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全紀錄

戰事紀要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13天、200萬難民逃離,美英宣布禁運俄國石油
2022年3月7日,波蘭東南方城市普熱梅希爾的梅迪卡村邊境(Medyka border, PRZEMYSL),大批在低溫下等待被送往車站的烏克蘭難民。(攝影/AFP/Louisa GOULIAMAKI)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來到第13天(2月24日到3月8日),這場戰爭目前沒有停歇的跡象,逃離烏克蘭的難民已超過200萬人,雖然人道走廊(humanitarian corridor)在雙方經歷第三次會談後開啟,但俄國的砲擊和空襲持續波及平民和醫院,烏克蘭境內的醫療機構遭到16次攻擊,並繼續向首都基輔(Kyiv)等城市前進。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8日(台灣時間9日),宣布禁運俄國石油,目前已導致國際油價和原物料價格上漲。​

​俄烏雙方在8日開闢了基輔、車尼希夫(Chernihiv)、蘇梅(Sumy)、哈爾基夫(Kharkiv)與馬里烏波爾(Mariupol)等5個城市的人道走廊。烏克蘭副總理韋列舒克(Iryna Vereshchuk)8日也公開證實,在蘇美的人道走廊已啟動,巴士開始載送民眾離開城市。根據《CNN》報導,蘇美的人道救援走廊開啟前幾個小時遭到俄軍空襲,導致21位平民死亡,其中包含2位孩童。​

​不過,人道走廊的安排仍有爭議,因為日前由俄方提出的路線中,多數都將通向俄羅斯或白羅斯。韋列舒克強調,無法接受將人民撤離到發動侵略的國家及其同盟;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拒絕該方案,並批評俄國此舉極為「不道德」,是嘗試用難民來創造自己的政治宣傳。​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證實,烏克蘭的醫院、救護車與其他醫療設施在這幾天內不斷受到戰火波及,總共16次的攻擊中有至少9人死亡。WHO歐洲區域主任漢斯克魯格(Hans Kluge)說,WHO正在努力緊急向烏克蘭運送醫療用品,如氧氣、胰島素、個人防護裝備、手術用品和血液製品等,應對不斷惡化的戰況。​

​經過13天戰火摧殘,聯合國難民署UNHCR高級專員格蘭迪(Filippo Grandi)在Twitter上表示,目前已有200萬烏克蘭人為了躲避戰火而逃至鄰國,並稱這一場戰爭帶來的難民危機,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難民潮。根據波蘭官方統計,波蘭已經接受將近百萬名來自烏克蘭的難民。​

​澤倫斯基英國議會視訊演說:「烏克蘭抗俄如同英國抵抗納粹」​
Fill 1
烏克蘭、英國、議會、澤倫斯基
3月8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於英國議會發表視訊演說,表示將不計任何代價奮戰到底,保衛家園。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以及內閣成員全部出席。(攝影/EyePress via AFP/EyePress News)

​澤倫斯基7日晚間貼出他於基輔辦公室的影片,強調自己仍在基輔,沒有躲藏;他8日也以視訊的方式出現在英國國會議場發表長達10分鐘的演說。​

​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以及內閣成員全部出席,議場中座無虛席。澤倫斯基在演說中指出,現在烏克蘭的全國面對俄羅斯的入侵,就像是英國在二戰期間抵抗納粹的狀況;從2月24日入侵戰爭爆發開始,全國上下為此已經13天無法入眠。​

​澤倫斯基特別引用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哈姆雷特》的台詞「生存或是滅亡」(to be or not to be)來形容,烏克蘭正在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全國面臨生死存亡的問題。強森在現場也回應澤倫斯基,表示英國會繼續在經濟制裁上向俄國施壓,並且提供武器讓烏克蘭保衛自己。​

​《泰晤士報》揭露俄情報單位密件,專家分析戰爭若超過6月、俄經濟將崩潰​

​大部分西方民主國家都支持烏克蘭抵抗俄羅斯的入侵,連俄國內部也出現吹哨者,揭露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真實訊息。英國《泰晤士報》報導,俄國反貪腐網站「Gulagu.net」的負責人奧塞奇金(Vladimir Osechkin)公布了來自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分析師所撰寫的報告。該報告顯示,俄國情報單位在戰爭爆發以前,對於入侵烏克蘭的意圖一無所知,並且沒有任何相關的戰爭規劃。​

​這位分析師的報告也點出,這場戰爭最晚只能打到6月,若超過這個時間點,俄國經濟將無法負荷;另外,俄軍真正的陣亡人數超過10,000人,並不如俄國官方宣稱,只有500多人死亡。同一天,烏克蘭外交部也公布了最新俄軍的死傷人數:目前烏軍已擊斃12,000名俄軍,並且摧毀了8架飛機、80架直升機、303輛坦克、1,036輛武裝車輛、120門火砲和27套防空系統等裝備。​

​烏俄10日於土耳其舉辦第四輪和平會談​

​第四次的烏俄和平會談將在10日舉行,俄國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烏克蘭外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會前往土耳其南部城市安塔利亞(Antalya)會面,和平會談將由東道主、土耳其外長卡夫索格魯(Mevlut Cavusoglu)主持。​

