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台語八點檔或鄉土劇,你會想到車禍失憶、落海換臉、婚禮搶婚還是身世之謎?這些經典老梗已經成為台灣客廳裡日常風景。原先面向中高齡觀眾的台語八點檔,近年卻吸引不少年輕觀眾進駐,甚至在網路社群上熱烈討論劇情──他們把荒謬的畫面當作梗圖、把角色的表情加工成迷因,與同好傳播分享,為台語八點檔注入新活力。
在高成本、製作精良的戲劇靠著影音串流平台大舉進入台灣的現在,這群年輕觀眾如何用社群協力翻玩八點檔的「邪典」次文化?相較於上個世代的傳統觀眾,新生代的主動參與,會對台語八點檔的情節內容和產製方式帶來什麼影響?
台北市市議員徐巧芯是該劇忠實觀眾。那晚11點,她一如往常打開預錄影片「補進度」,第一次進廣告播出歌曲時,徐巧芯在電視機前直接傻了眼,「我跟我先生就嚇一跳,想說剛剛那個是什麼,發生什麼事情,有夠難聽的。」她忍不住大笑,果不其然網路討論區也都是類似反應。
網路社交平台Instagram(IG)有個專頁名叫「台八成果發表會」,裡頭有超過400張的迷因梗圖,素材全都來自台語八點檔。經營者八八(化名)是社工系三年級的大學生,目前IG已有接近2萬5千名的粉絲,她最初也沒想到此專頁能引起迴響。
八八說,台語八點檔常會出現荒謬片段,「大家會吐槽這個畫面怎麼長這樣,或是演員的情緒表達很有張力,看的當下就會想說,我看到考卷的情緒,跟演員拿到DNA報告的情緒是一樣的,」即便現實生活中沒有天天做親子鑑定,戲劇裡的情緒卻可以套用在生活情境,「我會把它們連結在一起做出來,但不會刻意,因為那是很自然而然的東西。」
吐槽和惡搞是看八點檔的特殊樂趣之一。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副教授楊乃女,10年前就研究台語八點檔觀眾的網路行為,她形容這是一種遊戲,透過二次創作得到更多參與感。她認為迷因透過社群媒體的盛行,將惡搞(KUSO)的趣味延續,「資訊太多,其實沒有時間去看很長的文字,所以他們就轉做影像,一張圖只要放一句話就好了,」楊乃女分析,現在的八點檔梗圖已經是「斷章取義」,不見得跟劇情脈絡有關,反而像是一種在地素材庫,「這畢竟是local的人才知道的東西,所以這種惡搞會有一種台灣人的趣味。」
年輕人為何被台語八點檔吸引?除了迷因,紓壓和陪伴也是關鍵。
在科技新創公司工作的小慧(化名),下班最大娛樂是八點檔精華影片,一般人在意的狗血,對她卻是紓壓的根本,「鄉土劇本來就沒有什麼合理之言,『合不合理』直接拋開,不在考量範圍,大家看就是為了娛樂,」她說,假如要講求寫實,那乾脆一開始就選紀錄片,「因為不合理,所以它的可能性就會很多,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個反轉是什麼時候。」
徐巧芯最初看八點檔是為了學台語,後來變成習慣。週一到週五每天播出的台語八點檔就像是個平行時空,由於跟現實世界時間同步,徐巧芯舉例,八點檔可以加入許多時事,就連雞排妹被性騷擾的風波也能變成劇中橋段,「那好像一個假的《楚門的世界》,但它是假的,所以沒有道德風險,它只是演出來的,讓你覺得每天有這些演員在陪伴你的生活。」
