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東京奧運,台灣奪下2金4銀6銅,創下史上最佳成績,奪牌選手回台後受到熱烈歡迎,代言、媒體邀約不斷,9月1日總統蔡英文首度舉辦「Our Heroes!台灣英雄凱旋派對」,邀請參賽的國手和後勤團隊入總統府開派對。
但更多是無緣獎牌、也無法享受歡樂派對的失意英雄,他們在漫長備戰過程中,無時無刻和自己天人交戰,歷經受傷、失眠、焦慮,成績不如預期還要忍受酸民訕笑、自我懷疑。當美國「體操女王」拜爾斯(Simone Biles)、日本網球天后大坂直美(Naomi Osaka)在重大賽事中以「心理健康」因素退賽,仍獲得支持與關注;面對心理壓力,台灣運動員卻默默承受、或發出求援訊息仍被忽略。
《報導者》專訪3屆奧運射箭國手譚雅婷、亞洲標槍紀錄保持人鄭兆村及拳擊女子57公斤級世界排名第一的林郁婷,這3位頂級運動選手首度揭露自己在追逐獎牌之路中,不敢坦露、也不被看見的心理創傷與陰影。
這次東京奧運以世界第一出賽,第一場就輸了,當下對自己非常失望,最對不起的就是身邊幫助我的人,畢竟大家花了那麼久時間陪我訓練,結果卻是這樣,如果比賽能重來,我當下再多揮幾拳,會不會情況就不一樣了?
這樣的心情讓我崩潰爆哭,但當下也只能接受,幸好教練曾自強不斷鼓勵,還建議我轉換角色,留下來陪51公斤級的選手黃筱雯訓練。後來筱雯很厲害地奪下台灣拳擊第一面奧運獎牌,讓我感覺自己也對台灣拳擊有所貢獻了。
- 生日:1995年12月13日
- 身高:175公分
- 體重:57公斤
- 紀錄: -女子57公斤級世界排名第一 -2013年保加利亞世界青年暨青少年女子拳擊錦標賽51公斤級金牌 -2018年亞運銅牌、世界女子拳擊錦標賽54公斤級金牌 -2019年世界女子拳擊錦標賽57公斤級銅牌 -台灣首位橫跨3量級都有奪牌紀錄的選手
小時候跟哥哥一起看《第一神拳》而喜歡拳擊,上了鶯歌國中發現有拳擊社團,練了之後成績還不錯,感受到成就感。2013年在世錦賽青年組拿下金牌,當下開始意識肩上的責任似乎變重了──因為年紀小,受到媒體許多關注,讓這項被視為打架、負面的運動,在台灣社會有了改變,我也很希望自己能達成外界期望,繼續拿下成人組別獎牌。
但接下來並沒有一帆風順,從青少年轉換到成人組,距離還是很大,2014、2015年成績不好,常常一輪、二輪遊,被外界質疑是不是不行了?教練在2014年特別安排我到美國體能訓練中心,學習國外的科學化訓練,幫助很大,例如以前我挑戰51公斤級要降體重,只能喝病人在喝的營養品,沒有力量;美國則是用訓練量來搭配飲食,分配菜、肉、澱粉數量,讓你可以在維持訓練品質下減重。
訓練在2016年漸漸收到成效。當時我參加里約奧運世界區資格賽,晉級八強,再一場就能取得參賽資格,對手是上屆奧運冠軍亞當斯(Nicola Adams);我們打四回合,前三回合打完我領先,第四回合打完平手,由裁判判決結果,但因為人家是奧運冠軍,可能有裁判印象分,最後由她獲勝。雖然很沮喪,但已經把這位奧運金牌嚇出一身冷汗,因為其他場她和對手差距都很大,比完後她的教練特地跑來對我們說thank you,這是一種肯定,代表我們的努力和實力有被看見。
跟奧運金牌選手打成這樣,讓我信心增加,慢慢有「好像又可以了喔」的感覺。但那年沒拿到資格,後來9月的世界大學錦標賽第一場爆冷出局,沮喪了一陣子,教練看出我很難過,讓我散散心,到中國當交換生,享受當一個大學生的生活。
雖然不用比賽,但我還是參與他們的拳擊訓練,看到各個省分不同的技術打法、訓練模式,甚至外國教練不同的訓練,讓我腦中不斷激盪,這趟旅程對我重建信心有很大幫助。
以前會覺得出國一定要拿牌,否則飛那麼久過去那裡「吃便當」嗎?無形中給了自己很大壓力;後來教練鼓勵比賽不要在乎輸贏,展現平時訓練內容就好,那可能是一種心態上的轉變吧,沒有讓自己綁手綁腳,反而效果就出來了。2017年後有好成績到現在,都是抱持這樣的心情。很多人都說比賽要平常心,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就是努力不讓自己在場上有包袱。
拳擊最難的是攻擊與被攻擊,閃躲是人的本能,要能夠克服恐懼迎戰,針對對手臨機應變,制定戰術。東京奧運我是以世界排名第一出賽,不過2020年3月亞大區資格賽後我就沒有再出賽了,後來的歐洲、美洲奧運資格賽也因疫情陸續取消,這對我不利,因為不知道接下來對手是誰,只能大致猜測,但大家都在針對我研究,這種「我軍在明,敵軍在暗」的感覺壓力很大。
