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法律人追劇】
最近要不被《鬼滅之刃》洗版應該是很難的事,不管是隨手點開Facebook、Instagram或是各類電子傳媒,都不約而同提到《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相關的新聞,因為這輛「鬼滅列車」在日本不斷突破票房紀錄。動畫電影的成功在日本不是新鮮事,作為動畫大國,動不動來個幾10億日幣票房算是日常,不過在日本才發車10天就破了百億票房,成為最快達到這個門檻的作品,這里程碑就值得大書特書並引起話題。
舉凡日本著名漫畫改編成電影,在台灣向來沒有太多媒體版面,不信看看每年台灣固定上映的永遠尋找大祕寶的《航海王》、一出現就有人要不幸往生的《名偵探柯南》、一直幫大雄「擦屁股」的《哆啦A夢》,雖然有一定票房,但離電影上映的萬人空巷還是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不過這次這台鬼滅列車很不尋常,才正準備跨海在台灣上映,就已經聲勢浩大,火車的氣笛聲響徹雲霄,網路上各種首映的預購都供不應求,彷彿不看就要成為邊緣人,這種氛圍大概近年也只有《你的名字》有這樣的待遇跟情境。
《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是取材自漫畫的其中一個段落,是在炭治郎結束蝴蝶屋的訓練後,其帶著妹妹禰豆子、炭治郎同期的鬼殺隊士善逸、伊之助,到達無限列車和鬼殺隊的「炎柱」煉獄杏壽郎碰面,一同調查無限列車上的多人失蹤事件。這時身為「下弦之壹」的鬼也潛伏在列車之中,其使用血鬼術讓炭治郎一行人陷入險境,而當炭治郎等人好不容易解決這場危機後,誰知道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強大的武痴鬼──「上弦之參」也隨之而來,這時「炎柱」挺身而出,守護炭治郎一行人,將鬼殺隊的精神傳承下去。
《鬼滅之刃》架構上仍是傳統王道漫畫的架構,以友情、努力、勝利作為主軸,炭治郎從一個劍術的門外漢,為了尋找讓妹妹禰豆子能從鬼變回人的方法,走上了滅鬼的這條宿命之路,而結識了伊之助、善逸,在一場又一場的戰鬥中慢慢變強,最後往除去鬼王的道路上前進。
炭治郎身為主角自然篇幅不在話下,甚至還勾勒到了其前世今生的先祖記憶。例如明明是鬼的禰豆子,卻不會如同一般鬼一樣去吃人,反而會保護人們;同樣地,劇情中出現的幾位上弦之鬼(為鬼王效力的十二鬼月團體內的實力頂尖者),在劇情進展中都會看到他之所以成為現在樣子的前因後果。讀者會看到其在生前是經歷過怎樣的對待、他的惡是被逼迫出來的不得不然,所以才寧可選擇踏入修羅場,從此人鬼殊途!
「把鬼的頭斬斷」是消滅鬼的唯一方式,是對其惡行給予的懲罰,同時另一面也是解脫,當炭治郎揮舞著他的刀的同時,斬的不僅僅是鬼,而是斬去人成為鬼累積的這一世業障。這跟刑事審判過程中,在認定被告有罪後的量刑程序竟是如此的殊途同歸。為何會這樣說?
在法官認定被告有罪後,就進入了量處刑度的過程,判決除了呈現為何會認定有罪的理由外,自然要包括為何會對被告給出這樣的刑度。於此同時,被告所犯下的過錯,也經由審理程序、而確認要負起的責任程度,待案件不能再上訴而告確定後,透過刑事執行程序(入監服刑或繳交罰金)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從刑度中去檢視自己行為造成的過錯、和造成對方的傷害,並透過時間去沉澱並重新出發。刑度不僅僅是對過去犯錯的總結,同時也帶有對未來的期望。
對於刑事審判實務來說,長期遭到外界詬病的就是個案上的量刑,總會聽到「量刑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的嘲諷,難道真的如此?莫非進入法院遇到法官決定刑度真的像大富翁桌遊一樣,是命運與機會的向左走或向右走,都是運氣好壞使然?
其實要知道,這跟我國《刑法》(包含相關的特別刑法)立法例大大有關。我國法條的設計,是給法官一個可以裁量的區間:以一般常見的普通竊盜罪為例,刑度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50萬元以下罰金」,這樣的空間就是要給法官遇到個案時能去調整,畢竟每個個案都有差異性。比如為了填飽肚子在超商偷竊食物果腹,和遊手好閒想靠竊取廟裡香油錢來過日子,就算看起來一樣成立《刑法》上的竊盜罪,但這兩者在刑度的評價上本該截然不同。而目前在我國立法者這樣立法模式下,法官必然面會遇到量刑差異的難題。
另一個更深層的議題,是要決定一位被告的刑度,究竟需要衡量多少因素。如果回歸到《刑法》第57條:
科刑時應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為科刑輕重之標準: 一、犯罪之動機、目的。 二、犯罪時所受之刺激。 三、犯罪之手段。 四、犯罪行為人之生活狀況。 五、犯罪行為人之品行。 六、犯罪行為人之智識程度。 七、犯罪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關係。 八、犯罪行為人違反義務之程度。 九、犯罪所生之危險或損害。 十、犯罪後之態度。
那這樣說來量刑不就很簡單,只要參考這些因素就好?但其中的每一項因素都需要一定的背景資料(證據)支撐。在「犯罪手段」上,可能還容易從案件性質去理解──如車禍案件中可以去探求是嚴重的交通規則違反、或是較為輕微的違規導致事故,這可能從既有的證據資料就足以判斷;但如果遇到「犯罪行為人之生活狀況」或「犯罪行為人之品行」這類量刑因素時,法官面臨的難題就是要如何從哪裡去找到這些量刑證據、以及要到怎樣的程度才足夠形成心證,司法實務也正在尋找答案。
同樣地,在刑事審判的有罪判決中,對於量刑的刑度不會只是個刑期的數字,而是在天秤兩端掂量一個人的善惡後,所下的艱難決定。
在萬聖節的尾聲,筆者在報章媒體看到有地方法院的法官化身成《鬼滅之刃》中的角色來參與社區活動,我想會選擇其中的角色,看中的絕對不僅是這部漫畫的高人氣,箇中還有這部漫畫對實務工作者的投射與反思,不管是兒童成長過程所受的創傷、導致其後來的人格發展出現問題,或是在量刑上應該要進一步探每個人之所以成為現在這樣子的前因後果,這部的作品確實值得大家「全集中呼吸」去體驗。
法律人也追劇?當然,只是他們不會在法庭上告訴你而已。有的法律人不僅愛追劇,更希望解讀及探討影視作品中的法治文化意涵,並讓司法改革可以更加通俗易懂。
《報導者》在週末開闢「法律人追劇」專欄,邀請曾以《羈押魚肉》一書獲得金鼎獎的台北地方法院法官林孟皇、雲林地方法院法官王子榮等法律人執筆,每月一篇與讀者相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