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
大選落幕的美國下一局:台灣與國際盟邦如何預判「川普2.0時代」?
2024美國總統大選由共和黨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大獲全勝,被美國輿論視為「政壇極為罕見的浴火重生」。圖為2024年11月6日,川普發表勝選演說後,準備離場。(攝影/Win McNamee/Getty Images)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捲土重來的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最終大獲全勝。78歲的川普不僅在每一個關鍵搖擺州擊敗了民主黨對手賀錦麗(Kamala Harris),在全國選民投票中也贏得近500萬票的領先優勢,更有很大機會帶領共和黨贏得國會參眾兩院的過半席次,實現「完全執政」。川普如願「二進宮」當選美國總統,創造歷史,成為自1892年克里夫蘭總統(Grover Cleveland)勝選以來,美國史上第二位兩度當選且任期不連續的國家領導人。

重返白宮的川普,雖然被美國輿論視為「政壇極為罕見的浴火重生」,但他在政治與國際戰略上的不可預測性,也引發了美國各個傳統盟邦,特別是與台海戰略位置與產業困境相近的日本和韓國之戰略焦慮。然而,美國政壇是怎麼解讀川普的強勢回歸?包括台灣在內的國際社會,又該如何預判川普2.0執政所帶來的外交新局與衝擊?

川普大勝提前宣布當選,賀錦麗選後翌日致電認敗

根據《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福斯新聞》(Fox News)與《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各自統計的開票結果,代表共和黨的川普在選戰的7個關鍵搖擺州都取得勝利,並於台灣時間6日下午4點左右正式跨越270張選舉人團票的勝利門檻──最終,川普更可望贏得312張選舉人團票──篤定當選為第47任美國總統。

Fill 1

共和黨陣營在台灣時間6日下午3點(美東時間清晨2點)確認勝局後,川普隨即於佛羅里達州自行宣布當選,並登台發表總統勝選演說。在家人與核心幕僚的同台簇擁下,川普沒有發表傳統的當選感言,而是以相當輕鬆且極具個人化的「聊天方式」與台下支持者互動近40分鐘。

發言中,川普並沒有提及競選對手賀錦麗、或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的名字,也未按照傳統向敗選的民主黨提出選後團結合作的呼籲,僅強調自己和共和黨已取得「美國選民史無前例而強大的政治背書」,上任後將忠實履行對美國人民的政見承諾,在邊境管控、振興經濟與增強國力的目標下「讓美國再次偉大」。

選情大敗的賀錦麗與民主黨高層們,則沒有在開票之夜現身,亦沒有按照傳統於第一時間致電川普道賀,或公開承認敗選。一直到選後隔天下午,賀錦麗與拜登才先後致電川普致意,賀錦麗也於台灣時間7日清晨5點重返華盛頓特區的母校──原本是民主黨勝選派對場地的霍華德大學(Howard University)──向全美國發表她遲到、風格卻更傳統典型的敗選演說

「今天稍早,我已經和總統當選人川普通話,向他祝賀勝選。我也告訴他,我們將協助他和他的團隊完成交接,確保權力的和平交接。」在敗選致詞中,賀錦麗首先感謝了所有支持者與選民的支持:「但美國民主的基本原則是,當我們輸掉選舉時,就應接受結果。這一原則,就是民主與君主制或專制暴政不一樣的地方,任何追求公眾信任的人都應尊重這一點。」

賀錦麗表示,雖然選舉結果不盡人意,但她仍不會放棄為政治奮鬥的希望,並呼籲支持者們繼續關心、參與政治,就算許多意見認為選後的美國會陷入黑暗時代,「但只有在最黑暗的時刻,我們才能看見最璀璨的星光。」

共和黨鞏固了主流基本盤,民主黨則失去選民、政見與領袖
Fill 1
2024年11月6日,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在華盛頓特區霍華德大學演說承認敗選。(攝影/Andrew Harnik/Getty Images)
2024年11月6日,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在華盛頓特區霍華德大學演說承認敗選。(攝影/Andrew Harnik/Getty Images)