在國訓中心閉門訓練時,常常會自我懷疑這樣的訓練夠不夠。奧運第一場比賽前,我告訴自己要有信心,但一年多沒比,加上又是第一次比奧運,第一回合打起來綁手綁腳,上台後有點慌,即使賽前已經做好所有準備,但突然對手策略跟你賽前預想不一樣時,臨場反應喚醒得太慢,所以輸掉了。其實我戰術也都有執行,最後不受裁判青睞落敗,也只能接受這結局。
但心情還是很難受,因為賽前設定至少要前三名,落敗之後很崩潰,爆哭一場,覺得已經做了這麼多努力,那麼多人陪我、幫助我訓練,卻第一場就輸了,到底這段時間在做什麼,對自己很失望,對不起教練,如果時間能重來,我當下再多揮幾拳,會不會情況就不一樣了?當然時間過了就是要往前,只能說服自己情緒過了,就要重新站回來。
這次女子拳擊有4人取得參賽資格,我輸了之後,還有其他隊友在奮戰,所以我當下告訴自己要收拾心情,不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團隊士氣。那時我跟黃筱雯是室友,教練希望我能留下來,傳承經驗協助她。
以往通常是我比到最後,隊友先被淘汰,在觀眾席給我鼓勵,在異鄉能聽到自己熟悉的聲音很振奮人心,會讓妳知道不是一個人。所以我也認同留下來幫助筱雯,跟她說「學姊沒辦法陪妳走到最後,希望妳可以繼續加油,有什麼能幫的我都會幫」,也大概描述一下比賽情況,讓她心裡有個底,知道接下來怎麼調整。
雖然拳擊是個人項目,但沒有隊友,一個人不可能走到這位置。以往我是先行者,退位下來,換個角色協助也很好。後來筱雯不負眾望拿到銅牌,是整個拳擊團隊的成功,我們都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拳擊,畢竟這個項目在台灣很弱勢,早一輩的人刻板印象,讓拳擊沒那麼容易被看見。這一批年輕的教練團教出我們這批女子選手,揚名國際,讓世界看見台灣,我也希望對台灣拳擊有所貢獻,不管是以什麼角色。
我一直被當成典範,寄予厚望,教練也希望我帶動學弟妹,當然會形成壓力,我不斷在學著處理。外界看我好像常站上頒獎台,世界第一,但沒有外界看起來那麼輕鬆,我打的比賽量級都不一樣,有51、54、57公斤,所以我一直以挑戰者的心態,去挑戰更高處的對手,效法菲律賓拳王帕奎奧(Manny Pacquiao)──他從輕量級一路征戰,稱霸8個量級──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正面的心態迎接挑戰。
- 學歷規定:大學部為體育/運動科學或心理相關科系畢業,且研究所從事運動心理學研究之碩士(含應屆畢業生)。非上述學歷背景人士欲參加運動心理諮詢老師培訓與授證,得提出相關輔修資料或補修課程。其學歷背景認證,由台灣運動心理學會「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督導委員會」委員審查。
- 受訓:共計12週、120小時、12門專業課程訓練,且出席率達95%以上。
- 實習:通過學、術科考試後,在台灣運動心理學會「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督導委員會」委員督導下,實習成績及格者。
而且心理師是我和教練很重要的中間協調者。教練很嚴格,我以前不是很會表達,不爽時就不講話。現在有時一件事發生,教練有教練看法,會透過心理師跟我講,我也會把我想法跟心理師說,彼此溝通想法。
奧運亞大區資格賽時,對上一位2019年曾對打過、實力和我有段懸殊差距的澳洲選手,教練叫我做一個技術動作,我做了之後卻不小心被對手打到流鼻血,正常應該不會被打到,休息時教練幫我擦鼻血,卻用我聽來像似是揶揄的語氣問我:「怎麼會被打到?」當下心情很不好,覺得是對我能力的質疑,明明是執行教練的戰術,被打到教練怎麼說這種話?不好的情緒連帶影響到場上發揮,原本可以輕鬆獲勝,卻變得很艱難,贏得不漂亮。
下場後我完全不想跟教練講話,生悶氣;教練還是講一些老道理,說發生這種事,生氣也沒有用。當時心理師隨隊比賽,後來他出來調和,3人面對面溝通,把話講開就沒事了。現在還是會跟教練想法有差異,但心理師讓我學會表達自己,對訓練、制定比賽策略都有幫助,教練也慢慢有進步,很多事都可以溝通。