陪伴相當長情,動輒2、300集的台語八點檔不會突然拋棄你。徐巧芯笑著說,「它可以陪你一整年,就不會有悵然若失的感覺,不用重新去投入一個地方,它不會給你壓力,因為你這集有看沒看,2、3集看一次也是一樣。」
看過不知幾千次的演員就像是隔壁鄰居,開關一按,他們就準時出現。有時候這些戲裡的對話只是安定的環境背景音,為趕走安靜和孤單。
走進挑高的攝影棚,上有滿滿燈光、下有諸多線路,這是電視機的另一邊,觀眾看不見的製造工廠。
台語八點檔的常態是今天拍、明天播,極限時可能還壓縮在同一天裡。為了不開天窗,每日拍攝都有3至4組團隊同步進行或輪流接力,2組棚內、2組外景加快拍攝速度,棚內場景隨著劇情變化拆除或新建。龔美富說,《台灣霹靂火》時代的編組只有現在的一半;此外,為了讓演員拍一次就搞定且利於後製,棚內拍攝都是4機作業,以便捕捉不同的角度和鏡位。
首次接下台語八點檔的演員許明杰,過去也有偶像劇拍攝經驗,但他坦言八點檔的速度跟壓力是其他戲比不上的,「沒有可以給你等待的時間,因為攝影師在等你、導播在等你,所有人在等你,大家只想趕快拍完、趕快下班。」許明杰形容八點檔就像戰爭,沒充足時間準備就得提槍上陣。
軋戲的時候,早上6點出外景,中午後進棚拍攝,晚上可能再去出一次外景。許明杰回憶,戲分多的時候,這樣的作息得持續2、3週才有1天休假,難得的休假也累到只能睡覺而已。
為了讓內、外景多組運作不強碰,總導演的最大職責就是安排調度演員,在拍攝前先擬好進度表給工作人員參考,按表操課。龔美富透露,台語八點檔裡之所以有好幾條不同的家族支線,也是為了配合多組拍攝的操作,讓演員更有效率地在不同的故事線中穿梭。
編劇每日跟時間賽跑,會偶遇不同編劇前後書寫的落差,於是被網路上的觀眾批評是「吃書」,意思是編劇吃掉自己的劇本而忘記先前的內容。葉鳳英無奈表示前後不連戲有時難免,「編劇很趕的情況下,沒辦法沉澱這麼深,而且我主筆寫得細膩的時候,我的寫手編劇接不了招。」每個編劇對指令理解未必相同,寫出來就有落差,葉鳳英舉情感為例,「你會覺得上一場好像沒那麼愛,這一場這麼愛,下一場又不愛了,就是同一集有不同的編劇寫的時候,會有這個問題。」
儘管如此,能生出劇本已是萬幸。許明杰說,目前參與的《天之驕女》通常能在開拍前一晚拿到劇本或分場事先練習,但也聽聞不少前輩遇過進攝影棚才拿到台詞的狀況,對演員是相當嚴苛的磨練。
藉由網路社群的熱烈討論,年輕觀眾為台語八點檔注入一股前所未見的新活力。
台語八點檔前進網路戰場是不得不為的策略。
龔美富表示,網路社群討論確實能帶動電視收視率成長,尤其三立八點檔的觀眾群有6成都在55歲以下,是最受影響的一群,「聲量和收視率是成正比的嘛,昨天討論區特別熱,曲線就會特別高,表示年輕人沒有出去玩。有時候八點檔會變成一種話題,第二天上班或上課的時候,就會講到昨天的橋段,熱度就會愈來愈熱。」
關於成為網路討論的熱點,許明杰算是經驗老道,由黑翻紅的滋味他嘗了兩回。
他飾演的顏聖元最初是和女主角戀愛的正派角色,但不討網友喜歡,引來演技不佳的批評,甚至直接到他個人Facebook留言謾罵。台語八點檔演員被網友人身攻擊不是新聞,許多演過「壞女人」的演員都曾因觀眾太入戲而被針對,許明杰說,演正派還被罵得一文不值就很少見了。
網友的「指教」讓他決定來個翻轉,「那時候催促編劇跟製作方,說要不要趕快把我寫成壞人,反正已經被罵成這樣子了,那乾脆讓我當壞人,」許明杰坦言,當時累積的壓力和痛苦讓他有自信能把反派詮釋好,沒想到真的應驗,如同瘋狂小丑的復仇橋段佳評如潮,誇張又綜藝化的演法擄獲年輕觀眾的心,經典台詞和畫面更被網友拿來當梗圖。