與此同時,拜登總統也預計將於美東時間週四針對選舉結果發表全國演說。白宮表示,拜登不僅已親自致電川普表達當選祝福,也已指示幕僚與川普團隊準備政權交接。

根據程序,各州州政府認證完選票後,全美538位選舉人代表將於「12月第二個星期三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二」(也就是2024年12月17日)舉行正式會議,完成投票選擇新一任美國總統的程序。而選舉人團票的最後結果,將在2025年1月6日於美國國會計票,並由參議院議長──也就是現任副總統賀錦麗──宣布選舉結果。勝選的川普也將於2025年1月20日正式宣誓就職,展開為期4年的總統任期。

根據佛羅里達大學選舉實驗室的統計,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總投票人數約達到1億5,855萬票,選民投票率與投票數僅略低於2020年大選,是自1900年以來美國參與度第二踴躍的全國性選舉。

數據顯示,雖然川普的選民得票數並未超越自己在2020年大選的表現,但除了華盛頓州與猶他州以外的所有選區,都出現了共和黨支持度大增的右傾現象;相較之下,賀錦麗雖然仍在女性、城市居民和有高等教育學歷的選民支持度占優,但無論是支持比例還是投票數字都出現明顯下滑、民主黨鐵票基本盤萎縮的跡象。

根據選後24小時的開票數據分析,與2020年勝選的拜登相比,賀錦麗在全國得票數上減少了將近1,500萬票,民主黨在各州的得票數也都低於4年前的拜登。《CNN》認為,這結果顯示民主黨的敗選不僅是因為選民被川普說服,更是社會大眾已對民主黨的執政與政治願景──特別是民生經濟與通膨問題──失去了信任和熱情。

「在敗選重創下,民主黨將在失去政治方向的群龍無首局面中,迎回一個極為強勢的川普總統時代,」《美聯社》指出,民主黨在2024年選舉的大敗,不僅重創了賀錦麗與拜登,也動搖了歐巴馬(Barack Obama)、柯林頓家族的黨內聲望與建制派影響力。元氣大傷的民主黨,預計將進入一段時間的內部路線衝突競爭,至少在2026年期中選舉之前,都很難看到下一個足以與川普聲量抗衡的全國級政治領袖。

川普「二進宮」完全執政更能貫徹個人意志,經濟和國安都不願「被吃豆腐」

除了總統勝選之外,共和黨也有機會在國會參眾兩院贏得過半席次,進而為川普取得「完全執政」的絕對優勢。截至台灣時間11月7日上午為止,共和黨在參議院已確定取得52席的多數地位,比起民主黨也有更大機會取得眾議院的過半席次。

Fill 1
Fill 1

「國會兩院的過半優勢,將讓『川普2.0』的執政更具川普個人風格,並且更能貫徹他個人的政治意志,」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卞中佩解釋,共和黨在參議院的過半優勢將讓川普更順利地任命內閣官員,眾議院的過半優勢則將賦予他更大的預算與財政權限,讓共和黨更不受阻礙地推動減稅政策、政府債務管理,以及重大預算與財政政策。因此,至少在2026期中選舉之前,川普2.0政府都能享有一段自由推動政治進程與政策拳腳的蜜月期。

卞中佩認為,與2016年開始的第一任總統任期相比,川普2.0對於共和黨的內部控制變得更強,這一方面是許多建制派的黨內領袖已經紛紛退職或被排除於黨內核心,二方面則是川普身邊已凝聚了自己的忠實從眾,無論在內政還是外交上,也都架構起以川普個人為核心的軸幅網路。對內,可能會看到川普大幅鬆綁產業管制,例如AI發展、石油開採、虛擬貨幣管制;對外,也預期川普會繼續自己的「個人外交」,但其核心團隊會怎麼樣與美國國安系統的專業官員互動與搭配,則有待未來3個月、川普宣誓就職之前的內閣人事安排。

「川普與拜登施政的最大差異之一,便是兩人外交手法迥異,」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大中指出,「合作」是拜登政府鞏固美國領導地位的首要方針,也是民主黨訴求民主價值的核心理念;然而選民眼裡,拜登既無法阻止俄羅斯持續入侵烏克蘭,中東又再掀戰火,他們自然會質疑合作的必要性,開始抱怨「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去了以色列11次調停都沒有用」,最後直接反映在選票上。