這讓我開始可以用另一種想法思考。雖然東京奧運心情上還是覺得很可惜,但這件事已經發生,我這次至少完成上一屆要打奧運的夢想,下一次目標就是要站上頒獎台。人生不可能一直都是一帆風順,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每一次的賽事中讓自己更成長,成就更好的自己,每一天都戰勝昨天的自己就是進步,繼續朝巴黎奧運努力,打到不能打為止。
看更多:
今年奧運期間,「把運動選手當人」的討論從沒間斷,美國體操選手拜爾斯(Simone Biles)今年奧運因為心理健康問題退出賽事後表示,必須先關照自己的心理,「我們終歸也是人。(We're people at the end of the day.)」
8月4日台灣標槍選手、亞洲標槍紀錄保持人鄭兆村奧運出賽當天,擲出與自己曾締造亞洲紀錄91公尺36相距甚大的成績時,相關的運動心理群組討論瞬間炸鍋,「你們看到了沒?鄭兆村今天的成績是71公尺20。」
這群專家並不是對鄭兆村的成績失望、而是感到心疼。「這是選手心理上的需求沒有被照顧到,其實一些選手出賽前已有一些徵兆,很可惜,單項協會單位和教練並不重視、未引入專業資源,選手連心理健康有了警訊,都不自知,」一名運動心理專家透露。
包括鄭兆村、射箭國手譚雅婷,這些選手甚至身陷奧運失利的陰影裡,連總統府的「Our Heroes!台灣英雄凱旋派對」都未出席。
身為8屆桌球國手的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洪聰敏,很清楚知道體育圈的陽剛文化,壓縮了選手討論心理健康的空間,有人甚至連心理健康是什麼都不知道,「如果沒有這個素養,不會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例如一個人沒有被教過什麼叫憂鬱症,這個人就算得憂鬱症,他也不曉得。」
洪聰敏說,選手的心理健康不只是單純個人問題,和整個體系都息息相關,例如教練如果用土法煉鋼的高強度方式訓練時,選手的表現卻沒有比較好,容易產生倦怠、沒自信,不只身體受傷,心裡也會跟著受傷,因此整個體系都要有心理健康素養,才能認知到可以透過科學化訓練、運動心理諮詢等等資源,協助降低選手的心理壓力。
協助無數奧運、亞運國手克服心理壓力的台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運動系教授莊艷惠表示,台灣有些教練會用心理學反向的模式訓練選手,例如罵選手「你怕什麼!跟他拼啦!」或是在決勝負的發球前連連跟選手說「免驚」,反而讓選手壓力更大,本來不怕,聽了更怕。其實運動心理是很專業的,有些選手需要熱血激勵來燃起鬥志,有些選手則適合溫文儒雅引導,重點是要「量心訂做」,聽見選手需求選擇適合的方式。
正如譚雅婷說,她最渴望的只是能「被聽見」,不必只靠奪牌才能被理解和肯定。長期服務國手的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心理諮詢老師(簡稱運動心理師)陳美綺指出,台灣的競技運動很強調正向力量的心理狀態,所以選手會給自己貼標籤,批判自己怎麼可以憂鬱、心理素質太差,對自己的負面情緒過度解釋和批判,反而讓自己狀態愈來愈往下掉,「這批判是我想拿掉的,還原到你是一個人。」
就像公開自己罹患憂鬱症的美國奧運泳將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回應拜爾斯退賽事件時所說,「運動生涯中,從沒有人好好聽我說話,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就只是聽我說話。」陳美綺說,其實有時候,選手不是要你真的解決他的問題,只是需要有人聽他現在正在經歷什麼,就是這麼簡單。
台灣體育培訓多是師徒制,選手幾乎整個運動生涯都由同一個教練執教,相處時間比親生父母還要久;但有時壓力源也往往來自教練,不論是要表達心理壓力或提出不同的想法,往往礙於教練權威不敢開口,若教練沒有心理健康的觀念,選手的課表自然不會有這一項。
國訓中心運動心理師洪紫峯說,曾有選手希望找精神科醫師協助心理問題,上面部門的的教練知道後,很擔心總教練若知情會不讓他上場,後來總教練卻很支持,他們才發現總教練過去也遇過瓶頸,接受過類似協助,「教練有這樣的sense(意識),是一份幸運,真的。」洪紫峯指出,忽略心理健康的現象,不單屬運動圈,而是普遍存在台灣社會,這樣的文化有很大改善空間,如果能多點這樣的聲音出來,就能讓運動員在經歷這些辛苦過程時,更能被理解、善待。