許明杰自嘲,剛出道演八大電視的《終極一班2》,戴著金色假髮的角色「花靈龍」被罵得狗血淋頭,「後來那個角色也紅了嘛,演史上最帥高中生,也是被大家罵,一堆我的迷因,我算是迷因界的箇中翹楚,戲劇裡面的迷因一哥,」他表示,某種程度上顏聖元的成功是演員、導演和觀眾共同促成的。
徐巧芯表示,每天看劇都在期待業配出現,毫無意義純粹為了業配的橋段太有「笑果」,「可能前面很緊張,可是進到一個點突然給你插一個業配,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就覺得⋯⋯呃!怎麼會這樣!」她說自己稱它是「無情業配」,過於明顯粗糙反倒像另一種迷因,被網友們拿來當成笑梗操作。
長年關心台劇、曾任金鐘獎評審的影評人鄭秉泓分析,「社群討論會加強觀眾看得更多,因為自己默默看其實滿無聊,沒有討論區的話會找不到意義,」這群年輕觀眾的觀看和參與形成了類似邪典(cult)的文化,「cult文化不是普及到怎麼樣,可是這一群人是堅定的鐵粉,而且不是基於營利或商業目的,就是大家找到一種同好,某種程度跟動漫次文化是一樣的。」
原本目標群眾是中高齡族群的通俗劇,卻因逐漸綜藝化和網路社群的高互動性,成為年輕世代翻玩的對象,佔比逐漸提高的年輕觀眾讓台語八點檔有了不同以往的形象。
至今仍有人習慣將台語八點檔稱為鄉土劇,即便它從早期描繪台灣鄉土民情的戲劇誕生,如今也有了迥異面貌。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生陳誼安深入分析鄉土劇文本,她指出以2000年為界,台語八點檔有巨大轉向,透過提高中、英文的比例、去除「台味」元素來打造更「時尚」的形象,除了希望把戲劇銷往國際市場,也是為了拓展台灣的觀眾群。
如果說,2000年是製作方由上而下發動台語八點檔的第一次演化,20年後的現在,年輕人的積極參與帶給它第二次轉變的可能,他們由下而上提升了觀眾參與的重要性,讓戲劇為他們的偏好服務。
今年37歲的成遠(化名),大學時就熱衷於台語八點檔,隨著年紀增長,如今八點檔更成為他了解年輕同事流行文化的來源。看過這麼多檔戲,他發現電視台其實願意與時俱進,數年前轟動一時的「女女戀」便是一例,「它幫助年長的觀眾接觸一些比較新的觀念,雖然還是在一個保守的大傘之下,但至少有這種突破,就要稍微鼓勵,八點檔不是像一般人想的那麼沒有內涵,」他形容,為了配合不同觀眾,也許是進三步退兩步的折衷,都好過停在原地。
從製作方的角度,葉鳳英也觀察到,年輕觀眾不再能接受傳統的女性角色,「現在的人不喜歡女主角不斷被打壓,喜歡她有反擊的能力,否則會覺得很憋屈。」畢竟現實生活有諸多苦悶,若在戲裡也不能一吐怨氣,那根本不願意看了。過往絕對二分的善惡設定也不適用,亦正亦邪、有自主性的角色反而最受歡迎。
年輕觀眾拒絕無力感、渴望拿回主動權,對於符合新一代思想的劇情,他們給予肯定;面對荒謬或迂腐的內容,他們用迷因惡搞來翻轉和搶奪詮釋權,讓它變成笑料,供人賞玩。或許,潛移默化的新價值是發生在客廳裡最日常、上個世代尚未察覺的寧靜革命,而且是最幽默的那種。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