與之相對,川普則對多邊合作缺乏興趣,偏好美國優先與孤立主義。李大中表示,從商出身的川普最在意「不平衡」,當美國為某項國際事務投入資源,盟友也得同步負擔成本與責任;川普本人和其國安幕僚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在選舉期間數次喊出台灣需提升軍費,甚至得高達GDP占比10%,便是實際案例。

不過李大中提醒,川普的「選舉語言」和「實際政策」必須切割解讀,「川普可能對10%軍費沒有清楚概念,但很明確地認為盟友需付出更多──美國幹嘛任人宰割?才不要讓你們盟國吃豆腐,這是川普的基本邏輯,不論經濟或國安都一樣。」

「即使拜登基於合作原則認為付費不合理,對川普和支持者而言,這樣的要求卻有正當性,」李大中強調,川普第一任期便主張「美國恐撤軍」要求北約國家、日本、韓國提高軍費,可見其目標不只台灣。李大中說,減少美國的單方面支出是川普長期訴求,而相關國家也明瞭,若沒有美國在背後撐腰,區域穩定恐將失衡,所以川普過去的威嚇通常有效。

除了追討被外界稱為「保護費」的駐軍與軍售費用,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所長郭育仁進一步分析川普的手法:「未來盟國會被要求分擔更多的安全責任。」

郭育仁說明,拜登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日本在琉球群島增建軍事基地,也透過投資菲律賓,換來菲國開放4座基地供美軍使用,不過這些布防都是「有條件」開放,美國得和盟國進行長期談判;至於川普,「他一定會要求讓美軍有更進一步、更長期的使用權。」

郭育仁表示,戰略上以第一島鏈封鎖中國,戰術面則加強各國海空軍、守護島嶼的能力,制衡中國已是美國兩黨共識,不過川普手段應更為強硬,「我相信未來川普不太會跟盟國談判,他會直接施壓,」若盟國拒絕合作、負擔更多「防衛義務」,便會對其祭出撤軍、使用者付費等政策。

「IPEF(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和Chip 4(台美日韓4國半導體同盟)這類的經貿合作恐怕會停擺,但就區域安全,我認為川普不會任意裁撤現有『小多邊』合作,只是會改用他的方式來做,」郭育仁如此預測。

日韓的焦慮:美國傳統盟邦急於釐清川普2.0的立場
Fill 1
2024年11月6日,日本大阪民眾在街上收到號外的《讀賣新聞》,內容為川普於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攝影/The Yomiuri Shimbun via AP Images/達志影像)
2024年11月6日,日本大阪民眾在街上收到號外的《讀賣新聞》,內容為川普於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攝影/The Yomiuri Shimbun via AP Images/達志影像)

事實上,在國際社會的選後應對裡,也能明顯看見各國針對川普「個人外交」的相應布局。例如對於美國政治變化非常敏感的日本,就正積極比照「安倍模式」,希望在11月下旬安排現任首相石破茂以「訪美」名義提前與川普見面。

無論是進步派的《朝日新聞》或保守派的《產經新聞》都認為,雖然在川普的第一任期中,美日關係曾因貿易逆差、關稅問題,以及華府要求日本擴大國防支出並加倍分擔駐日美軍經費等議題而頻繁出現緊張局面,但當時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卻能成功藉由「高爾夫外交」與川普建立緊密且個人的互動關係,這使得日本得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與川普政府的正面衝突,從而保障日本的經濟與戰略利益。因此,早在2023年起,日本外務省和自民黨高層便不斷派遣特使與川普直接接觸,期待他在貿易逆差與關稅問題上對日本採取較溫和的立場,同時延續美國在G7框架下提出的「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之聯盟立場。

日本外務省表示,石破茂首相計劃在11月的秘魯APEC高峰會和巴西G20峰會結束後訪問美國,並安排與川普會面。然而,日本國內輿論質疑,石破茂率領的自民黨剛在10月底的眾議院改選中慘敗,加上聯合政府談判陷入僵局、石破茂在黨內的影響力快速下滑,這樣急於與川普會面究竟是為了確保未來4年的美日合作,還是可能讓川普團隊提前看出石破茂政府的不穩定,進而加大對日本的施壓,這都將是一場高風險的賭注。

