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World 國際週報》

在戰禍即將踏入下一個春天之際,烏克蘭的國際處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俄羅斯依賴著中國、北韓與伊朗或明或暗的戰略援助持續挺進,宣示要以最快速度與俄國完成終戰談判的美國川普政府,也在軍事安保與經濟安保的路線上與烏克蘭發生嫌隙。但在烏克蘭局勢一片混亂之際,中國趁亂而入的外交戰正見風插針地影響著歐洲局勢,就連大力挺台灣的波羅的海國家也都開始感受到令人不安的潛在危機。
今年(2025)2月24日是烏克蘭遭受俄羅斯軍事入侵的3週年。儘管在2月12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和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互通電話後,烏克蘭面臨著驟增的外交壓力與不確定性,但前線的膠著戰況卻未出現變化,俄羅斯的侵攻行動也絲毫沒有放緩。像是在美俄外長於沙烏地阿拉伯會面之後,烏克蘭各大城市在一個星期內仍遭受俄軍超過2,500次空襲,2月23日清晨──也就是戰爭週年前夕──俄羅斯更對烏克蘭發動了自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無人機攻擊。
根據英國《BBC》俄語新聞部和俄羅斯獨立媒體《Mediazona》的合作追蹤,截至2025年2月14日為止,俄羅斯軍隊已有16.7萬~23.4萬人因入侵烏克蘭而戰死(其中只有9.5萬人領到陣亡撫卹、死亡證明,或歸鄉下葬),另外約80萬人受傷;烏克蘭的戰損統計,則有超過7萬名軍人陣亡、5.6萬人在戰場上失蹤(因戰況慘烈而無法確認遺體),另外近6,000人被俄國俘虜──若再加上烏克蘭的平民死亡數,戰爭3年來總共已超過40萬人殞命。
除了人命代價,烏克蘭20%的國土至今仍遭俄軍占領。根據美國非營利智庫「戰爭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 ISW)分析,俄軍過去1年仍以極為緩慢的速度於烏東戰線持續前進,但不計傷亡的人海戰術不僅讓俄羅斯面臨極為沉重的兵力與裝備損失,俄軍對烏克蘭的侵攻速度也愈來愈慢:
「如果依照目前的推進速度,俄軍至少還需要83年才能攻陷烏克蘭剩下的80%領土──前提是俄軍能夠無限制地補充兵源,並繼續承擔這種大規模的戰力損失。」
ISW指出,儘管俄羅斯正積極爭取中國、北韓與伊朗的軍事援助,但俄軍的資源優勢仍顯著下滑。以砲兵為例,戰爭初期,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火砲優勢比率約為5:1,但截至2024年12月為止,俄軍的優勢已降至1.5:1 。
此外,儘管俄軍不斷以導彈和自殺式無人機對烏克蘭各大城市與重要基礎建設發動「戰略轟炸」,但包括基輔、利維夫(Lviv),甚至是更接近俄軍侵攻前線的敖德薩(Odesa)和德尼伯(Dnipro)等都會區,卻都沒有被俄軍的持續空襲給癱瘓,至今仍維持著相當穩定的經濟與社會運作。
美國國防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空軍戰略學說計畫主任柯恩(Raphael S. Cohen)就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例,指俄軍的戰略轟炸不僅未能有效打擊烏克蘭的戰時經濟,反更刺激被襲擊者團結一致、對抗共同敵人的「旗幟效應」(Flag effect)。「無論是國家還是非國家行為體,他們在戰時的表現通常比預期更具韌性,並能很快適應嚴苛的攻擊,」柯恩在美國重要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指出,「在面對『屈服或抵抗』的選擇時,他們通常會選擇抵抗到底,因此產生的社會團結也往往比戰前更具凝聚力。」

ISW指出,雖然就現況而言,烏克蘭並沒有淪陷或戰敗的立即性風險,但烏軍也遭遇著同樣嚴重的消耗與補給困境。儘管烏軍曾在2024年秋季對俄國本土發動奇襲式反攻,但在烏東前線卻仍節節敗退──一方面是因為烏克蘭沒有人力餘裕能即時補充前線的兵力損失,二方面則源於武器彈藥的補給仍不穩定。
