完只想趕快把箭拔下來,趕快計分,看見有些國外選手卻可以一派輕鬆,比完就開始看小說、玩數獨,享受比賽,讓我羨慕又佩服。
- 學歷規定:大學部為體育/運動科學或心理相關科系畢業,且研究所從事運動心理學研究之碩士(含應屆畢業生)。非上述學歷背景人士欲參加運動心理諮詢老師培訓與授證,得提出相關輔修資料或補修課程。其學歷背景認證,由台灣運動心理學會「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督導委員會」委員審查。
- 受訓:共計12週、120小時、12門專業課程訓練,且出席率達95%以上。
- 實習:通過學、術科考試後,在台灣運動心理學會「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督導委員會」委員督導下,實習成績及格者。
雖然東奧結束後,我說想要退休了,但其實心裡還是捨不得,我還是很喜歡射箭。所以,目前規劃找個穩定的工作後,繼續回到場上射箭。我對美甲很有興趣,可能朝這方面發展,許多國外選手也都有自己的工作,射箭比較沒有年齡問題,只要保持好狀態都能一直射下去。國際賽場上常看到年紀很大的選手,甚至有生了3個小孩的媽年年出現在國際賽,而且成績穩定,感覺是非常開心地在比賽,不會一直想著以前多厲害,成績要跟以前一樣。
我覺得他們只是很單純喜歡這個運動,很能夠去接受自己任何狀態,有自己的生活,也願意撥時間在這個運動上,就算一次狀態很糟糕,下次比賽仍然完全不受影響。這是我想學習的,不要一直跟過去的自己比較,維持射箭的熱忱,試著享受在場上的每一刻;或許這樣成績也會自然而然維持,讓我在射箭這條路上走得更長久。
看更多:
今年奧運期間,「把運動選手當人」的討論從沒間斷,美國體操選手拜爾斯(Simone Biles)今年奧運因為心理健康問題退出賽事後表示,必須先關照自己的心理,「我們終歸也是人。(We're people at the end of the day.)」
8月4日台灣標槍選手、亞洲標槍紀錄保持人鄭兆村奧運出賽當天,擲出與自己曾締造亞洲紀錄91公尺36相距甚大的成績時,相關的運動心理群組討論瞬間炸鍋,「你們看到了沒?鄭兆村今天的成績是71公尺20。」
這群專家並不是對鄭兆村的成績失望、而是感到心疼。「這是選手心理上的需求沒有被照顧到,其實一些選手出賽前已有一些徵兆,很可惜,單項協會單位和教練並不重視、未引入專業資源,選手連心理健康有了警訊,都不自知,」一名運動心理專家透露。
包括鄭兆村、射箭國手譚雅婷,這些選手甚至身陷奧運失利的陰影裡,連總統府的「Our Heroes!台灣英雄凱旋派對」都未出席。
身為8屆桌球國手的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洪聰敏,很清楚知道體育圈的陽剛文化,壓縮了選手討論心理健康的空間,有人甚至連心理健康是什麼都不知道,「如果沒有這個素養,不會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例如一個人沒有被教過什麼叫憂鬱症,這個人就算得憂鬱症,他也不曉得。」
洪聰敏說,選手的心理健康不只是單純個人問題,和整個體系都息息相關,例如教練如果用土法煉鋼的高強度方式訓練時,選手的表現卻沒有比較好,容易產生倦怠、沒自信,不只身體受傷,心裡也會跟著受傷,因此整個體系都要有心理健康素養,才能認知到可以透過科學化訓練、運動心理諮詢等等資源,協助降低選手的心理壓力。
協助無數奧運、亞運國手克服心理壓力的台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運動系教授莊艷惠表示,台灣有些教練會用心理學反向的模式訓練選手,例如罵選手「你怕什麼!跟他拼啦!」或是在決勝負的發球前連連跟選手說「免驚」,反而讓選手壓力更大,本來不怕,聽了更怕。其實運動心理是很專業的,有些選手需要熱血激勵來燃起鬥志,有些選手則適合溫文儒雅引導,重點是要「量心訂做」,聽見選手需求選擇適合的方式。
正如譚雅婷說,她最渴望的只是能「被聽見」,不必只靠奪牌才能被理解和肯定。長期服務國手的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簡稱運動心理師)陳美綺指出,台灣的競技運動很強調正向力量的心理狀態,所以選手會給自己貼標籤,批判自己怎麼可以憂鬱、心理素質太差,對自己的負面情緒過度解釋和批判,反而讓自己狀態愈來愈往下掉,「這批判是我想拿掉的,還原到你是一個人。」
就像公開自己罹患憂鬱症的美國奧運泳將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回應拜爾斯退賽事件時所說,「運動生涯中,從沒有人好好聽我說話,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就只是聽我說話。」陳美綺說,其實有時候,選手不是要你真的解決他的問題,只是需要有人聽他現在正在經歷什麼,就是這麼簡單。
