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法律人追劇】
(※本文包含《關於唐醫生的一切》劇透,請斟酌觀看)
在MOD龍華影劇台播映的電視劇《關於唐醫生的一切》,一看劇名就知道描述的是醫生的故事。有關於白袍人生、白色巨塔的故事或急診室的人生悲喜,往往是各國影視節目最鍾愛的題材之一。在類似影劇族繁不及備載的情況下,這部影集如何推陳出新吸引觀眾的目光?
該劇以「全磁懸浮人工心臟」研製的真實故事為背景,講述安和濟生醫院心臟外科中心主任唐佳瑜(秦嵐飾)帶領重病組同僚,在麻醉醫生葉弈明(魏大勛飾)等各科室同仁的協助下,解決了28個高難度的心臟病例。在醫療專業的烘托下,以每集一個病例的方式,通過各種罕見病例的醫治過程,不僅描繪醫者們的眾生相、醫院的組織生態與醫界的交流互動,也真實地呈現病房內的悲歡離合,更確切地反映各階層的百態人生,發人省思。
劇集主角唐佳瑜說話犀利、性格率真又幹練倔強,她原本在國外著名醫院行醫,而且是收費高昂的明星級醫生,在副院長兼好友劉灃的禮聘下,空降到全是男醫生的心臟外科,成為院內首位女主任。身為外來者/他者且擋了他人上位之途,加上「遠來的和尚會念經?」的質疑,可想而知這群僚屬不會給她好果子吃。
在前代理主任宋保德時不時的掣肘生事,重病組醫生群的聯手抵制之下,唐醫生不僅被處處刁難、捲入派系鬥爭,還得時常面對情緒激動、刁蠻無禮的病患及家屬。但她憑藉自己的熱情與技能,以一心只為病人著想的態度,用一檯檯高難度的手術證明了自己,也展現領導者勇於承擔、努力不懈與無私奉獻的風範,營造出讓每個人都覺得為共同目標作出重大貢獻是一種榮耀的氣氛,一一收服了部屬,並贏得病患們與其他科室醫生的信服。
體外人工心臟主要用於急性心臟衰竭患者的過渡治療,目的在於中短期內替代心臟的功能,使患者度過危險期,並在短時間內能夠進行心臟移植手術。而安和濟生醫院在落後別人10幾年的情況下,最後能與心臟外科界的翹楚仁外醫院同步完成「全磁懸浮人工心臟」的研發與植入手術,得以拯救無數在鬼門關前等待器官捐贈者的生命,除了倚仗機械工程天才王海明的研發之外,唐醫生所帶領的重病組醫生群亦功不可沒。
更重要的是,原本被劉灃委以在手術病房為唐醫生保駕護航的葉弈明,他的暖男性格與唐醫生的孤冷互補,因而逐漸成為她的護花使者。當外科醫師開刀時,麻醉醫師本負有協助處理病患麻醉、生命監控的任務,可說是手術室內的幕後英雄,而劇中葉奕明更成為唐醫生與醫院內、外的溝通協調者。雖然屢有障礙橫梗在中間,但兩人之間已滋生曖昧情愫,是明擺著的事實。最終牽引觀眾的心,讓人欲罷不能的,或許是兩人是否尋得屬於他們的幸福,而非人工心臟的研發成果。
唐醫生空降而至的人事安排與率直的行事風格,雖然一開始風波不斷,給安和醫院帶來諸多困擾。但事情的最後發展,顯然大大提升了安和醫院的醫療水準與聲譽。由此可知在聘用人才的事情上,誠如美國管理學家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所說:如果你找對了人,他們會竭盡所能;建立一家卓越的公司,背後的驅動力不在於他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好處,而是他們不可能降低自己的標準。對他們而言,為了追求卓越而追求卓越,是一種道德規範,這種態度不是高酬勞所能左右的,就好像你不太可能叫別人呼吸或不呼吸。
我在〈官僚、良知與AI危機──從《派遣女醫-X》看見法官價值〉一文中所介紹的大門未知子(米倉涼子飾),她的言行表現近乎不通人情,而且直言敢諫,討厭拉幫結派,以她的專業及精湛技術,勇於挑戰「白色巨塔」內的官僚文化。一個是派遣醫生、一個是心臟外科主任,大門未知子與唐醫生的行事風格卻頗有雷同之處。其中緣由,除了2人都是外來者,不受既有體制框架與人情的羈絆之外,也因為2人手術都高明,並且持續不斷地精進醫術。
由於大門未知子進行的都是高難度、魔術般的手術,每當有人對她的醫治方案提出質疑時,她都會斬釘截鐵地說:「我,絕不失敗。」(私、失敗しないので)只是,這種每次都能順利向死神挑戰的高超技術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
的確,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關於唐醫生的一切》,就讓我們見識到,縱使唐醫生與群醫們再努力,仍發生過幾次失手的病例,這才符合病房的現實。畢竟再高明巧妙的醫術,再昂貴精密的儀器,也無法保證每一檯手術都能成功、每一個病人都能活命,與死神拔河總是成功!