儘管在戰時動員與西方援助的條件下,烏克蘭國內的軍工經濟已大幅恢復生產進度,甚至宣稱已能滿足烏軍40%的軍火需求。但在關鍵技術與裝備上,美國的軍援角色仍然不可取代。像是烏克蘭前總理耶森尤克(Arseniy Yatsenyuk)就在戰爭週年前夕的基輔安全論壇(Kyiv Security Forum)上指出,美國對於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至今仍有3大至關勝敗且不可替代的關鍵支持:特殊武器的彈藥、對俄軍位置的偵查任務、以及綜合性的戰爭情報支援。
耶森尤克進一步解釋,烏軍目前使用的美製裝備──包括坦克、軍車、火砲與戰鬥機──不僅需要美方持續提供後勤協助,像是防空任務主力的愛國者飛彈、以及打擊俄軍後方補給線的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都只有美國能生產並提供彈藥。此外,雖然北約的歐洲盟軍也能提供烏克蘭一定程度的戰場情報與偵查支援,但其精準度與效率遠低於美軍,戰情系統的重新設定也需要數個月以上的銜接調整,因此就目前現況而言,耶森尤克認為「只有美國有能力承諾烏克蘭長期的安全保障」。

與會的烏克蘭財政部長馬欽科(Serhiy Marchenko)也表示:「在失去外援的極端情境下,烏克蘭現有軍備資源僅能支撐到2025年中。」此一日期也吻合川普政府目前釋出的對俄談判時間表──即在今年6月前促成終戰和談,同時國會將擱置對烏克蘭的下一波軍援法案──這才讓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倍感壓力。
然而同樣前往基輔參加論壇的美軍上將、曾擔任美軍駐阿富汗司令和中央情報局(CIA)局長的裴卓斯(David Petraeus)卻認為,儘管川普和澤倫斯基近期就諸多議題有公開摩擦,但白宮的國安團隊其實非常清楚「縱容俄國取得戰爭勝利的嚴重後果」,因此他也再三呼籲烏克蘭政府:「保持冷靜,不要被川普或其他人的突發推文所影響。」

在戰爭3週年前夕,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特別於基輔召開國際記者會,一一回答各方尖銳提問,其中最引發外媒關注的話題,即是在美俄開始終戰談判之際,國際社會該如何為烏克蘭的安全保障給出有效承諾,以及川普與澤倫斯基針對美烏礦產協議爭議的互相批評。
「如果這能帶來和平、如果你們真的需要我辭職,那麼我現在就已經準備好了。」澤倫斯基表示,「我也可以用(辭去總統職務)來交換烏克蘭加入北約──如果真的有這種交換條件,我肯定立刻接受並請辭下台。」
事實上,在澤倫斯基召開記者會之前,主導美烏礦產協議草案的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也投書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強調美烏礦產協議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掠奪資源或放棄烏克蘭,反倒是「美國對烏克蘭自由與安全的長期承諾」。
貝森特指出,雖然美烏礦產協議要求烏克蘭提供至少50%天然資源開發的利潤收入,但這些資金將被轉投入一個由美國管理與監督並與烏國政府共同持有的「戰後重建發展基金」。他認為,儘管烏克蘭政府亟欲推動肅貪行動與透明度問責機制,但在現實中仍有許多改革不足且對於外資不透明的灰色地帶,因此美國才會推動資源共管協議,包括以紐約州法律來管理各種投資細節,以加速烏克蘭戰後重建的法治廉潔與經濟效益──這一方面將加強美國社會與經濟對於「長期支援烏克蘭」的認同與參與深度,二方面也能有效阻止「某些未對保衛烏克蘭主權做出貢獻的國家,搭上重建投資的順風車而獲益」。
然而貝森特的論點不僅沒有說服澤倫斯基同意協議,反而引發外界更多對於美方計畫完整度的疑慮。像是刊登其投書的《金融時報》就指出,無論是初版草案還是美烏密集交涉後的修改版本,美國都是100%持有這一重建基金的管理權,但像是美方要求的「烏克蘭承擔5,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6.3兆元)經費」的金額數字從何而來? 正在與美國單獨和談的俄國,是否符合協議所指的「無貢獻國家排除名單」?
《金融時報》更進一步質疑,2月初貝森特訪問基輔時,據悉是在會見澤倫斯基的幾個小時前才突然提出美烏礦產協議的草稿,並施壓澤倫斯基「當場簽字」,但為何美國如此迫切地需要這份充滿變數(烏克蘭礦產資源仍缺少開發探勘)且難以實現(資源開採成本可能比預期高,且許多礦區正被俄軍占領)的經濟條約?以及在經濟安保以外,烏克蘭現階段最迫切需要的軍事安保該怎麼辦?
