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台灣鳳梨外銷量9成的中國,在2月底無預警宣布暫停輸入台灣鳳梨,農委會隨即宣布投入新台幣10億元輔導,台灣民眾也掀起「吃鳳梨救國」運動。但,這股熱潮過後,真的救得了台灣鳳梨嗎?
當3月屏東、高雄的「金鑽鳳梨」成了鳳梨產季的先發投手,一車車載往台北,台南山區「甜蜜蜜鳳梨」果實尚只有一個拳頭大,等待5月飽滿後接力上市;外銷日本的嘉義民雄「牛奶鳳梨」則準備在7月鳳梨產季尾聲出場。
在產量過剩和補助收購的無限輪迴中,《報導者》看見許多農民試著用多樣的品種與產區調節突破困境,他們要的不只是突如其來的愛國心和補助,而是更有遠見的產業政策,用多元化的風土深化台灣鳳梨文化。
今年3月國民黨曾召開記者會,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揭露農委會在2019年花了6億多元收購農產,其中包括將鳳梨拿去做堆肥、掩埋;農委會馬上回應表示,2019年總共投入了約8千萬元,協助鳳梨「多元循環經濟利用」,包含加工、堆肥,以維持價格穩定,但因補助款項是交給農民團體,不清楚最後如何處理,因此無法得知有多少量拿去掩埋、堆肥。
連年的補助,凸顯的不只是鳳梨對於台灣農業的重要性,也反映出鳳梨市場過於集中的問題──不只外銷市場9成仰賴中國,全台產量也高達9成集中在單一品種金鑽鳳梨。悲情訴求與補助政策,反倒讓台灣鳳梨產業原地打轉,一旦出現產量過剩或是中國突然停止進口,就讓真正的問題浮上檯面。
一望無際的鳳梨田,配上霧霾籠罩的灰濛天空,有著典型的中南部氣候,旱澇分明,夏雨冬乾;一陣微風,夾帶著乾燥細碎的紅壤土迎面而來。在松山村種了40年鳳梨的農民,指著遠方的甘蔗田說,這裡降水少、較乾旱,沒什麼可以種,以前台灣還製糖時,這裡曾種滿了甘蔗。
糖業沒落後,農民曾將希望寄託在麻竹筍,做成筍乾和罐頭外銷,但成本不敵東南亞等人力低廉的國家,最後也只好放棄。直到1980年代農業試驗所來推廣種鳳梨,尋尋覓覓的農民才終於找到「真愛」,如今只剩零星甘蔗和竹筍田,其餘幾乎全改種鳳梨。
靠著牛奶鳳梨拿到神農獎的吳滄松見證了這段歷史。他曾看過家鄉松山村種滿甘蔗和麻竹,「後來大家開始種牛奶鳳梨,平均每公斤可達60元,一公頃扣掉成本最多可賺200多萬。」當地農民趨之若鶩,不知不覺間,整個村莊慢慢被鳳梨田取代。
跟鳳梨一樣耐貧瘠、需水量低的作物並不少見,香蕉、火龍果等都有這樣的特質,但相較於其他果樹作物,鳳梨收益穩定,栽培「粗放」,農藥使用較少,也不用套袋,省水省工,許多鳳梨農可以一次栽培好幾公頃,甚至租地種數十公頃的也不少。
不僅嘉義如此,屏東、高雄、台南的鳳梨也都生長在乾旱、難以種稻的土地,像是屏東沿山公路一帶大片鳳梨田,多半生長在石頭多、保水不易、肥分容易流失的石礫地;這些貧瘠的旱地只能在不同作物間輪轉找出路,最終鳳梨帶來了救贖,也造就全台無數個鳳梨村。
根據農委會統計,2019年全台鳳梨種植面積11,676公頃,收穫面積約8,239公頃,產量約43萬噸,產值佔全台水果第一名,其中又以屏東、台南、嘉義、高雄最多。