台灣體育培訓多是師徒制,選手幾乎整個運動生涯都由同一個教練執教,相處時間比親生父母還要久;但有時壓力源也往往來自教練,不論是要表達心理壓力或提出不同的想法,往往礙於教練權威不敢開口,若教練沒有心理健康的觀念,選手的課表自然不會有這一項。
國訓中心運動心理師洪紫峯說,曾有選手希望找精神科醫師協助心理問題,上面部門的的教練知道後,很擔心總教練若知情會不讓他上場,後來總教練卻很支持,他們才發現總教練過去也遇過瓶頸,接受過類似協助,「教練有這樣的sense(意識),是一份幸運,真的。」洪紫峯指出,忽略心理健康的現象,不單屬運動圈,而是普遍存在台灣社會,這樣的文化有很大改善空間,如果能多點這樣的聲音出來,就能讓運動員在經歷這些辛苦過程時,更能被理解、善待。
拳擊選手林郁婷就是洪紫峯口中比較幸運的那一個。她的教練、前拳擊國手曾自強很早就爭取聘僱運動心理師,輔導小選手認識自己的焦慮、緊張、害怕,練習表達出來,也因此讓林郁婷能將每一次的失利,轉化成達到目標前的小石頭,堅定地向前邁進,取得世界第一的成就。
雖然此次奧運失利,林郁婷在教練建議下,賽後繼續留下來協助室友黃筱雯,拿到51公斤級的拳擊銅牌。這一勝對林郁婷也是意義非凡,除了沖淡自己的失利情緒,也讓總是站在前面當領頭羊的她,知道自己還能有別的方式為拳擊貢獻,在遭遇挫折後很快回復正面心態,備戰2024年巴黎奧運。
曾自強聘僱的運動心理師陳泰廷曾當過桌球選手和教練,對台灣成王敗寇的價值觀再清楚不過,他認為,當選手失利時,身邊的支持體系很重要,必須看見勝負之外的價值,「或許這場比賽輸了,以成績導向來說是不好的,但選手是有進步的,這一次的挫折就會引領下一次的成功。」
這次拳擊隊齊心協力拿下的銅牌,對運動員便是很大的鼓勵,他們不再只能靠著自身成績受到肯定,而是藉由不同方式,實現「讓台灣拳擊被世界看見」的最終目標,這種團隊感讓選手看到自身不一樣的價值,不再被成績定義。
競技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今年台灣共有66位選手參加奧運,能夠站上頒獎台的人仍是少數,當許多人為舉重選手郭婞淳克服2014年嚴重腿傷、在東京奧運破紀錄摘金而感到熱血沸騰時,仍有許多運動員為著看不見的傷搏鬥著,努力開創出勝負之外的價值──這是一場沒有止境的比賽,同樣值得人們給予掌聲和喝采。
一、不要忽略身心症狀的警訊
- 慢性肌肉和關節疼痛
- 體重減輕和食慾不振
- 休息時心率增加
- 運動表現下降
- 疲勞
- 恢復時間延長
- 缺乏熱情
- 常生病(特別容易在賽前發生各種不適)
- 難以完成日常工作
- 學校表現下降
- 性格或情緒變化
- 增加憤怒或煩躁(如咬指甲、拔頭髮等行為)
- 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或入睡時感覺精神不振)
出現上述症狀代表已有「競技倦怠(athletic burnout)」發生,應要警覺。
二、親友不要在他們失敗時說「加油喔」
如果你的親友是運動員,當發現他們低潮或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應該這麼做:
- 以陪伴代替打氣:選手比賽失利時先讓他們靜一靜,不要說「沒關係」、「加油」,可能讓選手壓力更大,可以傳達「不管你表現如何,我都會陪伴你」、「我知道你現在不好受,如果想找人說說話我願意傾聽」、「我支持你」等訊息。
- 鼓勵他們尋求協助:理解選手的壓力源,可以陪同尋求合適的專業協助。
三、不要害怕向專業人員求助
以下為《報導者》整理出的相關運動心理諮詢專業管道:
- 台灣運動心理學會授證的運動心理諮詢老師:0900-525-575
- 各級學校的心輔中心或輔導室
- 憂鬱症防治協會:02-2581-7418
- 衛福部心理諮詢專線:1925
-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專線:1980
-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運動醫學中心:07-7317123-8003 (專門針對運動建立的醫療團隊,中心除了骨科、外傷醫師、物理治療師等等,另配置運動心理諮詢老師,可提供運動員諮商服務)
- 聯新醫學中心 -台北聯新運醫中心:02-2721-6697 -桃園聯新運醫中心:03-283-1322 -體大聯新運醫中心:04-37073858 (專門針對運動建立的醫療團隊,中心配置運動心理諮詢老師,可提供運動員諮商服務)
- 可至醫院精神科、家醫科、社區心理治療所,洽詢有合格執照的心理師
(資料來源:運動心理諮詢老師陳泰廷、高雄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國立體育大學球類技術系助理教授彭涵妮)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