外界質疑,和平談判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就是如何防止戰爭再次爆發?如果戰爭再次爆發的可能性仍大,各國政府都不會願意為重建烏克蘭的基礎設施和經濟提供太多支持,私營部門投資的可能性將更小──鑑此,若無法確保堅定的國防安全保障,再有利的經濟安保條件,也無法為烏克蘭或美國帶來有效的獲益。
「我關心的是烏克蘭今天的生死,而不是20年以後的安全問題。」在23日的記者會上,澤倫斯基表示:在過去3年的戰爭期間,烏克蘭很感激美國所提供的各種援助,但這3年來的實際撥款只有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2兆元),這讓他自己非常震驚於川普所謂的5,000億美元援助說法,並強調美烏礦產協議仍有諸多待釐清的地方,「自己絕不會簽署那些將讓未來10代烏克蘭人都付出代價的協議。」
澤倫斯基表示,自己雖對美烏礦產協議的「目前方案」存有疑慮,但這不代表烏克蘭沒有妥協餘地、或一定不願意在協議上簽字。不過,澤倫斯基強調,自己非常希望在正式簽字之前,能與川普「直接會面討論」,「我認為這個(會面)要求應該是公平的,也必須要在川普與普丁會面之前舉行。」
儘管澤倫斯基面對川普壓力的頑強表態,讓烏克蘭輿論感到同仇敵愾且重新凝聚,但諸多國際媒體都觀察到:在長期的抗戰壓力與緊張情勢下,過去幾個月來,澤倫斯基團隊的內部士氣不僅相當低迷,烏克蘭總統本人也更常對外表現出易怒、沮喪、疲憊、拒絕接受外部建言並堅持爭議決策的低迷狀態。
這一方面讓澤倫斯基面臨政壇盟友的質疑壓力,但在川普單方面恢復與普丁的直接接觸、甚至屢屢對澤倫斯基本人言語攻擊後,烏克蘭國內反而因為「圍城心理」而再次團結一致地支持澤倫斯基。這雖然有助於烏克蘭鞏固民心士氣,但另一方面也暗示著烏克蘭內部對外部壓力的高度敏感與情緒反彈,更可能限制澤倫斯基在外交談判上的決策靈活度與妥協空間。

除了川普與澤倫斯基的個人關係出現緊張外,俄國的態度也引發各方疑慮。在侵烏3週年前夕,普丁藉由「紀念(對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的名義,強調俄國有必要進一步強化軍事力量,甚至暗示將擴大核武軍火庫,以回應「國際世局的劇烈變化」。同時,克里姆林宮亦於2月23日重申對烏克蘭的強硬立場,聲明俄羅斯「永遠不會放棄」俄軍所占領的烏克蘭土地。
法國《世界報》(Le Monde)指出,在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風波與美俄重啟外交接觸後,歐盟內部的親俄派開始出現亢奮且激烈的爭議言論。像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政府已開始提出「重新接回俄國天然氣」的想法,參選羅馬尼亞總統的極右派領袖喬吉斯古(Calin Georgescu)更主張「烏克蘭只是一個『虛構國家』」,甚至以「保護烏克蘭羅馬尼亞族」為名,指自己若當選,將考慮與俄羅斯瓜分「烏克蘭這個地名的土地」。
但烏克蘭危機所引發的輿論分裂,不僅只有俄羅斯從中得利──像是與台灣互動密切、一直在國際社會全力挺台的立陶宛前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就公開警告:美國對烏克蘭的態度轉變,已經讓中國開始見縫插針、甚至已經漁翁得利。
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也舉慕尼黑安全會議的場內氣氛為例,指當歐盟各國正震驚於川普政府大幅轉向的烏克蘭政策時,出席的中國代表團卻以外交部長王毅為首,於各個會場宣傳「與中國合作的好處」──於公開場合上,王毅積極地強調「中國已成為聯合國價值的守護者」;於私下交流活動上,有解放軍軍官背景與聯合國維和任務經驗的北京清華大學戰略研究員周波,則不斷釋出「解放軍隨時能夠出動執行烏俄維和任務」的政策可能性。
《明鏡周刊》認為,雖然中國代表團的發言「缺少執行細節」且多屬空口白話,但確實成功借力使力的在會場內傳達了一種「中國可以替代美國」的可能性──重點不是中國能不能做到這些事,而是成功散播了一種「中國替代論」,合理化「不能得罪中國」或「必須和中國深入合作」的心理暗示。
事實上,在川普政府單方面宣布「不會出兵協防烏克蘭」之後,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和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都先後披露:白宮方面正在評估由「中國軍事維和烏克蘭」的提案。假若全案成真,就算解放軍只有少量部隊參與,「中國首次在歐洲軍事部署」的影響力,恐怕將引發難以控制的骨牌效應。