醫生所做的每道手術,決定的不只是病人的生命,更是一家人的幸福,並牽動著一群人的喜悅哀愁。眼看病人在病榻前生死交關而束手無策,病患家屬因失去至親而無比悲傷、淚流滿面,再幹練倔強的人也會同其情。這種既需要以理性冷靜的態度發揮醫術,又要感性同理病患與家屬的感受,大部分的時間與心情都跟病人綁在一起,每天面臨病情與診療的不確定性所交織而成的壓力,很難有真正的放鬆和自由,這才是外科醫生真實人生的寫照。
我在前述《派遣女醫X》的文章中,曾比較過醫生與法官的職業特性及其異同,迄今覺得有關這兩個職業的比較,仍有值得大書特書之處。既然兩者在人才養成、專業技能要求、專業倫理規範與職場潛規則等方面有頗多相似之處,則在司法公信始終擺盪谷底之際,台灣法界或許可以借鏡醫界的思維與作法,推動組織與運作模式的變革。
首先,在唐醫生剛榮任,面臨他人質疑她「搶病人」的爭議之時,醫院安排由唐醫生與宋保德各自提出醫治方案,以徵得病人的支持。當病患選擇由唐醫生主治後,不甘服輸的宋保德提出手術全程公開的要求,此時唐醫生秉於充分的自信,爽快地答應。於是,在相關科室醫生的觀摩與見證下,唐醫生展現了令人折服的高妙醫術,不僅成功地挽救病人生命,也為醫生們上了寶貴的一課。
手術房原本是一個連病患家屬都不得進入的私密空間,自不應公開手術過程,以免剝奪病人的隱私;但為了經驗傳承、集思廣益的目的,而且並沒有對所有人公開,自有其正當性與必要性。這種情況類似教室原本不對外開放,教育界卻開始重視公開授課。其原因在於教師是專業工作者,在公開授課的歷程中,藉由備課、觀課與議課等專業回饋的作為,讓教師們彼此能有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共同來檢視、學習和省思教學活動,讓教學活動不再是閉門造車,如此不僅有助於教師理解與發現學生的真正需求,更可精進教學技巧。
相較之下,法庭活動作為定分止爭的重要場域,不僅攸關人命、事涉幸福,其庭審程序進行、訴訟指揮與證據調查更須踐行正當法律程序,這意味審判與醫療、教學一樣必須具備專業技能,「公開審判原則」甚至成為國際公約確認的普世價值,原則上審判必須以公開法庭方式為之。然而,在台灣的審判實務上,除了訴訟新制推行階段的模擬法庭之外,卻少見法官會去法庭旁聽、觀看其他同仁的庭審活動,其原因或因工作過於忙碌,或認為有失禮之虞。
眾所周知,法官的庭審態度是台灣民眾極為在意之事。在我看來,如法官社群能參照醫界手術過程公開的精髓,形塑可以旁聽同仁開庭的審判文化,不僅可以互相提醒、彼此惕勵,避免從事可能引發誤會甚至違法的庭審活動,也較有機會從其他同仁學到寶貴的訴訟指揮經驗,讓優質、創新的審判作為可以廣為流傳,可說是既能除弊又可興利。
其次,當唐醫生在分派一項手術工作時,其他資深同僚原本都抱持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唯獨勤奮好學、善良堅定的住院醫生江百列一口承諾。但當唐醫生說明在完成這個手術,於撰寫病例報告投稿期刊時,將會讓參加者掛名其上之後,這幾位副主任、主治醫生卻又爭搶著要加入這個醫療團隊。原因為何?