在生存壓力下,台灣農民奮力在有限的選擇中拼搏,一顆顆金黃色的鳳梨給了老化的農村一線生機,甚至帶回了年輕人,孵育出同為46歲的屏東神農獎得主何秉洋,以及嘉義民雄鳳梨第三代陳映延。鳳梨不再只是一種作物,而是延續台灣農村未來重要命脈之一。
吳滄松帶著我們走進松山村的牛奶鳳梨田,尖長的鳳梨葉很快地埋沒了他的大腿以下。和低矮只到小腿的金鑽鳳梨相比,牛奶鳳梨高了不只一個個頭,可以長到130公分高。
當台南關廟、嘉義民雄、屏東高樹搶著當金鑽鳳梨的故鄉,松山村就成了牛奶鳳梨的故鄉,佔全台超過一半產量,相較於其他地方金鑽鳳梨佔了9成面積,這裡正好相反,放眼望去幾乎都是牛奶鳳梨。
吳滄松種鳳梨已40年,是松山村牛奶鳳梨的先行者,1990年就開始試種,沒想到其他地區紛紛種失敗,只有吳滄松種的牛奶鳳梨又甜又細緻,還曾賣出一公斤140元高價,讓他在2006年獲得神農獎,連當時總統陳水扁都特地前來田裡品嚐。 「我一開始賣到台北果菜市場,沒有人認識,還被當成2號土鳳梨!」吳滄松笑說,牛奶鳳梨去掉頂葉後,和2號長很像,當時沒什麼人認識牛奶鳳梨,連村民都疑惑為什麼這株鳳梨長那麼高,加上一開始栽培不知道牛奶鳳梨容易倒,常讓果實曬到裂果,前2、3年都沒有收入。直到後來不厭其煩推廣試吃,和其他農民一起去台北果菜市場一、二市觀摩推廣,才漸漸在市場打出名號。
相較於金鑽鳳梨價錢波動大,松山村的牛奶鳳梨因名聲響亮,品質又好,每公頃平均收益可達120~150萬元,周遭農民見前景看好,才跟著紛紛投入。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陳立儀分析,牛奶鳳梨是7、8月收成品種,對溫度敏感,易被曬傷裂果,種植技術難度高,嘉義溫度比較適合,之前曾在更南部種過,但夏天溫度太高紛紛失敗。
但牛奶鳳梨相較金鑽費工,因為果柄長、怕日曬裂果,需要一排一排拉線立柱、罩黑網,否則果實會東倒西歪易被曬傷,盛產期也面臨颱風的襲擊,松山村農民堅持種植的原因,倒是和現在台灣鳳梨產業面臨的困境很相似。「屏東最早出,價格較好,到我們盛產時,其他地方量也多,」吳滄松表示,嘉義金鑽鳳梨不僅面臨其他產區競爭,進入5、6月盛產時,剛好其他水果也紛紛出籠,價格慘時不到屏東鳳梨一半,所以要做差異化,種新品種才不會被淘汰,「而且大家都種一樣的,有什麼意思?」
根據農試所資料,由農試所育成的台灣鳳梨品種高達18個,農試所嘉義分所副研究員官青杉統計,市面上鳳梨有9成都是金鑽,其餘10%則由牛奶鳳梨、加工用的「開英種鳳梨」(又稱土鳳梨)、甜蜜蜜鳳梨等少數品種瓜分。
金鑽鳳梨是在1998年由「台灣鳳梨之父」張清勤研發出來的鮮食品種,因為口感細緻,甜度高,大受市場歡迎,雖然儲運性沒有國際主流品種MD2動輒3週以上,但仍可維持一週左右,應付國內市場足矣,更重要的是金鑽鳳梨適應性廣,從屏東、高雄、台南,到嘉義、台中、南投,都可以種植。
官青杉表示,一個品種受到歡迎一定有原因,釋迦鳳梨耐儲運,但產量低、葉片會刺;蘋果鳳梨風味和口感好,產季和金鑽差不多,但2、3天內就要吃完,販售時間短,損耗大;金鑽是在各項條件都名列前茅,才有今天的地位。
