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法律人追劇】
日劇《派遣女醫-X》(Doctor-X)又來了,第6季自2019年10月底開始播映。這部職人劇自推出以來,每季影集在日本都獲得極高收視率,在台灣也贏得廣大觀眾的喜愛,電視台一再重播。
《派遣女醫-X》講述直言敢諫的派遣醫師大門未知子,討厭束縛、討厭權力、討厭拉幫結派,以她的專業及高超技術,勇於挑戰白色巨塔內官僚文化的故事。不像有些醫生把醫療當作權鬥、晉升的工具,她念茲在茲的就是怎樣救護生命。她的理念是:只要有患者,就要動手術救他們,不管他們是誰,是敵人還是自己人,是好人還是壞人,都不在她的考慮範圍,她從來沒有放棄過任何的患者。
大門未知子實現了現代版「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醫師誓詞、世界醫學學會(WMA)於1948年採用的《日內瓦宣言》:「我將要憑我的良心與尊嚴從事醫業;病人的健康應為我首要的顧念」、「我對病患負責,不因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治或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別」的真諦,也完全符合古人所說「仁心仁術」的精神。
由於她進行的都是高超、魔術般的手術,每當有人對她的醫治方案提出質疑時,她都會斬釘截鐵地說:「我是不會失敗的!」當然,這份自信心的背後,憑藉的是不斷精進技能與手術前的萬全準備。為了患者,她什麼都肯做,即使自己成為患者,仍優先為「死敵」開刀後,自己再接受診治,這種精神真令人感佩呀!
由於大門未知子的表現過於突出,加上媒體常有「恐龍法官」的報導,有網路鄉民便製作了「醫師與法官比較表」。表中的舉例,包括:醫生看錯了不能重來,法官判錯卻可以上訴、更審;醫生要親自看病人做診斷,法官看第二手資料就可以做判斷;醫生不能迴避或拒絕病人,法官則可以迴避當事人等。
這份對照表雖然不無道理,但我每次觀看《派遣女醫-X》時,總覺得醫師與法官的職業特性滿接近的。例如,醫生與法官都需經過長時間的養成、專業技能要求度高、專業倫理要求也高。
再者,法院與醫院的官僚文化也頗有雷同之處。例如,法界有一些早已遠離法官本業的首長,由於多年未實際辦案(常在行政職轉台),根本不知道審判的困境所在,也不了解真正的民瘼,所推出的司改政策也就無法對症下藥。這情形正如《派遣女醫-X》中的醫院院長、主任,久未開刀,技術早已生疏,只會權鬥、耍門面功夫。
另外,在一般人的認知中,醫生被期許為「醫者父母心」;而傳統華人社會也把法官視為「父母官」,要求兼任審判工作的縣太爺必須愛民如子。因為病人無論是生病或意外傷害,絕對是倉皇失措,因而把希望託付給醫者;如果順利克服病魔,自然會認為醫者有「視病猶親」的父母心。相同的道理,進到官府的訴訟案件,不是人命重案,就是牽連甚廣的恩怨情仇,加上程序、刑罰的繁苛,人民一樣會不知所措,自然期許審判者公正廉明;當冤屈得到伸張時,更會感激青天大老爺的「恩同再造」。
當代法官已不再兼理行政工作,並且獨立於行政、立法部門,其審判權限來自於人民的授權,自不應該再有「父母官」高高在上的心態。一位好法官反而該像大門未知子一樣,應以其法律及審判上的專業技能與智慧,不畏權勢、秉持良心、獨立審判,為民眾定分止爭,捍衛憲政民主。
今日台灣社會之所以屢有「恐龍法官」的批評,多數時候固然是媒體誤導、民眾誤解所致,卻也有些是法官只圖過著安逸的生活,或只依循陳規舊例斷案而罔顧人權保障(美其名是維護法的安定性,卻完全不顧個案正義,輕忽法官負有彌合法律與社會的落差,或控制檢警為合法性作為的義務),或正義魔人心態作祟,或泯滅良知迎合輿論審判所致。
話說回來,現代醫師或法官都面臨許多執業上的困境,更有人倡議新興科技可以取代其工作。例如,在《派遣女醫-X》第5季第5集中,將棋(日本象棋)的明日之星五反田五郎與AI(人工智慧)機器人進行對弈,當他正瀕臨敗局時,卻發生手抖、病倒的情況,隨即被送往東帝大學醫院就診。
當時,日本醫界正在推廣一款AI機器,希望用以輔助醫生正確的診斷病情,遂以「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來命名。當然其背後也涉及龐大的利益,將可讓醫界財源滾滾。
東帝大醫院外科部副部長鳥井高平時認真研究、撰寫論文,原本質疑希波克拉底AI的診斷能力;但因為醫生俱樂部會長內神田景信及東帝大醫院院長蛭間重勝的極力推廣,加上他對自己的判斷能力沒有信心,只好依照該AI的科學數據分析,診斷出五反田罹患的是「腦膿瘍」。
然而,久思不得其解的大門未知子在打桌球時,靈機一動,從五反田身體裡的膿包、出國及飲食經驗,診斷出他是吃了未熟的豬肉,身體裡長了豬囊蟲。經由她手術取出後,五反田果然康復,並在下一回合的對弈時,於陷入壓倒性的落敗局面下,憑著經驗直覺打敗了AI機器人。
原先大肆宣揚將用希波克拉底AI醫治,以期推廣它並賺進大把鈔票的蛭間重勝,在手術後的記者會仍意圖欺騙社會大眾。而當心有不甘的鳥井高質問大門未知子:「為何我跟AI都診斷不出來,妳卻可以正確診斷?」時,她回答得很乾脆:「因為AI不吃飯啊!你的研究沒做足!」
說的好!AI不吃飯,不瞭解人有七情六慾,光靠大數據未必能做出正確診斷,AI只能是醫療輔助工具而已。而司法體系也面臨同樣的狀況,最近國內有大學開發出AI協助家事判決預測系統,宣稱只要使用者輸入夫妻雙方有利與不利的條件,就可針對打離婚官司父母爭取孩子撫養權做預測,準確率可達9成以上;甚至有人開始倡議要用AI來擔任法官,以便提供較可預測的一致性判決。
我同意AI可協助處理大量資訊、節省時間、降低工作量與錯誤;建立AI判決預測系統,可以減低濫訴機會;建立量刑資訊系統,可以減少法官們在量刑上歧異的問題。但正如它運用在醫療上所生的問題一樣,演算法可能造成黑箱、偏見與誤解,則AI僅能作為審判的輔助工具,並不能取代法官。
因為審判上的定罪、量刑具有價值判斷的本質,其中難免含有情感與主觀判斷。既然審判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有血有肉,有人生的甘苦與悲歡離合,而且背後都存在著許多與被告、被害人命運相連的個體,則這種工作只有具備人類情感的人才能勝任,而非純粹理智的電腦所能擔當。
總之,隨著科技昌明、社會變遷,醫生與法官在當代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未必與過往完全相同;但所應具有的仁心──熱忱憐憫、富同理心,永遠是醫生與法官的倫理誡命,也是其工作價值之所在。而《派遣女醫-X》精準傳達了這樣的精神,我想這是它一再受到觀眾喜愛的真正原因。
法律人也追劇?當然,只是他們不會在法庭上告訴你而已。有的法律人不僅愛追劇,更希望解讀及探討影視作品中的法治文化意涵,並讓司法改革可以更加通俗易懂。
《報導者》在週末開闢「法律人追劇」專欄,邀請曾以《羈押魚肉》一書獲得金鼎獎的台北地方法院法官林孟皇等法律人執筆,每月一篇與讀者相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