拳擊選手林郁婷就是洪紫峯口中比較幸運的那一個。她的教練、前拳擊國手曾自強很早就爭取聘僱運動心理師,輔導小選手認識自己的焦慮、緊張、害怕,練習表達出來,也因此讓林郁婷能將每一次的失利,轉化成達到目標前的小石頭,堅定地向前邁進,取得世界第一的成就。
雖然此次奧運失利,林郁婷在教練建議下,賽後繼續留下來協助室友黃筱雯,拿到51公斤級的拳擊銅牌。這一勝對林郁婷也是意義非凡,除了沖淡自己的失利情緒,也讓總是站在前面當領頭羊的她,知道自己還能有別的方式為拳擊貢獻,在遭遇挫折後很快回復正面心態,備戰2024年巴黎奧運。
曾自強聘僱的運動心理師陳泰廷曾當過桌球選手和教練,對台灣成王敗寇的價值觀再清楚不過,他認為,當選手失利時,身邊的支持體系很重要,必須看見勝負之外的價值,「或許這場比賽輸了,以成績導向來說是不好的,但選手是有進步的,這一次的挫折就會引領下一次的成功。」
這次拳擊隊齊心協力拿下的銅牌,對運動員便是很大的鼓勵,他們不再只能靠著自身成績受到肯定,而是藉由不同方式,實現「讓台灣拳擊被世界看見」的最終目標,這種團隊感讓選手看到自身不一樣的價值,不再被成績定義。
競技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今年台灣共有66位選手參加奧運,能夠站上頒獎台的人仍是少數,當許多人為舉重選手郭婞淳克服2014年嚴重腿傷、在東京奧運破紀錄摘金而感到熱血沸騰時,仍有許多運動員為著看不見的傷搏鬥著,努力開創出勝負之外的價值──這是一場沒有止境的比賽,同樣值得人們給予掌聲和喝采。
一、不要忽略身心症狀的警訊
- 慢性肌肉和關節疼痛
- 體重減輕和食慾不振
- 休息時心率增加
- 運動表現下降
- 疲勞
- 恢復時間延長
- 缺乏熱情
- 常生病(特別容易在賽前發生各種不適)
- 難以完成日常工作
- 學校表現下降
- 性格或情緒變化
- 增加憤怒或煩躁(如咬指甲、拔頭髮等行為)
- 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或入睡時感覺精神不振)
出現上述症狀代表已有「競技倦怠(athletic burnout)」發生,應要警覺。
二、親友不要在他們失敗時說「加油喔」
如果你的親友是運動員,當發現他們低潮或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應該這麼做:
- 以陪伴代替打氣:選手比賽失利時先讓他們靜一靜,不要說「沒關係」、「加油」,可能讓選手壓力更大,可以傳達「不管你表現如何,我都會陪伴你」、「我知道你現在不好受,如果想找人說說話我願意傾聽」、「我支持你」等訊息。
- 鼓勵他們尋求協助:理解選手的壓力源,可以陪同尋求合適的專業協助。
三、不要害怕向專業人員求助
以下為《報導者》整理出的相關運動心理諮詢專業管道:
- 台灣運動心理學會授證的運動心理諮詢老師:0900-525-575
- 各級學校的心輔中心或輔導室
- 憂鬱症防治協會:02-2581-7418
- 衛福部心理諮詢專線:1925
-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專線:1980
-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運動醫學中心:07-7317123-8003 (專門針對運動建立的醫療團隊,中心除了骨科、外傷醫師、物理治療師等等,另配置運動心理諮詢老師,可提供運動員諮商服務)
- 聯新醫學中心 -台北聯新運醫中心:02-2721-6697 -桃園聯新運醫中心:03-283-1322 -體大聯新運醫中心:04-37073858 (專門針對運動建立的醫療團隊,中心配置運動心理諮詢老師,可提供運動員諮商服務)
- 可至醫院精神科、家醫科、社區心理治療所,洽詢有合格執照的心理師
(資料來源:運動心理諮詢老師陳泰廷、高雄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國立體育大學球類技術系助理教授彭涵妮)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