不過金鑽鳳梨致命的缺點則是不耐夏季高溫,遇到下雨容易變成肉聲果。官青杉解釋,金鑽鳳梨低酸度,溫度一高、酸退太快,風味會變得較差,因此定位是適合3到5月採收的春季品種。
從3月中旬,金鑽鳳梨便從最南端的屏東,一路向北黃熟,約在清明節過後、4月中旬,高雄、台南、嘉義的鳳梨開始大出,產季集中重疊,若再遇到連綿梅雨,肉聲果大增,便逃不過價格崩盤命運。例如2018年6月中因大雨導致肉聲果多,鳳梨每公斤跌破10元;2019年5月則因暖冬,雲嘉南鳳梨提前上市,產季集中,農委會都啟動行銷、加工補助機制。
雖然前幾年就不時傳出鳳梨種太多、價格恐崩盤的警訊,但今年2月底台灣鳳梨無預警禁輸中國後,農委會終於正視台灣鳳梨市場過於集中的問題。農糧署多次在記者會與訪問中表示,現行金鑽鳳梨可轉移一部分面積,種最新研發出的品種「芒果鳳梨」,打開外銷日本市場;嘉義縣長翁章梁也在高屏台南嘉義縣市聯合記者會中,推銷牛奶鳳梨、西瓜鳳梨、玉蘭花鳳梨等,許多民眾這才發現,原來台灣不是只有金鑽鳳梨。
曾到義大利美食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 and Food Science)學習慢食的美食家徐仲,走遍全台、品嚐過數十個鳳梨品種,「如果7、8月舉辦鳳梨品評,我會選擇台東種的3號鳳梨、台東的金鑽鳳梨、嘉義的牛奶鳳梨、屏東的芒果鳳梨、嘉義的玉蘭花鳳梨。」對他來說,台灣鳳梨就像個金字塔,最底層是佔大宗、許多地方都能種的金鑽鳳梨,再往上,仍有許多小眾、內行人才知道的特殊品種尚待挖掘。
他如數家珍一一說明,金鑽是基本款,3號鳳梨是土鳳梨,在台東種的香氣就是比較足,風味濃郁,少有民眾知道;芒果鳳梨是農試所最新研發出的品種,帶有淡淡芒果香,不論是酸甜、風味、香氣,各方面都比金鑽更濃郁,是台灣的外銷新星,目前以屏東栽種起來風味最好;牛奶鳳梨則有台灣品種中非常特殊的白色果肉,甜度非常高,產季短;玉蘭花鳳梨是2020年神農獎得主陳映延自行育出的品種,是花香體系代表。
常被徐仲請益、研究鳳梨數十載的加工業者洪瑞澤不忘補充,「甜蜜蜜」也是一款令人驚豔的鳳梨,果肉比金鑽細緻,幾乎沒有纖維,而且目前只有台南偏山區的新化到左鎮一帶、山上區附近種出來的最好吃,產量少,許多內行人都是年年回購,產季開始前就先下訂。
官青杉認為,春季品種金鑽幾乎沒有敵手,因此可從夏季、秋冬品種著手──例如最新育成的芒果鳳梨就是適合6~9月的品種──接續金鑽之後,可引導農民一部分金鑽搭配夏季品種。
這樣的策略已經有農民在實踐,2020年神農獎得主、打貓果菜生產合作社主席陳映延的30多公頃產區中,約6成是金鑽,其餘除了農政單位育出的土鳳梨、牛奶鳳梨,還有自行育成的玉蘭花鳳梨、水蜜桃鳳梨、百香果鳳梨等等,最受歡迎的產品是鳳梨箱,一次可讓消費者吃到4種鳳梨,「這樣我的客人可以一站式滿足,」陳映延說,在不同時間都有鳳梨產出,客人就不用再想要去哪裡買。
每年他都會建立客戶聯絡方式,預先發送訂購通知,例如全台獨有的玉蘭花鳳梨,帶有淡淡的花香,切開後有細緻的花紋,每年都靠著老顧客回流,一傳十、十傳百,沒有先預購還訂不到。