「戰爭開始後,我曾拜訪基輔11次。烏克蘭的處境真的非常絕望,他們可以為了生存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那怕是得低頭和中國求助,」藍斯柏吉斯強調,在俄羅斯入侵之後,包括烏克蘭在內的歐洲大多數國家都非常清楚地意識到普丁的戰爭機器是由習近平在背後撐腰、中國與俄國就是戰略相連的獨裁者聯盟,但在別無選擇且歐洲盟國缺乏行動力的狀況下,烏克蘭確實可能被迫向中國讓利,「因為中國能提出來的停火條件,遠可能比川普目前的提案更有吸引力。」
藍斯柏吉斯表示,對於川普政府而言,烏克蘭可能只是「遙遠且無關美國利益的、新的歐洲事務」,但對於中國來講,參與烏克蘭的戰後重建不僅能取得重要的礦產、重建商機,還能插手國際糧倉與直通歐洲的戰略基地,更是一個離間西方同盟的「季辛吉機會」(指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與中國建交,「聯中制俄」的冷戰現實主義戰略)。
藍斯柏吉斯以立陶宛因挺台而遭中國政經報復的案例為例,警告:「想像一下,如果中國真的參與烏克蘭的停火協議會發生什麼事──北京會不會以此勒索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例如,『我們幫你擋下了俄國入侵,但如果你們不在歐盟投票支持放寬與中國電動車、通訊設備與關鍵科技技術的貿易,事情隨時可能出現變化』。過去立陶宛在推進與台灣的外交互動時,就曾遭到中國單方面的報復勒索,而我們的經驗極有可能重新發生。」
除了立陶宛前外長的警告外,美國政壇也出現了跨黨派的警告聲音:像是曾在川普第一任期擔任國安要職的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 、前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 ,以及與台灣關係密切並在拜登(Joe Biden)總統任內擔任副國務卿的康貝爾(Kurt Campbell)都公開呼籲,美國政府應該繼續支持烏克蘭並迫使俄羅斯對於「侵略行為」付出代價,否則這將嚴重打擊美國在全世界、特別印太地區的盟友信任度,甚至對中國入侵台灣的野心釋出錯誤的姑息信號。他們皆認為,現階段川普與普丁的「和平交涉」只是緣木求魚,因為普丁一直認為「民主國家隨時會因為選舉結果而讓政策轉變」,因此在缺乏硬實力擔保前提下的對俄協議,都只是讓普丁得到重整軍隊與經濟、準備下一次侵攻行動的天賜良機。

以美國現任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和副總統范斯(J.D. Vance)為代表的辯護意見則認為,烏克蘭的局勢與美國的對中政策缺乏可比性,並強調在戰略資源緊迫的狀態下,美國必須集中資源對付中國,並舉川普與日本首相石破茂的白宮會面,或美日韓三國外長在慕尼黑安全會議的場邊會談聲明為例,強調美國的中國戰略與印太承諾仍然強硬,並未出現改變。
儘管如此,隨著烏克蘭局勢的快速變動,日本與韓國的政壇輿論、特別是長期親美的主流右翼之間,確實出現了對於美國對中政策的疑慮──像是韓國保守派大報《朝鮮日報》就對「川普背棄盟友的態度」感到焦慮,日本保守派大報《產經新聞》亦認為,川普雖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但若讓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取得勝利姿態,仍將向中國傳遞誤導性訊息,進一步影響東亞地區安全局勢。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3週年前夜,藍斯柏吉斯也在社群媒體上講述了一個關於立陶宛的故事。藍斯柏吉斯回憶,2015年時,他曾與朋友一起在立國中部城市帕涅韋日斯(Panevežys)觀看立陶宛軍隊與駐歐美軍的聯合大閱兵。當時,歐洲各國正因普丁出兵烏克蘭、併吞了克里米亞而陷入恐慌,因此為了展現守護歐洲的北約承諾,美軍特別精銳盡出、試圖以壓倒性的武力展示安撫盟國民心。
「美軍的步兵戰車、悍馬車、和坦克威武地駛過立陶宛的街道,但在25年前,這一帶卻全都是『蘇聯的領地』,」藍斯柏吉斯寫道,「我記得我站在路邊看閱兵,身旁站著一位老人,他手捧著一束粉紅色的鬱金香,反覆向經過的美軍戰車致意。當坦克隆隆駛過時,他一邊哭泣,一邊喃喃自語:『為了這一刻,我們已經等了多久啊。』」
「在國際政治裡,經常有人對我說『我們需要更多現實主義,而非理想主義』。但現實主義從未帶來持久的和平,也從未解放過任何被壓迫的民族,」藍斯柏吉斯以立陶宛的歷史,呼籲歐洲盟國應該自此覺醒、以行動代替辯論,才能決定自己的自由與未來命運,「只有堅定不疑地捍衛你我相信的價值觀,才能贏得我們珍視的勝利──唯有夢想與努力,才能讓我們再次偉大。」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