​7日結束的第三次和平會談中,俄國列出了4個停戰條件,包括:烏克蘭去軍事化、把中立地位入憲並除去加入北約的內文,承認克里米亞為俄國領土,並讓烏國東部的頓內茨克與盧漢斯克獨立。​

​澤倫斯基接受澳洲電視台《ABC》專訪時表示,他了解到北約還沒準備好接受烏克蘭時,對於加入北約,他已經「冷靜以對」(cooled)。另外,他也表示願意跟俄國談判烏東兩個區域的未來。​

​美智庫稱俄羅斯後勤問題逐步解決中,可能幾天內進攻基輔​
Fill 1
烏克蘭、幼兒園、轟炸
3月8日,俄入侵烏國第13天,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基夫(Kharkiv)內受轟炸波及的幼兒園。(攝影/AFP/Sergey BOBOK)

​俄軍目前已在基輔東部、西北部、西部滯留了幾天,然而,華盛頓智庫「戰爭研究(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3月7日晚間提出分析,指俄軍正逐步解決後勤問題,未來24~96小時內可能對基輔發動進攻,是否成功將取決於俄軍如何補給、重新組織以及計畫。​

​美國智庫海軍分析中心(CNA)俄羅斯研究主任科夫曼(Michael Kofman)分析,在此之前俄羅斯的戰略失敗,是由於俄軍沒有預期到烏克蘭堅定且充滿敵意的反擊,「士兵們被告知了他們將『協助烏克蘭人解放』。」根據3月8日在社群媒體上的影片顯示,俄軍正在向首都以東布羅瓦里郊區推進,試圖包圍首都, 未來幾天將是關鍵。​

​英、美宣布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 ​ ​

​回應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非法入侵,拜登3月8日宣布,美國將全面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與天然氣能源,「這將是美國人民對普丁戰爭機器一次重擊。」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每月平均從俄羅斯進口超過2040萬桶的原油和精煉產品,約占美國液體燃料進口量的8%。拜登表示,美國的這項政策是與歐洲其他仰賴俄羅斯能源的盟友們協商後提出的。​

​同日稍早,英國也宣布將在今年(2022)底前,逐步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和石油產品;英國政府表示,將成立新的專案小組和企業合作,引導他們尋找過渡時期的替代資源。根據統計,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占英國石油總需求的8%。​

​荷蘭皇家殼牌集團(Shell)也宣布,停止採購俄羅斯原油,逐步退出在俄羅斯的原油、石油產品、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事業,並將關閉其在俄羅斯的加油站、航空燃料和潤滑油業務。​

​目前,各國進口的石油占俄羅斯總出口收入的44%、俄國聯邦政府稅收收入的17%,歐美各國的禁令相當程度地加大了俄羅斯的經濟壓力。3月7日、英美禁令正式公布前夕,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Alexander Novak)警告,任何拒絕俄羅斯石油的行為都將產生「災難性後果」(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歐美各國的禁令可能令國際油價翻漲1倍以上,達到每桶300美元,也可能促使俄羅斯關閉通往德國的主要天然氣管道。 ​

​歐盟擬2030前逐步解除仰賴俄國化石燃料能源​

​相較於金融制裁、軍備援助等措施,歐美各國對於原油禁令目前並不同調。歐盟對於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相當大,其27%的原油進口、47%的煤炭和 41%的天然氣進口都來自俄國。​

​即使澤倫斯基將向俄羅斯購買能源描述為類似於「金援恐怖分子」,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仍堅持認為,歐洲目前別無選擇;荷蘭總理呂特(Mark Rutte)警告說這種措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義大利長期以來也對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直接制裁持保留態度。​

​目前歐盟雖未加入對俄的能源禁令,但歐盟執委會已於3月8日提出一項「REPowerEU」計畫,預期將逐步減量三分之二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進口,以期在2030年前不再仰賴俄羅斯的化石燃料能源​。​

​同時,歐盟也討論新一波針對俄羅斯與白羅斯的制裁,包括將一定數量的銀行自SWIFT系統中移除,以阻礙跨境支付能力,凍結交易,癱瘓俄羅斯央行的資產,凍結俄羅斯官員、菁英及其家屬的海外資產,加強對於假訊息和其他形式混合戰的應對。​

​油價與天然氣飆漲,衝擊歐洲民生​

​英美的原油禁令,恐帶動國際油價飆漲。在拜登正式宣布禁令前夕,布蘭特原油(Brent)在週一一度漲到每桶139.13美元,週二早盤雖下跌至122.30美元,但已創下2008年7月(147.50美元)以後的新高。​

​燃油價格飆升已影響歐洲民生和經濟,英國的石油價格3月7日每公升已高達1.56英鎊(約新台幣58.5元),分析人士認為短期內還會再創下新的紀錄。此外,英國能源監管機構也宣布,天然氣和電力價格從4月起將調漲54%,影響約2,200萬戶數,等同每戶英國家庭每年平均要多支付693磅(約新台幣26,000元),家庭開銷急劇增加。瓦斯價格高漲,英國部分游泳池不堪高額加熱費用,暫停關閉,造成孩童的游泳課中斷。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