這是因為醫生在面對罕見病例時,比較有機會在觀察治療中出現諸如:有關病因或對治療方式產生不良反應的新發現、未被記載或不尋常的副作用、藥物的不良反應等,這些可以提供新的病理、病因或治療機理的線索,為進一步開展前瞻性研究提供依據。醫療團隊如果抓住機會將這些病例寫成報告投到合適的期刊發表,不管是對於醫學研究、學術交流還是自我提升,都是臨床工作的寶貴財富,更能為醫生自己的履歷加分。
法官在承審某個訴訟案件完結後,是否適合創作並發表該案例分析的學術論文,在倫理分際上或許存有討論的空間,但至少都會撰寫裁判書作為審判成果。而一份有價值、具開創性的判決,正如罕見病例報告一樣,是可以傳頌久遠、一再被引用的。雖說「審判無英雄」,而且基於「法定法官原則」,法官不應積極也容不得自己主動去爭取承審特定個案,但至少前述的「分案禁忌」是不健康、不值得鼓勵的。
以美國為例,絕大多數聯邦法院法官對於自己能夠被任命為法官,均認為是非常榮耀之事,所以非常重視聲譽,同儕間也產生比較壓力,每位法官都盡量維持同樣的工作量。在分案方面,1925年美國國會立法,在複審哪些案件方面給予聯邦最高法院很大的自由裁量權,法院的慣例形成所謂的「四票規則」,亦即9名大法官當中如有4名同意批准調卷複審令,才會受理該案件的上訴。
大法官們集體承審並評決後,如首席大法官是多數的一方,就由他指派主筆大法官;如首席大法官是少數的一方,就由多數方中最資深的法官負責指派。而有權指派者除了考量勞逸公平、策略性運用(如為了鞏固游移派能夠堅定地站在己方)之外,往往傾向將重要案件指派給自己撰寫,其他大法官也以爭取主筆意見、撰寫傳世判決為樂。這是因為在合議審判制度下,雖然代表法院立場的判決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人們主要記得的還是主筆大法官。這說明台灣法院體系的分案方式、審判文化,容有改進之處。
當然,這兩個領域畢竟有本質上的不同,醫界運作模式並不是完全適合套用在司法實務上。例如,當唐醫生的配偶趙晉安追到中國之後,兩人婚姻的第三者于夢也跟著回來,面對情敵糾纏不清地纏著自己的丈夫,唐醫生該如何自處?她或許可以理智地割捨掉這份維繫多年的婚姻,但當情敵找上她談判之際卻昏倒後,被唐醫生診斷出罹患罕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並且指名由唐醫生操刀時,她是否該拒絕?于夢是在測試她能否堅守醫療專業倫理,還是藉此要她放棄婚姻?面對這種高風險的罕見病例,萬一手術不順利,于夢有個三長兩短時,她如何脫得了關係?別人豈不會誤會?
面對這種道德上的兩難困境,訴訟法上設有「迴避制度」,要求/容許與訴訟案件有某種利害關係的法官應/得迴避特定案件的審判。而愛情是「二人世界」,不容有第三者,原配與第三者之間本是情場上的敵手,雖然不構成法定的迴避事由,但在一般社會通念上,至少會被認為「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自應容許甚至要求法官迴避涉及情敵之案件的審判。
話雖如此,依照世界醫學學會於1948年所通過的《日內瓦宣言》及其後修訂的版本,現代醫師的誓詞包括:
「我將患者的健康與幸福作為我的首要顧念。」
「我將不容許有年齡、疾病或殘疾、信仰、民族、性別、國籍、政治黨派、種族、性取向、社會地位或其他任何因素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與患者之間。」
醫生似乎沒有拒絕為情敵醫治病情的理由。於是,在面臨婚姻的抉擇與眾人的百般勸阻之下,唐醫生作出了屬於她理性與感性交織而成的決定。