比起日本石破茂內閣,韓國的尹錫悅政府則面臨更為尷尬且險峻的困境。在美國選舉期間,川普與其政策幕僚曾多次提及「韓國應該承擔更多的駐韓美軍成本」、甚至主張「美軍的任務是嚇阻中國而不是應對北韓威脅」,這都讓韓國政府感到極大壓力。

保守派的《朝鮮日報》和進步派的《韓民族日報》均強調,川普2.0時期將給韓國帶來三大關鍵挑戰:軍費要求、半導體和汽車產業的關稅問題,以及川普對北韓的戰略態度。

《韓民族日報》指出,在美國大選前夕,尹錫悅總統已緊急與拜登政府簽署了新一期的韓美防衛費用分擔協議,該協議預計自2025年春天開始生效,屆時韓國將以每年8.3%的增長幅度提高對駐韓美軍的支援費用;但川普上台之後,會不會施壓韓美重新談判,並翻倍要求韓國政府追加補助?這都將對尹錫悅政府帶來極大的政治壓力。

除此之外,韓國也非常擔心川普會取消拜登政府的《晶片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與半導體產業對美投資的政策補貼──與台積電在亞利桑納州的設廠一樣,在拜登政府的政策推動與補貼鼓勵下,三星集團與SK海力士也各自在美國投資了數百億美元,但美國政府承諾近70億美元的補貼預算,至今都還沒有撥款。

《朝鮮日報》表示,除了美國設廠成本高昂與回收緩慢之外,川普在競選期間也多次表達對《晶片法案》的不以為然,並揚言將廢除補貼鼓勵,改用增加半導體關稅的強硬方式,迫使韓國與台灣的科技業「自發性地前來美國設廠」。《朝鮮日報》認為,儘管業界大多認為川普的廢除補貼只是虛張聲勢,但川普政府可能會藉由電動車零件、消費性電子產品或其他的關稅提升,來催促韓國科技業擴大對美投資,若再加上美中科技貿易戰的可能加劇,在中國擁有巨額投資與貿易的韓國產業,或將迎來難以管控的震盪影響。

同樣讓首爾感到煩惱的還有川普的北韓政策──一向對尹錫悅政府親美政策有所質疑的《韓民族日報》就認為,川普的上台可能大幅政策轉向,假若川普重新與金正恩恢復直接接觸、甚至默許北韓擁有並擴張核武軍火庫,韓國的外交立場就很有可能在東亞被孤立,「如今,韓國幾乎不可能單憑自身意願找到與北韓對話的突破口,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關於韓半島的重要決策將可能在『韓國缺席』的情況下做出,甚至出現『韓國被無視』的糟糕局面。」

川普首要目標為俄烏、中東,學者:台灣無需過度解讀其政治語言
Fill 1
各方專家認為,川普正急於解決俄烏與以巴戰火,尤其他曾宣告會在選後阻止俄侵烏戰爭。圖為2024年11月6日,俄羅斯一家紀念品商店展示了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形象的俄羅斯娃娃。(攝影/Dmitri Lovetsky/AP Photo/達志影像)
各方專家認為,川普正急於解決俄烏與以巴戰火,尤其他曾宣告會在選後阻止俄侵烏戰爭。圖為2024年11月6日,俄羅斯一家紀念品商店展示了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形象的俄羅斯娃娃。(攝影/Dmitri Lovetsky/AP Photo/達志影像)

「我們能看見台灣政府,已對於川普2.0的可能團隊採取了『多元下注』的策略,」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南樂(Lev Nachman)對《報導者》指出,台灣最大的挑戰將是了解川普在中國與台灣問題上的高級顧問團隊成員,因為這些人將決定川普政策的調性,「大家都想確認2.0的川普,會是2019年全力支持台灣的川普?還是近期對台灣和烏克蘭持懷疑態度的川普?」

美國媒體與各大智庫大多判斷,儘管川普已和第一任期的諸多國安幕僚決裂──例如軍方背景的前國防部長馬提斯(Jim Mattis),以及鷹派的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都不太可能與川普合作。但像是與台灣關係互動密切的前國務卿龐佩奧(Mike Pompeo),以及參議員柯頓(Tom Cotton,傳言的國防部長人選)和盧比歐(Marco Rubio,傳言的國務卿人選),仍會對川普2.0的國安戰略起到很大的影響力。