耀眼的金鑽鳳梨拉拔台灣無數農村小孩,卻也讓其他鳳梨失去光彩,今年輸往中國受阻,才讓其他品種再度浮上檯面討論。然而分散產季、產區、品種栽培,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以芒果鳳梨為例,一名投入鳳梨20多年的產業人士表示,現在農政單位要農民轉種芒果鳳梨,但這品種才剛上市,種苗都還不夠,市場接受度如何?大規模栽培後會不會出現更多病蟲害?這些都是未知數,更重要的是,誰要去輔導農民轉種?農試所人力有限,農會還搞不清楚這品種是什麼,「農委會在喊之前,應該先考量後續如何輔導,而不是先喊再說,到時一股腦種植,品質良莠不齊又打亂市場。」
徐仲和洪瑞澤也對於推廣品種態度謹慎,兩人都不約而同表示,推廣品種需要時間和細緻的教育,太躁進可能會打亂市場,例如現在消費者習慣鳳梨外皮要黃熟才好吃,但甜蜜蜜鳳梨成熟時果皮還是綠的,若呈現黃色就已經過熟,這部分就需要推廣教育,「就像民眾知道葡萄有很多顏色,麝香葡萄沒有人會說它是紫色的,」徐仲感嘆地說,辨識品種是一種生活情調,「是要告訴消費者,你的生活是很多元的,能夠在這時候吃到這品種是很幸福的,如果沒吃到就只能等明年再來。」
然而,栽培新品種對農民來說是個大賭注,尤其鳳梨從栽培到收成要18個月,並非每個農民都有本錢嘗試。洪瑞澤建議,農政單位可以在不改變栽培習慣的前提下,抓住屬於各地的風味,例如有些地區農民會使用「益收生長素」讓鳳梨長得比較大顆,這是合法的資材,可以降低成本,但也容易產生「肉聲果」,這些較低成本的果實就能輔導加工榨汁,而高品質的果實則可以往高端、精緻市場走。
許多農民、出口商、產業人士都不約而同指出,政府千萬不能用「大撒幣」來推廣產業。一名製作果乾、果醬的加工業者就抱怨,這次農委會補助鳳梨外銷、加工,卻齊頭式平等,不問品質,反而使產地價格比以往還要高,一度每公斤多10元,壓得原先穩紮穩打的業者快要沒利潤。
連年補助收購,漸漸成為台灣農業甩不掉的緊箍咒,一而再再而三讓鳳梨產業停在原點。陳映延以及許多出口商、加工業者都指出,就連這次銷往中國受阻,在農委會補助以及民眾愛國心支援下,部分鳳梨農不僅沒有思考出路和因應辦法、縮減面積,有些甚至還打算擴大栽培,一位業者直言:
「鳳梨一種就要18個月,能保證一年後民眾還是這麼支持嗎?但為什麼農民還是敢種,因為他們看準2022縣市長要選舉,農政單位不可能放著崩盤不管,一定會收購。」
這次危機,讓台灣民眾打開了視野,認識金鑽鳳梨以外的品種;但在激情的愛國號召、政府補貼促銷過後,深化產業內涵,才能避免歷史不斷重演。徐仲認為,鳳梨品種可以拷貝,但風土很難複製,台灣鮮食鳳梨的滋味各有千秋,加工的發展空間更是無窮,希望台灣人買鳳梨時,除了聽鼓聲、肉聲,看外皮黃熟程度,還能進一步了解各品種的差異。
危機也可能是轉機,鳳梨產業的多元提升,要靠農民、政府、消費者共同努力,才能避免一再陷入生產過量、政府補貼的惡性循環,讓台灣鳳梨產業走出全新風貌。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