這說明法定法官、迴避等正當程序不能完全套用在醫療事務上,但這並不意味醫界無須遵守任何的法定程序,畢竟醫事人員從事醫療、護理等行為時,踐行一定的標準作業程序及療程,才能減少錯誤的發生,提高醫療品質並保障病人權益。手術房最常見的情況就是:除非情況緊急,不然進行手術前一定要取得病人的知情同意,也就是實施手術前,應向病人或其親屬說明手術原因、手術成功率或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及危險,並經其同意,簽具手術同意書及麻醉同意書,才可以為之。
其他像是由合格人員從事醫療業務、病歷的忠實記載、禁止以不正當方法招攬病人、不得利用業務上機會獲取不正當利益,以及交付病人藥劑時應於容器或包裝上載明藥名、用法、適應症、警語或副作用等,都可算是醫療行為所應遵行的標準作業流程或正當程序。其目的除了確保醫療的有效進行之外,也在預防日後可能衍生醫療糾紛時,有個可佐證、評判的依據。
以《關於唐醫生的一切》為例,作為一部寫實的醫療劇情片,自然少不了醫療糾紛事件。而唐醫生的同仁之所以會被病患家屬投訴、醫院究責,主要還是因為病歷沒有忠實記載,也就是醫囑並沒有記載在病歷中,用藥亦沒有遵守領藥程序。於是,當病患因手術併發症而死亡後,在家屬聲請證據保全,法院因此依法進行病歷查扣前,醫生雖補記了醫囑,卻無法與領藥紀錄核實,面臨有理說不清的窘境。
醫療糾紛的問題,可說是當代醫生共同的痛。許多醫師為了避免因醫療失當而被提告,常常採取「防禦性醫療」的行為,台灣醫界甚至有「防禦性自主學習」的情況。亦即,雖然許多醫師或基於志趣,或因醫療涉及許多法令,而選擇跨行學習;但不少醫生卻是為了瞭解自己可能面臨的執業風險,而進修法律課程或學位,如2022年就任的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就同時擁有醫師證照與律師執照。至於取得法學碩士、博士學位的醫師,更是所在多有。
薛瑞元部長會在開業多年後走上法律這條路,起源於一次醫療糾紛。最後敗訴的結果,讓他始終難以釋懷。他在接任新職後,於受訪時提到:「我不知道法官思考的,跟我想的怎麼差這麼多?」他不明白自己心中的真理,為何在法律上卻全無效力?然而,法界雖偶見「醫醫相護」的質疑,更多的時候其實是尊重醫事機構的專業鑑定結果。
在過去父權式的醫病關係裡,大夫(醫師)怎麼決定,病患就怎麼做;如今,在尊重病患醫療自主權的前提下,醫師於進行醫療行為前,必須充分告知各種選項可能發生的風險,例如副作用、併發症等,再交由病患或其家屬決定採取哪種措施。這或許是這幾十年來人權理念勃興與醫療事故激盪下,所發展出的正向循環。
如何妥適地處理好醫病關係,是現代人都必須修習的一門功課。為保障醫病雙方權益、促進醫病和諧關係,台灣甚至於2022年6月制定公布《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畢竟我們很難保證在一生當中,自己或親友都不會上醫療院所。而醫療的高度專業性、技術的局限性與診療的不確定性,單憑直觀感覺而非理性客觀的應對態度,就可能發生劇中父親很難承受兒子明明接受的是心臟手術,卻因為術後併發症,右腿必須截肢的慘痛結果;甚至在唐醫生等人一再催促後,仍因拒絕接受手術,以致病情惡化,讓愛子最終沒了兩條腿。
至於應具備「仁心仁術」精神的醫生們,常需面臨生死嚴肅的參悟,自應更能體會:與其發生醫療糾紛後痛苦難耐,莫不如做好風險控管,遵行醫療行為的標準作業流程。而一向學業表現優秀的醫師,更應該體認在從「優秀到卓越」的人生旅程中,除了學歷文憑、專業技能與工作經驗之外,更重要的是工作倫理、努力不懈與堅持承諾。就此,我想唐醫生做了理想的詮釋,不僅尋得自己的人生幸福,拯救無數病患,更提升了人類社會的醫學技術。
法律人也追劇?當然,只是他們不會在法庭上告訴你而已。有的法律人不僅愛追劇,更希望解讀及探討影視作品中的法治文化意涵,並讓司法改革可以更加通俗易懂。
《報導者》在週末開闢「法律人追劇」專欄,邀請曾以《羈押魚肉》一書獲得金鼎獎的台灣高等法院法官林孟皇、雲林地方法院法官王子榮等法律人執筆,每月一篇與讀者相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