此外,雖然川普與共和黨團隊不斷催促台灣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但像是日本保守派大報《產經新聞》卻認為台灣將和日本、韓國的應對模式一樣,重點不是實際追上川普天馬行空的預算數字,而是要能對外證明「台日韓這些傳統盟邦已經盡力配合的態度立場」。報導甚至引述不願具名的台灣國防人士說法,認為川普對國防預算施壓,或許反給台灣爭取關鍵軍購──例如拜登政府一直不願對台軍售的F-35戰鬥機等載台武器──的機會槓桿,對台灣不盡然都是負面壓力。

至於,川普的勝選會否對台海局勢造成立即影響?各方專家皆回應「為時尚早」,因為川普正急於先解決俄烏、以色列兩處戰火,才能盡快將美國的戰略中心移回印太地區。尤其川普宣告會在選後阻止俄侵烏戰爭,卻遲未公開他心中的「談判條件」。

「除了川普2.0的戰略布局,歐洲各國如何回應美國的變化,對於台灣也至關重要,」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尹麗喬(George Yin)對《報導者》解釋,在拜登任內,民主黨政府一直以「民主對抗專制獨裁」的價值體系來拉攏歐洲參與圍堵中國、或支援台灣的國際戰略;川普的重返,卻讓歐洲各國立刻感受到了政治與經濟的多重壓力,這必然將逼迫歐洲在國防與外交戰略尋求團結合作,但中國會不會趁勢見縫插針、進而將歐洲抽離當前的「台海問題國際化平台」?則需要各方謹慎觀察。

像是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和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雖然都在第一時間公開祝賀川普勝選,但公布賀電之前,兩人卻先互通電話,就美國大選的結果做高層磋商。同時,波蘭、英國與義大利國內也都重新討論起歐洲獨自成立軍事聯盟的可能性,並把投注在中東、非洲與印太的戰略資源重新拉回歐洲,以面對北約可能陷入美歐摩擦的不安前景。

李大中評論,1990年代美蘇冷戰結束後,各國一度對和平抱持樂觀心態,認為互助、合作的「自由主義」可以達成均衡,如今理想已然破滅,國際關係重返對抗導向的「現實主義」,此刻大國缺乏互信,無法判斷彼此的意圖,只能靠實力說話。在該背景下,盟邦內部政爭成為美方對中國施展拳腳的變數,拜登希望透過盟友協力,易遭政局牽制;川普即使強硬,但防範中國的同時要求盟友為美國付出,也可能激起反彈。

而現實主義同樣燒進美國內政,「非法移民、經濟問題成為川普的左勾拳和右勾拳,」李大中說,賀錦麗主要訴求人權、平等價值,並反覆重提2021年美國國會山莊暴動事件,將川普視為破壞民主制度的凶手,「但就結果來看,經濟牌、現實牌仍舊有效。」

至於台灣呢?李大中強調,「維持現狀」雖是我國多數民眾對台海局勢的期待,然而「現狀」其實會隨著外在條件不斷改變:「80年代的現狀、90年代的現狀,21世紀的現狀都不同。」

川普於2016年第一次當選後,便曾破天荒和前總統蔡英文聯繫,是史上首次美國候任總統與我國元首通話,候任期間的川普可能持續以「個人身分」發表言論,試圖影響國際局勢;同步進入「看守政府」階段的拜登則會盡力在卸任前執行既有政策,追求其未竟之業──之中,11月15日在秘魯舉辦的APEC,和11月18日在巴西舉行的G20領袖峰會,不僅可能成為拜登總統的「畢業旅行」,習近平也可能會同台出席,屆時拜習是否見面?世界各國領袖將如何與兩人互動?也將成為川普就職前的國際風向球之一。

李大中最後建議,選戰已落幕,台灣必須仔細判讀川普未來3個月的新言論和幕僚名單,理性以待,並隨時提出應對方案,目前對川普新任期作為下定論仍太早,畢竟,「他會出什麼招?我們真的還不知道。」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